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推拿手法学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推拿手法学
  • 王之虹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ISBN:7117041056
  • 出版时间:2001
  • 标注页数:244页
  • 文件大小:12MB
  • 文件页数:266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推拿手法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篇1

第一章 推拿手法学发展简史1

第二章 推拿手法学基本知识5

第一节 概述5

一、推拿学与推拿手法5

二、推拿学与推拿功法6

三、推拿手法学的学习方法6

第二节 手法的命名与分类7

一、手法的命名7

二、手法的分类8

第三节 手法的基本技术要求9

一、松解类手法的基本技术要求9

二、整复类手法的基本技术要求10

二、手法刺激强度的把握11

一、体位的选择11

第四节 手法操作注意事项11

三、手法操作过程中的施力原则12

四、手法的变换与衔接12

第五节 介质与热敷12

一、介质12

二、热敷14

附:膏摩方15

第六节 推拿手法研究方法17

一、基础研究17

二、应用基础研究17

第三章 推拿练功19

第一节 易筋经19

一、基本要求19

二、易筋经十二势20

二、基本裆势27

第二节 少林内功27

一、基本要求27

三、基本动作31

中篇39

第四章 成人推拿手法39

第一节 摆动类手法39

一、一指禅推法39

二、?法41

附:滚法43

三、揉法43

第二节 摩擦类手法45

一、摩法46

二、擦法47

三、推法48

四、搓法50

五、抹法51

第三节 振颤类手法52

一、抖法52

二、振法54

三、颤法55

第四节 挤压类手法55

一、按法56

二、压法57

三、点法58

四、捏法59

五、拿法60

六、捻法60

七、踩跷法61

八、拨法63

十、挤法64

九、拧法64

第五节 叩击类手法65

一、拍法65

二、击法66

三、叩法67

第六节 运动关节类手法68

一、摇法68

二、背法73

三、扳法74

四、拔伸法82

第七节 复合类手法84

一、按揉法84

二、弹拨法86

三、推摩法87

五、扫散法88

四、勾点法88

六、揉捏法89

七、捏脊法90

第八节 其它类手法91

一、理法91

二、梳法92

三、拂法92

四、掩法93

五、插法93

六、托法94

七、搔法94

八、捩法95

第九节 推拿手法练习95

一、沙袋练习95

二、人体练习96

二、一指禅推神庭法100

一、一指禅推印堂法100

第五章 常规操作法100

第一节 头面部100

三、一指禅推眼眶法101

四、揉太阳法101

五、揉前额法101

六、按揉四白法101

七、按揉巨髎法102

八、按揉颊车法102

九、抹面法102

十、抹印堂法102

十一、抹眉法102

十二、按下关法102

十五、按缺盆法103

十七、分阴阳法103

十六、推攒竹法103

十四、头对按法103

十三、按听宫法103

十八、推正顶法104

十九、推偏顶法104

二十、掐睛明法104

二十一、掐鱼腰法104

二十二、掐人中法104

二十三、掐地仓法104

二十四、干洗脸法105

二十五、掌摩百会法105

二十六、捏耳垂法105

二十七、捏鼻根法105

第二节 颈项部105

一、掌揉颈项法105

六、一指禅推颈中法106

五、按揉天鼎法106

七、蝴蝶双飞法106

二、揉大椎法106

三、按揉风池法106

四、按揉颈项法106

八、?颈项法107

九、?大椎法107

十、拿风池法107

十一、拿颈项法107

十二、捏颈肌法107

十三、捏颈项法107

十四、点按颈中法108

十五、点按颈脊法108

十六、按完骨法108

十七、按风府法108

十八、拨颈项法108

十九、拨颈侧法108

五、按上腹法109

四、叠掌按胸法109

六、按髂内侧法109

第三节 胸腹部109

三、揉捏胸肌法109

二、按揉下腹法109

一、按揉天突法109

七、按下腹法110

八、拇指分肋法110

九、双掌分胸法110

十、推脾运胃法110

十一、推运胃脘法110

十二、推上腹法110

十七、掌压胁肋法111

十六、推全腹法111

十五、推下腹法111

十三、推侧腹法111

十四、脐部挤推法111

