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重温经典 拜访马克思 七个重大理论问题 上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陈文通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 ISBN:9787507328578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496页
- 文件大小:29MB
- 文件页数:539页
- 主题词: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重温经典 拜访马克思 七个重大理论问题 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1
一、马克思的理论贡献和马克思主义2
(一)马克思最重要的理论贡献是两个伟大发现2
(二)马克思的《资本论》发展了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6
(三)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革命的科学7
(四)马克思主义就是《共产党宣言》的基本思想7
(五)黑格尔学派解体后的科学理论成果应当用马克思的名字来命名8
二、唯物主义历史观是在批判哲学的基础上形成的9
(一)哲学产生的根源是蒙昧时代愚昧无知的观念10
(二)德国哲学完全颠倒了生活和意识的关系11
(三)哲学是远离经济事实而同大资产阶级形成过程相适应的意识形态13
(四)实证科学对现实的描绘使思辨哲学失去生存环境14
(五)来自实践的实证知识和基本原则不再是哲学15
(六)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到哲学中去寻找15
(七)现代唯物主义使凌驾于其他学科之上的哲学成为多余的东西15
(八)现代唯物主义是世界观而不是哲学16
(九)从死亡的哲学中被保留下来的只有逻辑学和辩证法17
(十)只有在自然科学和历史科学接受了辩证法时哲学的废物才能消失18
三、对唯物主义历史观基本原理的总概括19
(一)马克思恩格斯早期对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概括19
(二)马克思对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系统概括23
(三)恩格斯对唯物主义历史观的阐述和概括25
四、唯物主义历史观包含的主要观点28
(一)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是人类历史的基本前提28
(二)一定的物质生产力决定一定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形态31
(三)任何一种经济社会形态的产生和灭亡都取决于物质条件33
(四)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33
(五)劳动资料是劳动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33
(六)经济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史的过程34
(七)人类社会不能跳过和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34
(八)任何经济社会形态都是在原有形式内部发展起来的34
(九)每一种特定的经济形态都只应当解决从它本身产生的问题36
(十)革命和经济制度的性质取决于经济发展的状况36
(十一)任何生产方式和经济规律都是历史的39
(十二)暴力是新社会借以产生的助产婆40
(十三)社会生产力发展和人类本身发展的利益是一致的42
(十四)人们扮演的经济角色不过是经济关系的人格化43
(十五)民族的发展取决于生产力分工和交往的发展43
五、必须正确地坚持唯物主义历史观44
(一)唯物主义历史观不能作为哲学来坚持44
(二)唯物主义历史观不是教义和标签45
(三)唯物主义历史观并不否定上层建筑的反作用47
六、马克思主义是作为无产阶级的理论武器出现的48
(一)马克思主义不是空论而是革命的理论49
(二)马克思主义作为共产主义不是教条50
(三)马克思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奠基人51
(四)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52
第二章 如何认识经济社会一般规律60
一、人类的活动必须遵循自然规律61
(一)人类必须正确地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61
(二)迄今为止的生产方式都仅仅以短期和直接效益为目的62
二、劳动的共同规定和一般规律63
(一)人的劳动过程有一些共同的规定63
(二)使各种经济时代相区别的是生产方式和劳动资料64
(三)劳动形式是历史的65
(四)以协作为基础的结合劳动能够创造出一种集体力67
(五)历史上的协作以不同的生产关系为基础67
(六)现代协作劳动中生产工人是总体工人的一个器官68
(七)一般劳动和共同劳动的关系69
(八)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的关系69
三、社会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73
(一)劳动生产力是由多种情况决定的74
(二)劳动者只有作为劳动条件的所有者劳动才成为财富的源泉74
(三)劳动生产率的发展是所有剥削剩余劳动的生产方式存在的前提75
(四)生产资料的集中是以一般社会力发展生产力的条件76
(五)真正的经济是劳动时间的节约和个人的充分发展76
(六)按社会需要的比例分配社会劳动是一般规律77
(七)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的比例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变化的78
(八)剩余劳动和积累是人类和社会发展的基础79
(九)剩余劳动的普遍增加必然导致分工的发展和商品的多样化81
(十)农业劳动的生产率是剩余劳动和社会发展的自然基础81
(十一)农业和采掘工业是特殊的生产方式84
(十二)同合理的农业相适应的是个体经营和联合生产84
(十三)不同发展阶段农业和工业的生产率不同84
(十四)农业民族的农产品价格低于价值85
(十五)在发达国家有更多的人间接从事农业生产85
(十六)随着工业的发展和农业的进步农民从乡村流入城市86
(十七)中世纪以来工业生产的历史分为三个时期86
(十八)生存斗争变成为享受斗争以生产高度发展和消灭阶级为前提86
四、社会分工的发展及其规律87
(一)分工的发展程度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基本表现88
(二)社会分工是迄今为止历史的主要力量之一89
(三)分工的性质是由劳动工具的性质决定的89
(四)交换和分工互相发生影响90
