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医学 第2版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程化奇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ISBN:7117039418
- 出版时间:1994
- 标注页数:284页
- 文件大小:17MB
- 文件页数:301页
- 主题词:中医学(学科: 医学院校 学科: 教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医学 第2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一、中医学的发展概况1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1
(二)中医学术的现代研究3
二、中医学的基本特点5
(一)整体观念5
(二)辨证论治7
第一章 阴阳五行学说8
第一节 阴阳学说8
一、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8
(一)阴阳和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8
(二)事物的阴阳属性8
(三)阴阳之间的辩证关系8
(四)阴阳是宇宙运动变化的源泉和根本规律9
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9
(一)从整体上说明人与自然9
(二)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10
(三)说明人体的发病病理和病理变化10
(四)用于疾病的诊断11
(五)用于疾病的治疗11
第二节 五行学说12
一、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12
(一)五行和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12
(二)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12
(三)五行的相生、相克和制化13
(四)五行的相乘、相侮和母子相及13
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14
(一)用五行系统说明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14
(二)说明五脏的心理功能与相互关系14
(三)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15
(四)用于疾病的诊断15
(五)用于疾病的治疗15
第三节 阴阳和五行学说的关系及正确运用16
第二章 藏象18
第一节 脏腑19
一、五脏19
(一)心19
[附]心包络20
(二)肺21
(三)脾22
(四)肝23
(五)肾25
[附]命门27
二、六腑27
(一)胆27
(二)胃27
(三)小肠28
(四)大肠28
(五)膀胱28
(六)三焦29
三、奇恒之府29
(一)脑29
(二)女子胞30
四、脏腑之间的关系30
(一)脏与脏之间的关系30
(二)腑与腑之间的关系32
(三)脏与腑之间的关系33
第二节 气、血、津液33
一、气34
(一)气的概念34
(二)气的生成34
(三)气的功能34
(四)气的运动35
(五)气的分类35
二、血36
(一)血的概念36
(二)血的生成36
(三)血的功能36
(四)血的运行36
三、津液37
(一)津液的概念37
(二)津液的生成、输布与排泄37
(三)津液的功能37
四、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38
(一)气与血的关系38
(二)气与津液的关系38
(三)血与津液的关系39
第三章 经络40
第一节 经络的概念及组成40
一、经络的概念40
二、经络系统的组成40
第二节 十二经脉41
一、名称与分布规律41
二、走向和交接规律42
三、表里关系42
四、流注次序42
第三节 奇经八脉43
第四节 经络的生理功能及经络学说的临床运用43
一、经络的生理功能43
二、经络学说的临床运用44
(一)说明病理变化44
(二)指导疾病诊断44
(三)指导临床治疗44
(四)预防疾病44
第四章 病因45
第一节 六淫45
一、风46
二、寒46
三、暑47
四、湿47
五、燥47
六、火48
第二节 疠气48
第三节 七情49
第四节 饮食、劳逸50
一、饮食致病50
二、劳逸致病51
第五节 寄生虫、外伤51
一、寄生虫51
二、外伤51
第六节 痰饮、瘀血52
一、痰饮52
二、瘀血52
第五章 四诊54
第一节 望诊54
一、望神54
二、望色55
三、望形态56
四、望头与五官56
五、望皮肤57
六、望舌57
(一)舌与脏腑的关系57
(二)舌诊的方法及注意事项58
(三)舌诊的内容58
(四)舌诊的临床意义60
七、望排泄物与分泌物60
八、望小儿食指络脉60
第二节 闻诊61
一、听声音61
二、嗅气味62
第三节 问诊62
一、问寒热62
二、问汗63
三、问疼痛64
四、问饮食与口味65
五、问二便66
六、问睡眠67
七、问经带67
第四节 脉诊68
一、脉象形成的原理及其意义68
二、诊脉的部位及其方法68
三、正常脉象69
四、常见病脉与主病69
五、相兼脉与主病72
第六章 辨证73
第一节 八纲辨证74
一、表里74
(一)表证74
(二)里证74
(三)表证和里证的关系75
二、寒热75
(一)寒证75
(二)热证75
(三)寒证与热证的鉴别75
(四)寒证与热证的关系76
三、虚实76
(一)虚证76
(二)实证77
(三)虚证与实证的鉴别77
(四)虚证与实证的关系78
四、阴阳78
(一)阴证与阳证78
(二)亡阴证与亡阳证78
五、八纲之间的关系79
第二节 脏腑辨证79
一、心与小肠病辨证79
二、肺与大气病辨证81
三、脾与胃病辨证83
四、肝与胆病辨证85
五、肾与膀胱病辨证87
六、脏腑兼病辨证88
