图书介绍

中国证券法学 第2版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中国证券法学 第2版
  • 彭冰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ISBN:9787040221947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423页
  • 文件大小:28MB
  • 文件页数:443页
  • 主题词:证券法-法的理论-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证券法学 第2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编 导论和概述1

第1章 企业融资和证券市场3

1.1 企业融资模式3

1.1.1 内部融资和外部融资3

1.1.2 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3

1.2 本书讨论范围4

1.3 证券市场的运行机制5

1.3.1 关于证券市场的基本金融理论5

1.3.2 证券市场有效的运行机制5

第2章 证券法导论8

2.1 证券市场和证券法的关系8

2.2 中国《证券法》的立法历程11

2.3 《证券法》与《公司法》的关系13

2.4 证券法的基本原则13

2.4.1 公开、公平和公正原则13

2.4.2 诚实信用原则14

2.5 《证券法》的适用范围15

第3章 中国证券监管体系和证券市场20

3.1 中国集中统一证券监管体系的形成20

3.1.1 中国证券市场的形成与早期证券监管立法(1980—1992)20

3.1.2 中央证券监管体制的初建与立法上的发展(1992—1996)23

3.1.3 《证券法》与专业证券监管体制的确立(1997)29

3.2 中国证券自律监管机制31

3.2.1 证券业协会32

3.2.2 证券交易所33

3.3 中国证券市场的特征35

3.3.1 股权集中35

3.3.2 谁是大股东36

推荐阅读书目39

第2编 股票发行市场41

第4章 证券公开发行的界定43

4.1 股票公开发行的界定43

4.2 界定股票公开发行的原则43

4.3 界定股票公开发行的相关因素45

4.3.1 发行45

4.3.2 特定对象46

4.3.3 人数48

4.3.4 累计49

4.3.5 发行方式50

4.3.6 其他豁免可能52

4.4 针对特定对象的公开发行制度53

4.4.1 无限制累计53

4.4.2 建立双层监管模式54

第5章 为了发行上市的企业改制62

5.1 概述62

5.2 首次公开发行上市的条件62

5.2.1 中国实践中公开发行的类型62

5.2.2 中国证监会对首次公开发行并上市的实质要求63

5.3 改制方式70

5.3.1 改制设立股份有限公司70

5.3.2 有限责任公司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73

5.3.3 其他改制模式74

5.4 改制中的法律问题74

5.4.1 发起人资格74

5.4.2 资产剥离75

5.4.3 原有企业债务承担76

5.4.4 国有股权的界定和折股78

5.5 股票发行的一般要求79

5.5.1 同股同权、同股同价79

5.5.2 禁止折价发行81

5.5.3 股东名册81

5.5.4 股票的形式82

5.5.5 股票种类82

5.6 股票发行的法律关系83

第6章 股票首次公开发行并上市84

6.1 概述84

6.1.1 股票公开发行制度的功能和核心问题84

6.1.2 股票公开发行制度功能的实现机制85

6.2 股票首次公开发行并上市的基本程序86

6.2.1 股东大会决议86

6.2.2 保荐和申报87

6.2.3 证监会受理申请、初审和预披露88

6.2.4 发审委审核89

6.2.5 会后事项和核准89

6.2.6 期限和复议89

6.2.7 发行90

6.2.8 上市96

6.3 股票发行上市保荐制度97

6.3.1 保荐制度的本质97

6.3.2 保荐机构和保荐代表人的注册登记管理98

6.3.3 尽职推荐98

6.3.4 持续督导99

6.3.5 法律责任及措施100

6.4 发行审核委员会制度102

6.4.1 法律依据及其功能102

6.4.2 发审委工作程序要求103

6.5 询价制度105

6.5.1 询价对象105

