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古代史学批评纵横 增订本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中国古代史学批评纵横 增订本
  • 瞿林东著 著
  • 出版社: 重庆:重庆出版社
  • ISBN:9787229110215
  • 出版时间:2016
  • 标注页数:348页
  • 文件大小:41MB
  • 文件页数:361页
  • 主题词:史学史-研究-中国-古代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古代史学批评纵横 增订本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论1

一、中国古代史学理论的产生:从史学意识到自觉的史学发展意识1

二、中国古代史学理论的形成:系统的史学批评理论的提出6

三、中国古代史学理论的发展:史学批评的繁荣和理论形式的丰富11

四、中国古代史学理论的终结:批判、总结、嬗变14

卷上 中国古代史学批评纵横22

一个有待辛勤耕耘的园地——古代史学批评的历史和理论22

一、鸟瞰史学批评的历程22

二、德、才、学、识24

三、总结这一份史学遗产26

直书与曲笔——史家作史态度与“心术”28

一、“书法无隐”的传统28

二、“直书”与“曲笔”的对立30

三、对“心术”的探究32

采撰的得失——如何对待历史事实36

一、采撰的得与失36

二、“有是事而如是书,斯为事实”38

三、“指事说实”和“事得其实”40

史法和史意——从形式与内容的审视到思想的剖析43

一、“史法”和“史意”43

二、叶适的“史法”论及其史学批评46

三、章学诚的“史意”论及其史学批评48

天与人及天人之际——关于历史变化动因的认识51

一、“倘所谓天道,是耶?非耶?”51

二、“天道,不复系乎人事”,“功者自功,祸者自祸”53

三、“天文、地理、人道,本皆人之所以自命,其是非得失,吉凶祸福,要当反之于身”56

人意·时势·事理——关于历史变化动因的认识(续)58

一、“人意”与“时势”的千年聚讼58

二、“时势”与“事理”60

三、“圣人之意”和“生人之意”62

会通与断代——观察历史的两种视野64

一、马、班历史视野的歧异64

二、刘知几对断代为史的推崇66

三、郑樵对“会通之义”的阐释67

四、章学诚论“通史家风”69

读史当观大治乱得失——史学批评的一条重要标准71

一、大伦理,大机会,大治乱得失71

二、“史之纪事,莫大乎治乱”73

三、为史当重“经世之大略”,明“得失之枢机”75

史学的审美——史书的体裁体例和文字表述78

一、史学也讲究审美吗?78

二、史书的“秩序之美”和结构之美80

三、史书的文字表述之美83

史论的艺术——关于历史评论的评论85

一、丰富的历史评论遗产85

二、“精意深旨”与“笔势纵放”86

三、“事出于沈思,义归乎翰藻”88

四、“于序事中寓论断”90

心术与名教——史学批评的道德标准和礼法原则92

一、“直道”和“名教”92

二、“心术”和“名教”93

三、“名教”观念和史学发展95

国史·野史·家史的是非——史学批评的方法论举例99

一、三史是非和史学批评方法论99

二、“人恣”与“蔽真”100

三、“人臆”与“失真”102

四、“人谀”与“溢真”104

比较与批评——兼说史学批评的活力107

一、比较——一个古老的批评方法107

二、在比较中发展史学批评理论110

三、史学批评的活力112

时有古今 述有体要——史学批评与知人论世115

一、从马端临评论《通典》、《通鉴》说起115

二、王圻对马端临《文献通考》的评论117

三、客观“时势”和前人“苦心”118

四、“古人之世”和“古人之身处”119

素养·职责·成就——史家批评论三题122

一、史家的素养122

二、史家的职责124

三、史家的成就127

鉴识和探赜——走出史学批评的误区130

一、从“物有恒准,而鉴无定识”说起130

二、误区种种131

三、走出史学批评的误区134

史学批评家的历史命运——关于批评的批评137

一、批评之批评的历史137

二、批评之批评的是非139

三、史学批评家的历史命运142

史学批评的社会意义——史学批评的不同视角和层次145

一、史学家和史学批评145

二、政治家和史学批评147

三、思想家、教育家和史学批评150

附论 中国史学发展概说153

历史意识与史学意识153

一、历史意识153

二、史学意识156

最初的步履160

一、传说、官书和史诗160

二、国史和《春秋》163

三、私人历史撰述的发展165

成一家之言167

一、秦与汉初历史思想的发展167

二、《史记》的“成一家之言”169

三、皇朝史的创立171

多途发展时期174

一、史学多途发展的气象174

二、撰写皇朝史的高潮175

三、地方史、家史、谱牒和别传178

发展中的重要转折181

一、官修史书成绩斐然181

二、划时代的史学批评著作——《史通》183

三、典章制度史巨著的创立——《通典》185

四、通史撰述的复兴趋势186

辉煌的时代188

一、《资治通鉴》和《通志》188

二、三部当代史191

三、历史文献学的多方面成就192

四、辽、金史学的特点193

多民族史学的新发展195

一、《蒙古秘史》及其他195

二、《文献通考》和《通鉴》胡注197

三、元修辽、金、宋三朝正史199

走向社会深层202

一、方志与稗史202

二、经济史撰述的繁富204

三、史学的通俗形式和历史教育206

总结与嬗变209

一、历史批判精神和史学经世致用思想的发展209

二、历史考证的辉煌成果211

三、中国古代史学理论的终结213

四、清代官修史书的成就215

新旧更迭的开端216

一、史学在社会大变动中的分化216

二、边疆史地研究的兴起218

三、关于外国史地研究的新局面220

四、梁启超和章太炎的史学222

卷下 中国古代史学批评杂述226

谈中国古代的史论和史评226

一、关于史论226

二、关于史评230

略说古代史家史学批评的辩证方法234

一、史学批评自觉意识的新发展234

二、怎样看待同一史事的不同评论238

三、怎样看待不同史书体裁的长短241

四、怎样看待历史撰述中诸因素的关系244

五、怎样看待史书的内容、形式及历史条件245

六、怎样看待不同类型史书的得失248

两宋史学批评的成就250

一、《册府元龟·国史部》序和《新唐书纠谬》序的理论贡献250

二、曾巩和洪迈的史学批评254

三、叶适的“史法”之议和朱熹的读史之论259

四、目录之书与史学批评262

元代《通鉴》学和《通鉴》胡注267

一、元代《通鉴》学的发展267

二、《通鉴》胡注的成就269

影印《史学要义》序273

读《读史漫录》琐记280

一、“当天下大事”与才、量、识280

二、读书要即事推见政俗281

三、太史公位在丞相上282

四、元人修三史284

五、“良臣”与“信史”285

六、论史当忌“五失”288

《读史纠谬》与历代正史290

一、关于史书叙事的批评291

二、关于史书体例和史家见识的批评295

三、关于史文表述的批评298

四、余论301

说刘体仁《通鉴札记》史论的特点304

一、论治乱兴衰不落前人窠臼305

二、论风俗纵观历代得失309

三、论民族关注华夷交往313

关于章学诚史学批评的一点批评317

一、“唐宋至今”无“古人所为史学”?317

二、“史学所以经世”的传统是否中断?321

三、是前行,还是回归?325

参考文献331

后记335

新版后记338

校后赘语34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