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翻译的多维研究 学人论丛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翻译的多维研究 学人论丛
  • 刘华文著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 ISBN:9787532757480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514页
  • 文件大小:15MB
  • 文件页数:529页
  • 主题词:翻译理论-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翻译的多维研究 学人论丛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代序:拓展翻译研究的话语空间1

第一章 翻译与哲学1

翻译:寻找另一处精神家园3

一、意义的在场与不在场——翻译的意义观3

二、说不可说——翻译对不在场的超越7

三、神思与想象——翻译过程中的两种运思取向12

四、原文与译文的相同和相通16

五、在遮蔽中澄明——在翻译中寻找另一处家园20

“名”的建构和解构:翻译名学辨23

一、引论:从翻译的语言工具论到翻译的语言决定论23

二、翻译的语用取向和语义取向26

三、中西语言转译中“以外指内”造成的边缘性异化后果28

四、林纾的翻译:这个特例说明了什么?31

五、翻译:儒家之“有名”的建构论命名和道家之“无名”的解构论命名33

六、结论:翻译批评的本位转向38

翻译研究何以封“后”40

一、引言40

二、作为表意实践的翻译:现实性、现代性和后现代性41

三、后现代性:翻译研究中现代性问题的参照系46

四、结语49

从原文到译文:一种跨语指涉51

一、原文能指符号的终极性和译文能指符号的权宜性51

二、“陌生化”——原创诗性语言中能指对所指的爽约及其给译者造成的阐释困难53

三、“自然化”——翻译对原创文学中“陌生化”的反动58

四、结语62

第二章 翻译与文化65

中国传统译论话语体系建立中的关联性问题67

一、绪论67

二、中国传统译论话语体系建立过程中的关联性读法69

三、结论81

翻译批评的三种古典模式83

一、注经式批评模式与翻译批评83

二、诗话(范畴)式批评模式与翻译批评88

三、评点式批评模式与翻译批评93

四、结语97

《管锥编》的英译与中西文化的异同之争99

一、绪论:从翻译到比较99

二、《管锥编》英译中的同生而异隐100

三、从《管锥编》的英译看中西文化的同异之争109

四、比较与翻译:“同”与“异”的角力场112

五、结论:翻译与比较——“趋同”和“寻异”的不同取向115

第三章 翻译与诗学117

“道”与“逻各斯”在汉诗英译中的对话119

言意之辨与象意之合——试论汉诗英译中的言象意关系134

一、绪论134

二、言与象:两种符号体系的对比136

三、言与意:象表述加入言表述的必要性137

四、象与意:言的式微与象的凸显——汉诗英译的意象主义主张141

五、结论:“通夷狄之言者曰象”146

他者与我者的对话:汉诗英译中的审美感应149

一、汉诗英译审美感应过程中的“他本感应”151

二、汉诗英译审美感应过程中的“我本感应”161

汉诗英译的认知性主体身份的界定:分析性与意向性之间170

一、诗歌翻译的主体性身份定位171

二、认知性主体在诗歌翻译中的体现:以“时间”为例185

三、结语192

诗歌翻译中的同一性梯度与审美性梯度——诗歌翻译的认知修辞学考察194

一、跨语命名:原文和译文常规性同一关系的建立194

二、主体审美经验从零介入到介入:言内命名与跨语命名中的三种同一关系196

三、原文和译文之间关系的紧密度:同一性梯度和审美性梯度204

翻译的他我融合审美感应与英译汉诗的经典化207

一、由移译到化入:中国古诗在美国的翻译207

二、诗歌翻译的“他我融合”审美感应中的“‘他’‘我’两忘”212

三、诗歌翻译的“他我融合”审美感应中的“‘他’‘我’应和”220

四、“‘他’‘我’一体”——“他我融合”审美感应在译入语诗歌创作中的延续223

五、结论226

第四章 翻译与叙事学227

“首席翻译家”笔下的《米》229

翻译能把虚构延伸多长239

张爱玲三部作品的“对照记”250

用身体如何翻译260

第五章翻译与语言学269

认知结构差异性对翻译技巧的启示271

英汉翻译中的认知映射与还原映射278

一、引言278

二、认知模式的等价映射280

三、认知模式的附加映射281

四、认知模式的变价映射286

五、认知模式的还原映射288

六、结语296

汉英翻译中再范畴化的认知特征297

一、再范畴化:翻译的一种认知机制297

二、汉英翻译再范畴化的认知特征299

三、结语:翻译认知再范畴化的语言哲学意义314

汉英翻译中动词与句式再匹配现象研究317

一、绪论:动词和句式317

二、汉英翻译中的动词——句式关联原则323

三、源语动词的对应动词和译入语句式的匹配326

四、结论336

汉英翻译中非事件化的名词化方式337

一、引论337

二、汉英翻译中非事件化的名词化方式339

三、结论357

汉英翻译中的事件化和再事件化359

一、引言359

二、汉英翻译的事件化362

三、汉英翻译中的再事件化375

四、小结377

汉英翻译中运动事件的再词汇化过程378

一、词汇化与汉英翻译378

二、词汇化过程中的动词组织模式379

三、汉英翻译中运动事件再词汇化原则381

四、事件化在汉英翻译中的体现384

五、汉英翻译中以动词为组织核心的运动事件再词汇化386

六、结语404

汉英翻译中的虚拟性再概念化特征405

一、理论框架:认知概念化的事实性和虚拟性405

二、虚拟路径的添加:汉英翻译的虚拟性再概念化的标志408

三、结论425

第六章 翻译与词典学427

试论英汉双语词典的认知模式429

一、引言429

二、英语词头与汉语释义构成的认知框架429

三、英汉双语词典中释义的认知模型431

四、释义效果的决定因素——义项显著度434

五、英汉词典中提高释义显著度的基本手段436

六、结语442

汉语认知结构与汉英词典的双重释义原则444

一、引论444

二、汉语的基本单位——汉字的认知结构445

三、汉英两种语言的基本单位比较447

四、现今汉英词典释义的对等缺陷449

五、汉语字组的英语释义中的认知性对等452

六、在汉语的认知结构特征启发下汉英词典的双重释义模式456

七、结语:汉英词典双重释义原则的优点458

从名词的配价看语义平面在英汉词典中的展开460

一、绪论460

二、双语词典对名词在语义平面上的展开463

三、结论472

主体互动关系中的术语翻译474

一、术语翻译过程中主体互动的客观化475

二、术语翻译过程中主体互动的主观化479

三、术语翻译过程中主体互动的互主观化481

四、结论:术语翻译中的三种主体互动关系486

参考文献488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