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艺术批评史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凌继尧主编;凌继庶,张爱红,张晓刚著 著
- 出版社: 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
- ISBN:7531455523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580页
- 文件大小:80MB
- 文件页数:593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艺术批评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中国艺术批评史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1
第一节 中国艺术批评史的研究对象2
第二节 中国艺术批评史的研究方法8
第一编 先秦汉代艺术批评思想15
第一章 孔子的艺术批评思想15
第一节 礼和乐15
第二节 “成于乐”与“游于艺”20
第三节 “尽美矣,又尽善也”23
第四节 “闻《韶》,三月不知肉味”27
第二章 老子的艺术批评思想30
第一节 “道”、“气”、“虚”、“实”、“妙”、“美”31
第二节 “涤除玄览”37
第三节 “大音希声”和“大巧若拙”39
第三章 庄子的艺术批评思想42
第一节 “朴素而天下莫与之争美”44
第二节 “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48
第三节 “心斋”和“坐忘”51
第四节 “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56
第四章 《周易》的艺术批评思想59
第一节 “观物取象”和“观象制器”60
第二节 “立象以尽意”65
第三节 “一阴一阳之谓道”67
第五章 《乐记》的艺术批评思想71
第一节 《非乐》、《乐论》和《乐记》72
第二节 “情动于中,故形于声”74
第三节 “乐者为同,礼者为异”77
第四节 “倡和有应”,“以类相动”79
第六章 两汉艺术批评思想83
第一节 《淮南子》的艺术批评思想85
一 “礼乐未始有常”85
二 “君形者”87
三 “师旷之耳”90
第二节 《论衡》的艺术批评思想92
一 “疾虚妄”93
二 “为世用”96
第三节 东汉书论中的艺术批评思想99
一 “书肇于自然”100
二 “欲书先散怀抱”102
第二编 魏晋南北朝艺术批评思想107
第七章 魏晋南北朝艺术批评思想的社会文化背景107
第一节 会心林水108
第二节 人物品藻112
第三节 谈玄析理115
第八章 魏晋南北朝乐论中的艺术批评思想119
第一节 “自然之道,乐之所始”119
一 阮籍其人119
二 《乐论》的内容120
第二节 “声无哀乐”125
一 嵇康其人125
二 声无哀乐的含义126
三 《声无哀乐论》的其他观点131
第九章 魏晋南北朝画论中的艺术批评思想135
第一节 传神写照137
一 传神写照的含义138
二 传神写照的价值142
第二节 澄怀味象145
一 从“比德”到“畅神”146
二 澄怀味象的含义148
三 “本乎形者融灵”149
第三节 气韵生动151
一 气韵生动的含义152
二 气韵生动的价值154
三 “立万象于胸怀”和“心师造化”156
第十章 魏晋南北朝书论中的艺术批评思想160
第一节 意在笔先161
一 “意在笔先”概念的萌动162
二 “意在笔先”的含义163
第二节 “心忘于笔,手忘于书”165
第三节 “浓纤有方,肥瘦相和”168
第四节 “天然”和“工夫”171
第三编 唐宋艺术批评思想175
第十一章 艺术批评思想的“唐宋变革”175
第一节 “唐宋变革”的命题概述及历史回顾175
第二节 “唐宋变革”的内容和原因179
第十二章 主体的关切:唐前期艺术批评思想中“人”的向度185
第一节 概论:唐前期艺术史中“人”的体现186
一 唐代前期各门类艺术中的人物“典型”186
二 科举制与专业艺术家的出现190
三 唐代前期儒家的“乐化”人格与艺术教育的实践192
第二节 唐太宗李世民的人本艺术观195
一 “致安之本,惟在得人”的人本思想195
二 “骨力”“心”“气”“神”的大身体观与艺术创作论198
三 “尽善尽美”的德性之维与艺术鉴赏论201
四 “悲悦在于人心,非由乐也”的艺术功能论203
第三节 李嗣真、张怀瓘的艺术批评思想205
一 “象人之妙”“象人之美”“象人风骨”206
