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法哲学与社会哲学 关于欧洲、北美、印度和中国的法哲学与社会哲学史研究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法哲学与社会哲学 关于欧洲、北美、印度和中国的法哲学与社会哲学史研究
  • (瑞士)马塞尔·森(MARCELSENN)著;刘毅,高媛译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2066378
  • 出版时间:2016
  • 标注页数:396页
  • 文件大小:62MB
  • 文件页数:414页
  • 主题词:法哲学-哲学史-对比研究-世界;社会哲学-哲学史-对比研究-世界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法哲学与社会哲学 关于欧洲、北美、印度和中国的法哲学与社会哲学史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前言1

绪论:对法哲学与社会哲学的基本理解1

卷一 欧洲9

1.古代9

1.1 所谓的前苏格拉底学派9

1.2 自然哲学(宇宙学)10

1.3 自然哲学的两种世界概念10

1.3.1 爱菲斯学派的赫拉克利特11

1.3.2 埃利亚学派的巴门尼德12

1.4 智者学派12

1.5 苏格拉底13

1.6 柏拉图16

1.6.1 生平16

1.6.2 认识论17

1.6.3 与读者的文间讨论19

1.6.4 柏拉图的伦理学19

1.6.5 柏拉图的政治概念20

1.6.6 柏拉图的法律概念21

1.7 亚里士多德23

1.7.1 生平23

1.7.2 作为其形而上学组成部分的亚里士多德本体论23

1.7.3 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25

1.7.4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概念27

1.7.5 亚里士多德的法律概念29

1.8 斯多亚学派与塞涅卡30

2.中世纪:唯理论与唯意志论32

2.1 概念与问题32

2.2 从古代的自然秩序到基督教中世纪的位格化的上帝行动34

2.3 唯意志论与唯理论的关系35

2.4 作为唯理论代表的托马斯·阿奎那37

2.5 作为唯意志论代表的约翰·邓斯·司各特和奥卡姆的威廉39

2.5.1 渊源39

2.5.2 约翰·邓斯·司各特(约1270~1308年)41

2.5.3 奥卡姆的威廉(约1290~1349年)45

3.现代48

3.1 斯宾诺莎(1632~1677年)48

3.1.1 问题的提出48

3.1.2 生平50

3.1.3 斯宾诺莎作品中伦理与政治的关联51

3.1.4 自由概念和法律概念的本体论基础53

3.1.5 作为自主性存在的法律53

3.1.6 源于伦理的法律55

3.2 伊曼努尔·康德(1724~1804年)56

3.2.1 生平56

3.2.2 康德的法律概念58

3.2.2.1 问题与解决方案58

3.2.2.2 先验的法律概念60

3.2.2.3 法律与国家60

3.2.2.4 法律与人61

3.2.2.5 法律与绝对命令62

3.2.2.6 魔法石?64

3.3 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1770~1831年)65

3.3.1 生平65

3.3.2 立场与方法66

3.3.3 黑格尔的法律概念67

3.4 卡尔·马克思(1818~1883年)与弗里德里希·恩格斯(1820~1895年)70

3.4.1 生平70

3.4.2 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71

3.4.3 马克思主义的法律概念73

3.5 20世纪法哲学概况74

3.5.1 西欧和中欧诸哲学流派74

3.5.2 法哲学与哲学思潮的关系76

3.5.2.1 新康德主义76

3.5.2.2 生命哲学78

3.5.2.3 哲学解释学和语言哲学78

3.5.2.4 新托马斯主义法哲学80

3.5.2.5 结构主义80

3.5.2.6 批判理性主义与科学哲学80

3.5.2.7 新马克思主义与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81

3.5.2.8 商谈理论与系统论82

3.5.2.9 法律逻辑学与分析法学83

3.5.2.10 英格兰的法哲学83

卷二 北美、印度和中国87

1.导言87

1.1 欧洲视角下的三个新方向87

1.2 轴心时代94

2.北美的法哲学和社会哲学97

2.1 法哲学的结构条件97

2.1.1 生命感觉与实用主义97

2.1.2 消费行为与宗教99

