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教育学教学参考书 总论分册 新版本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教育学教学参考书 总论分册 新版本
  • 储培君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 ISBN:7107071084
  • 出版时间:1992
  • 标注页数:434页
  • 文件大小:19MB
  • 文件页数:444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教育学教学参考书 总论分册 新版本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关于《绪论》的教学1

教学参考意见1

一、教学目的1

二、教学要点1

(一)教育学是怎样的一门科学1

目 录1

(二)教育工作者为什么必须学习教育学3

(三)怎样学习教育学4

三、教学内容的分析研究6

四、教法建议8

五、习题8

一、什么是教育学9

教学参考资料9

二、教育学的形成与发展17

三、为什么要学习教育学28

四、学习和研究教育学的方法33

第二章关于《教育与社会发展》的教学41

教学参考意见41

一、教学目的41

二、教学要点41

(一)教育的本质特征41

(二)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43

(三)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44

(四)教育与其他社会现象的关系45

的地位和作用46

(五)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46

三、教学内容的分析研究47

四、教法建议55

五、习题55

教学参考资料57

一、教育的本质特征57

二、教育的产生62

(一)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63

(二)教育是人类特有的、有意识地培养人69

的社会现象69

三、教育的发展71

(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92

四、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92

(二)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99

五、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110

六、教育与其他社会现象的关系128

七、教育的先行性133

八、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137

和作用137

第三章关于《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的教学145

教学参考意见145

一、教学目的145

二、教学要点145

(一)什么叫人的发展145

(二)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146

(三)教育要适应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149

三、教学内容的分析研究151

五、习题154

四、教法建议154

教学参考资料156

一、人的发展的涵义156

二、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158

三、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163

四、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170

五、发展的内因173

六、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性176

七、教育工作必须适应并促进青少年学生的186

身心发展186

二、教学要点189

归宿189

(一)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基本出发点和189

教学参考意见189

一、教学目的189

第四章关于《教育目的》的教学189

(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教育目的190

(三)中等学校的任务与培养目标193

三、教学内容的分析研究197

四、教法建议203

五、习题204

教学参考资料205

一、研究教育目的的意义205

二、关于教育目的的一些理论观点213

三、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222

四、我国的教育目的233

五、普通教育的性质与任务242

六、我国教育各组成部分的目标及其相互关系249

第五章关于《教师和学生》的教学303

教学参考意见303

一、教学目的303

二、教学要点303

(一)教师303

(二)学生305

(三)师生关系306

三、教学内容的分析研究307

四、教法建议315

五、习题317

教学参考资料320

一、教师320

(一)教师职业的特点320

(二)教师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333

(三)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339

(四)教师的职业道德352

(五)教师的智能结构366

二、学生386

(一)学生的本质属性386

(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392

(三)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405

三师生关系41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