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经济特区史论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中国经济特区史论
  • 陶一桃,鲁志国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ISBN:9787509703977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838页
  • 文件大小:71MB
  • 文件页数:882页
  • 主题词:经济特区-经济史-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经济特区史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前言 必由之路1

第一篇 深圳经济特区史3

第一章 深圳经济特区成立的前期3

第一节 自然与人文概况3

一 地理气候3

二 自然资源4

三 人文景观5

四 历史沿革7

第二节 社会经济状况10

一 人口分布11

二 经济发展11

三 国民收入13

四 鹏城旧貌13

第三节 开放前夜的深圳14

第二章 深圳经济特区的初创时期17

第一节 深圳经济特区的建立17

一 时代背景17

二 深圳经济特区的诞生23

第二节 深圳经济特区的定位29

一 经济转轨的试验场30

二 对外开放的窗口31

三 示范地与辐射源32

四 促进香港、澳门的繁荣稳定33

第三节 深圳经济特区早期发展规划34

一 深圳第一个城市规划——《深圳市城市建设总体规划》34

二 深圳第二个城市规划——《深圳经济特区社会经济发展大纲》35

三 深圳第三个城市规划——《深圳经济特区总体规划》37

第三章 深圳经济特区的奠基时期(1980—1985)39

第一节 大规模的城市基本建设39

一 “酵母”的由来39

二 首战罗湖40

三 基本建设成就42

四 以地引资和以地生财的城市建设模式42

第二节 产业结构的形成45

一 打破单一农业型产业结构45

二 传统农业向创汇农业转变46

三 第二、三产业发展迅速47

第三节 改革的理论与实践47

一 实践中的改革47

二 有关经济特区的理论争执50

第四节 遭遇挫折54

一 灿烂的光环54

二 深圳的问题在哪里55

三 三年时限58

四 严峻形势的1985年59

五 承前启后的人事变动60

第四章 深圳经济特区的发展时期之一(1986—1995)62

第一节 前期开拓(1986—1990)62

一 全国特区工作会议的召开62

二 产业结构的变迁64

三 主要改革68

第二节 经历曲折(1991—1992)75

一 东欧剧变与“左”倾思想75

二 1992年“8·10”风波77

三 邓小平同志的1992南方视察78

四 南方视察冲击波82

第三节 提高发展(1993—1995)84

一 面临新挑战84

二 调整发展战略88

三 优化产业结构89

四 推行现代企业制度改革91

五 实施“三点一线”战略93

第五章 深圳经济特区的发展时期之二(1996—2000)96

第一节 “二次创业”的提出96

第二节 走向支柱产业的高新技术产业98

一 高新技术产业的兴起98

二 绩效因素99

三 潜在制约106

第三节 国退民进107

一 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107

二 民营经济的腾飞110

第六章 深圳经济特区发展的新时期(2001—2007)113

第一节 深圳经济发展113

一 经济发展阶段113

二 三套马车的带动作用115

第二节 2001—2003年的低迷与调适117

一 新股停发带来的危机118

二 2002:深圳,你被谁抛弃120

三 2003:SARS冲击波123

四 二线关改革124

第三节 2004—2007年的重大政策调整与实施126

一 农村城市化改造126

二 文化产业被确定为第四支柱产业129

三 中小板开锣132

四 CEPA的实施与后续政策安排133

五 西部通道与福田口岸的建设134

第四节 寻找新定位135

一 产业转移与区域中心城市定位135

二 寻找新定位:建设区域性国际化城市137

第五节 回归政务本源——关注民生问题139

一 和谐深圳与效益深圳139

二 最低工资标准140

三 农民工社会保障141

四 建立适应多数人的住房保障体系143

五 民生净福利指标体系144

第七章 深圳经济特区的成就与未来发展146

第一节 深圳经济特区的发展成就146

一 深圳经济特区经济发展的成就146

二 深圳经济特区社会发展的成就169

三 城市综合竞争力仅次于香港,居内地城市首位176

四 区域中心城市地位基本确立179

第二节 深圳经济特区的未来发展181

一 经济发展面临的新问题181

二 深圳经济未来的发展185

