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古代科学史纲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卢嘉锡,路甬祥主编 著
- 出版社: 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 ISBN:7537517037
- 出版时间:1998
- 标注页数:1293页
- 文件大小:173MB
- 文件页数:1315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古代科学史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编 数学史纲3
第一章 数学知识的早期积累3
第一节 数字与记数法3
第二节 算术6
第三节 数的概念的扩展10
第四节 图形知识12
第五节 《墨经》中有关数学的定义(早期数学逻辑形式)15
第六节 早期的数学教育16
第二章 系统数学理论的奠定18
第一节 算书的出现和理论的建设18
第二节 理论体系的典范《九章算术》19
第三章 数学理论的充实34
第一节 赵爽与刘徽34
第二节 祖冲之与祖暅47
第三节 数学教育与算经十书49
第四节 天文、历法中的数学成就54
第五节 中印数学间的影响56
第四章 数学理论的发展58
第一节 宋元数学概况58
第二节 高次方程数值解法——增乘开方术与正负开方术60
第三节 列方程解应用题——天元术和四元术66
第四节 高阶等差数列——垛积术和招差术71
第五节 同余式理论——大衍求一术76
第六节 其他成就77
第五章 传统数学的沉寂和复苏81
第一节 传统数学的沉寂81
第二节 珠算等实用数学的发展82
第三节 西方数学的传入85
第四节 中西会通87
第五节 传统数学的理论和研究91
第六章 近代数学的确立94
第一节 西方数学著作的再翻译94
第二节 中国学者对近代数学的研究99
第三节 近代数学教育106
中国古代数学史大事年表110
主要参考文献113
第二编 物理学史纲117
第一章 绪言117
第一节 物理知识的萌发117
第二节 中国物理学史料的来源118
第三节 物理学史中的重要古籍和人物120
第二章 物性128
第一节 物质观念128
第二节 朴素的元素论思想131
第三节 物质守恒思想132
第四节 物质结构133
第三章 热学136
第一节 热的获得与对热的认识136
第二节 测温与测湿137
第三节 热的传播、保温瓶139
第四节 热膨胀与热应力140
第五节 物态变化141
第六节 热功142
第四章 中国古代计量的发展146
第一节 中国古代对时间的量度146
第二节 中国古代度量衡的发展148
第五章 力学152
第一节 时间、空间、运动152
第二节 惯性、力、重量与比重155
第三节 机械158
第四节 流体力学知识162
第五节 材料力学知识166
第六章 声学168
第一节 乐器的制作与使用168
第二节 乐律学173
第三节 声本性的论述与应用179
第七章 电磁学186
第一节 磁现象与电现象186
第二节 大气中的电磁现象187
第三节 对磁性的进一步认识190
第四节 人造磁体的出现191
第八章 光学194
第一节 光源194
第二节 影与影戏196
第三节 成像论199
第四节 大气光象208
第五节 光学仪器212
第九章 明末清初西方物理学传入中国216
第一节 西学东渐216
第二节 传入的物理学知识217
第三节 西学东渐的影响220
第四节 力学机械和光学仪器222
第五节 光学理论224
附录 历代度量衡比较表230
1.长度、面积的比较230
2.重量(质量)的比较231
3.容量(体积)的比较231
中国古代物理学史大事年表232
主要参考文献234
第三编 化学史纲239
第一章 实用化学的起源与古代物质观239
第一节 对火的认识和利用239
第二节 关于物质变化的理论240
第三节 关于物质构成的思想245
第二章 陶瓷工艺及其发展247
第一节 制陶技术的发展和原始青釉瓷器的出现247
第二节 铅釉的出现和成熟的青瓷250
第三节 青瓷和白瓷的发展253
第四节 争新斗艳的宋代瓷业256
第五节 陶瓷工艺的鼎盛时期259
第三章 铜及其合金264
第一节 青铜时代264
第二节 青铜冶炼技术与“六齐”规律267
第三节 水法炼铜269
第四节 黄铜和白铜272
第四章 铁及其合金280
第一节 炼铁技术的起源和发展280
第二节 炼钢技术的发明和发展286
第五章 其他有色金属的认识和利用293
