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社会科学质的研究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陈向明著 著
- 出版社: 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 ISBN:9571127310
- 出版时间:2002
- 标注页数:696页
- 文件大小:34MB
- 文件页数:724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社会科学质的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部分 质的研究的理论背景1
第一章 导论——什么是「质的研究方法」?1
第一节 有关「质的研究方法」的定义6
一、「质的研究像一把大伞」7
二、质的研究方法的主要特点7
三、从「质的研究」和「量的研究」的区别看「质的研究」的定义12
四、一个初步的定义15
第二节 质的研究方法的理论基础17
一、实证主义17
二、「另类范式」(后实证主义、批判理论、建构主义)19
三、对质的研究之理论范式的分析23
第三节 对有关概念的辨析27
一、有关「质」与「本质」27
二、「质的研究」与「定性研究」的区分29
第二章 质的研究的历史发展——我从哪里来?33
第一节 质的研究的历史渊源33
一、民族志的发展34
二、社会学领域的发展36
三、自我反省意识的觉醒38
四、对政治权力的反思40
第二节 质的研究的分期42
一、传统期(1900-1950)42
二、现代主义期(1950-1970)44
三、领域模糊期(1970-1986)51
四、表述危机期(1986-1990)55
五、后现代主义期(1990-)58
第三章 质的研究的分类——我处于一种什么状态?63
第一节 按研究的对象范畴分类63
一、按研究的问题分类64
二、按研究的范畴分类65
第二节 按研究的目的分类69
一、按研究者的兴趣分类69
二、按研究者的意图分类71
第三节 按「传统」分类72
一、生态心理学73
二、整体民族志74
三、交流民族志75
四、认知人类学76
五、象征互动主义78
第四节 按「类型」分类80
第五节 无法分类82
第六节 分类的作用83
第二部分 质的研究的准备阶段89
第四章 质的研究的设计——我可以如何做?89
第一节 设计在质的研究中的作用89
第二节 质的研究设计的主要模式90
一、建构主义的模式91
二、批判理论的模式92
三、各种互动模式93
第三节 研究设计与研究提案之间的区别96
第五章 研究设计的组成部分——我具体打算怎么做?101
第一节 界定研究的现象102
第二节 确定研究的问题103
一、寻找研究的问题104
二、选择合适的问题类型106
三、对研究问题作出界定和表述110
第三节 讨论研究的目的和意义112
一、个人的目的113
二、实用的目的114
三、科学的目的114
第四节 界定研究的背景知识116
一、现有研究成果116
二、研究者的经验性知识120
三、概念框架(conceptual framework)121
第五节 确定研究对象123
第六节 讨论研究关系123
第七节 选择研究的方法124
一、进入现场的方式126
二、搜集数据的方法126
三、整理和分析数据的方式129
四、建立结论和初步理论的方式130
五、研究结果的成文方式130
第八节 确定研究结果的检测手段131
一、讨论效度问题132
二、讨论信度问题133
三、讨论推论问题134
四、讨论伦理道德问题135
第九节 其他安排135
第六章 研究对象的抽样——我想找谁进行研究?137
第一节 「概率抽样」和「非概率抽样」137
第二节 「目的性抽样」的具体策略139
一、根据样本的特性进行抽样140
二、抽样的具体方式146
第三节 对「目的性抽样」原则的分析149
第四节 制约抽样的因素152
一、样本与研究问题之间的关系152
二、样本的个人条件153
三、样本与研究者之间的关系154
第七章 研究者个人因素对研究的影响——我是谁?157
第一节 讨论研究者个人因素的重要性157
第二节 研究者个人身分对研究的影响159
一、性别160
二、年龄163
三、文化背景与种族165
四、社会地位与受教育程度166
五、个性特点与形象整饰168
第三节 研究者的个人倾向对研究的影响171
一、研究者的角色意识171
二、研究者看问题的视角173
三、研究者的个人经历175
第八章 研究关系对研究的影响——我与被研究者是什么关系?179
第一节 「局内人」与「局外人」180
一、「局内人」的优势和劣势181
二、「局外人」的优势和劣势183
第二节 「内」「外」角色与其他维度的关系186
一、公开与否186
二、亲疏关系187
三、参与程度189
第三节 「局内人」还是「局外人」191
第四节 「局外人」如何理解「局内人」193
一、「局外人」变成「局内人」193
二、保持双重身分195
三、全身心地投入198
第九章 进入研究现场——我如何与被研究者建立关系?201
第一节 进入现场前的准备工作202
第二节 确定并接触「守门员」204
一、「守门员」的类型204
二、谁是「守门员」205
三、「守门员」与研究的关系207
第三节 进入现场的方式209
一、隐蔽地进入209
二、逐步暴露式210
三、制约进入方式的因素211
第四节 接触研究对象的策略212
一、选择交流方式213
二、处理进入失败215
第三部分 质的研究的资料搜集221
第十章 访谈——我如何了解被研究者的所思所想?221
第一节 什么是「访谈」221