6.5.2 询价的基本要求和程序106

6.5.3 询价过程中的信息披露要求107

6.6 股票发行核准中的法律问题108

第7章 上市公司证券发行109

7.1 概述109

7.2 公开发行证券109

7.2.1 上市公司公开发行证券的一般条件109

7.2.2 股票发行的特别条件112

7.2.3 可转换公司债券113

7.3 非公开发行证券113

7.4 发行程序114

7.5 信息披露116

第8章 信息披露制度与律师证券法律业务117

8.1 信息披露制度的理论争议117

8.2 信息披露制度118

8.2.1 信息披露的原则118

8.2.2 信息披露的制度119

8.3 发行时的信息披露制度123

8.3.1 信息披露要求123

8.3.2 监管126

8.4 持续性信息披露制度127

8.4.1 定期报告127

8.4.2 临时报告130

8.4.3 监管132

8.5 消极信息披露义务133

8.6 律师在证券发行中的角色133

8.6.1 律师从事的证券法律业务范围134

8.6.2 律师在证券发行中的作用134

8.6.3 律师勤勉尽责的标准136

第3编 股票交易市场139

第9章 证券交易市场141

9.1 股票转让的一般规定141

9.1.1 股票交易场所141

9.1.2 股票转让方式142

9.1.3 股票转让的限制143

9.1.4 限制买卖股票的主体144

9.2 证券交易市场概述145

9.2.1 证券交易市场的结构145

9.2.2 证券交易市场的基本分类:场内交易和场外交易146

9.3 非公开发行公司的股票转让147

9.3.1 以发行股票公司的类型来区分不同的证券交易市场147

9.3.2 非公开发行公司的股票转让147

9.4 非上市公众公司的股票转让151

9.4.1 非上市公众公司151

9.4.2 证券公司代办业务股份转让市场(三板市场)152

9.4.3 中关村科技园区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股份报价转让155

9.5 上市公司的股票转让:证券交易所156

9.5.1 上市公司的股权类型156

9.5.2 上市公司非流通股份协议转让159

9.5.3 流通股的转让市场163

9.5.4 中小企业板块165

9.6 关于创业板的讨论167

第10章 证券交易所169

10.1 证券交易所概述169

10.1.1 什么是证券交易所169

10.1.2 证券交易所的其他规定171

10.2 证券交易所的监管功能172

10.2.1 证券交易所监管功能的理论研究172

10.2.2 中国证券交易所的监管权力来源176

10.3 交易所对上市公司的监管178

10.3.1 股票暂停上市、恢复上市和终止上市178

10.3.2 交易所对于上市的核准权181

10.3.3 交易所对上市公司的监管182

10.4 交易所对交易的监管182

10.4.1 交易的不可撤销性182

10.4.2 组织交易184

10.4.3 实时监控交易185

10.5 交易所对会员的监管185

10.5.1 会员资格管理185

10.5.2 会员证券交易业务监管186

10.5.3 对会员内控制度和风险的监管和检查186

10.6 证券交易所的地位和投资者之间的关系187

10.6.1 证券交易所履行监管职能中的地位187

10.6.2 证券交易所和投资者之间的关系188

第11章 证券业务之一189

11.1 证券经纪业务概述189

11.1.1 证券经纪业务189

11.1.2 证券经纪业务的程序190

11.1.3 禁止性规定192

11.2 证券经纪法律关系194

11.2.1 关于证券公司与客户法律关系的讨论194

11.2.2 证券经纪业务中的法律纠纷——密码安全195

11.2.3 证券经纪业务中的法律纠纷——赔偿199

11.3 交易费用和交易佣金201

11.3.1 交易费用(A股)201

11.3.2 交易佣金201

11.4 融资融券业务202

第12章 证券业务之二204

12.1 证券投资咨询业务204

12.1.1 证券投资咨询业务概述204

12.1.2 证券投资咨询业务的监管204

12.1.3 会员制投资咨询业务208

12.1.4 面向公众的证券投资咨询业务209

12.1.5 证券投资咨询业务的法律责任211

12.2 证券资产管理业务213

12.2.1 委托理财与证券资产管理业务213

12.2.2 对于证券公司客户资产管理业务的监管215

