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心理学思想史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中国心理学思想史
  • 汪凤炎著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 ISBN:9787544421812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751页
  • 文件大小:47MB
  • 文件页数:780页
  • 主题词:心理学史:思想史-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心理学思想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先需交待的三个问题1

第一节 中国古代有心理学思想吗1

一、为什么会发生争论2

(一)中国古代本无“心理学”的概念2

(二)中国近现代科学意义上的心理学不是从中国文化传统中诞生的6

二、如何证明中国古代本有心理学思想8

(一)内容相似论证法9

(二)基本问题论证法12

三、简短结论13

第二节 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值得今人学习和研究吗14

一、心理学思想是进化的吗15

(一)人文社会科学思想主要是层层“累积”起来的15

(二)自然科学思想主要是“层层递进”的19

(三)心理学思想中有一部分主要是累积的,另一部分主要是进化的20

二、今天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不受中国古人的心理与行为的影响吗21

三、今天的中国人比中国古人聪明吗22

四、简短结论24

第三节 怎样研究中国心理学思想史25

一、中国心理学思想史的研究视角26

(一)坚持大心理学观的研究视角26

(二)在兼顾科学主义视角的同时,坚持以人文主义视角研究为主31

二、中国心理学思想史的基本研究原则38

(一)以现代心理学的概念与体系为参照的原则38

(二)科学的历史主义原则40

(三)系统性原则40

(四)求同与求异相结合的原则41

(五)古为今用原则43

(六)将学科史与思想史适当分开的原则45

三、中国心理学思想史的具体研究方法45

(一)考证法46

(二)语义分析法47

(三)归纳法49

(四)深度比较法49

(五)推理法50

(六)实证检验法57

上篇 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史60

第二章 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的范畴论(上)60

第一节 人贵论60

一、引言60

二、人贵于万物的缘由61

(一)人贵在具有智能62

(二)人贵在具有很多 社会性心理素质63

(三)人贵在有能用于相互交流的言语66

(四)人贵在“独得天地之全”66

(五)人贵在能劳动68

(六)人贵在能直立行走68

三、对人贵论的简要评价69

第二节 形神论69

一、形神论的一般思考70

(一)先秦时期的形神论70

(二)秦汉至唐代的形神论73

(三)五代至清代的形神论83

二、中国古代的主心说85

(一)“心”的含义85

(二)中国古代主心说的两大传统91

(三)对中国古代主心说的简要评价95

三、中国古代的脑髓说99

(一)古代脑髓说的萌芽99

(二)方以智的脑髓说思想102

(三)刘智的脑髓说103

(四)王清任的脑髓说:中国古代脑髓说的最高峰106

第三章 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的范畴论(下)109

第一节 知行论109

一、重行的知行合一论:先秦知行论的主流观点110

二、“知先行后”与“行先知后”的争论:秦汉至唐代知行论的鲜明特色113

(一)“知先行后”的重知的知行论114

(二)“行先知后”的重行的知行合一论115

三、五代至清代的知行论115

(一)“知先行后,行重知轻”:宋代理学家在知行论上所持的主流观点115

(二)观点纷呈:明清时期的知行论117

四、对知行论的简要评价121

第二节 情欲论122

一、情的产生、实质、特征、种类与功能124

(一)情的产生124

(二)情的实质126

(三)情的特征135

(四)情的种类138

(五)情的功能142

二、欲的概念、产生、种类、特点与功能144

(一)欲、慾与人欲:三个重要概念144

(二)欲的产生147

(三)欲的种类147

(四)欲的特点151

(五)欲和人欲的功能152

三、对待情与欲的态度158

(一)节情导欲说:中国古人对待情与欲的主流态度158

(二)绝情去欲说:有一定影响力的见解163

(三)放纵情欲说:昙花一现的主张167

第四章 中国古代认知心理学思想169