二 “神合契匠”与“惟观神采”211
第十三章 个体的人:唐前期艺术批评思想的感性维度216
第一节 孙过庭《书谱》之“情性”艺术论216
一 人之“情性”与艺术本质、艺术功能217
二 “情性”之于艺术创作220
三 艺术作品之“情性”222
四 “情性”之“变” “通”——艺术发展论224
第二节 王维论艺术批评思想之“感而遂通”227
一 诗、书、画、乐之感通227
二 感通之基础:艺术功能231
三 感通之途径:艺术构思234
第十四章 禅心体悟:唐后期艺术批评思想中的反观自省239
第一节 “安史之乱”对唐文化的震撼239
一 士人心态的失落与艺术批评的沉思240
二 佛教的世俗化与审美的世俗化242
第二节 艺术品评论著中的“心性”创作论246
一 唐代心性论的理性之维246
二 朱景玄“万类由心”与裴孝源“心存懿迹,默匠仪形”249
三 窦蒙“直自师心,意存功外”与李嗣真“师心之独往”250
四 张璪“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与符载“得于心,应于手”252
第十五章 唐宋转型:唐后期艺术批评史的现实转向255
第一节 张彦远、朱景玄对前代艺术批评观念的批评255
一 张彦远对前代艺术批评观念的发展256
二 朱景玄对唐代艺术批评观念之总结262
第二节 乐论之“雅”“俗”与画论之“真”“似”265
一 乐论之“雅”“俗”265
二 画论之“真”“似”271
第三节 五代之际的艺术批评思想275
第十六章 世俗倾向:北宋雅俗并举下的艺术通俗论280
第一节 商业发展与北宋艺术的雅俗分化281
一 北宋商业发展对社会生活方式的影响281
二 艺术的文人化与通俗化的双重并举284
第二节 艺术品评论著中的文人化艺术批评288
一 黄休复论逸、神、妙、能四格288
二 刘道醇论“六要”“六长”、三品291
三 郭若虚论“气韵非师”293
第三节 关学之“用礼成俗”与北宋艺术批评中的“移风易俗”295
一 关学之“用礼成俗”295
二 朱长文《琴史》论“移风易俗”300
三 陈旸《乐书》论“移风易俗”305
第四节 娱乐文化的世俗需求与艺术的娱乐体验310
一 市民阶层的娱乐文化需求311
二 北宋艺术批评思想中论艺术的娱乐体验313
第五节 艺术批评的“趣”“俗”范畴318
一 论“趣”319
二 论“俗”322
第十七章 经世致用:南宋艺术批评思想的价值尺度326
第一节 “浙东学派”的事功思想326
一 士人的重商观念326
二 浙东学派的事功思想329
第二节 郑樵艺术批评的实用标准331
一 “乐以诗为本,诗以声为用”的尚用思想332
二 “制器尚象”的实物标准335
第三节 陈槱论艺术材质与艺术价值338
第四节 论艺术的功用341
一 体现万物之“理”341
二 发挥社会功用344
第四编 元明清艺术批评思想351
第十八章 元代艺术批评思想351
第一节 元代社会文化背景及对艺术批评的影响351
一 文化精英边缘化与艺术批评观念的自律与创新351
二 士人心态双向回归的转折意义354
三 不同文化交融中的新鲜刺激357
第二节 元代艺术批评思想中的复古与隐逸之风359
一 “贵有古意”359
二 从“逸笔草草”到“聊以自娱”363
三 以书入画367
第三节 雅俗融合中的艺术趣味370
一 “乐音与政通”370
二 “乐工伶人之亦可爱也”372
三 “文而不文,俗而不俗”375
第十九章 明代复古思潮笼罩下的艺术批评思想377
第一节 明代艺术批评中的崇古意识及其成因377
一 明代艺术批评中的崇古意识377
二 明代艺术批评中崇古意识的成因分析382
第二节 “师古”与“师造化”——艺术创造门径的纠结386
一 “吾师心,心师目,目师华山”386
二 “身与事接而境生,境与身接而情生”389
三 “妙在能合,神在能离”392
第三节 “画分南北宗”——艺术流派的风格分析397
一 南北宗论的提出398
二 南北宗论的观点400
三 南北宗论的历史影响及意义403
第二十章 明代浪漫主义艺术批评思想406
第一节 李贽:“吟心说”411
一 “琴者,心也;琴者,吟也”411
二 “化工”——艺术创造的理想境界415
三 “自然之为美”——艺术批评的最高原则417
第二节 徐渭:“本色论”419
一 “本色”的本体论意蕴420
二 “始于学,终于天成”的艺术创作论423
三 艺术风格比较论426
四 “贱相色,贵本色”的艺术批评论429
第三节 汤显祖:“情至说”431
一 “因情成梦,因梦成戏”432
二 “独有灵性者自为龙耳”435
三 “以意、趣、神、色为主”437
第二十一章 《溪山琴况》的艺术批评思想441
第一节 “首重者,和也”443
