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唯道论的创立 质疑中国哲学史“唯物”“唯心”体系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宫哲兵著 著
- 出版社: 武汉:武汉出版社
- ISBN:7543030217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324页
- 文件大小:11MB
- 文件页数:337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唯道论的创立 质疑中国哲学史“唯物”“唯心”体系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部分 唯道论的创立第一章 老子唯道论3
一、道的渊源3
二、道论的兴起6
三、唯道论的创立9
四、唯道论的基本观点12
五、唯道论的理论突破14
第二章 道的多学科透视21
一、从哲学上看,道是宇宙的生生之元21
二、从科学上看,道是宇宙大爆炸从无生有的产生过程24
三、从宗教学上看,道是泛神论的自然性的神30
四、从文化学上看,道是中华民族的最高文化精神34
第三章 道与当代宇宙论39
一、道与宇宙大爆炸39
二、道与宇宙生成43
三、大爆炸宇宙论与当代人文理论48
第四章 当代道家51
一、当代道家的兴起51
二、当代道家的理论53
三、当代道家的学术热潮56
四、唯道论58
第二部分 质疑中国哲学史“唯物”“唯心”体系第一章 中国哲学史体系的泛化及其成因65
一、哲学起点的泛化65
二、研究范围的泛化68
三、背景分析的泛化71
四、泛化的原因74
第二章 中国古代唯心主义质疑81
一、哲学基本问题以及两个派别的划分不是绝对的81
二、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问题不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82
三、中国古代哲学没有唯心主义84
四、中国人与欧洲人的传统思维方式不同87
五、孟子、王阳明不是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家89
六、朱熹不是客观唯心主义哲学家90
第三章 中国古代唯物主义质疑95
一、中国古代哲学不具有唯物主义的基本前提96
二、早期阴阳学说不是唯物主义99
三、早期五行学说不是唯物主义101
四、气一元论不是唯物主义104
五、中国古代哲学不具有唯物主义的主要特征107
六、恢复中国古代哲学的本来面目110
第四章 中国古代先验论质疑116
一、认识论(包括先验论)是近代才有的117
二、先验论是唯心主义的一种特殊说法119
三、中国古代没有先验论120
四、孔子、孟子和宋明理学家不是先验论哲学家123
第五章 中国古代反映论质疑127
一、反映论是近代才有的,中国古代没有反映论127
二、荀子不是反映论哲学家130
三、王夫之不是反映论哲学家132
四、反映论有待深入探讨135
第六章 中国古代经验论和唯理论质疑138
一、经验论和唯理论是近代实验自然科学的产物138
二、墨子不是经验论哲学家141
三、老子、孔子不是唯理论哲学家144
第七章 中国古代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斗争史质疑147
一、形而上学的时代性以及它与朴素辩证法的关系147
二、中国古代不具备形而上学的思维特征150
三、董仲舒不是形而上学哲学家152
第八章 陆象山不是唯心主义哲学家157
一、宇宙论非唯心主义158
二、认识论还是价值论160
三、是唯心主义先验论吗161
附录:也论中国古代哲学之所无与所有——与宫哲兵先生的对话&刘清平166
一、西方哲学的认知理性精神与主客二分倾向167
二、中国哲学的人为践履精神与天人合一倾向171
三、中国古代哲学为什么没有唯物唯心的对立和认识论体系177
第三部分 《老子》到《易传》——晚周辩证矛盾观形成的历史与逻辑过程说明185
第一章 五行相杂说到五行生胜说187
一、五行探源187
二、五行相杂与相胜189
三、五行相生与生胜190
第二章 阴阳动因说到阴阳相合说193
一、阴阳形成193
二、阴阳动因说与六气均衡说194
三、阴阳相克与转化195
四、阴阳消长与相和196
五、阴阳与辩证矛盾观197
第三章 他和、否和与中和199
一、殷周“和”概念199
二、史伯的“以他平他谓之和”199
三、晏婴的可、否相反相济201
四、孔子的中和学说203
五、中和与对立面统一204
第四章 尚一说到不两说207
一、尚一说与不一说207
二、尚贰观念208
三、物生有两210
四、两端与两可211
五、一二(一两)说与不两说212
第五章 范畴演进的历史与范畴内在的逻辑217
一、区域文化与范畴融合217
二、《易传》与范畴融合219
三、历史的过程与逻辑的过程220
第六章 晚周辩证思维的发展223
一、《易传》范畴的逻辑结构223
二、《易传》结构与辩证矛盾观224
三、从《易经》、《老子》到《易传》226
第七章 辩证的逻辑与历史的进程230
一、从差异、对立到矛盾230
二、哲学发展与社会进程的对应性231
第四部分 《左传》、《国语》朴素辩证法思想范畴资料注评说明237
第一章 虢文公的阴阳说238
第二章 伯阳父的阴阳说243
第三章 史伯的和同说、五行说和不一说247
第四章 土?的尚贰说253
第五章 叔兴的阴阳说256
第六章 单襄公的去同说和天六地五说259
一、单襄公论胤续之常259
二、单襄公论天六地五260
第七章 师旷的尚贰说265
第八章 季札的中音说和中德说268
第九章 医和的六气五行说、中声说和不一说273
第十章 子产的去同说和不一说279
一、子产论疾279
二、子产论学282
第十一章 晏婴的和同说和不一说285
一、晏婴论和与同285
二、晏婴论祝与诅289
第十二章 梓慎、昭子的阴阳说294
一、梓慎论日食294
二、梓慎、昭子论阴阳相克296
第十三章 史墨的五行说和尚贰尚两说299
一、史墨论五行之官299
二、史墨论五行相胜303
三、史墨论物生有两305
第十四章 孔子的中和说309
一、孔子论宽猛相济309
二、孔子论事举其中311
第十五章 范蠡的尚一说和阴阳说314
一、范蠡论三才315
二、范蠡论万物以为一317
三、范蠡论阴阳转化321
热门推荐
- 747604.html
- 2518510.html
- 374173.html
- 2980396.html
- 1798123.html
- 3501749.html
- 11050.html
- 3534810.html
- 3198825.html
- 94306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65349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37664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55392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18857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62352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4957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59659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23275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08888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5823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