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等收入陷阱的历史考验与制度供给创新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中等收入陷阱的历史考验与制度供给创新
  • 苏京春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 ISBN:9787504984098
  • 出版时间:2016
  • 标注页数:228页
  • 文件大小:29MB
  • 文件页数:240页
  • 主题词:中国经济-经济发展-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等收入陷阱的历史考验与制度供给创新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中等收入发展阶段的全解析1

1.1 为什么要认识中等收入发展阶段1

1.1.1 全球一瞥之挪威1

1.1.2 全球一瞥之巴西1

1.1.3 全球一瞥之布隆迪2

1.1.4 如何描述这些不同2

1.1.5 中等收入发展阶段经济发展的三条路径3

1.2 什么是中等收入发展阶段4

1.2.1 进一步认识世界银行的分组4

1.2.2 中等收入发展阶段不是一个静态概念5

1.2.3 中等收入发展阶段的描述性定义6

1.3 什么是“中等收入陷阱”6

1.3.1 世界银行首次提出的概念6

1.3.2 本质是增长陷阱7

1.4 有没有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成功者8

1.4.1 亚洲开发银行的系列研究及评论8

1.4.2 世界银行的系列研究及评论10

1.4.3 调整及拓展后我们的结论11

第2章 认识长期视野中的成功者14

2.1 寻求认识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经济体的方法14

2.1.1 一些前置思考轨迹14

2.1.2 对低收入上限值的估计15

2.1.3 对上中等收入与下中等收入的分界值和高收入下限值的估计18

2.2 成功者的经济发展轨迹:组图与描述23

2.2.1 基于第1章 结论的拓展23

2.2.2 亚洲地区:日本、以色列、韩国、新加坡、中国香港24

2.2.3 欧洲地区:西班牙、葡萄牙、爱尔兰、希腊26

2.2.4 北美洲地区:波多黎各29

2.3 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花费多长时间30

2.3.1 成功者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时间表30

2.3.2 以怎样的GDP增长率来实现32

第3章 落入陷阱者的前车之鉴35

3.1 认识中等收入发展阶段的经济体35

3.1.1 正处于中等收入发展阶段的经济体有哪些35

3.1.2 中等收入经济体的分布特点36

3.2 全面解析落入“上中等收入陷阱”的经济体36

3.2.1 已经在“上中等收入陷阱”里挣扎了多久36

3.2.2 经济增长经历怎样的演变39

3.2.3 跨越陷阱非一蹴而就或一劳永逸51

3.3 以拉美经济为例对落入陷阱原因的泛谈52

3.3.1 历史制度遗留52

3.3.2 民族和种族多样化53

3.3.3 发展战略失误53

3.3.4 政治动荡不安54

3.3.5 不当的福利赶超54

3.4 民粹主义作用下的福利赶超55

3.4.1 一些总括性认识55

3.4.2 民粹主义作用下的城市化与工业化矛盾56

3.4.3 民粹主义作用下的国有化与外资矛盾57

3.4.4 民粹主义作用下由经济赶超转向福利赶超57

3.5 福利赶超与落入“中等收入陷阱”60

3.5.1 福利赶超初期经济的虚假繁荣60

3.5.2 经济增长初遇瓶颈制约60

3.5.3 经济发展遭受全面短缺61

3.5.4 民粹主义政府最终破产:落入陷阱61

第4章 发展阶段视角下的中国经济研判62

4.1 中国更应直面“中等收入陷阱”:与拉美的相似性62

4.1.1 经济都历经高速增长期62

4.1.2 存在经济飞速发展过后的相似负面问题63

4.1.3 相似的文化渊源65

4.1.4 民粹主义情愫66

4.2 认识中国经济收入阶段变动趋势及现状66

4.2.1 中国已经成功跨越“下中等收入陷阱”66

4.2.2 面临“上中等收入陷阱”的严峻考验68

4.3 增加一个观察维度:城镇化水平68

4.3.1 成功者在跨越“上中等收入陷阱”期间的城镇化水平68

4.3.2 中国与成功者步入上中等收入阶段的城镇化水平比较80

4.4 先行者为后来者带来的负面效应83

4.4.1 先进技术与行业发展规模83

4.4.2 福利与增长84

4.4.3 制度进口与制度供给86

4.4.4 福利与制度供给86

4.4.5 榜样效应与要素禀赋制约87

4.4.6 政策同步与政策效用87

4.5 跨越陷阱的追赶中后来者的应对策略88

4.5.1 做实行业规模,拔得技术头筹88

4.5.2 提防民粹主义,引导良性发展88

4.5.3 细化制度进口,注重制度对接89

4.5.4 打破行政界限,统筹制度供给89

4.5.5 注重要素禀赋,推动多样发展90

4.5.6 落实差别政策,调控协同发展90

第5章 中国经济发展的时代元素与基本国情91

5.1 上下行因素对冲的中国“升级版”增长平台91

5.1.1 多维解读“新常态”91

5.1.2 新常态的“三期叠加”96

5.1.3 “全面改革”攻坚克难推进期99

5.2 “上中等收入陷阱”压力下的时代元素与基本国情102

5.2.1 产业革命加速更迭102

5.2.2 全球经济发展格局的钳制103

5.2.3 能源资源与生态环境制约104

5.2.4 人口基数与结构的挑战105

5.2.5 文化与“软实力”不足的影响106

5.2.6 制度变革探索的成败107

第6章 赶超战略中“供给侧”发力的必然109