12.2.3 委托理财业务中的法律问题219

第13章 证券公司监管224

13.1 证券公司的市场准入制度224

13.1.1 证券公司和证券业务的特许经营224

13.1.2 证券公司的市场准入条件225

13.1.3 证券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的资格管理227

13.2 证券公司的经营监管229

13.2.1 治理结构229

13.2.2 风险控制230

13.3 证券公司的市场退出233

13.3.1 证券公司市场退出的理论234

13.3.2 证券公司市场退出中的行政处置程序236

13.3.3 证券公司破产241

13.3.4 投资者保护基金242

13.4 监管措施243

第14章 证券登记和结算制度245

14.1 概述245

14.2 证券登记和持有制度245

14.2.1 间接持有和直接持有制度245

14.2.2 中国股票主要采取直接持有制度246

14.3 证券托管制度247

14.3.1 什么是证券托管247

14.3.2 我国的证券托管制度248

14.3.3 指定交易和托管券商制度249

14.4 证券结算的理论250

14.4.1 证券结算中的风险250

14.4.2 对证券结算风险的控制手段251

14.5 目前的证券结算制度实践259

第4编 上市公司控制权及其控制263

第15章 上市公司收购265

15.1 上市公司控制权概述265

15.1.1 控制权溢价265

15.1.2 上市公司控制权265

15.2 上市公司收购概述266

15.2.1 界定266

15.2.2 公司收购的理论争议和立法取向267

15.2.3 中国上市公司收购的特殊环境268

15.3 权益披露要求268

15.3.1 大股东披露和股权增减披露268

15.3.2 权益披露的内容270

15.4 要约收购271

15.4.1 强制要约制度272

15.4.2 豁免273

15.4.3 要约收购的对价和程序274

15.4.4 收购中的信息披露要求277

15.5 收购方式与投资者权益计算278

15.5.1 协议收购279

15.5.2 间接收购281

15.5.3 一致行动人282

15.6 私有化交易283

15.7 上市公司回购社会公众股份285

15.8 监管和法律责任286

15.8.1 监管制度286

15.8.2 法律责任287

第16章 股东大会与控制权的实现288

16.1 概述288

16.2 股东大会的召集权290

16.2.1 股东大会概述290

16.2.2 临时股东大会的召集290

16.3 股东大会的提案权和会议讨论事项292

16.4 股东大会的决议程序294

16.4.1 会议的主持294

16.4.2 决议事项294

16.4.3 表决方式和决议通过295

16.4.4 对表决的审查和异议296

16.5 董事的提名和选举程序296

16.5.1 董事的提名296

16.5.2 累积投票制297

16.5.3 独立董事的选举298

16.6 股东大会瑕疵的司法救济299

第17章 控制权的控制与上市公司治理300

17.1 股东冷漠主义和公司治理理论300

17.1.1 股东冷漠主义(shareholder passivity)300

17.1.2 传统的公司治理问题:委托代理问题300

17.1.3 公司治理问题的新发展:大股东剥夺301

17.2 中国上市公司治理问题的特殊性302

17.2.1 中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特殊性302

17.2.2 中国上市公司治理的问题302

17.3 上市公司治理实践的概述303

17.4 上市公司的内部治理305

17.4.1 董事的诚信责任305

17.4.2 独立董事制度307

17.4.3 股权激励310

17.4.4 控股股东的诚信义务312

17.4.5 股东派生诉讼制度313

17.4.6 分类表决机制315

17.4.7 网络投票316

17.5 上市公司的外部监控317

17.5.1 上市公司监督检查318

17.5.2 上市公司新股发行(配股或增发)审核318

17.5.3 上市公司定期报告、临时报告审阅318

17.5.4 上市公司重组监管319

17.5.5 约见上市公司董事长谈话319

17.5.6 地方政府的责任320

17.6 上市公司监管中的特别问题320

17.6.1 对外担保320

17.6.2 与关联方的资金往来322

