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自我的圆成:中西互镜下的古典儒学与道家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自我的圆成:中西互镜下的古典儒学与道家
  • (美)安乐哲(Roger T. Ames)著;彭国翔编译 著
  • 出版社: 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 ISBN:7202042991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648页
  • 文件大小:24MB
  • 文件页数:669页
  • 主题词:比较哲学-中国、西方国家;儒家-对比研究-中国、西方国家;道家-对比研究-中国、西方国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自我的圆成:中西互镜下的古典儒学与道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序言1

第一章 道论1

一 孔子对道的理解1

(一)我们的诠释:《论语》中“道”的含义1

(二)我们的回应:检讨其他学者对于《论语》中“道”的诠释9

二 儒家非超越性的天道观18

(一)西方超越性的含义18

(二)西方超越观念的衰落24

(三)儒家天道超越性的论辩38

三 《淮南子》中的道论——以《原道训》为中心的考察57

(一)《淮南子》与汉武帝朝廷57

(二)“汉思维”及其放射性秩序64

(三)《原道》之“源”68

(四)《原道训》中的“道”75

(五)境域相对于行为的优先性76

(六)作为“万物之一体性”的“道”79

(七)知“道”83

(九)道的连续性和人类世界85

(八)作为动名词的“道”85

(十)“天人”关系87

(十一)儒家和天人合一88

(十二)道家和天人合一89

(十三)《原道训》和天人合一95

(十四)“得时”96

(十五)“乘龙”99

(十六)“静心”102

(十七)融合的功效112

(一)道:绘制路径113

四 儒道两家对道的实用主义的理解113

(二)道:一与多118

(三)成为君子124

(四)信与诚133

(五)成为真人135

(六)儒学与道家:会通与歧异145

(七)真理与道的和谐156

(一)挑战事实的终极性165

一 理性、关联性与过程语言165

第二章 认知165

(二)我们这个词典间的时代168

(三)两个文化论题170

(四)两个论题与“关联性思维”174

(五)古典中国的关联性181

(六)古典道家思想中的关联性185

(七)过程与关联性190

(八)过程的净化192

二 中国有关真理理论的文化前提194

(一)连贯与世界秩序195

(二)本质与现象198

(三)理论与实践200

(四)合乎理性的论辩202

(五)逻辑与修辞210

(六)中西感悟方式的基体221

三 以“象”为意义:儒家认知论引论225

(一)研究目标225

(二)“知”:成象(imaging)世界227

(三)“知”:塑造世界233

(四)“知”:历史经验238

(五)“知”的社会性241

(六)“知”与“情”244

(七)“知”的施行性247

(八)“知”:道德激励248

(九)结论251

(一)自我,历史与文化253

一 西方思想中自我观念的问题意识253

第三章 自我253

(二)现代的自我266

(三)混杂的隐喻:自我的模糊性269

二 孟子人性观念新诠279

(一)引论279

(二)将“性”误解为“human nature”的诸多原因281

(三)基于葛瑞汉洞见的进一步诠释285

(四)基于唐君毅洞见的进一步诠释291

(五)孟子人性观念含义的重建297

(六)结论309

三 古典儒学中焦点—场域式的自我312

(一)无我的自我312

(二)无心的自我320

(三)无身的自我324

(四)无目的的自我329

(五)非意志的自我333

(六)焦点—场域的自我336

四 古典道家中焦点—场域式的自我342

(一)三元灵魂与道家的无343

(二)“道”与“德”:差别与顺应358

(三)自我、幽默与物化372

五 古典儒家与道家修身之共同基础384

(一)引言384

(二)混淆385

(三)“逻辑的”与“审学的”之别391

(四)君子395

(五)部分对整体的优先性407

(六)真人418

(一)引论432

第四章 性别与身体432

一 中国的性别歧视论:一种文化研究的视角432

(二)性别思考437

(三)二元对立的性别歧视论448

(四)两极相关的性别歧视论452

二 古典中国哲学中身体的意义467

(一)引论467

(二)二元对立论与两极相关论470

(三)身心交关论476

(四)“身”、“形”与“体”479

(五)礼仪活动中身体的多重含义486

(六)结论490

第五章 社群与政治492

一 友谊492

(一)古代西方的友谊观:以柏拉图为例492

(二)古代儒家的友谊观:以孔子为例497

(三)结语511

(一)社群的美感组织513

二 沟通社群中礼仪的角色513

(二)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之间518

(三)法律、宪法和社群524

三 儒家式的民主主义531

(一)民主化的动力533

(二)民主在中国的古典根源535

(三)杜威与孔子论社群——儒家式的民主主义544

四 儒家学说与社会进步556

(一)背景:文化的共生共成556

(二)西方自由主义与民主政治的困境557

(三)儒家的资源与回应560

(四)儒家“礼”的学说:个人与社会之间564

(五)结论:自由与社群的结合570

第六章 古典道家的死亡观572

一 死的非真实性572

二 生死的关联性574

三 死的寻常性577

四 死即生579

五 有关死的语言582

六 《道德经》中的“死”583

七 《庄子》中的“死”584

第七章 古典儒家非神论的宗教性593

一 引论593

二 创造性与强力596

三 共同创造(诚)与叙述的独特性599

四 中庸:在日常事务中持守中道601

五 教育的过程:是引出还是引导?603

六 作为主导隐喻的家庭604

七 教育的过程和内容606

八 成长和延伸609

九 儒家的命运之爱:和谐之情610

十 对《中庸》的再思考613

十一 结论:共同创造的宗教性616

附录一:我的哲学之路618

附录二:安乐哲教授简介与主要论著目录627

编译后记648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