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医防治学总论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周衡主编 著
- 出版社: 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 ISBN:7535204562
- 出版时间:1989
- 标注页数:197页
- 文件大小:14MB
- 文件页数:215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医防治学总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言1
一、《中医防治学总论》的性质和任务1
二、中医防治学的发展概况1
(一)预防1
(二)治疗2
三、《中医防治学总论》的基本思想3
(一)整体观念3
(二)动态平衡4
(三)防治结合5
四、《中医防治学总论》的主要内容5
上篇 预防6
第一章 未病先防6
(一)生理与气候变化相应7
一、气候与健康的关系7
第一节 气候与预防7
(二)病理与气候变化攸关9
二、预防气候致病的原则和方法9
(一)顺时摄养10
(二)避邪防病11
第二节 饮食与预防12
一、饮食与健康的关系12
(一)饮食与调能化精养脏12
(二)饮食失调可导致疾病13
二、预防饮食致病的原则和方法13
(一)注意卫生,预防?毒13
(二)克服偏嗜,合理营养14
第三节 情志与预防15
(三)定时定量,调适寒温15
(一)情志正常,脏气调和16
(二)情志异常,内伤脏腑16
一、情志与健康的关系16
二、预防七情致病的原则和方法17
(一)保持乐观情绪17
(二)避免七情过激17
第四节 劳逸与预防18
一、劳逸与健康的关系19
(一)适度劳逸,有益健康19
(二)劳逸太过,伤身致病19
(一)预防职业性伤害20
(二)严格把握劳动强度20
二、预防劳逸致病的原则和方法20
(三)合理安排劳逸时间21
第五节 婚育与预防21
一、婚育与健康的关系22
(一)婚育是人类社会的正常现象22
(二)婚育不当可导致多病早衰22
二、预防婚育致病的原则和方法23
(一)防止近亲配偶23
(二)遵循更婚晚育23
(三)注意房事卫生24
(四)加强胎教胎养25
第六节 居处与预防25
一、居处与健康的关系25
(二)环境不良可致疾病26
(一)优美环境有益健康26
二、预防居处致病的原则和方法27
(一)选择良好居处27
(二)创造优美环境27
(三)保持清洁卫生28
第七节 虫兽与预防30
一、虫兽与健康的关系30
(一)虫兽对健康的有利作用30
(二)虫兽可产生和传播疾病31
二、预防虫兽致病的原则和方法31
(一)消灭有害虫兽31
(二)避免虫兽伤害32
一、运动在保健中的意义33
第八节 运动保健33
(三)开展免疫防病33
(一)流通气血,调养精神34
(二)强壮筋骨,促进脏腑34
二、运动健身的原则和方法35
(一)运动健身的基本原则35
(二)常用传统健身术35
复习思考题40
第二章 已病防变41
第一节 治病萌芽42
一、伤寒早治重太阳42
二、温病早治宜清透43
三、脏病早治重调气43
(一)加强病中调护44
第二节 防止恶化44
一、防止合邪增病44
(二)预防性服药45
(三)数病分治,孤立邪势45
二、防止病理从化45
(一)阳热体质防热化燥化46
(二)阴寒体质防寒化湿化46
三、控制疾病发作47
(一)重视缓解期防治47
(二)加强休止期调治48
四、避免误治48
(一)防药证不符49
(三)防治疗先后失序50
(二)防药物过量50
五、预防危变51
(一)警惕先兆症侯51
(二)阻止危变发展52
第三节 防止传化53
一、外感热病传化的预防53
(一)伤寒传化的预防53
(二)温病传化的预防55
二、脏腑杂病传化的预防55
(一)经络传脏的预防56
(二)五体传脏的预防56
(三)六腑传化的预防56
复习思考题57
(四)脏腑间传化的预防57
(五)五脏传化的预防57
第三章 差后防复59
第一节 差后调理的基本原则59
一、正气为主59
二、形神并重60
三、法于自然60
四、综合调理60
第二节 预防复病61
一、防风邪复病61
(一)扶正助卫61
(二)谨避风邪61
二、防差后劳复61
(三)防房事复病62
三、防差后食复62
(一)防精神疲劳62
(二)防形体劳倦62
(一)合理施养63
(二)注意忌口63
四、防差后药复63
第三节 差后常见病证的调治64
一、水气滞留证64
二、胃虚喜唾证64
三、津亏气弱证64
四、余热惊悸证64
