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流动人口学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流动人口学
  • 刘小敏等著 著
  • 出版社: 广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 ISBN:9787506293723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364页
  • 文件大小:15MB
  • 文件页数:383页
  • 主题词:流动人口-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流动人口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说1

一、写作动因1

二、写作框架4

三、写作思路7

第一章 流动人口学的基本范畴11

第一节 流动人口学的研究对象11

一、流动人口的概念内涵11

二、流动人口与迁移人口的区别与联系17

三、流动人口的基本类型21

第二节 流动人口学的学科地位23

一、人口学学科体系概说24

二、流动人口学学科地位描述25

三、流动人口学学科地位论证27

第三节 流动人口学与相关学科的区别与联系30

一、与人口学分支学科的关系30

二、与社会学分支学科的关系32

三、与其它重要学科的关系33

第二章 中国传统的人口流动理论36

第一节 保持适度人口的相关理论36

一、地域性人口适度理论37

二、经济性人口适度理论40

三、综合性人口适度理论42

第二节 人口流动分析的相关理论44

一、人口流动战略分析理论45

二、人口流动策略分析理论47

三、人口流动形式分析理论50

第三节 对待流动人口的相关理论53

一、以人为本理论53

二、以力服人理论55

三、社会和谐理论58

第三章 国外的人口流动理论61

第一节 保持适度人口的相关理论61

一、政治性适度人口理论61

二、经济性适度人口理论63

三、动态性适度人口理论65

第二节 人口流动分析的相关理论68

一、人口流动动因理论68

二、人口流动过程理论72

三、人口流动效应理论76

第三节 对待流动人口的相关理论77

一、法治主义理论78

二、人文主义理论80

三、社会和谐理论83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人口流动理论86

第一节 保持适度人口的相关理论86

一、人口状况必须与经济发展相协调86

二、人口状况必须与社会进步相一致88

三、人口状况必须与生态环境相适应90

第二节 人口流动分析的相关理论92

一、生产方式对人口流动起决定性作用92

二、人口流动必须遵循自身的内在规律94

三、人口流动影响和制约着经济社会发展97

第三节 对待流动人口的相关理论100

一、制度建设理论100

二、以人为本理论102

三、和谐社会理论105

第五章 中国新时期人口流动研究论说109

第一节 保持适度人口的相关理论109

一、适度总量人口研究109

二、适度流动人口研究116

三、适度评估机制研究117

第二节 人口流动分析的相关理论119

一、人口流动动因理论119

二、人口流动过程理论123

三、人口流动效应理论126

第三节 对待流动人口的相关理论130

一、流动人口生存状况研究130

二、流动人口权益保障研究134

三、流动人口家眷子女研究137

第六章 流动人口学的研究范式142

第一节 经典理论模型142

一、经济发展相关模型142

二、社会变迁相关模型145

三、自然变动相关模型147

第二节 基本调研方法150

一、调研基本理论151

二、基本调查方法152

三、基本研究方法155

第三节 数据分析技术159

一、统计数据159

二、统计分析163

三、问卷分析167

第七章 人口流动历史回顾170

第一节 中国境内人口流动170

一、原始社会170

二、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172

三、近代以来176

第二节 外国境内人口流动179

一、原始社会179

二、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181

三、近代以来183

第三节 国际跨国人口流动186

一、古代社会186

二、近代社会190

三、现代社会与当代社会192

第八章 人口流动现状透视196

第一节 流动人口的基本构成196

一、自然构成196

二、经济构成199

三、社会构成202

第二节 人口流动的基本特征205

一、阶段性特征205

二、地域性特征207

三、群体性特征209

第三节 人口流动的基本经验211

一、加强人口流动引导212

二、改善流动人口服务214

三、加强流动人口管理216

第九章 人口流动动因分析220

第一节 人口流动的客观动因220

一、经济因素分析220

二、社会因素分析224

三、其它因素分析227

第二节 人口流动的主观动因229

一、主体素质分析230

二、流动动机分析232

三、流动决策分析234

第三节 人口流动的逆向动因236

一、社会因素分析237

二、人文因素分析239

三、自然因素分析241

第十章 人口流动过程分析244

第一节 流动要素研究244

一、时间要素244

二、距离要素248

三、主体要素251

第二节 流动方向研究254

一、从乡村到城镇254

二、从内地到沿海257

三、从僻壤到热土260

第三节 流动方式研究263

一、启动方式263

二、运行方式266

三、终结方式268

第十一章 人口流动效应分析271

第一节 人口流动对流出地的影响271

一、经济政治影响271

二、文化社会影响275

三、生态生活影响277

第二节 人口流动对流入地的影响279

一、经济政治影响280

二、文化社会影响283

三、生态生活影响285

第三节 人口流动对流动者的影响287

一、经济政治影响287

二、文化身体影响290

三、对留守者的影响292

第十二章 人口流动问题分析295

第一节 存在问题295

一、生活保障问题295

二、劳动权益问题298

三、政治权利问题301

第二节 客观原因304

一、经济原因304

二、制度原因307

三、其它原因309

第三节 主观原因311

一、经济理念311

二、政治理念314

三、社会理念316

第十三章 人口流动对策研究320

第一节 制度创新320

一、相关制度概说320

二、中国乡村制度创新324

三、中国城镇制度创新327

第二节 体制创新331

一、相关体制概说331

二、中国乡村体制创新334

三、中国城镇体制创新338

第三节 机制创新343

一、相关机制概说343

二、中国乡村机制创新347

三、中国城镇机制创新351

参考文献355

后记36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