一、访谈与日常谈话的区别222
二、访谈作为言语事件225
三、访谈的具体功用227
第二节 访谈的类型229
一、按结构分类229
二、其他分类标准230
第三节 访谈前的准备工作233
一、确定访谈的时间和地点233
二、协商有关事宜234
三、设计访谈提纲237
第四节 其他注意事项238
一、访谈记录的方式239
二、访谈中的非言语行为240
三、访谈的收尾工作241
第十一章 访谈中的提问——我想知道什么?245
第一节 提问的基本原则246
第二节 访谈问题的类型247
一、开放型与封闭型问题247
二、具体型与抽象型问题250
三、清晰型与含混型问题254
第三节 追问的作用256
一、追问的时机与度256
二、追问的具体策略257
第四节 访谈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259
一、访谈问题的顺序259
二、访谈问题的过渡260
第十二章 访谈中的倾听——我听到了什么?263
第一节 「听」的方式263
一、行为层面上的「听」264
二、认知层面上的「听」265
三、情感层面上的「听」267
第二节 「听」的基本原则269
一、不轻易打断受访者的谈话269
二、容忍沉默270
第十三章 访谈中的回应——我应该如何与对方对话?273
第一节 回应的类型及功能273
一、认可274
二、重复、重组和总结275
三、自我暴露276
四、鼓励对方278
第二节 应该避免的回应方式279
一、论说型回应279
二、评价型回应280
第三节 回应的时机281
第十四章 焦点团体访谈——我如何组织一群人一起交谈?285
第一节 焦点团体访谈的起源285
第二节 焦点团体访谈的作用287
一、访谈本身作为研究的对象287
二、对研究问题进行集体性探讨289
三、集体建构知识292
四、焦点团体访谈的弊端293
第三节 焦点团体访谈前的准备工作295
一、焦点团体访谈中研究者的角色296
二、焦点团体访谈的设计297
三、焦点团体访谈的抽样298
第四节 焦点团体访谈的实施301
一、安排物质空间301
二、开始访谈302
三、进行访谈303
四、结束访谈304
第十五章 观察——我如何了解被研究者的所作所为?307
第一节 观察的分类308
一、参与型观察与非参与型观察308
二、其他分类法311
第二节 观察的作用314
第三节 不同流派对观察的理解316
一、经验主义的观点316
二、象征互动主义的观点317
三、戏剧社会学的观点317
四、存在主义社会学的观点317
五、常人方法学的观点318
第十六章 观察的实施——我看到了什么?319
第一节 观察前的准备工作320
一、确定观察的问题320
二、制定观察计划321
三、设计观察提纲322
第二节 进行观察323
一、开放式观察323
二、逐步聚焦324
三、回应式互动328
四、选择观察内容329
第三节 观察的记录方式331
一、记录的重要性331
二、记录的程序332
三、记录的格式334
四、记录的语言335
第四节 观察者的反思343
一、观察者的推论343
二、观察者的心情345
三、观察者的叙述角度346
第十七章 搜集实物——我找到了什么?349
第一节 实物分析的理论基础349
第二节 实物资料的分类351
一、正式官方类352
二、非正式个人类354
三、照片355
四、其他分类方式358
第三节 搜集实物资料的方式359
第四节 实物分析的作用360
第四部分 质的研究的资料分析365
第十八章 资料的整理和初步分析——我想到了什么?365
第一节 质的研究中资料整理和分析的特点366
一、整理和分析同步进行366
二、整理和分析要求及时367
三、分析前的初步整理370
第二节 资料分析的基本思路371
一、线性模式371
二、互动模式373
第三节 资料分析的具体步骤375
一、阅读原始资料375
二、登录378
三、寻找「本土概念」383
四、建立编码和归档系统388
第十九章 数据的归类和深入分析——我可以做什么?393
第一节 类属分析394
一、类属分析的定义395
二、设定类属的标准396
第二节 情境分析398
一、情境分析的理论基础398
二、情境分析的具体步骤400
第三节 类属分析和情境分析的利弊及结合402
一、类属分析和情境分析的特点403
二、两者之间的结合403
三、一个结合分析的实例404
第四节 归类的方式和手段410
一、具体操作方式411
二、分析手段413
第五节 数据分析的思维方式422
一、因果分析423
二、部分和整体之间的阐释循环424
三、回溯觉察之重组426
四、直觉与想象428
第二十章 质的研究中的理论建构——我可以说什么?431
第一节 什么是「理论」431
一、质的研究对「理论」的定义432
二、质的研究对「理论」的态度434
第二节 建构理论的方法438
一、理论的作用438
二、建构理论的方式440
第三节 扎根理论的基本原则444
一、从资料产生理论的思想445
二、理论敏感性446
三、不断比较的方法447
四、理论抽样的方法448
五、文献运用的方法和准则449
六、检验与评价449
第四节 扎根理论的操作程序451
一、一级编码(开放式登录)451
二、二级编码(关系型登录)452
三、三级编码(核心式登录)453
四、过程探究和条件矩阵455
五、一个分析实例456
第二十一章 研究结果的成文方式——我可以如何说我的故事?461
第一节 什么是质的研究中的「写作」461
一、写作是思考462
二、写作是对现实的建构463
三、写作是权力和特权465
第二节 成文的方式468
一、研究报告的组成部分468
二、处理研究结果的方式469
第三节 写作的基本原则472