五、气虚多汗证64
十、肺虚喘咳证65
九、肠燥便结证65
十一、更发热证65
六、余热谵妄证65
八、脾虚少食证65
七、血虚不寐证65
复习思考题66
下篇 治疗67
第四章 治疗原则67
第一节 早期治疗68
一、病从外受,善治皮毛68
二、病由内发,首调脏腑68
(二)从者反治69
(一)逆者正治69
一、正治与反治69
第二节 治病求本69
二、病治异同70
(一)同病异治70
(二)异病同治71
第三节 调理阴阳气血71
一、协调阴阳71
(一)损其偏盛71
(二)补其偏衰72
二、调治气血72
(一)注重气血流通特性72
第四节 调治脏腑经络73
一、调治脏腑73
(二)把握气血相互关系73
(一)顺应脏腑生理特点74
(二)调复脏腑整体关系74
二、调治经络75
第五节 扶正祛邪75
一、扶正与祛邪的基本原则75
(一)虚者扶正75
(二)实者祛邪76
二、扶正祛邪的运用要点76
(一)掌握用药的峻缓量度76
(二)选择攻补的先后时机76
一、症状与病因的标本缓急77
第六节 标本缓急77
二、表里同病的标本缓急78
三、新病与缩疾的标本缓急78
第七节 三因制宜78
一、因时制宜78
二、因地制宜79
三、因人制宜80
第八节 治病与治证82
一、治病与治证相结合82
二、辨证施治与对症治疗相结合83
第九节 应变与守方83
一、随机应变84
二、持重守方84
复习思考题85
第五章 治疗大法86
一、历史沿革88
第一节 汗法88
二、作用原理89
三、分类运用89
(一)辛温解表法90
(二)辛凉解表法90
四、使用注意90
第二节 吐法91
一、历史沿革91
二、作用原理92
三、临床运用92
四、使用注意92
一、历史沿革93
第三节 下法93
二、作用原理94
三、分类运用94
(一)寒下法94
(二)温下法95
(三)润下法95
(四)逐水法95
四、使用注意95
第四节 和法96
一、历史沿革96
二、作用原理97
三、分类运用97
(三)调和肠胃法98
(一)和解少阳法98
(二)调和肝脾法98
四、使用注意99
第五节 温法99
一、历史沿革99
二、作用原理100
三、分类运用101
(一)回阳救逆法101
(二)温中祛寒法101
(三)温经散寒法101
四、使用注意102
第六节 清法102
一、历史沿革102
二、作用原理103
(二)清营凉血法104
三、分类运用104
(一)清气泄热法104
(三)清热解毒法105
(四)清泄脏腑法105
(五)清热祛暑法106
(六)清透虚热法106
四、使用注意106
第七节 消法107
一、历史沿革107
二、作用原理108
三、分类运用108
四、使用注意109
(三)消痞化积法109
(二)消痰化饮法109
(一)消食导滞法109
第八节 补法110
一、历史沿革110
二、作用原理111
三、分类运用112
(一)补气法112
(二)补血法112
(三)补阴法113
(四)补阳法113
四、使用注意113
第九节 理气法114
一、历史沿革114
(一)行气法115
二、作用原理115
三、分类运用115
(二)降气法116
四、使用注意116
第十节 活血化瘀法116
一、历史沿革116
二、作用原理118
三、分类运用119
(一)活血行瘀法119
(二)化瘀通络法119
一、历史沿革120
第十一节 开窍法120
四、使用注意120
(三)破血逐瘀法120
二、作用原理121
三、分类运用122
(一)凉开法122
(二)温开法122
四、使用注意122
第十二节 固涩法122
一、历史沿革123
二、作用原理124
三、分类运用124
(一)固表止汗法124
(四)固崩止带法125
(五)收敛止血法125
(三)涩肠止泻法125
(二)涩精止遗法125
四、使用注意126
复习思考题126
第六章 治法综合运用127
第一节 表里双解127
一、作用机理128
(一)分解表里邪气128
(二)调畅表里气机128
二、适应范围129
(一)表里邪实129
(二)病机互关129
(二)解表清里法130
三、分类运用130
(一)解表温里法130
(三)解表攻里法131
第二节 寒热并用131
一、作用机理132
(一)分解寒热132
(二)调和阴阳132
二、适应范围132
(一)表里寒热错杂133
(二)上下寒热错杂133
(三)中焦寒热互结133
三、分类运用133
(一)温清表里法133
(三)调中除痞法134
(二)温清上下法134
第三节 攻补兼施135
一、作用机理135
(一)助正以攻邪136
(二)攻邪以护正136
二、适应范围136
(一)虚实症候并见137
(二)不任纯攻纯补137
三、分类运用137