17.6.3 重大资产交易323

17.6.4 关联交易325

第5编 证券法律责任329

第18章 证券法律责任体系331

18.1 证券刑事责任331

18.2 证券行政责任332

18.3 证券民事责任332

18.4 证券法律责任体系334

18.4.1 三种法律责任的相互配合334

18.4.2 三大法律责任的不同336

18.4.3 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336

18.4.4 民事赔偿优先原则337

第19章 虚假陈述339

19.1 虚假陈述行为的分类339

19.2 虚假陈述行为的认定340

19.2.1 违法性341

19.2.2 重大性341

19.2.3 软信息披露中的虚假陈述342

19.2.4 虚假陈述行为的类型343

19.3 违反消极信息披露义务的法律责任344

19.3.1 刑事责任344

19.3.2 行政责任346

19.3.3 民事责任347

19.4 虚假陈述的刑事责任348

19.4.1 欺诈发行股票、债券罪348

19.4.2 提供虚假财会报告罪348

19.5 虚假陈述的行政责任349

19.5.1 发行时虚假陈述与上市后虚假陈述的法律责任349

19.5.2 发行时虚假陈述依据发现阶段不同而有不同处理350

19.5.3 《证券法》第193条351

19.6 虚假陈述的民事责任353

19.6.1 虚假陈述民事责任概述353

19.6.2 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355

第20章 证券民事诉讼365

20.1 最高人民法院对证券民事诉讼的态度365

20.2 前置程序366

20.2.1 设置前置程序的理由367

20.2.2 前置程序的具体内容367

20.2.3 关于前置程序要求的理解368

20.3 诉讼时效369

20.4 管辖370

20.4.1 级别管辖370

20.4.2 地域管辖370

20.4.3 移送管辖371

20.5 受理372

20.6 诉讼方式373

20.6.1 《民事诉讼法》中关于诉讼方式的规定373

20.6.2 最高人民法院的理由374

20.6.3 可适用的证券民事诉讼方式376

第21章 内幕交易379

21.1 概述379

21.1.1 信息披露义务与内幕交易379

21.1.2 欺诈与内幕交易379

21.2 关于内幕交易的理论和现实380

21.2.1 关于内幕交易的理论380

21.2.2 中国对内幕交易的规制380

21.3 内幕信息380

21.4 内幕交易的主体382

21.5 内幕交易的行为要件384

21.6 内幕交易的法律责任385

21.6.1 行政责任385

21.6.2 刑事责任386

21.6.3 民事责任386

21.7 内幕交易的预防措施387

21.7.1 公司高级管理人员的股票转让限制387

21.7.2 对其他主体的交易限制389

21.7.3 短线交易归入权389

第22章 操纵市场391

22.1 概述391

22.1.1 概念391

22.1.2 操纵市场与欺诈392

22.2 操纵市场的行为分析392

22.2.1 以真实交易手段操纵市场393

22.2.2 约定买卖396

22.2.3 自买自卖397

22.2.4 以其他方法操纵397

22.3 操纵市场的法律责任399

22.3.1 刑事责任399

22.3.2 行政责任400

第23章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401

23.1 中国证监会的性质与地位401

23.1.1 关于中国证监会性质和地位的争议401

23.1.2 中国证监会的实践404

23.2 中国证监会的规章及规范性文件的制定405

23.3 中国证监会的行政许可406

23.3.1 中国证监会保留的行政许可项目407

23.3.2 中国证监会实施行政许可的程序409

23.4 中国证监会的调查权411

23.4.1 查阅和查询412

23.4.2 冻结、查封413

23.4.3 限制证券买卖415

23.4.4 调查程序416

23.4.5 配合调查的义务与责任417

23.5 中国证监会的行政处罚和行政措施417

23.5.1 行政处罚程序417

23.5.2 行政处罚和行政监管措施的争议41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