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古代假传和类传研究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古代假传和类传研究
  • 俞樟华,娄欣星等著 著
  • 出版社: 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207104601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396页
  • 文件大小:227MB
  • 文件页数:430页
  • 主题词:传记文学评论-中国-古代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古代假传和类传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前言1

上编:古代假传研究3

绪论3

一、假传溯源9

(一)假传文体之明辨9

(二)假传的发展源流概况14

二、唐代的假传21

(一)韩愈《毛颖传》的问世21

(二)《毛颖传》的批评和接受29

(三)《毛颖传》的仿作31

三、宋代的假传41

(一)宋代假传的传主选择41

(二)宋代假传的传主形象47

(三)宋代假传的主旨追求55

(四)创作形式的求新求变57

四、元代的假传61

(一)假传与社会风气的关系61

(二)杨维桢的假传64

(三)元代其他人的假传67

五、明清的假传71

(一)明清假传的传主选择75

(二)明清假传的思想内容83

(三)明清假传的艺术特色105

余论143

下编:古代类传研究151

正史文苑传研究151

上篇《文苑传》的起承流变154

一、《文苑传》之发轫155

(一)《史记》中文人传记的启示155

(二)《汉书》增立《艺文志》的推动159

(三)《三国志》文人归类入传的引导163

二、《后汉书·文苑传》之创立166

(一)《文苑传》创立的原因167

(二)《文苑传》创立的意义169

三、《文苑传》之发展171

(一)魏晋六朝正史《文苑传》的文学价值171

(二)唐朝及以后正史《文苑传》的叙述化特点173

下篇《文苑传》的内容解读178

一、记录文人生平180

(一)记录文人的履历、生平181

(二)文人生平与作品的关系188

二、载录文学作品190

(一)抒发一己之感或一己之见的非功利性作品191

(二)进言、讽谏的政治论文195

三、书写文人形象198

(一)怀才憔悴者200

(二)不护细行者203

四、阐述文学思想206

(一)探讨文学特质与功用207

(二)进行文学评论212

余论216

《后汉书》新增七篇类传研究219

一、新增类传,展示时代面貌219

二、接踵《史记》,延续史家传统221

三、寄情人物,抒发身世之感224

四、各传择传标准225

(一)士人楷模——党人225

(二)东汉蠹毒——宦官232

(三)亦文亦孺——文士237

(四)操行独绝——独行异士242

(五)怀技守仁——方术之士248

(六)逸出尘嚣——逸民252

(七)行尤高秀——列女256

(八)同中有异,异中有同263

论古代杂传中的类传265

一、绪论265

(一)国内外研究综述265

(二)选题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272

二、古代杂传中类传概况273

(一)数量273

(二)特点274

(三)杂传中的类传大量出现的原因276

三、官吏类传278

(一)官吏类传的写作宗旨283

(二)官吏类传的类型284

(三)官吏类传的特点290

(四)官吏类传的意义和价值293

四、地方类传295

(一)地方类传的概况295

(二)地方类传的写作宗旨302

(三)地方类传的人物分类305

(四)地方类传特点310

(五)地方类传的文献价值314

五、方外类传315

(一)东汉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方外类传317

(二)隋唐时期的方外类传320

(三)两宋明清时期的方外类传324

(四)比较方外类传与史传中的类传328

六、女性类传333

(一)女性类传的开创——刘向《列女传》335

(二)女性类传的发展与衰落339

七、高士类传344

(一)魏晋时期——隐逸文化的成熟期347

(二)唐宋之后——隐逸文化走向衰落354

(三)高士类传的特点357

(四)比较杂传中的高士类传与正史中的《隐逸传》359

八、杂传中类传的意义和影响361

(一)杂传中类传的意义362

(二)杂传中类传对文学的影响374

参考文献382

后记396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