三 深圳经济特区新的历史使命193

第二篇 珠海经济特区史199

第一章 创办珠海经济特区的独特时空背景199

第一节 珠海经济特区的区位特点及自然、人文简况199

第二节 孕育特区的独特历史:从偏远的社会末端到开放的前沿204

一 从大陆文明的末端到海洋文明的起点204

二 “陆接澳门”210

三 “海连香港”及珠海的开放精神213

四 清末试开“特区”,突出的政治功能216

第三节 改革开放前的条件218

第二章 试办特区的初期:谨慎探索和艰难突破223

第一节 试办出口基地与升级为珠海市224

一 开放政策的发展、珠海出口基地和准地级市的建立224

二 珠海市的艰难起步:拒绝澳门垃圾、恢复边境小额贸易228

三 发展方向的初步讨论230

四 珠海和大陆开放的典型企业:香洲毛纺厂232

五 花园城市的总体规划、建港口的争议233

第二节 试办特区后的艰难探索234

一 珠海经济特区的建立234

二 比邻澳门优势不大236

三 特区合理面积的摸索与争论237

四 发展方式的逐步确立245

第三章 珠海经济特区的经济发展247

第一节 初期对发展综合性经济特区的摸索阶段(1980—1983)247

一 经济发展方向的初步制定248

二 经济的初步发展250

第二节 以工业为主导的、外向型经济的高速发展(1984—1990)253

一 邓小平1984年南方视察对特区的肯定253

二 强化以工业为主导的发展战略256

三 以外向型为主的经济发展258

第三节 以高新技术为主导的超前发展(1991—2000)261

一 以高新技术为主导方针的确立261

二 高新技术产业10年的发展262

第四节 重新补足工业化、现状与成就(2001—2007)267

一 在对发展的反思中开始探索新的发展模式267

二 经济发展模式逐渐调整、经济发展有所加速269

三 近期发展、现状与成就272

第四章 珠海对社会经济和谐发展的探索275

第一节 基础设施的超前发展275

第二节 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280

第三节 珠海经济特区的未来:危机与机遇并存下的发展283

第三篇 汕头经济特区史289

第一章 经济特区成立之前的汕头289

第一节 汕头人文地理概况289

一 汕头名称的由来289

二 汕头自然环境与文化特色290

第二节 近代汕头经济的发展291

一 汕头开埠291

二 汕头地区民族经济的发展294

三 改革开放前汕头的经济297

第二章 汕头经济特区的创建(1979—1984)299

第一节 经济特区的诞生299

一 汕头特区的由来299

二 试办特区的筹备工作301

第二节 龙湖出口加工区302

一 龙湖出口加工区的规划304

二 大力建设基础设施306

三 发挥华侨优势,积极引进外资308

第三节 突破出口加工区的局限309

一 内联外引,优势互补310

二 特区农业的变革313

第三章 汕头经济特区快速发展(1985—1995)316

第一节 特区范围的两次调整316

一 特区范围的第一次扩大316

二 特区范围的第二次扩大317

第二节 综合性经济体系的建立320

一 工业以外向型、劳动密集型的轻工业为基础,逐步转型320

二 特区创汇农业成为对外经济重要支柱323

三 第三产业相对滞后325

第三节 深化改革,扩大开放327

一 “八五”、“九五”期间的发展327

二 设立汕头保税区328

三 设立汕头高新技术园区332

第四章 汕头经济特区发展遭遇挫折(1996—2000)335

第一节 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335

一 外贸出口面临挑战335

二 利用外资形势严峻336

第二节 遭遇信用危机337

一 信用迷失338

二 地方金融危机340

第五章 艰难中奋起、再创优势阶段(2001—2008)343

第一节 重建信用、重塑形象343

一 整治市场经济秩序的决策344

二 两大整治的实施345

三 全面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348

第二节 经济复苏353

一 区划的重新调整354

二 新经济发展思路的形成356

三 民营经济的崛起359

第六章 汕头经济特区建设的总结与未来展望362

第一节 特区建设所取得的成就362

一 经济实力显著增强363

二 外向型经济特色不断加强,经济外向程度不断提高365

三 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改善和提高369

四 城市功能日益完善,生活环境质量状况得到显著改善371

五 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新的进展372

第二节 汕头经济特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反思373