第一节 铅、锡和锑293
第二节 锌295
第三节 金和银299
第四节 汞307
第六章 造纸术的发明和发展313
第一节 造纸术的发明313
第二节 蔡伦与造纸技术的发展和推广316
第三节 造纸技术的演进318
第四节 造纸术向东西方的传播323
第七章 酿酒工艺的演变和发展325
第一节 酿酒溯源325
第二节 曲蘖的发明和发展328
第三节 中国传统的酿酒工艺332
第四节 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国酒334
第八章 染料、颜料、香料及漆341
第一节 染料和颜料341
第二节 香料346
第三节 漆349
第九章 中国金丹术的起源和发展352
第一节 金丹术的起源和汉代金丹术352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金丹术355
第三节 隋唐时期的金丹术357
第四节 五代和宋元时期的金丹术361
第五节 明代的金丹术364
第六节 清代的金丹术368
第十章 化学的原始形态——金丹术373
第一节 金丹术的理论373
第二节 炼丹术的设备和方法378
第三节 炼丹术的成就382
第十一章 火药的发明和火器的发展392
第一节 黑火药的发明392
第二节 火药和火药武器的发展396
第三节 火药、火药武器的传播和交流402
第十二章 近代化学的传入406
第一节 化学书籍的翻译与化学知识的传播408
第二节 化学教育的发展414
第十三章 中国古代化学史研究中的重要古籍420
第一节 《考工记》420
第二节 从《神农本草经》到《证类本草》422
第三节 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424
第四节 贾思勰的《齐民要术》425
第五节 葛洪的《抱朴子》427
第六节 《武经总要》428
第七节 朱肱的《北山酒经》430
第八节 窦革的《酒谱》431
第九节 《道藏》433
第十节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434
第十一节 宋应星的《天工开物》436
第十二节 茅元仪的《武备志》438
第十三节 唐英的《陶冶图说》440
第十四节 朱琰的《陶说》441
中国古代化学史大事年表443
主要参考文献448
第四编 天文学史纲453
第一章 引论453
第一节 中西古代天文学之比较453
第二节 中国古代天文学思想454
第三节 古代天文学的主要成就及其衰落456
第二章 天文学史的主要文献史料461
第一节 甲骨文、金文和《诗经》461
第二节 《周易》、《尚书》和《周礼》462
第三节 《夏小正》、《月令》、《十二纪》、《时则训》和《时训解》463
第四节 先秦诸子465
第五节 二十四史中天文律历诸志466
第六节 《周髀算经》和《灵宪》469
第七节 《乙巳占》、《开元占经》和《观象玩占》471
第八节 《甘石星经》、《步天歌》、《灵台秘苑》和《景祐乾象新书》472
第九节 《浑天仪图注》和《新仪象法要》473
第十节 《畴人传》、出土文物和其他475
第三章 天文仪器477
第一节 表和圭477
第二节 漏和刻479
第三节 浑仪483
第四节 简仪和仰仪487
第五节 浑象488
第六节 西域仪象490
第七节 晷仪、复矩、正方案、牵星板491
第四章 古历解读496
第一节 中国古历沿革和分期496
第二节 古历计算原理和方法概述501
第三节 日躔502
第四节 月离505
第五节 交食推步508
第六节 晷漏和中星510
第七节 行星位置计算512
第八节 少数民族历法515
第五章 天地的结构和形状518
第一节 盖天—天在上,地在下,天盖地518
第二节 浑天—天在外,地在内,天包地520
第三节 宣夜—日月众星,无所根系522
第四节 地体形状522
第五节 宇宙无限和天地成亡526
第六章 恒星528
第一节 星名琐谈528
第二节 三垣二十八宿529
第三节 甘石巫三家星531
第四节 星图532
第五节 星表539
第七章 古代天象记录的应用研究541
第一节 应用历史天文学简介541
第二节 古代天象记录的寻求542
第三节 古日食与地球自转问题544
第四节 彗流陨记录的研究547
第五节 太阳黑子和极光史料的意义552
第六节 行星现象和太阳变化554
第七节 古代客星与现代遗迹558
第八节 古记录中的恒星光色变化560
第八章 古代天文学对外域的影响564
第一节 中国古典天文学在世界上的地位564
第二节 日本古代天文学的中国背景566