第一节 中国古代的知虑论169

一、知虑概念及其关系169

(一)知虑概念169

(二)知与虑的关系174

二、知虑分类175

(一)“见闻之知”与“德性之知”:中国文化特色的知虑分类175

(二)感知觉与思虑:常规的知虑分类179

三、知虑产生的条件182

(一)知虑的产生需要相应的、正常的知虑器官182

(二)感官必须与外界事物相接触186

(三)“虚壹而静”:需要“虚”、“壹”和“静”的参与189

(四)经验:保证知虑正确的重要条件194

四、感知规律194

(一)感知的阈限律194

(二)感知的强度律195

(三)感知的距离律195

(四)感知的对比律196

(五)感知的完形律197

(六)感知的情绪律197

(七)感知的光度律199

五、错觉及其成因与对策199

(一)两种著名的错觉199

(二)错觉产生的原因202

(三)避免错觉干扰的对策204

第二节 中国古代的言意论204

一、“言”与“意”的含义204

(一)“言”的语义分析204

(二)“意”的语义分析205

二、“言”与“意”的关系205

(一)调和论:具有重要影响的言意论205

(二)“言不尽意论”:主流派观点207

(三)“言尽意论”:非主流派观点210

(四)对言意论的简要评价211

第五章 中国古代教育心理学思想213

第一节 中国古代学习心理学思想213

一、“学习”的中式含义214

(一)“学习”的含义:文字学的解释214

(二)“学”的含义:文字学的解释214

(三)“习”的含义:文字学的解释216

(四)“学习”的含义:心理学的解释217

二、学习的基本观点218

(一)多主张学知说219

(二)多赞赏性习论223

(三)内求说与外铄说各有信众230

三、中式古典学习过程237

(一)立志237

(二)博学239

(三)审问239

(四)慎思240

(五)明辨240

(六)时习240

(七)笃行241

四、中式古典学习策略242

(一)端正做人态度策略242

(二)修学务早策略245

(三)循序渐进与突飞猛进相结合策略245

(四)博约结合策略246

(五)熟读精思策略248

(六)深造自得策略249

(七)触类旁通策略250

(八)熟能生巧策略253

第二节 中国古代教学心理学思想254

一、“以人为本”:中式古典人本主义教育理念254

(一)中西方人本主义教育理念的相通之处255

(二)中西方人本主义教育理念的相异之处256

二、中式古典教师心理观259

(一)教师的职业角色259

(二)教师的心理素质260

三、中式古典教育方法262

(一)“圣贤施教,各因其材”:因材施教法262

(二)“师者,人之模范也”:榜样示范法267

(三)“人之性无邪,久湛于俗则易”:环境熏陶法269

第三节 中国古代智慧论270

一、智力、能力、智慧和智能:概念内涵与辨析271

(一)智力的内涵271

(二)能力的内涵272

(三)智慧的内涵273

(四)智能的内涵274

(五)智力、能力、智慧和智能的概念辨析274

二、两种经典的中式智慧观280

(一)“知而获智”的智慧观283

(二)“六艺”与“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多元智力和谐发展观292

三、中国古人论智慧的培育294

(一)学会转化地使用知识295

(二)学人所长以补己之短295

(三)去掉小智,成就大慧296

(四)注重传授“必仁且智”的育人理念298

第六章 中国古代社会心理学思想303

第一节 中国古代的社会态度观303

一、中国古人几种重要的社会态度304

(一)“百善孝当先”:重孝304

(二)“天下为公”:崇公308

(三)“善恶到头终有报”:信报312

(四)“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中国式偏见314

二、社会态度的形成与转变316

(一)社会态度形成与转变的理论解释317

(二)社会态度形成与转变的主要途径或方式321

第二节 中国古代的人际关系论323

一、人际吸引律323

(一)“人必其自爱也,而后人爱诸”:自爱律323

(二)“爱人者,人恒爱之”:对等律324

(三)“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相似律324

(四)“上行下效,君行臣甚”:模仿律325

二、正确的交友之道325

(一)“友也者,友其德也”326

(二)“先择而后交”327

(三)“和而不同”327

(四)“上交不谄,下交不渎”329

(五)“贫贱之交不可忘”329

(六)“君子之交淡若水”329

三、正确的待人之道329

(一)待人以“忠”330

(二)待人以“恕”331

(三)待人以“义”333

(四)以“礼”待人334

(五)“诚信”待人336

(六)待人以“和”338

四、处理人际关系的经典策略340

(一)从“父慈子孝”转向“父为子纲”340

(二)从“君臣有义”转向“君为臣纲”341