十八、擦胸法112

十九、点中府、云门法112

二十、点胸骨法112

二十一、点鸠尾法112

二十二、点章门法112

二十三、点带脉法112

二十四、点天枢法112

二十八、拿腹外侧法113

二十九、一指禅推三脘法113

三十、双?胁肋法113

二十六、点归来、气冲法113

二十五、点腹中任脉法113

二十七、拿腋下法113

三十四、顺气法114

三十五、掌摩上腹法114

三十六、四指摩上腹法114

三十三、叠掌运颤法114

三十二、掌振小腹法114

三十一、指振中脘法114

三十七、四指横摩上腹法115

三十八、横摩腹直肌法115

三十九、腹部斜摩法115

四十、分摩季肋下法115

四十一、摩侧腹法115

四十二、横摩脐旁法115

四十八、摩全腹法116

四十七、斜摩下腹法116

四十六、横摩下腹法116

四十五、耻骨上横摩法116

四十三、摩脐旁法116

四十四、摩髋内缘法116

四十九、旋揉神阙法117

第四节 背腰骶臀部117

一、提拿夹脊法117

二、拿侧腰法117

三、揉拿腰背肌法117

四、?肩背法117

八、肩背部空拳竖击法118

九、肩背部掌根击法118

十、理腰三击掌法118

七、肩背部双手合十击法118

六、肩背部侧掌击法118

五、?臀部法118

十一、空拳叩肩背法119

十二、缓冲叩肩背法119

十三、掌揉肩背法119

十四、拇指双揉一线法119

十五、拇指双揉二线法119

十六、揉天宗法119

十七、拳揉背部法120

十八、揉命门法120

十九、揉腰眼法120

二十、腰部双指按揉法120

二十一、腰部双掌按揉法120

二十七、拇指分腰法121

二十六、背部挤推法121

二十五、推膀胱经法121

二十三、掌推肩胛法121

二十二、背部分推法121

二十四、双指推背法121

二十八、双掌分腰法122

二十九、推臀法122

三十、按肩胛内缘法122

三十一、按胸椎法122

三十二、按肩胛法122

三十三、叠掌按腰法122

三十七、点夹脊法123

三十八、双点肾俞法123

三十九、肘压腰眼法123

三十五、点背肋法123

三十四、按环跳法123

三十六、点脊中法123

四十三、横擦腰骶法124

四十六、梳摩背肋法124

四十四、一指禅推膀胱经法124

四十五、背部直摩法124

四十二、擦腰温肾法124

四十一、背部横擦法124

四十、肘压环跳法124

四十七、腰部横摩法125

四十八、腰部直摩法125

四十九、骶部横摩法125

五十、臀部直摩法125

五十一、拍背法125

五十二、拍腰骶法125

三、拿腋后法126

二、拿肩法126

一、拿肩井法126

五十四、搓八髎法126

五十三、搓夹脊法126

第五节 上肢部126

四、拿手三阳法127

五、拿手三阴法127

六、拿八邪法127

七、?肩井法127

八、?肩周法127

九、按揉阳明三穴法127

十三、擦肘弯法128

十四、理上肢法128

十五、理五指法128

十一、点内外关法128

十、点极泉法128

十二、揉捏八缝法128

一、按揉腹股沟法129

二、按揉股前法129

三、按揉股后法129

第六节 下肢部129

十七、捏上肢法129

十六、揉肩周法129

四、按揉小腿后侧法130

五、拿股内侧法130

六、拿足三阳法130

七、拿足三阴法130

八、拿腘内上法130

九、拿小腿后侧法130

十五、推股外侧法131

十四、按小腿内侧法131

十三、?小腿后侧法131

十二、?股后法131

十、?股外侧法131

十一、?股前法131

十六、推股后侧法132

十七、推足外侧法132

十八、推足底法132

十九、点阴廉法132

二十、点承扶法132

二十一、股内侧踩跷法132

二十二、股外侧踩跷法133

二十三、小腿内侧踩跷法133

二十四、重揉股前法133

二十五、重揉股后法133

二十六、揉股内侧法133

三十、抱膝团揉法134

三十一、双掌揉小腿后侧法134

二十八、揉膝上法134

二十九、揉膝周法134

二十七、掌揉股前法134

下篇135

第六章 小儿推拿手法135

第一节 小儿推拿常用手法135

一、推法135

二、揉法137

三、按法138

四、摩法138

五、掐法139

六、捏法139

七、运法140

八、捣法140

九、拿法141

十一、搓法142

十二、捻法142

十、擦法142

十三、刮法143

十四、摇法144

十五、拍打法144

十六、按揉法144

十七、揉捏法144

第二节 复式操作法145

一、黄蜂入洞145

二、双凤展翅145

四、开璇玑146

五、按弦搓摩146

三、揉耳摇头146

六、揉脐及龟尾并擦七节骨147