6.1 “供给侧”理论争鸣之评价“萨伊定律”109

6.1.1 萨伊定律的提出109

6.1.2 西斯蒙第的批评110

6.1.3 马尔萨斯与需求管理111

6.1.4 凯恩斯的条件性否定112

6.1.5 马克思关于“庸俗经济学”的批评、考证与认识112

6.2 理论争鸣之评价“供给学派”114

6.2.1 对“供给学派”的认识114

6.2.2 学界对“供给学派”的批评117

6.2.3 实践中“供给学派”的得失118

6.3 “供给侧”学派发展脉络的四大阶段119

6.3.1 第一阶段:从“萨伊定律”到“凯恩斯主义”119

6.3.2 第二阶段:从“凯恩斯主义”到“供给学派”121

6.3.3 第三阶段:从“供给学派”到“凯恩斯主义复辟”122

6.3.4 第四阶段:从“凯恩斯主义复辟”到“供给管理”123

6.4 “供给侧”学派源流的两轮“否定之否定”124

6.4.1 第一轮“否定之否定”:萨伊定律—凯恩斯主义—供给学派124

6.4.2 第二轮“否定之否定”:供给学派—凯恩斯主义复辟—供给管理125

6.4.3 “供给侧”学派两轮“否定之否定”给予的启示126

第7章 中国经济赶超的动力机制与制度保障128

7.1 经济赶超动力机制的反思128

7.1.1 疑问的产生128

7.1.2 需求侧管理对结构性问题的束手无策128

7.2 需求侧“元动力——三动力”的得与失130

7.2.1 回顾需求侧元动力130

7.2.2 元动力无法在需求侧实现131

7.3 “三驾马车”不能构成经济增长根本动力131

7.3.1 消费不是一个静态项131

7.3.2 投资并非一个主观项132

7.3.3 出口亦非一个恒定项133

7.3.4 相关认识的小结133

7.4 由悖论认知分析的指向134

7.4.1 从需求侧向供给侧的转换134

7.4.2 需求的增长动因在供给侧134

7.4.3 结构性问题实质上落在制度供给135

7.4.4 重新思考“创新驱动”136

7.4.5 一些结论与反思137

7.4.6 经济腾飞与制度供给138

7.5 特定案例:十分有必要了解的财政分配“三元悖论”138

7.5.1 认识财政分配“三元悖论”138

7.5.2 非凡成功者的特权142

7.5.3 福利赶超与“中等收入陷阱”143

7.5.4 中等收入阶段财政分配“三元悖论”的特征145

7.5.5 中等收入发展阶段缓解财政分配“三元悖论”制约路径147

第8章 以制度供给应对发展中的理性预期失灵151

8.1 从实践中来:“理性预期失灵”原理及市场中典型现象的思考151

8.1.1 “理性预期失灵”原理的提出及典型现象151

8.1.2 “理性预期失灵”的矫正路径154

8.2 对我国科技金融现状的再认识154

8.2.1 供给方与需求方:对科技金融市场的认识154

8.2.2 我国科技金融市场中存在的“理性预期失灵”及表现157

8.3 到实践中去:成都市高新区科技金融模式158

8.3.1 简述:成都市高新区“四个一”科技金融服务模式158

8.3.2 剖析:成都市高新区科技金融服务市场的构造及特征160

8.4 精髓:矫正“理性预期失灵”的“三步走”162

8.4.1 第一步:重新构建市场162

8.4.2 第二步:应对市场失灵的机制163

8.4.3 第三步:针对“理性预期失灵”的机制运转163

第9章 制度供给导向下的混合所有制思辨164

9.1 跨越陷阱途中的混合所有制改革背景164

9.1.1 改革路径164

9.1.2 对混合所有制急需廓清认识165

9.2 多种经济并存是否就是混合所有制165

9.2.1 对所有制的认识165

9.2.2 什么是混合166

9.3 混合所有制适不适合两个概念分支167

9.3.1 有些观点认为应分为宏观和微观167

9.3.2 我们的一些看法168

9.4 产权混合是否就是实现了混合所有制168

9.4.1 对产权的思考168

9.4.2 制度经济学对“产权”的认识169

9.4.3 产权混合不意味着实现了混合所有制170

9.5 混合所有制与股份制170

9.5.1 马克思所说的“过渡形式”170

9.5.2 从“消极扬弃”到“积极扬弃”172

9.5.3 现代市场体系的产权制度基石174

9.6 混合所有制释放了怎样的活力174

9.6.1 混合所有制释放活力示意图174

9.6.2 股份制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制度供给的重中之重175

第10章 跨越陷阱综合保障之PPP模式联通制度供给178

10.1 PPP模式概览178

10.1.1 什么是PPP178

10.1.2 新公共管理运动中的公共服务事项市场化改革179

10.2 公私合作的理论基础与发展182

10.2.1 到实践中去: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的理论支持182

10.2.2 从实践中来:从替代到合作构建新型关系的理论创新184

10.3 PPP新制度供给在中国释放潜力的三大正面效应185

10.3.1 PPP的正面效应之一:政府视角185

10.3.2 PPP的正面效应之二:公众视角187

10.3.3 PPP的正面效应之三:企业视角188

10.4 PPP与中国混合所有制改革创新的内在联通188

10.4.1 对混合所有制的基本认识188

10.4.2 混合所有制与股份制的联通189

10.4.3 “股份制—混合所有制—PPP”的天然贯通及其全局性贡献190

10.5 PPP与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全面“法治化”主题的贯通192

10.5.1 必须高度注重PPP运行相关的法治建设192

10.5.2 必须高度注重PPP运行相关的契约精神培养194

附录1196

附录2198

附录3205

附录4209

参考文献21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