(三)从“夫妇有别”转向“夫为妻纲”342

(四)“长幼有序”342

(五)“朋友有信”343

第三节 中国古代的经济心理观343

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经济人”假设343

二、“义”与“利”:一对重要的范畴344

(一)“义”与“利”的含义344

(二)“义”与“利”的关系345

(三)对待“义”与“利”的态度345

三、中国古代的商业心理观348

(一)“非诚贾不得食于贾”348

(二)“人弃我取,人取我与”348

(三)“时贱而买……时贵而卖”349

四、中国古代的消费心理观349

(一)尚俭贬奢的消费心理观349

(二)量入为出的消费心理观350

第七章 中国古代心理测量思想352

第一节 中国古代心理测量的意义与理论依据353

一、心理测量的意义353

(一)知人善任,选拔人才353

(二)知人善教,因材施教354

(三)知人品性,慎交朋友354

二、心理测量的理论依据354

(一)“权,然后知轻重……物皆然,心为甚”:人心可测论354

(二)“合其志功而观焉”:志功并重观358

第二节 中国古代智能测量的方法与启示360

一、中国古代智能测量的方法360

(一)问答鉴别法360

(二)察言观行法361

(三)准情境测验法361

(四)动作测量法363

(五)连环测验法364

(六)形板测验法364

二、对当代智力测验与智慧测量的启示365

(一)宜适当考虑人们在日常生活情境里展现的才华366

(二)测量方法设计要巧妙且生动有趣367

(三)要适当运用非文字测验368

(四)宜适当拓宽“智力”和“智慧”的含义368

(五)要走融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于一体的道路369

第三节 中国古代品德考评的方法与启示370

一、中国古代品德考评方法370

(一)“听其言而观其行”:察言观行法371

(二)“欲审知其德,问以行”:问答鉴别法374

(三)“故君子远使之而观其忠”:准情境测验法376

(四)“不知其子,视其父”:观人类推法379

(五)“观过,斯知仁矣”:观过知人法381

(六)“性之所尽,九质之征也”:观相知人法381

(七)“吾日三省吾身”:内省式自我考评法382

(八)“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观照式自我考评法383

二、中国古代品德考评方法对当代品德测量的启示384

(一)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品德测量384

(二)品德测量方法设计要巧妙385

(三)适当运用经验型测量方法385

(四)文字考评方法与非文字考评方法要兼顾385

(五)应加强自评的力度386

(六)定性考评与定量考评相结合386

(七)谨慎解释与慎用考评结果387

第八章 中国古代心理养生思想388

第一节 中国古代心理养生思想的内涵、意义与启示389

一、中国古代心理养生思想的内涵389

二、心理养生的意义391

(一)能提供身心健康的劳动者,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391

(二)将中国文化重人贵生思想落到实处391

(三)为了力行孝道393

(四)为了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395

三、中国古代心理养生思想对当代心理卫生的启示395

(一)适度进行身心保健可提升个体生命的质量与长度396

(二)心理卫生是一个系统工程397

(三)宜合理用脑397

第二节 心理养生的理论基础398

一、“形全者神全”、“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形神兼顾的共养观398

二、“抱神以静”、“流水不腐”:动静结合的养身调心观400

三、“人……法自然”:顺应自然的养形调神观403

四、“鞭后而寿”:内外兼顾的身心共养观406

第三节 心理养生原则407

一、“太上养神,其次养形”:养神为主407

二、“治人、事天莫若啬”:爱惜精神407

三、“善养生者,和为尽矣”:平和适中408

四、“害于生则止……利于生者则为”:害止利为409

五、“物也者,所以养性也”:以物养性410

第四节 心理养生方法411

一、“古人得道者……论早定也”:早立尊生观念法411

二、“故大德……必得其寿”:修德保健法412

三、“少私寡欲”:节制情欲法414

四、“凡治气养心之术……莫神一好”:陶情冶性法416

五、“吐故纳新,熊经鸟申”:气功养形调神法418

六、“安步以当车”:运动养形怡神法420

七、“四气调神”:顺时调神法421

第九章 中国古代心理治疗思想422

第一节 关于中国古代心理治疗的四个问题423

一、“心病”及其种类423

(一)什么是“心病”423