一、「深描」472
二、注意作者自己的态度和语言475
三、考虑写作的对象——读者477
第四节 民族志的写作风格479
一、现实主义的故事479
二、忏悔的故事481
三、印象的故事485
四、批判的故事488
五、规范的故事490
六、文学的故事492
七、联合讲述的故事494
八、现代主义民族志的手法497
第五节 撰写研究报告的具体步骤501
一、进入状态502
二、开始写作504
三、继续写作505
四、整理初稿507
五、收尾508
第五部分 质的研究的检测手段513
第二十二章 质的研究的质量评价——我如何知道什么是一个「好的研究」?513
第一节 什么是「范式」514
第二节 从范式的角度看研究的质量评价515
一、实证主义的评价标准516
二、后实证主义的评价标准516
三、批判理论的评价标准518
四、建构主义的评价标准519
第三节 不同范式之间如何交流520
一、什么是「对话」521
二、如何对话522
第二十三章 质的研究中的效度问题——我如何知道研究结果是否「真实」529
第一节 质的研究对效度的定义530
第二节 效度的分类533
一、描述型效度534
二、解释型效度535
三、理论型效度537
四、评价型效度537
五、其他类型538
第三节 效度「失真」的原因541
一、记忆问题541
二、研究效应542
三、文化前设543
四、间接资料来源544
第四节 效度的检验手段546
一、侦探法547
二、证伪法547
三、相关检验法549
四、反馈法551
五、参与者检验法552
六、搜集丰富的原始资料553
七、比较法554
八、阐释学的循环555
第二十四章 质的研究中的推论问题——我如何知道研究结果是否有「代表性」?557
第一节 对定义的尝试558
一、内部推论558
二、外部推论559
三、「显而易见的推论」560
第二节 对「知识」的认识564
第三节 为什么要讨论「推论」的问题567
一、希望进行「推论」的原因567
二、「推论」的合理性和合法性568
第四节 一种不同的语言570
一、图式理论571
二、图式理论对「推论」的启示572
第五节 一种不同的「推论」方式573
一、促进「推论」的行为规范574
二、判断「推论」的标准576
第二十五章 质的研究中的伦理道德问题——我如何知道研究是否符合道德规范?579
第一节 自愿和不隐蔽原则581
一、隐瞒派581
二、公开派582
三、情境——后果派583
四、相对主义的观点584
五、女性主义的观点585
第二节 尊重个人隐私与保密原则587
一、对「隐私」及其相关概念的定义587
二、保密的具体措施589
第三节 公正合理原则593
一、如何对待被研究者594
二、如何处理冲突596
三、如何结束研究关系597
第四节 公平回报原则599
一、回报的方式599
二、对回报问题的思考603
第六部分 质的研究的发展前景607
第二十六章 质的研究的发展趋势——我们将往哪里走?607
第一节 提倡行动型研究608
一、行动研究的定义和起源608
二、行动研究的类型610
三、行动研究的特点613
四、行动研究的理论基础615
五、行动研究的具体步骤和方法618
六、行动研究的结果检验622
第二节 尊重多元623
第三节 重视反思626
第四节 坚持研究规范627
第五节 高科技的影响629
第二十七章 质的研究与量的研究的结合——我们有什么新的机遇?631
第一节 结合的背景631
一、有关「区别」的论争632
二、「区别」是否存在634
第二节 能否结合637
一、纯正派的观点637
二、情境派的观点638
三、实用派的观点639
第三节 为什么要结合640
一、量的研究的长处和短处641
二、质的研究的长处和短处641
三、两者结合的利与弊642
第四节 如何结合647
一、整体式结合648
二、分解式结合651
参考资料657
西文人名地名汉译对照689
图表一览695
热门推荐
- 352097.html
- 2649521.html
- 1432025.html
- 1084068.html
- 3878461.html
- 3033555.html
- 3799065.html
- 3303826.html
- 3767447.html
- 53945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10360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43495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20611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73203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68792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3202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64647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37875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66241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5142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