(一)益气攻邪兼施法137
(二)养血攻邪兼施法138
(四)温阳攻邪兼施法139
(三)滋阴攻邪兼施法139
第四节 升降同用140
一、作用机理141
(一)顺应脏腑升降之性141
(二)运用药物升降之功141
二、适应范围141
(一)清浊相干141
(二)水火不交142
(三)升降失常142
三、分类运用142
(二)调心肾升降法143
(三)调肺肾升降法143
(一)调脾胃升降法143
(四)调肝胆升降法144
第五节 分消祛邪144
一、作用机理144
(一)因势利导145
(二)分解邪势145
二、适应范围145
(一)表里郁闭145
(二)上下弥漫145
(三)前后壅塞146
三、分类运用146
(一)表里分消法146
(三)前后分消法147
(二)上下分消法147
第六节 痰瘀同治148
一、作用机理148
(一)澄清痰瘀生成之源148
(二)分解痰瘀互长之势149
二、适应范围149
(一)痰瘀症候并见149
(二)因痰所致瘀证149
(三)因瘀所致痰证149
三、分类运用150
(一)治痰兼治瘀法150
复习思考题151
(三)治痰治瘀并重法151
(二)治瘀兼治痰法151
第七章 治疗手段153
第一节 药物疗法154
一、作用机理154
二、分类运用154
(一)口服法154
(二)注射法155
(三)鼻饲法156
(四)吸入法157
(五)噙化法157
(六)坐导法158
(七)吹滴法158
(十)撒扑法159
(十一)熏熨法159
(八)浸浴法159
(九)敷贴法159
第二节 针灸疗法160
一、针刺法160
(一)作用原理160
(二)操作注意事项160
(三)分类运用161
〔附〕耳针埋藏法163
二、灸法163
(一)作用原理164
(二)操作注意事项164
(三)分类运用164
二、操作注意事项166
第三节 推拿166
一、作用原理166
三、分类运用167
(一)手法分类167
(二)临床运用168
第四节 气功疗法168
一、作用原理168
二、练功注意事项169
三、分类运用169
(一)静功169
(二)动功170
第五节 饮食疗法170
(三)蔬菜类171
(二)肉食类171
(四)瓜果类171
二、分类运用171
一、作用原理171
(一)谷食类171
〔附〕常用食疗方举例176
第六节 心理疗法176
一、作用原理177
二、分类运用177
(一)说理开导法177
(二)以情胜请法178
(三)以常之法178
(四)移情却病法179
第七节 其他疗法179
一、拔罐疗法179
(二)操作要点180
(一)适应范围180
二、挑治法181
(一)挑积法181
(二)挑羊毛疗法181
(三)挑猴法181
(四)挑治暴发火眼法181
三、发疱疗法182
(一)大蒜泥发疱疗法182
(二)斑蝥油发疱疗法182
〔附〕黄柏膏制法182
复习思考题182
附录 参考文献184
热门推荐
- 522877.html
- 1518695.html
- 748026.html
- 2446225.html
- 2134675.html
- 168784.html
- 1099518.html
- 668843.html
- 2849041.html
- 117948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47905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53576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01655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98822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96858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4502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38481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49498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41614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8752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