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哲学史文献学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中国哲学史文献学
  • 李申著 著
  • 出版社: 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
  • ISBN:7215074507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483页
  • 文件大小:82MB
  • 文件页数:497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哲学史文献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篇 资料学3

第一章 古代文献概貌3

第一节 中国古代文献总字数3

第二节 儒教文献的收集和汇编:《四库全书》系列7

第三节 道教文献的收集和整理:“道藏”11

第四节 佛教经典的汇编:“大藏经”13

第五节 文献资料的历史变迁15

附:《中华大典·哲学典》16

第二章 儒经总论17

第一节 “六经”和“五经”17

第二节 “十三经”18

第三节 《十三经注疏》19

第四节 今文经和古文经20

第五节 “四书”21

第六节 经在古代文化和古代哲学中的地位22

第三章 儒经分论(一)24

第一节 《周易》24

第二节 《尚书》26

第三节 《诗经》30

第四节 《礼经》31

第五节 《春秋》36

第四章 儒经分论(二)39

第一节 《论语》39

第二节 《孟子》41

第三节 《孝经》43

第四节 《尔雅》45

第五节 《大学》47

第六节 《中庸》50

第五章 道经通论54

第一节 道经的历史发展54

第二节 《老子》(《道德经》)56

第三节 《庄子》(《南华真经》)59

第四节 《文子》(《通玄真经》)63

第五节 《列子》(《冲虚真经》)64

第六节 《庚桑子》(《亢仓子》、《亢桑子》、《洞虚真经》、《洞灵真经》)66

第七节 《黄帝阴符经》67

第六章 佛经通论69

第一节 佛经的历史发展69

第二节 阿含经72

第三节 论(阿毗达磨、阿毗昙、毗昙)(一)73

第四节 般若经75

第五节 涅槃经77

第六节 《维摩经》(《净名经》)79

第七节 《法华经》79

第八节 《华严经》80

第九节 《金刚经》82

第十节 《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82

第十一节 大日经、金刚顶经83

第十二节 论(二)84

第十三节 《坛经》86

第七章 史书88

第一节 传统史书总论88

第二节 《史记》91

第三节 《汉书》93

第四节 《清史稿》94

第五节 《资治通鉴》95

第六节 佛教史书97

第七节 道教史书97

第八章 先秦哲学典籍98

第一节 先秦典籍概述98

第二节 先秦儒家文献100

第三节 《管子》104

第四节 兵家106

第五节 墨家108

第六节 名家110

第七节 法家112

第八节 阴阳家113

第九节 杂家115

第十节 屈原与《山海经》118

第十一节 其他有关先秦的典籍119

第九章 汉代哲学典籍123

第一节 “秦火”议123

第二节 汉代书籍概述125

第三节 汉初儒学和儒学著作128

第四节 汉初黄老学文献136

第五节 独尊儒术及有关著作144

第六节 西汉儒教经学著作和经学思想148

第七节 扬雄和桓谭的著作158

第八节 王莽、刘歆、刘秀和谶纬,《河图》、《洛书》161

第九节 独尊儒术后的黄老学与黄老学著作168

第十节 东汉前期儒学著作177

第十一节 东汉中后期儒学和哲学资料181

第十二节 东汉末年社会思潮与王充著作的传播187

第十章 魏晋南北朝哲学典籍195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儒学和儒经注释196

第二节 玄学和儒者注释的道家经典204

第三节 阮籍、嵇康的著作和有无之辨211

第四节 道教著作214

第五节 佛教文献219

第六节 《人物志》和《文心雕龙》224

第十一章 隋唐哲学典籍225

第一节 隋唐前期儒教的经注225

第二节 王通《中说》233

第三节 反对迷信的著作234

第四节 韩愈、柳宗元和唐末复兴儒学的著述239

第五节 隋唐佛教天台宗哲学文献247

第六节 法相宗哲学文献249

第七节 华严宗哲学文献252