第二节 “道进乎技”的艺术境界观445
第三节 “圆而无碍”的艺术辩证观447
第四节 “悠然不已”的心理机制论449
第二十二章 清代艺术批评思想诞生的背景:守成与变革453
第一节 守成的文化背景与艺术批评思想454
一 推崇理学政策对艺术批评的影响455
二 崇古社会风尚对艺术批评的影响459
第二节 变革的文化背景对艺术批评的影响462
一 经世致用学术思想对艺术批评的影响462
二 理气合实哲学思想对艺术批评的影响465
三 个性解放伦理思想对艺术批评的影响470
第二十三章 古典规式的认同474
第一节 王夫之乐论中的艺术批评思想475
一 形式与美感:情合其节而后安,故律为和475
二 功能与教化:志有范围,待律以正477
第二节 “四王”画论中的艺术批评思想479
一 艺术法则:暗合古法480
二 艺术史观:正脉相传483
三 艺术审美:苍然古色485
第二十四章 主体反叛的彰显491
第一节 石涛画论中的艺术批评思想492
一 艺术创作的本末:一画与经权493
二 艺术创作的要素:尊受与资任496
三 艺术创作的实现:蒙养与生活498
第二节 李渔剧论中的艺术批评思想502
一 艺术创作指导原则:古人寻我502
二 艺术审美价值取向:俗中之雅508
第三节 郑板桥画论中的艺术批评思想512
一 艺术创造:眼中、胸中、手中之竹512
二 艺术审美:地上、天上、半山腰之竹515
三 艺术价值:自我、亲友、劳人的抚慰519
第二十五章 刘熙载与晚清两股艺术批评势力的融通523
第一节 刘熙载《书概》中摹古与著我的融通524
一 学古与变古的融通524
二 我神与他神的融通527
第二节 刘熙载《书概》中碑学与帖学的融通529
一 碑学与帖学对立的融通530
二 优美与壮美对立的融通532
第五编 近代艺术批评思想537
第二十六章 审美、启蒙之争与艺术批评思想537
第一节 王国维的艺术批评思想538
一 “神圣”与“独立”:艺术品与艺术家的超越539
二 “游戏”与“超然”:艺术创造与鉴赏的超越543
三 “眩惑”:难以消除的反超越力量545
四 “古雅”:超越与反超越之间的缓冲547
第二节 梁启超的艺术批评思想549
一 艺术的本质:趣味549
二 艺术的价值:真美合一552
三 艺术的创造:观察自然554
四 艺术的功能:培养“美术人”556
第二十七章 启蒙对审美的超越与艺术批评思想558
第一节 蔡元培的艺术批评思想559
一 艺术何以代宗教:“普遍”与“超脱”560
二 艺术如何代宗教:教育563
三 艺术教育的最高形式:公共化565
第二节 鲁迅的艺术批评思想568
一 艺术的概念与艺术的本质568
二 艺术的“致用”功能570
三 艺术的“播布之方”573
第三节 胡适的艺术批评思想575
一 借助外在力量发展中国艺术史575
二 艺术作为实际情状与情感的表现577
三 艺术史的构成:“形式”与“写生表情”矛盾运动578
热门推荐
- 1673261.html
- 1460955.html
- 1679689.html
- 868035.html
- 259858.html
- 2253837.html
- 2477822.html
- 75286.html
- 2446593.html
- 92688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57269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35416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52292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12016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37890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42743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73941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77790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83290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329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