2.1.3 作为基本政治信条的自由100

2.1.4 相互作用与结果103

2.2 北美的“法哲学”是什么?103

2.2.1 哲学中的法律概念103

2.2.2 当代北美教科书的式样105

2.3 北美哲学的主要流派106

2.3.1 特征106

2.3.2 1900年以后的实用主义和社会哲学108

2.3.2.1 概述108

2.3.2.2 威廉·詹姆斯(1842~1910年)109

2.3.2.3 乔治·桑塔耶那(1863~1952年)111

2.3.2.4 约翰·杜威(1859~1952年)113

2.3.3 以新自由主义的社会与法律观念为背景对社会和法律的经济分析115

2.3.3.1 概述115

2.3.3.2 20世纪30年代和20世纪50年代的新自由主义116

2.3.3.3 法律的经济分析与更新的新自由主义119

2.3.3.3.1 经济思想的政治背景119

2.3.3.3.2 法经济学120

2.3.3.3.3 20世纪80年代的北美新自由主义122

2.3.4 正义理论与社群主义124

2.3.4.1 概述124

2.3.4.2 正义理论(自1970年起)126

2.3.4.2.1 约翰·罗尔斯(1921~2002年)126

2.3.4.2.2 罗纳德·德沃金(1931~2013年)131

2.3.4.3 社群主义133

3.亚洲的社会哲学与法哲学137

3.1 欧洲与亚洲137

3.2 亚洲139

3.2.1 “亚洲”意味着什么?139

3.2.2 如何看待亚洲文化?140

3.3 印度(印度地区)142

3.3.1 印度社会哲学与法哲学的特征142

3.3.2 印度社会143

3.3.3 印度的法律体系145

3.4 印度教148

3.4.1 概念与特征148

3.4.2 印度教的基础149

3.4.3 教法经典150

3.4.4 作为印度教法的法典以及《摩奴法典》153

3.4.5 教法经典的弱点154

3.5 在教法经典与现代法治国之间的法哲学任务154

3.6 佛法与佛教155

3.6.1 作为人的佛陀155

3.6.2 佛教的转型156

3.6.3 佛陀学说158

3.6.4 佛教中的社会哲学与法哲学意涵161

3.7 中国161

3.7.1 中国的发展与特征161

3.7.2 中国与印度及欧洲的关系164

3.7.3 当代中国的宪法与法律体系166

3.8 中国的主流社会哲学与法哲学166

3.8.1 主流思想的历史背景166

3.8.2 儒家168

3.8.3 道家176

3.8.4 法家178

3.9 胜雅律:“中国马克思主义”180

3.9.1 KPCh=中国儒家党?中国资本主义党?180

3.9.2 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188

3.9.3 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规范”:主要矛盾194

3.9.4 主要矛盾逻辑下的人权观199

3.9.5 总结与评价202

“善始善终”之结语205

原始文献209

一、柏拉图209

1.苏格拉底的申辩209

2.克力同209

3.《理想国》之“太阳隐喻”210

4.《理想国》之“洞穴隐喻”212

5.“洞穴隐喻的结论”215

6.《理想国》之“城邦的管理”215

7.《理想国》之“女性的教育”216

8.《理想国》之“妇女儿童的公有”219

9.《理想国》之“身体共同体”220

10.《理想国》之“后代的繁衍”220

11.《理想国》之“后代的抚育”221

12.《理想国》之“统治者的灵活的婚姻政治”221

13.《法律篇》之“权力统治、正义与上帝”221

14.《法律篇》之“作为治国原则的公正224

15.《法律篇》之“法律的必要性以及法官与立法者的任务区分”225

16.《游叙弗伦篇》之“虔敬并非神之所喜”227

二、亚里士多德228

17.《形而上学》之“形而上学本体论”228

18.《政治学·卷一》,1252b27~1253a18231

19.《政治学·卷三》,1280b30~1281a10231

20.《政治学·卷三》,1286a7~1286a32232

21.《尼各马可伦理学》之“公正”233

22.《尼各马可伦理学》卷五,1131b9~1132b8234

23.《尼各马可伦理学》卷五,V.1 133a18~1134a236

24.《尼各马可伦理学》卷五,V.1 137a2b~1187a31237

三、西塞罗237

25.《论责任》237

四、塞涅卡238

26.《论幸福生活》238

27.《论仁慈》240

28.《论仁慈》240

五、马克·奥勒留242

29.《沉思录·卷二》242

六、奥古斯丁242

30.《上帝之城·卷十三》“原罪”242

31.《上帝之城·卷十一》243

32.《上帝之城·卷十九》243

七、保罗244

33.《罗马书·卷九》244

34.《罗马书·卷十三》245