一 经济增长落后于广东省内其他特区,居民收入水平偏低373

二 工业基础薄弱,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376

三 人口众多,对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压力380

四 人才资源缺乏381

五 非制度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383

第三节 对未来发展的规划386

一 难得的历史机遇386

二 城市的定位及发展模式选择390

第四篇 厦门经济特区史395

第一章 厦门经济特区概览395

第一节 厦门的自然环境395

第二节 厦门的人口和行政区划396

一 思明区397

二 湖里区398

三 集美区398

四 海沧区399

五 同安区399

六 翔安区399

第三节 厦门的社会经济现状400

第二章 经济特区成立前的厦门:1980年以前402

第一节 厦门的历史沿革402

第二节 厦门经济特区的历史起点403

第三章 厦门经济特区的早期建设:1981—1990年407

第一节 厦门经济特区的创建407

一 厦门经济特区的筹建和创办407

二 创建厦门经济特区的优惠政策408

第二节 厦门经济特区的早期发展历程410

一 邓小平视察厦门:把经济特区办得更快些更好些410

二 特区区域扩大:实行自由港的某些政策412

三 台商投资区的崛起:外向型经济的迅速发展414

第三节 厦门经济特区的初步崛起415

一 初步崛起的建设成就415

二 初步崛起的特点421

三 初步崛起的评价422

第四章 厦门经济特区的全面发展:1991—2000年424

第一节 厦门经济特区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的发展历程424

一 江泽民总书记考察厦门经济特区:十年志庆与彰显对台经贸424

二 象屿保税区:加快实施自由港某些政策427

三 探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促进外向型经济发展428

第二节 厦门经济特区的全面崛起430

一 厦门经济特区率先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430

二 厦门经济特区全面崛起的建设成就436

三 对厦门经济特区全面崛起的评价444

第五章 进入新世纪的厦门经济特区:2001年以后449

第一节 厦门经济特区进入新世纪的发展战略449

一 全面开放和加入WTO后中国经济特区的发展定位449

二 新形势下厦门经济特区的发展战略451

第二节 厦门经济特区进入新世纪的发展历程453

一 以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453

二 以高新技术产业促进经济发展455

三 以经贸促进两岸关系发展457

第三节 厦门经济特区进入新世纪的持续发展458

一 厦门经济特区进入新世纪的建设成就458

二 厦门与其他部分城市(省)的比较与评价462

第六章 厦门经济特区的发展展望466

第一节 新一轮跨越式发展下的厦门经济特区466

一 新一轮跨越式发展的环境466

二 新一轮跨越式发展的基本原则467

第二节 厦门经济特区的未来发展蓝图468

一 预期要实现的目标468

二 实现目标的主要任务470

第五篇 海南经济特区史475

第一章 海南经济特区成立前的经济考略475

第一节 地理概览475

第二节 历史经纬477

第二章 海南经济特区的酝酿与诞生484

第一节 早期酝酿484

一 贫穷落后的沉思484

二 “准经济特区”政策486

三 海南岛建特区的战略构想487

四 “建省办特区”的加速酝酿488

第二节 海南经济特区的诞生489

一 “建省办特区”的可行性研究489

二 海南经济特区的筹建491

第三节 海南经济特区的初创495

第三章 海南经济特区初期发展战略模式探索498

第一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构建498

一 转换价格体制499

二 健全市场体系500

三 建设金融市场501

四 建设劳动力市场501

五 建设产权交易、技术、信息市场502

第二节 “小政府、大社会”政治体制的建立502

一 “小政府、大社会”的内涵503

二 管理体制改革503

三 政府职能转变504

四 人事制度改革506

第三节 “外引内联”招商引资507

一 经济外交,招商引资508

二 优惠的外资政策509

第四节 海南经济特区发展模式的探讨510

一 邓小平和党中央对大特区发展模式的设计511

二 海南经济特区人的探索511

三 “两会”的模式定位513

第五节 海南经济特区发展战略的确立514