第三节 朝鲜古代天文学的特点569
第四节 东南亚一带的汉历571
第五节 中印交流572
第六节 阿拉伯民族与中国573
第七节 中国古典天文学进入欧洲574
第八节 域外学者对中国天文学的研究574
第九章 中西天文学合流576
第一节 明清之际的天文学形势576
第二节 《崇祯历书》和第谷体系577
第三节 北京古观象台及《灵台仪象志》579
第四节 《仪象考成》、《历象考成》和地心椭圆面积定律582
第五节 《谈天》标志着转折583
第六节 《谈天》的内容585
第七节 近代天文事业的基础586
第十章 古代天文学家588
刘歆(?—23年)588
贾逵(30—101年)589
张衡(78—139年)589
何承天(370—447年)590
祖冲之(429—500年)591
张子信592
刘焯(542—608年)593
李淳风(602—670年)593
瞿昙家族594
一行(683—727年)595
苏颂(1020—1101年)595
沈括(1031—1095年)596
耶律楚材(1190—1244年)597
扎马鲁丁59
郭守敬(1231—1316年)598
贝琳(?—1490年)599
徐光启(1562—1633年)599
梅文鼎(1633—1721年)600
明安图(约1692—约1765年)601
李善兰(1811—1882年)601
中国古代天文学史大事年表603
主要参考文献614
第五编 地理学史纲619
第一章 中国地理学史的一些理论问题619
第一节 什么是中国地理学史619
第二节 为什么要研究中国地理学史620
第三节 中国古代的地理学是一个基本独立的体系621
第四节 中国地理学史研究的内容621
第五节 地理学史的继承与创新622
第二章 中国古代地理学思想简论625
第一节 “阴阳变易、生生不息”的地理思想626
第二节 大地活体、经络、穴位、循环说628
第三节 生气与藏风、得水说632
第四节 “天人合一”的地理思想634
第五节 “五行生克”的地理思想639
第六节 追求人地关系的和谐641
第三章 上古地理知识的起源与发展645
第一节 石器时代地理知识的萌芽645
第二节 夏、商时期的地理知识649
第三节 周代的地理知识654
第四章 部门地理知识659
第一节 《诗经》中的地理知识659
第二节 区划地理的萌芽——《禹贡》662
第三节 神话与传说的地理著作——《山海经》668
第四节 因势利导、一匡天下的《管子》地理知识674
第五节 以水系为地理坐标——郦道元的《水经注》677
第六节 樊绰《蛮书》的地理成就680
第五章 测量和地图学的发展685
第一节 先秦测量和地图的记载685
第二节 天水放马滩出土的秦墓地图与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稀世地图685
第三节 裴秀制图的理论和实践688
第四节 僧一行的子午线测量和贾耽的《海内华夷图》690
第五节 沈括及其对地理学的贡献692
第六节 宋元舆图695
第七节 近代制图学的传入701
第六章 野外考察与地理视野扩展704
第一节 周览四海名山大川的司马迁705
第二节 张骞、班超通西域714
第三节 法显和《佛国记》718
第四节 玄奘和《大唐西域记》722
第五节 《宋人行记》在地理学上的贡献725
第六节 元代陆路的长途旅行家727
第七节 杨慎的旅行及其地理学贡献732
第八节 汉代南海交通与南海地理知识735
第九节 宋元的海上交通与地理知识737
第十节 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郑和下西洋742
第七章 地方志编修与区域地理的发展745
第一节 中国方志的起源746
第二节 《汉书·地理志》和汉魏方志的发展747
第三节 隋、唐行政管理与地方志繁荣发展751
第四节 宋代方志的变革753
第五节 元明清及民国时期方志的大发展755
第六节 中国方志发展史上的流派757
第八章 中古时代晚期的地理学及近代地理学萌芽764
第一节 近代先驱地理学家徐弘祖及其贡献764
第二节 明代几位有贡献的地理学家775
第三节 清代几位经世致用的地理学家779
中国古代地理学史大事年表787
主要参考文献795
第六编 生物学史纲799
第一章 古代生物学的渊源799
第一节 古代生物学知识的萌芽799
第二节 甲骨文中的动、植物知识801
第三节 《诗经》中的动、植物知识801
第四节 《夏小正》——最早的物候记录808
第二章 古代生物学的初步发展811
第一节 早期有关动、植物地理分布的知识811
第二节 《管子·地员篇》——杰出的生态学著作814