(二)“心病”的界定标准424

(三)“心病”的种类425

二、心病诊断方法428

(一)望诊429

(二)闻诊429

(三)问诊429

(四)切诊430

三、“以情制情”观:中国古代心理治疗的理论基础430

(一)“怒伤肝,悲胜怒……”:《黄帝内经》的“以情制情”观431

(二)“故悲可以治怒,以怆恻苦楚之言感之”:后世医家对“以情制情”观的继承与发展437

四、心理治疗原则440

(一)“治未病”440

(二)“先医其心,而后医其身”441

(三)“心病终须心药治”441

(四)“夫惟顺而已矣”443

第二节 中国古代的心理治疗方法443

一、中国古代的情志疗法444

(一)“凡此七者,更相为治”:情志相胜疗法444

(二)“非怒王则疾不可治”:激将法450

(三)“女羞缩臂即复故”:应激疗法452

二、中国古代的认知疗法453

(一)“导之以其所便”:开导劝慰法453

(二)“借其欺而反欺之”:以欺制欺法455

(三)“止怒莫若诗,去忧莫若乐”:转移注意力法458

三、中国古代的行为疗法461

(一)“使其习见习闻则不惊矣”:习见习闻法461

(二)“静坐月余,心疾如失”:气功462

(三)“西门豹之生急,故佩韦以自缓”:准行为矫正法464

第三节 对中国古代心理治疗思想的简要评价464

一、中国古代心理治疗思想的长处464

(一)灵活且富含辩证精神464

(二)心理疗法新颖且多有疗效465

(三)有较强的中国文化特色466

(四)是一笔珍贵的精神财富467

二、中国古代心理治疗思想的不足468

(一)未准确揭示一些心理疗法的内在原理与机制468

(二)心理疗法缺乏厚实的理论依据468

(三)以“不择手段”的方式来治病的理念难被今人认可469

(四)理论创新精神不足469

第十章 中国古代军事心理学思想470

第一节 中国古代的战略心理观471

一、制定战略的基本心理原则472

(一)“知彼知己”:了解敌我情况472

(二)“致人而不致于人”:掌握战争主动权475

(三)“因敌变化”:动态思维476

二、基本的战略心理观476

(一)“得民心”476

(二)“立于不败之地”477

(三)“不战而屈人之兵”478

第二节 中国古代的战术心理观478

一、“兵诚义”:举义兵479

二、“其次伐交”:远交近攻480

三、“必有攻其心之术焉”:攻心战481

(一)“擒贼擒王”481

(二)攻其心理弱点482

(三)“以情挠之”482

(四)心理镇胁483

(五)“镇抚其众”483

四、“兵不厌诈”:欺骗敌方484

第三节 中国古代的治军心理观484

一、“夫将者,国之辅也”:治将485

(一)“将者,智、信、仁、勇、严也”:合格将领必备的素质485

(二)“举贤任能”:任人唯贤489

(三)“各因其能而用之”:充分发挥将领的才智489

(四)“先教之以奇正相变之术,然后语之以虚实之形可也”:通过教育提高将领素质489

(五)“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给予将领充分的自主权489

二、“兵何以为胜?……以治为胜”:治兵490

(一)选兵要精490

(二)“教戒为先”491

(三)“夫所谓择人者,各随蕃汉所长而战也”:充分发挥士兵的长处492

三、“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增强军队凝聚力493

(一)“将必先己”:将领以身示范493

(二)“爱在下顺,威在上立”:恩威并重494

(三)“赏罚必信”:赏罚分明496

(四)“士众一,则军心结”:树立共同的奋斗目标497

(五)“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分级管理497

四、“凡兵有四机:一曰气机”:激励士气497

(一)激励己方士气,瓦解敌方士气497

(二)揭示士气会随战争进程而发生变化的规律498

(三)激励士气的原则与方法498

第十一章 中国古代文艺心理学思想499

第一节 中国古代的创作心理观499

一、“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创作动机499

二、“陶钧文思,贵在虚静”:创作心态504

(一)集中注意力和去除功利心504

(二)“伊兹事之可乐”:重视创作兴趣506

三、“神思”、“画龙点睛”……:创作技巧506

(一)“神思”:善用想象507

(二)“赋、比、兴”:多用联想509

(三)“应感”:抓住灵感509

(四)“说一人,肖一人”:追求个性美511

(五)“成竹于胸”:完形心理512

(六)“画龙点睛”:讲究神韵514

(七)“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迥”:运用透视原理519

(八)“文字莫不贵新”:推崇创新520

第二节 中国古代的鉴赏心理观521

一、中国古代的审美态度521

(一)虚静521

(二)移情522