一 邓小平和党中央对大特区发展战略的设计514

二 国内外专家的论点515

三 “两会”的战略定论517

第四章 海南经济特区初创十年的潮起潮落519

第一节 初期建设热潮519

一 基础设施建设519

二 开发区设立522

三 初期的发展困惑527

四 困惑中的发展532

第二节 第二次发展浪潮541

一 “大开放、大改革和大建设”时期541

二 第二次海南潮的迅速衰退551

第三节 “泡沫经济”时期554

一 “一省两地”的产业发展战略554

二 “信息智能岛”建设555

三 积极推进体制改革556

四 对外开放和旅游业的发展558

五 农业改革与发展559

六 洋浦开发带动海南经济560

第四节 成立十年的成就562

一 “科教兴琼”战略562

二 产业结构优化562

三 文化建设卓有成效563

四 教育体制改革565

第五章 1998—2008年海南经济特区的发展566

第一节 恢复性增长时期566

一 经济恢复性增长566

二 “生态省”建设567

三 大项目发展568

四 精简机构568

五 洋浦经济开发区569

六 农业经济结构调整569

第二节 快速发展的“十五”时期570

一 结构优化571

二 以开放促发展576

三 “健康岛”战略576

四 体制机制优化577

五 人民生活水平改善577

第三节 黄金发展时期578

一 “海南市”规划探索578

二 洋浦保税港区580

三 自由贸易区580

第四节 海南经济特区二十年的成就580

一 海南经济特区之“特”581

二 跨越式的经济发展581

三 特色体制机制创新582

第六章 海南经济特区的未来展望583

第一节 “一省三地”的发展定位584

一 加快发展新兴工业584

二 推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585

三 加快发展海洋经济585

四 加强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586

第二节 生态立省587

第三节 海南自由贸易区588

第六篇 上海浦东新区史593

第一章 浦东新区开发前的概况593

第一节 浦东新区概况594

一 地理条件594

二 浦东新区的起源与行政区划594

三 浦东的自然资源595

四 浦东的人文资源596

第二节 开发前的浦东地区经济597

一 开发前的浦东社会经济概况597

二 开发前的浦东农业598

三 开发前的浦东工业601

四 开发前的浦东第三产业602

五 开发前的浦东基础设施603

六 开发前的浦东对外经济联系604

第三节 浦东开发的优势605

一 优越的地理位置605

二 广阔的地域空间606

三 良好的建港条件606

四 相对较强的经济基础606

五 强大的后盾606

第二章 浦东新区的建立608

第一节 浦东新区建立的历史背景609

一 中国的改革开放和浦东开发609

二 经济全球化与浦东开发614

三 上海的经济发展与浦东开发616

第二节 浦东新区的创立历程618

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开发浦东的设想和实践619

二 建国后至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时期开发浦东的设想619

三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浦东开发的设想620

四 邓小平与浦东开发625

第三节 浦东开发的战略定位、思路和意义627

一 浦东开发的战略定位627

二 浦东开发的战略思路630

三 浦东开发的意义632

第三章 浦东新区开发的特殊政策和战略637

第一节 浦东新区的特殊政策638

一 特区特殊政策的内涵及其演变638

二 浦东新区开发开放早期实行的特殊政策(1990—1995年)642

三 浦东新区中期实现的特殊政策(1995—2005年)646

四 浦东新区中后期实行的特殊政策(2005年至今)647

第二节 浦东新区的开发战略652

一 基础设施、金融贸易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先行战略652

二 浦东新区开发的战略步骤655

三 浦东新区开发的区域和功能规划659

四 浦东新区的小区开发战略661

第四章 浦东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667

第一节 浦东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概况667

一 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综合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667