第三节 早期的食物链记载815
第四节 生物资源保护思想818
第五节 关于人体形态构造和机能的研究820
第六节 草木、虫鱼、鸟兽分类系统的形成824
第七节 蚕的研究和利用826
第三章 描述性生物学体系的奠定829
第一节 药用动、植物的研究829
第二节 动、植物名实的考订831
第三节 西域和南方动、植物的研究834
第四节 专谱的出现838
第五节 《齐民要术》的生物学知识840
第六节 昆虫寄生的发现841
第七节 以虫治虫的发明843
第八节 对生物遗传性和变异性的认识843
第四章 古代生物学的全面发展848
第一节 药用动、植物研究的空前发展848
第二节 动、植物名实考证研究的发展852
第三节 园林植物研究之兴起856
第四节 对南方动、植物研究的发展860
第五节 对昆虫的研究862
第六节 我国第一部鸟类学著作——《禽经》865
第七节 解剖学的发展867
第八节 对化石的认识872
第五章 古代生物学发展的巅峰875
第一节 传统药用动、植物学的新发展875
第二节 野生食用植物的研究880
第三节 植物图谱的发展886
第四节 国外重要植物的输入和研究888
第五节 对水产动物的研究889
第六节 昆虫研究的发展893
第七节 对免疫的研究898
第八节 解剖学的新发展900
第九节 遗传变异研究的发展902
第十节 西人对中国动、植物的考察和研究907
第十一节 西方近代生物学的传入910
中国古代生物学史大事年表913
主要参考文献921
第七编 农学史纲929
第一章 中国农业的起源929
第一节 农业的发生929
第二节 中国原始农业的分布930
第三节 早期的农作物和家畜933
第四节 原始的生产方法——刀耕火种939
第二章 中国古代的土地利用与土壤改良941
第一节 中国古代的土地利用方式941
第二节 中国古代的土壤改良948
第三章 中国古代的农田水利953
第一节 我国农田水利建设的伟大开端——夏禹治水953
第二节 古代的农田水利工程954
第三节 水资源的利用968
第四章 中国古代的肥料积制与施肥技术972
第一节 中国古代对施肥作用的认识972
第二节 中国古代的肥料及其积制技术的演变973
第三节 中国古代的施肥技术977
第五章 中国古代的农具及其演变980
第一节 农具材料及动力的演变980
第二节 农具种类的演变984
第六章 中国古代的作物结构及品种选育1001
第一节 中国古代的作物结构1001
第二节 中国古代的品种选育1007
第七章 中国古代的耕作栽培技术1016
第一节 中国古代的耕作技术1016
第二节 中国古代的耕作制度与复种技术1020
第三节 中国古代的栽培技术1026
第八章 中国古代的贮藏与加工1038
第一节 中国古代的贮藏技术1038
第二节 中国古代的农产品加工1043
第九章 中国古代的农学思想和农学家1050
第一节 中国古代的农学思想1050
第二节 中国古代的农学家1054
中国古代农学史大事年表1064
主要参考文献1069
第八编 医学史纲1073
第一章 绪论1073
第二章 中国医药卫生的起源1081
第三章 早期医疗与医巫斗争1089
第一节 农业发展促进医药进步1089
第二节 医食同源与伊尹创制汤液1090
第三节 甲骨文反映的殷商疾病观1091
第四节 从《诗经》等文献看商周医药水平1092
第五节 大傩与预防传染病的风俗1094
第六节 巫术与巫医的活动1094
第七节 《周礼》反映的医事管理与医学分科1095
第八节 环境卫生与个人卫生1096
第四章 医疗经验积累与理论形成1098
第一节 最早的医学分科1098
第二节 专职医师的出现1099
第三节 药物知识的积累1102
第四节 尸体防腐败与保护1103
第五节 马王堆汉墓医书1104
第六节 中医学典籍《内经》的诞生1106
第五章 医药学的整理提高1110
第一节 第一部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1111
第二节 淳于意与《诊籍》1113
第三节 医学释难之作《难经》1115
第四节 针灸在民间普及1116
第五节 外科鼻祖——华佗1117
第六节 医圣——张仲景1121
第七节 杏林春暖与虎守杏林1126
第六章 医学实践领域不断扩大1129
第一节 葛洪的杰出贡献与医疗手册1129
第二节 王叔和《脉经》与疾病诊断1132
第三节 山中宰相——陶弘景1134
第四节 皇甫谧与《针灸甲乙经》1136
第五节 外科手术与外科学发展1137
第六节 陈延之与《小品方》1138
第七章 医学药学发展的集大成1141
第一节 医学文献的征集与整理1142