(三)心理距离523

(四)忘我523

二、中国古人的鉴赏心态524

(一)推崇“和为美”524

(二)“诗之至处,妙在含蓄无垠”:推崇含蓄美529

(三)“诗贵自然”:推崇自然美530

(四)“诗有三境……三曰意境”:推崇意境美535

(五)推崇心灵美540

(六)推崇柔美540

(七)崇拜圆满541

第十二章 中国古代人格心理学思想543

第一节 儒家的“君子—小人”二分式人格类型说544

一、三个核心概念的界定544

(一)“君子”的含义544

(二)“小人”的含义546

(三)“君子小人”二分式人格类型说的含义546

二、“君子—小人”人格类型的衡量标准547

(一)仁548

(二)义550

(三)礼551

(四)智551

(五)诚与信552

(六)忠与恕553

(七)勇554

(八)中庸555

(九)文质彬彬557

(十)和而不同558

(十一)谦虚558

(十二)自强559

三、对“君子—小人”二分式人格类型说的简要评价559

(一)具有典型的儒家文化特色559

(二)具有旺盛的生命力560

(三)属经验总结,缺乏实证依据561

第二节 中医的人格类型说561

一、中医人格类型说的核心内容561

(一)阴阳五种人格类型说562

(二)阴阳五行二十五种人格类型说564

二、对中医人格类型说的简要评价566

(一)具有典型的中医文化特色566

(二)具有较旺盛的生命力567

(三)应谨慎看待567

(四)缺乏实证依据,概括过于简单567

第三节 刘劭的人格类型说568

一、刘劭人格类型说的核心内容568

(一)将人才分为十二种类型568

(二)将人格分为十二种类型570

(三)将“英雄”分为三种类型571

二、对刘劭人格类型说的简要评价572

(一)既有继承更有创新572

(二)具有一定的解释力572

(三)缺乏扎实的实证依据572

下篇 中国近现代心理学思想史574

第十三章 中国近代心理学思想史574

第一节 西方心理学思想在中国的早期传入与初步传播574

一、西方心理学思想在中国的早期传入575

(一)《西国记法》中的记忆心理学思想575

(二)《性学粗述》中的普通心理学思想578

(三)《灵言蠡勺》中的哲学心理学思想579

二、西方心理学思想在中国的初步传播581

(一)早期教会学校与心理学在中国的传播581

(二)经由日本或日本学人向中国传播西方心理学思想583

(三)通过翻译或编辑出版西方心理学论著促进西方心理学在中国的传播586

三、西方心理学思想在中国早期传入与初步传播的比较591

(一)所处历史背景不同591

(二)传播的途径与人数不同592

(三)传入的西方心理学思想的内容体系不同592

(四)产生的影响力不同592

第二节 中国近代心理学思想593

一、谭嗣同的心理学思想593

(一)继承古代人贵论思想,并作了一定发挥594

(二)对生理心理学思想作了一些阐释594

(三)主张“天理人欲俱善论”596

二、梁启超的心理学思想596

(一)区分“心理学”与“哲学”的译名597

(二)梁启超的教育心理学思想597

(三)梁启超的社会心理学思想597

(四)梁启超的佛教心理学思想598

三、孙中山的心理学思想600

(一)孙中山的心理观600

(二)知难行易说601

四、王国维的文艺心理学思想602

(一)优秀文学要做到将主观情感与客观描写融为一高远意境603

(二)“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603

(三)将意境的含义扩大到整个社会生活领域604

(四)境界虽有大小之分,但不能以此来分优劣604

(五)把意境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605

第三节 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未自然演变成心理科学的原因605

一、受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限制605

二、以“孝”为核心的封建礼教束缚了人体生理解剖学的发展606

三、中国古代心性之学甚少受中医学与其他科技思想的影响607

四、强大的经史之学和科举制度导致与此无关的知识不受青睐608

五、清末民初动荡的社会环境无法为学术研究提供一方净土610

第十四章 中国现代科学心理学的创立与早期发展612

第一节 心理学的基本理论观616

一、心理学的学科性质论616

(一)“心理学乃研究心作用之科学”616

(二)心理学“是生物的科学之一种”618

(三)心理学是“社会科学”621

(四)心理学是三大“基本的科学”之一:潘菽的早期看法621

二、心理学的对象论623

(一)“心理学以精神作用为其唯一之对象者也”623

(二)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行为”623