八、托马斯·阿奎那246

35.《神学大全·卷一》246

36.《神学大全·卷二》247

36A.《论君主统治》250

37.《关于权力的争议问题》250

九、约翰·邓斯·司各特251

38.《巴黎论著》第四卷251

十、奥卡姆的威廉252

39.《辩论集七篇》252

40.《对话录·政治书信(1334年)》253

十一、巴鲁赫·斯宾诺莎255

41.《伦理学》第四部分,命题四255

42.《伦理学》第四部分,命题十八256

43.《伦理学》第四部分,命题三十五~三十七257

44.《伦理学》第四部分,命题四十261

45.《伦理学》第四部分,命题四十五261

46.《伦理学》第四部分,命题六十五262

47.《伦理学》第四部分,命题六十七263

48.《伦理学》第四部分,命题六十八263

49.《伦理学》第五部分,命题二十四264

50.《伦理学》第五部分,命题四十二264

51.《神学政治论》,第二十章 S.3 01:16~30265

52.《神学政治论》,第二十章 S.3 01:31~302:8265

53.《神学政治论》,第二章 第七~八节266

54.《神学政治论》,第二章 第十五~十六节267

十二、康德268

55.“哥白尼式的革命”268

55A.《道德形而上学》268

56.《道德形而上学原理》269

57.《实践理性批判》270

58.《道德形而上学原理》271

59.《道德形而上学原理》272

60.《道德形而上学原理》273

61.《道德形而上学原理》273

62.《永久和平论》274

十三、黑格尔277

63.《法哲学原理·序言》277

64.《法哲学原理》目录279

65.《法哲学原理》第29节280

66.《法哲学原理》第30节281

67.《法哲学原理》第31节282

67A.《法哲学原理》第36~37节282

67B.《法哲学原理》第57节283

68.《法哲学原理》第141节283

69.儿童权利285

70.《法哲学原理》第211节287

71.《法哲学原理》第258节287

72.《法哲学原理》第280节289

十四、马克思和恩格斯289

7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289

7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德意志意识形态”290

7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共产党宣言”291

7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共产党宣言”292

7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共产党宣言”293

十五、汉斯·凯尔森296

78.《纯粹法理论·序》296

79.《纯粹法理论·目录》296

80.《纯粹法理论》第27节297

81.《纯粹法理论》第28节297

82.《纯粹法理论》第29~30节297

十六、古斯塔夫·拉德布鲁赫298

83.《法哲学》298

十七、威廉·詹姆斯299

84.“实用主义何为?”299

十八、乔治·桑塔耶那304

85.“擎起生命的火炬”304

十九、约翰·杜威306

86.《民主与教育》306

87.达尔文对哲学的影响307

二十、威廉·洛普克308

88.《人类文明》308

二十一、罗纳德·科斯309

89.《社会成本问题》309

二十二、约翰·罗尔斯311

90.《正义论》311

二十三、罗纳德·德沃金314

91.《认真对待权利》314

二十四、印度317

92.《印度宪法》第14~35条317

93.关于寡妇自焚的禁令320

94.印度教婚姻法(1955)321

95.《薄伽梵歌》18.4 1~18.5 6322

96.法论,习俗,“真实的”法律与“杜撰的”法典323

97.印度教法中关于遗产、分家和收养等的摘录324

98.《摩奴法典》326

99.印度法摘要327

100.乔达摩·悉达多(佛陀),“佛祖成长的传说”330

101.乔达摩·悉达多(佛陀),“木筏的隐喻”331

102.乔达摩·悉达多(佛陀),“四种高贵的智慧”332

103.乔达摩·悉达多(佛陀),“八正道”333

二十五、中国334

104.《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334

105.《中国共产党党章》334

106.孔子,《论语》335

107.《道德经》338

108.《韩非子》第五、二十、二十五章340

109.《韩非子》第六、十四、十五、四十五章340

文献目录341

人名索引383

译者致谢393

译后记394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