第三节 卫气营血辨证91
一、卫分证91
二、气分证91
三、营分证92
四、血分证92
第七章 防治原则94
第一节 预防94
一、未病先防94
二、既病防变95
第二节 治则95
一、治病求本95
二、扶正祛邪97
三、调整阴阳98
四、因时、因地、因人制宜99
第三节 治法99
一、汗法99
二、吐法100
三、下法100
四、和法100
五、温法100
六、清法101
七、消法101
八、补法101
第八章 中药102
第一节 中药基本知识102
一、中药的炮制102
(一)炮制的目的102
(二)炮制的方法102
二、中药的性能103
(一)四气五味103
(二)归经104
(三)升降浮沉104
三、中药的用法105
(一)配伍105
(二)禁忌105
(三)剂量106
(四)煎法与服法106
第二节 常用中药107
一、解表药107
(一)辛温解表药107
(二)辛凉解表药109
二、清热药111
(一)清热泻火药111
(二)清热解毒药113
(三)清热燥湿药115
(四)清热凉血药117
(五)清虚热药118
三、泻下药119
(一)攻下药119
(二)润下药120
(三)峻下逐水药121
四、祛风湿药121
五、芳香化湿药124
六、利水渗湿药126
七、温里药129
八、理气药131
九、消导药133
十、活血祛瘀药135
十一、止血药139
十二、化痰止咳平喘药142
(一)化痰药142
(二)止咳平喘药145
十三、安神药148
十四、平肝熄风药149
十五、开窍药152
十六、补益药152
(一)补气药152
(二)补阳药155
(三)补血药158
(四)补阴药161
十七、收涩药163
十八、驱虫药164
十九、外用药165
[附]常用抗肿瘤中药165
第九章 方剂167
第一节 方剂概述167
一、方剂的组成及变化167
二、方剂的剂型167
第二节 常用方剂169
[附]常用中成药简表184
第十章 常见病证治190
第一节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190
第二节 慢性支气管炎192
第三节 支气管哮喘193
第四节 高血压病195
第五节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197
第六节 脑梗塞199
第七节 慢性胃炎与消化性溃疡201
第八节 病毒性肝炎203
第九节 肝硬化206
第十节 溃疡性结肠炎208
第十一节 慢性肾小球肾炎210
第十二节 再生障碍性贫血212
第十三节 泌尿系感染213
第十四节 泌尿系结石215
第十五节 胆道感染与胆石症217
第十六节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218
第十七节 关节炎220
第十八节 内耳眩晕病222
第十九节 荨麻疹224
第二十节 过敏性紫癜225
第二十一节 小儿腹泻227
第二十二节 流行性腮腺炎229
第二十三节 月经不调230
一、月经先期230
二、月经后期231
三、月经先后无定期232
四、月经过多233
五、月经过少234
第二十四节 痛经235
第二十五节 闭经236
第二十六节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238
第二十七节 女性更年期综合征240
第二十八节 男性不育症242
第二十九节 癌症244
第十一章 针灸247
第一节 经络与腧穴247
一、腧穴的分类247
二、腧穴的定位方法247
三、十四经脉循行与常用腧穴250
(一)手太阴肺经穴250
(二)手阳明大肠经穴251
(三)足阳明胃经穴252
(四)足太阴脾经穴255
(五)手少阴心经穴256
(六)手太阳小肠经穴257
(七)足太阳膀胱经穴258
(八)足少阴肾经穴261
(九)手厥阴心包经穴262
(十)手少阳三焦经穴263
(十一)足少阳胆经穴265
(十二)足厥阴肝经穴267
(十三)任脉穴268
(十四)督脉穴269
(十五)经外穴271
第二节 刺灸方法272
一、针法272
(一)常用的针具272
(二)针刺的练习273
(三)针刺前的准备273
(四)针刺方法274
(五)针刺意外及其处理276
(六)针刺注意事项277
二、灸法277
(一)艾灸种类277
(二)灸治的作用与适应症278
(三)施灸禁忌及灸后处理278
[附]拔罐法279
第三节 针灸治疗279
一、治疗概述279
二、选穴原则280
三、配穴方法280
四、常见病证的针灸治疗280
热门推荐
- 2135427.html
- 95191.html
- 769673.html
- 3809304.html
- 3031190.html
- 592744.html
- 2987989.html
- 1916547.html
- 3226319.html
- 181820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70664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93320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00568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3245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00191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46495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51937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64237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44720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6491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