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刑事证据制度与理论 下 刑事诉讼证明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沈德咏,宋随军主编;杨文生副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
- ISBN:7802170656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2043页
- 文件大小:37MB
- 文件页数:851页
- 主题词:刑事诉讼-证据-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刑事证据制度与理论 下 刑事诉讼证明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新版说明1
目录1
引言3
总序一3
上编 刑事证据原理3
第一章 刑事证据制度的沿革3
总序二5
一、神示证据制度的内容和方法5
第一节 人类社会早期的神示证据制度5
二、神示证据制度的消亡7
编者的话8
三、神示证据制度的历史评价9
四、神示证据制度与早期国家的诉讼模式10
第二节 中国证据制度的历史沿革12
一、中国古代证据制度的特点与种类12
原版总序一14
原版总序二17
原版编者的话20
二、中国古代证据制度的形成28
原版前言32
三、中国证据制度的历史沿革39
一、英国早期的陪审制度与证据制度45
第三节 英美法系国家证据制度的历史沿革45
二、陪审制度的变化与证据制度的发展48
三、从文书证据规则的演进看英美法系证据制度的发展51
四、美国联邦证据规则的法典化进程58
第四节 大陆法系国家证据制度的历史沿革66
一、纠问式诉讼与证据制度66
二、法定证据制度68
二、自由心证制度72
第五节 普通法系证据法学理论的发展76
一、19世纪以前普通法系证据法学理论的萌芽76
二、19世纪普通法系证据法学理论的进步78
三、20世纪普通法系证据法学理论的发展85
相关文献索引87
第二章 刑事证据制度的理论基础91
引言91
第一节 有关认识论地位的争论94
一、认识论是刑事证据制度的理论基础94
二、从认识论走向价值论100
三、对案件事实及证据的哲学、历史学分析119
第二节 证据法学的理论基础155
一、我国证据制度理论基础的应然体系155
二、证据法学理论基础之我见169
三、证据法学的“裁判事实可接受性”210
四、证据改革和证据法的目标242
相关文献索引264
第一节 无罪推定原则266
引言266
第三章 刑事证据制度的基本原则266
一、联合国公约与无罪推定268
二、无罪推定原则的基本内涵与价值构造280
三、论我国无罪推定原则的确立293
四、我国台湾学者论无罪推定原则298
第二节 证据裁判原则302
引言302
一、证据裁判原则304
二、我国台湾地区学者论证据裁判主义308
三、日本学者论证据裁判主义312
第三节 直接言词原则317
引言317
一、直接原则和言词原则319
二、台湾地区学者论直接原则和言词原则332
第四节 自由心证原则338
引言338
一、自由心证词源考341
二、自由心证原则的历史由来343
三、自由心证的自由与不自由359
四、日本刑事诉讼法中的自由心证原则381
五、我国台湾地区学者论自由心证原则413
六、维辛斯基论自由心证423
七、德国学者论自由心证455
相关文献索引467
中编 刑事诉讼证据479
第四章 刑事证据概述479
第一节 证据的概念479
一、证据的定义479
二、证据概念误区的表象486
三、证据概念误区的症结490
四、证据概念的反思496
五、证据概念的信息说503
第二节 证据的性质及其过程512
一、收集过程:包括主张过程及立证过程515
二、采证过程:包括决定过程及调查过程516
三、断证过程:包括判断过程及认定过程517
第三节 法国学者论刑事证据518
一、查明事实真相的愿望520
二、对于合理性的担心528
相关文献索引535
第五章 刑事证据的属性538
引言538
第一节 证据能力541
一、证据能力(证据适格性)541
二、日本学者论证据的可采性554
第二节 证明力564
一、证据证明力判断方式之演进564
二、证明力之判断572
第三节 证据能力与证明力的关系576
一、证据力和证据能力关系概述576
二、证据能力对证明力的影响578
三、证据能力与证明力辨析592
相关文献索引601
第六章 证据的种类与分类603
引言603
第一节 证人证言604
一、证人证言之证据能力与证据力604
二、证言的对象629
第二节 被告人陈述636
一、口供研究636
二、供述证据之真实性及其担保685
第三节 鉴定结论701
一、刑事鉴定结论研究701
二、审查鉴定结论新机制的建立727
三、本质性差异在笔迹鉴定结论推断中的应用732
四、法国司法鉴定制度及启示742
第四节 科技证据752
引言752
一、DNA证据755
二、测谎证据779
三、监听证据806
四、电子证据819
第五节 情况证据之比较研究836
一、情况证据的概念836
二、情况证据之容许性838
三、情况证据与“事实本身证明过失”之原则839
四、情况证据在我国台湾地区现行法上之地位840
五、情况证据与直接证据之认识842
六、情况证据之政策性考虑问题844
七、情况证据之关联性845
八、情况证据之逻辑关联847
九、情况证据之法律关联850
十、情况证据之将来关联851
十一、结论852
相关文献索引853
引言862
第七章 证据规则862
第一节 证据规则概述864
一、外国证据规则的立法及发展864
二、我国构建证据规则的视角调整872
三、我国刑事诉讼证据规则的建构890
第二节 相关性规则902
一、台湾地区学者论关联性法则902
二、美国学者论相关性904
第三节 传闻证据规则920
一、传闻证据之比较研究920
二、美国传闻证据规则934
三、日本传闻证据规则956
第四节 自白规则965
一、自白概念及构成965
二、日本刑事自白法则989
三、日本学者论共犯人的供述1001
四、美国非法自白规则之定位1005
五、非法自白在刑事诉讼中的证据使用问题1023
第五节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1038