第二节 第一部病因证候专著《诸病源候论》1143
第三节 政府颁布的第一部药典——《新修本草》1146
第四节 孙思邈与临床百科全书《千金方》1147
第五节 医学文献整理大师王焘1151
第六节 藏医学集大成巨著《四部医典》1153
第七节 蔺道人与《理伤续断方》1154
第八节 法医学与《疑狱集》1156
第九节 医学教育与医事管理制度1158
第十节 繁荣的国内外医药交流1159
第十一节 统治阶级对医学家的迫害1165
第十二节 非医学书籍对外科手术的记载1166
第八章 医药学步入全面大发展1168
第一节 王安石变法与医学教育改革1168
第二节 政府创设校正医书局1170
第三节 整理刻印医方巨著1171
第四节 创办专营药物的官药局1173
第五节 解剖人体和绘制解剖图1174
第六节 国家修订和颁布药典1175
第七节 针灸发展与铸造针灸铜人1177
第八节 妇产科学的发展1179
第九节 小儿科学的进步1180
第十节 疾病诊断水平提高1182
第十一节 宋慈与法医学的发展1184
第十二节 科学家沈括与医学1185
第十三节 藏医学的发展1186
第九章 国内各民族医学交流与学派争鸣1188
第一节 契丹族医学1188
第二节 回鹘族医学1190
第三节 吐蕃医学1191
第四节 女贞族医学1192
第五节 党项族医学1194
第六节 回回医学1195
第七节 蒙古族医学1196
第八节 金元时期的医学争鸣1198
第十章 医药学发展的革新倾向与进步1205
第一节 药物学的蓬勃发展1206
第二节 李时珍的杰出成就与《本草纲目》1209
第三节 方剂学空前发展与普及1213
第四节 接种人痘预防天花之创造1214
第五节 传染病学说之革新1217
第六节 内科学之发展1219
第七节 外科学发展之成就1221
第八节 针灸学之发展1224
第九节 妇儿科学之进展1226
第十节 眼科、口齿科与耳鼻咽喉科成就1229
第十一节 医学家医疗经验的宝库《名医类案》1232
第十二节 医籍整理与全书编纂1234
第十三节 医德与医林故事1235
第十四节 中外医学交流1237
第十五节 医药卫生管理制度1241
第十一章 医学发展趋于普及提高1243
第一节 普及发展中的方药学1243
第二节 温病学派的蓬勃发展1247
第三节 内科学发展与学派之争1250
第四节 外科学发展趋于保守1253
第五节 正骨学经验丰富多彩1256
第六节 外治法形成丰富宝库1258
第七节 妇儿科的经验积累和推广1260
第八节 五官科医疗技术的发展1263
第九节 针灸与养生学的发展1264
第十节 医学普及与文献整理1266
第十一节 人体解剖学的进步1270
第十二节 医学革新的阻力1273
第十三节 西医学之传入及其影响1276
中国古代医学史大事年表1280
主要参考文献1291
热门推荐
- 2646422.html
- 1380030.html
- 3246115.html
- 1969675.html
- 198251.html
- 2735852.html
- 1932998.html
- 944487.html
- 2228202.html
- 326520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63845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39451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49272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06809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97051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82284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49792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53222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97437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7523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