七、龙入虎口147

八、二龙戏珠148

九、双龙摆尾148

十、乌龙摆尾149

十一、苍龙摆尾149

十二、丹凤摇尾149

十三、凤凰单展翅150

十四、凤凰展翅150

十五、凤凰鼓翅150

十六、赤凤摇头151

十七、猿猴摘果151

十八、孤雁游飞151

二十、打马过天河152

二十一、引水上天河152

十九、水底捞月152

二十二、大推天河水153

二十三、飞金走气153

二十四、飞经走气153

二十五、?肘走气154

二十六、黄蜂出洞154

二十七、天门入虎口154

二十八、老汉扳缯155

二十九、运土入水155

三十、运水入土156

三十一、老虎吞食156

三十二、总收法156

第七章 穴位157

第一节 头面颈项部穴位159

一、百会159

五、攒竹(天门)160

四、高骨(耳后高骨)160

二、前顶门160

三、脑空160

六、坎宫161

七、天庭(神庭)161

八、天心161

九、眉心(印堂)161

十、山根161

十一、准头(鼻准)162

十二、太阳162

十三、瞳子髎162

十四、迎香163

十五、人中163

十六、牙关(颊车)163

第二节 上肢部穴位164

一、脾经164

十八、桥弓164

十七、天柱164

二、胃经165

三、少商166

四、肝经166

五、心经166

六、肺经167

七、肾经167

八、五经168

九、五经纹168

十、四横纹168

十一、小横纹168

十二、大肠169

十三、小肠169

十六、掌小横纹170

十五、肾纹170

十四、肾顶170

十七、板门171

十八、内劳宫171

十九、内八卦172

二十、天门172

二十一、小天心173

二十二、大横纹173

二十三、阳穴174

二十四、总筋174

二十五、青筋174

二十六、白筋174

二十七、列缺175

二十八、三关175

二十九、天河水175

三十二、曲池176

三十、六腑176

三十一、洪池(曲泽)176

三十三、十王(十宣)177

三十四、老龙177

三十五、端正177

三十六、五指节178

三十七、后溪178

三十八、二扇门178

三十九、二人上马179

四十、威灵179

四十一、精宁179

四十二、外劳宫180

四十三、虎口(合谷)180

四十四、甘载180

四十七、螺蛳骨181

四十八、阳池181

四十六、一窝风181

四十五、外八卦181

四十九、外关182

五十、外间使(膊阳池、支沟)182

五十一、?肘182

第三节 胸腹部穴位182

一、天突182

二、膻中183

三、乳根183

四、乳旁184

五、胁肋184

六、中脘184

七、腹185

八、脐185

十一、肚角186

十、丹田186

九、天枢186

第四节 背腰骶部穴位187

一、肩井187

二、大椎187

三、风门188

四、肺俞188

五、脾俞188

六、肾俞189

七、腰俞189

八、中枢189

九、七节骨189

十、龟尾190

十一、脊柱190

一、箕门191

第五节 下肢部穴位191

二、百虫192

三、膝眼192

四、足三里192

五、前承山193

六、三阴交193

七、解溪194

八、大敦194

九、丰隆194

十、内庭194

十一、太冲195

十二、委中195

十三、后承山195

十四、仆参195

十六、涌泉196

附:部分特定穴位归属表196

十五、昆仑196

附:推拿特定穴位补遗表201

附篇203

第八章 推拿手法的现代研究203

第一节 手法的技术特征研究203

一、手法的力学特征研究203

二、手法的能量转化研究205

三、手法的生物电信息研究206

四、手法的深透性研究206

第二节 手法的力学效应研究206

一、旋转类脊柱整复手法的力学效应206

二、拔伸类脊柱整复手法的力学效应208

三、屈伸类脊柱整复手法的力学效应208

第三节 手法的生物学效应研究209

一、手法镇痛作用的研究209

二、手法改善血液循环作用的研究211

三、手法对组织损伤修复作用的研究213

四、手法调节内脏功能作用的研究217

五、手法的其他作用研究219

第九章 推拿手法文献选读220

第一节 成人推拿手法文献选220

一、手法概论文选220

二、手法操作文选223

第二节 小儿推拿手法文献选228

一、小儿推拿常用手法文选228

二、小儿复式操作法文选229

第三节 小儿推拿穴位文献选235

一、头面部穴位文选235

二、上肢部穴位文选236

三、下肢部穴位文选240

四、胸腹部穴位文选243

五、背腰部穴位文选24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