二 现代化城市综合功能不断增强671

三 外向型经济能级全面提升672

四 现代化城区形态初步形成674

第二节 浦东新区金融业的发展676

一 发展金融产业与浦东开发开放676

二 建设金融中心核心功能区的战略思路677

三 浦东的金融体系日趋完善679

四 上海金融中心建设面临的威胁和机遇685

第三节 浦东新区工业及服务业的发展691

一 浦东新区的工业发展691

二 浦东新区的房地产业发展697

三 浦东新区的其他现代服务业发展698

第五章 浦东新区未来发展的展望701

第一节 浦东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701

一 浦东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701

二 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展望703

第二节 浦东新区的经济发展战略704

一 创新推动战略705

二 世博带动战略705

三 区域化发展战略705

四 产业高端和集群战略706

五 综合环境优化战略706

第七篇 天津滨海新区史709

第一章 滨海新区的历史嬗变709

第一节 概貌:环渤海经济圈及天津滨海新区710

一 环渤海经济圈基本情况710

二 天津滨海新区基本情况711

三 滨海新区成为环渤海经济圈引擎有其理论及现实依据713

第二节 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基础716

一 区位条件716

二 新区资源717

三 改革优势718

四 产业基础718

第二章 滨海新区的创立和发展历程721

第一节 滨海新区的诞生721

第二节 滨海新区纳入国家战略722

一 国家战略722

二 高速发展723

第三节 滨海新区大事记724

第三章 滨海新区现状729

第一节 各区概况与特色730

一 大港区730

二 汉沽区731

三 塘沽区732

四 天津港735

五 天津港保税区736

六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739

七 葛沽镇740

八 东丽区无瑕街741

第二节 产业结构变动的总体考察742

一 产业结构变动的基本趋势742

二 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745

第三节 滨海新区的经济增长和结构转变的数量分析747

一 对传统经济增长理论的反思748

二 全要素生产率与要素再配置的数量分析751

三 结构转变和优化路径选择754

第四章 滨海新区的未来发展758

第一节 发展优势758

第二节 制约因素760

一 因行政体制和管理上的冲突而受到制约760

二 市场观念和氛围相对落后761

三 产业结构还不尽合理762

第三节 未来发展763

一 滨海新区未来的发展规划763

二 新区具备的软硬件环境764

三 面临新一轮高速增长765

第八篇 成渝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第一章 成渝试验区诞生的历史背景773

第一节 成渝试验区的诞生773

一 从经济区到试验区773

二 成渝试验区诞生大事记775

三 成渝试验区的新特点776

第二节 成渝试验区的诞生是中国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的必然结果777

一 中国改革开放的简要回顾777

二 西部大开发推进中的难题780

三 成渝试验区的增长极效应781

第三节 设立成渝试验区是统筹城乡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需要784

一 统筹城乡发展:内涵和意义784

二 成渝试验区成立是统筹城乡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需要787

第二章 成渝试验区自然历史条件和优劣势分析789

第一节 成渝自然历史概貌789

一 成都概况789

二 重庆概况792

第二节 成渝试验区的优势与劣势796

一 成渝试验区的范围界定796

二 成渝试验区的优势799

三 成渝试验区的劣势802

四 成渝试验区与全国水平的比较804

第三章 成渝试验区发展的难题及挑战806

第一节 成渝试验区的功能定位806

一 区域功能定位806

二 成渝试验区的功能定位808

第二节 成渝试验区发展的难题和挑战810

一 如何克服二元经济结构对经济区发展的制约810

二 如何打破行政区划藩篱,实现资源优化共享812

三 如何发挥中心城市辐射作用,城市带动乡村发展814

四 如何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秀美山川817

第四章 成渝试验区:发展和展望820

第一节 统筹城乡发展的目的和任务820

一 科学发展,和谐发展820

二 围绕小康,切实推进821

三 关键环节,率先突破823

四 共建覆盖城乡互连共享基础设施825

第二节 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探讨城乡融合和谐之路827

一 重庆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践827

二 成都统筹城乡发展的探索831

三 土地制度改革,探索中前行832

后记83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