(三)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活动的基本原则”625

三、心理学的方法论625

(一)研究方法多元论:陈大齐等人的主张625

(二)力倡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郭一岑的主张627

(三)极力倡导实验法:郭任远的主张634

四、心理学的其他基本理论观635

(一)反本能论635

(二)反心灵论638

(三)意识论639

(四)心理学的中国化论642

(五)生理心理与动物心理论648

第二节 发展与教育心理观648

一、儿童心理论648

(一)陈鹤琴的研究648

(二)黄翼的研究653

二、教育心理论656

(一)艾伟的研究656

(二)廖世承的研究657

(三)阮镜清的研究664

第三节 应用心理观665

一、汉字心理论665

二、工业心理论666

三、社会心理论667

四、变态心理论669

第四节 对创立与早期发展时期科学心理学的简要评析670

一、相同之处670

(一)研究取向多种多样670

(二)研究主题大致相同671

(三)研究方法大致相同671

二、相异之处672

(一)发展路径不同672

(二)研究水平不同672

(三)对文化的重视程度不同673

第十五章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现代科学心理学的探索与发展675

第一节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现代科学心理学的演进历程675

一、学习改造阶段(1950—1956)675

二、初步繁荣阶段(1957—1965)677

三、遭遇重创阶段(1966—1976)679

四、重新恢复阶段(1977—1980)680

五、稳定发展阶段(1981—1999)682

六、迅猛发展阶段(2000年至今)683

第二节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现代科学心理学取得的主要成就686

一、潘菽的“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心理学”思想687

(一)什么叫“有中国特色的心理学”688

(二)为什么要“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心理学”690

(三)怎样“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心理学”691

二、高觉敷的心理学思想697

(一)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698

(二)坚持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699

(三)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699

(四)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699

(五)辩证地看待中西方心理学思想的得失700

(六)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和学派争论的关系701

(七)批判西方心理学史家的时代精神说701

三、朱智贤的儿童心理学思想703

(一)遗传是儿童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704

(二)环境和教育在儿童心理发展上的决定作用705

(三)儿童心理的内因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705

(四)从教育到发展是一个不断的量变和质变的过程706

(五)正确看待儿童心理发展中存在的年龄阶段性707

四、杨国枢的“中国人的本土心理学”思想707

(一)什么叫“中国人的本土心理学”708

(二)为什么要进行“中国人的本土心理学”研究709

(三)怎样进行“中国人的本土心理学”研究709

第三节 当前中国心理学发展中值得反省的问题713

一、对心理学的学科性质认识不准714

二、对心理学的学科地位定位不清715

三、过于关注夸克心理与行为的研究,忽视人的整体心理与行为718

四、忽视内功修炼,一味依靠高、精、尖仪器720

五、未辩证处理好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的关系722

六、未辩证处理好立足本国与放眼世界的关系723

七、引进消化的疯长与原创研究的滞后725

八、学术研究与科普工作的脱节727

结束语 中国心理学思想史的基本特色与主要价值730

主要参考文献739

后记74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