一、违法搜索扣押证据之排除1038
二、违法搜索与证据禁止1080
三、日本违法收集证据的排除法则1107
四、美国警察讯问规则的历史与未来1120
五、美国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例外1157
相关文献索引1179
引言1191
下编 刑事诉讼证明1191
第八章 刑事诉讼证明概述1191
第一节 诉讼证明概念的重塑1194
一、引言1194
二、诉讼证明的概念1199
三、证明主体与证明责任1212
四、证明对象与证明标准1224
第二节 我国刑事诉讼证明模式1246
一、自由心证的证明方式及其内涵1247
二、我国诉讼证明模式及其比较性实证分析1249
三、“印证证明模式”的主要特点及产生原因1253
四、两难困境与谨慎突破1260
第三节 诉讼认识之结构分析1264
一、诉讼认识过程的基本内容1266
二、诉讼认知结构的构成要素1268
三、诉讼认识诸要素的关系1292
相关文献索引1302
第九章 证明对象1304
引言1304
第一节 证明对象(要证事实)1308
一、事实之假定1308
二、要证事实1311
三、证明之对象1314
第二节 司法裁判中的事实1331
一、历史事实与案件事实1334
二、案件事实的双重视角1339
三、裁判事实与事实真相1345
第三节 刑事证明对象再认识1349
一、案件事实与争议事实1350
二、实体法事实、程序法事实与证据法事实1354
三、待证事实与免证事实1363
四、案件事实的单一性与同一性1379
五、结论1387
相关文献索引1389
一、事实1394
第十章 证明方法1394
第一节 证明方法1394
二、法规1447
第二节 裁判中的事实认知1448
一、解读“以事实为根据”1448
二、何谓法律真实1452
三、证成法律真实标准1455
一、德国法院有独立进行调查的义务1459
第三节 德国与英美证明原则之比较1459
二、直接、言词原则1460
三、排除规则1461
四、证据关联性1464
五、问题1464
第十一章 证明标准1466
引言1466
第一节 关于刑事诉讼证明标准问题的争论1470
一、我国刑事诉讼的证明标准1470
二、诉讼客观真实1485
三、法律真实1497
四、司法证明的目的是客观真实,1509
标准是法律真实1509
五、构建层次性的刑事证明标准1519
第二节 对刑事证明标准理论的反思1526
一、刑事证明标准的两个维度1526
二、“法律真实”理论与“客观真实”理论比较1539
三、实践是检验司法证明真理性的惟一标准1563
四、对刑事证明标准理论的反思1584
相关文献索引1598
第十二章 证明责任1603
引言1603
第一节 举证责任论1607
一、举证责任理论与历史1607
二、举证责任之意义1611
三、举证责任之两种负担1614
四、举证责任之分配1618
五、证明之程度1633
六、举证责任之分配与转换1638
七、举证责任未来之改进1642
第二节 刑事证明责任的分配与转移1648
一、刑事证明责任的分配1648
二、刑事诉讼中证明责任的分担1664
三、刑事证明责任的转移1694
一、问题的提出1702
第三节 刑事诉讼排除规则适用中的证明责任问题1702
二、被告人供述的可采性问题1706
三、庭外供述笔录的非自愿性推定原则1709
四、证明责任倒置的法律后果1713
五、结语1717
第四节 英美法刑事举证责任理论1717
一、美国法举证责任的介绍1719
二、我国台湾地区举证责任及问题1723
三、举证责任之理论1727
四、阻却违法、阻却责任的举证责任1730
五、程序法的举证责任1733
六、结论1740
相关文献索引1742
第十三章 刑事诉讼证明的程序性问题1746
第一节 证据开示程序1746
引言1746
一、刑事诉讼中的证据开示制度研究1749
二、刑事证据开示制度的价值基础1778
三、刑事证据开示制度与诉讼模式1791
四、英美刑事证据展示制度之比较1814
第二节 证人出庭作证程序1837
引言1837
一、中国作证制度之三大怪现状评析1840
二、出庭作证中的公正问题1847
三、刑事证人出庭作证程序设计与论证1851
四、美国刑侦人员出庭作证的法律制度1878
五、证人拒证权1892
第三节 证据的调查与判断1942
一、日本和意大利刑事庭审中的证据调查程序1942
二、当事人主义刑事诉讼中的法庭调查程序1959
三、证据的自由评价1970
四、证言的判断2001
相关文献索引2030
热门推荐
- 3625190.html
- 78112.html
- 804400.html
- 129325.html
- 3114368.html
- 1616897.html
- 1030535.html
- 1969851.html
- 1246875.html
- 93813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89419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64344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63476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9958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66080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78960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77946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36450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88835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7201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