第八节 禅宗哲学文献254

第九节 隋唐道教的经注(一)256

第十节 隋唐道教的经注(二)259

第十一节 唐代道教的哲学论著262

第十二节 唐代道教的方术哲学论著268

第十二章 宋元哲学典籍272

第一节 宋初的儒学和哲学著作272

第二节 北宋前期儒者的哲学论著275

第三节 王安石哲学论著278

第四节 “北宋五子”及其前驱“宋初三先生”和“北宋五子”弟子们的哲学著作280

第五节 胡宏、张栻“湖湘学派”的哲学著作286

第六节 陆氏兄弟及其后学的哲学著作287

第七节 陈亮(永康学派)、叶适(永嘉学派)等人的哲学著作288

第八节 吕祖谦“婺学学派”的哲学著作289

第九节 朱熹和他的先驱们的哲学著作290

第十节 蔡元定父子的哲学著作293

第十一节 朱熹后学的哲学著作294

第十二节 南宋其他思想家的哲学著作295

第十三节 金、元时代儒者的哲学著作300

第十四节 宋元时代的佛教哲学著作303

第十五节 宋元时代的道教哲学文献304

第十三章 明代哲学典籍309

第一节 明代初期(洪武—建文年间)的儒者和他们的哲学著作309

第二节 明代第二批(永乐年间)儒者编纂的“大全”类著作310

第三节 明朝第三批儒者(永乐末年—英宗天顺年间)的哲学著作312

第四节 明朝第四批(成化—嘉靖年间)儒者的哲学著作314

第五节 王守仁的哲学著作317

第六节 王守仁后学的哲学著作320

第七节 王艮以及泰州学派的哲学著作323

第八节 李贽的哲学著作324

第九节 吕坤、宋应星等人的哲学著作325

第十节 东林党人的哲学著作326

第十一节 明末刘宗周和黄道周的哲学著作327

第十二节 明朝佛教和道教的哲学著作328

第十三节 明末清初伊斯兰教和基督教哲学的传入和相关著作329

第十四章 清代前期哲学典籍332

第一节 王夫之的哲学著作332

第二节 黄宗羲、陈确的哲学著作333

第三节 清初其他明朝遗民的著作334

第四节 清初颜李学派的哲学著作337

第五节 清朝新贵李光地等人的哲学著作338

第六节 乾嘉学派和戴震《孟子字义疏证》340

第七节 公羊学派的复兴与龚自珍的哲学著作341

第十五章 近代(清代后期)哲学典籍344

第一节 魏源的哲学著作344

第二节 太平天国哲学文献345

第三节 理学中兴和曾国藩的著作346

第四节 洋务派的哲学著作347

第五节 张之洞的《劝学篇》350

第六节 康有为的哲学著作351

第七节 谭嗣同的《仁学》352

第八节 梁启超的哲学著作353

第九节 清末的传统儒学及其哲学著作353

第十节 严复的哲学著作355

第十一节 孙中山的哲学著作356

第十二节 章炳麟等人的哲学著作356

结尾 科学与玄学论战与中国传统哲学的结束357

下篇 文献的理解和整理363

第一章 训诂363

第一节 什么是训诂363

第二节 字典与查字典364

第三节 字的多义性与一致性365

第四节 字义理解实例一366

第五节 字义理解实例二368

第六节 “广泛参照”与“实地考察”369

第七节 大量阅读372

第八节 小议“通假”373

第二章 考据376

第一节 考据的必要376

第二节 考据实例之一:《双鹤瑞舞赋》和王夫之与清朝的关系377

第三节 考据实例之二:太极图问题378

第四节 考据实例之三:河图问题380

第五节 考据与断案383

第六节 考据注意事项384

第三章 文献校勘与标点386

第一节 敦煌《坛经》的校勘问题386

第二节 《盐铁论》的校勘问题389

第三节 近两年来有关校勘的实例392

第四节 校勘文字应注意事项小结395

第五节 古籍标点396

第六节 难以处理的书名号397

第四章 版本优劣400

第一节 通行的意见400

第二节 《四库全书》的禁毁和删改401

第三节 《四库全书》与《四部丛刊》等文字质量比较管见403

第四节 《四库全书》本优劣分析404

第五节 宋刻、明刻以及明清时代精校本简评406

第六节 版本校勘总说407

第五章 古文献理解问题409

第六章 古籍今译412

附录417

一、从《法言》看《四库全书》版本优劣——认识《四库全书》价值之一例417

二、从贾谊《新书》看《四库全书》版本优劣——认识《四库全书》版本价值一例428

三、《四库全书》本《盐铁论》部分篇章与王利器校本比较——认识《四库全书》版本价值之一例442

四、库本《新语》与弘治本、王利器校本之比较——正确认识《四库全书》札记之三460

五、“五经六纬”说474

六、“宗教”不是外来语477

后记48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