(五)分工和所有制(私有制)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90
(六)社会分工区分为不同的阶段和形式92
(七)真正的分工是从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之间的分离开始的94
(八)城市和乡村的分离是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最大一次分工94
(九)生产和交往的分离促进了城市间的分工和工场手工业的产生95
(十)社会分工和生产单位内部的劳动分工是两类不同的分工96
(十一)工场手工业中的劳动分工使工人变成局部工人98
(十二)机械工厂内部的劳动分工只是来自机械工厂的总的结构99
(十三)现代社会的工厂分工和社会分工都是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决定的101
(十四)国家这种虚幻共同体形式是在由分工决定的阶级的基础上产生的102
(十五)自发的社会分工是一种异己的力量102
(十六)人的才赋的差别是分工的结果103
(十七)过细的分工使劳动简单化103
五、社会生产的一般关系和一般规律104
(一)不能把动物社会的规律照搬到人类社会中来105
(二)社会生产的一般规律是广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106
(三)生产一般是对一切时代生产共同点的抽象107
(四)概念和现实的差别并不意味着经济规律是一种虚构108
(五)任何经济规律都是历史的109
(六)生产资料的性质决定社会制度和劳动组织110
(七)生产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构成的统一体中起支配作用112
(八)一切经济社会关系都是利益关系或所有制关系113
(九)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不同关系形成不同的所有制形式113
(十)一切社会形式中都有一种生产方式处于支配地位114
(十一)过渡形式中除了非此即彼还存在亦此亦彼115
(十二)不同生产方式有不同的生产目的116
(十三)劳动者的地位依生产方式的不同而不同118
(十四)分配关系只是历史性的生产关系的表现119
(十五)不同社会生产方式有不同的人口规律123
六、经济社会形态发展演变的一般规律124
(一)人类社会划分为具有质的区别的时代或发展阶段126
(二)人类社会按其社会关系划分为三大形态或三大阶段127
(三)所有制形式经历了历史的发展过程和阶段128
(四)交换方式和经济形式经历了历史的演变过程133
(五)人类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表现为否定之否定的规律性135
(六)资本主义这种对立的生产方式是必须经过的136
(七)新社会的因素总是在旧社会内部形成和发展起来的140
(八)个性的比较高度的发展只有以牺牲个人的历史过程为代价142
(九)亚细亚的古代公社是东方专制制度的基础144
七、社会阶级产生和发展的一般规律148
(一)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149
(二)过去的历史时代社会划分为等级阶级和阶层150
(三)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劳动阶级及其地位各不相同151
(四)一定发展阶段上的阶级斗争导致无产阶级专政和无阶级社会151
(五)阶级和剥削归根到底来源于生产力的不发展152
(六)统治阶级的思想历来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153
(七)任何新的统治阶级都是以全社会代表的面貌出现的154
八、国家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规律156
(一)国家是阶级斗争不可调和的产物157
(二)国家是独自代表社会的那个阶级的国家157
(三)国家是为私有制而存在的158
(四)国家本质上是阶级镇压的机器158
(五)国家权力对经济社会发展起两方面作用158
(六)赋税是政府机器的经济基础160
(七)不同的文明国家都是建立在资产阶级社会的基础之上的160
(八)国有化绝不是社会主义的步骤161
(九)国家将随着阶级的消失而消失164
(十)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165
(十一)过渡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166
(十二)社会主义社会制度建立以后国家应当改成共同体167
九、人的解放的规律167
(一)真正的解放是人的解放168
(二)人的解放是一种以物质条件为基础的历史活动168
(三)工人的解放包含着普遍的人的解放168
(四)无产者的解放不同于奴隶和农奴的解放169
(五)无产阶级的解放取决于整个社会永远摆脱阶级斗争169
十、外部世界和人类思维的一般规律170
(一)辩证法是关于外部世界和人类思维一般规律的科学170
(二)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辩证法是唯物主义的辩证法171
(三)马克思是将辩证法应用于经验科学的典范172
(四)辩证法的主要规律173
第三章 如何认识政治经济学179
一、现代政治经济学的历史180
(一)威廉·配第是英国政治经济学之父180
(二)现代政治经济学经历了从开始到结束的过程181
(三)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是属于阶级斗争不发展时期的182
(四)资产阶级夺取政权敲响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丧钟183
(五)政治经济学的发展结束了自身这门实际科学184
二、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总体评论185
(一)政治经济学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理论186
(二)政治经济学只是在阶级斗争不发展的时期才有科学性187
(三)政治经济学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而发展187
(四)古典经济学既有巨大功绩也有致命缺点190
(五)政治经济学具有历史的局限性和理论的不彻底性194
三、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各阶段学说的评论197
(一)关于重商主义197
(二)关于重农学派200
(三)关于斯密的理论204
(四)关于李嘉图及其学派的理论213
(五)关于政治经济学的无产阶级反对派219
四、对庸俗政治经济学的批判226
(一)庸俗经济学的特征227
(二)庸俗经济学和古典政治经济学有根本区别236
五、政治经济学和《资本论》的研究对象238
(一)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239
(二)《资本论》的研究对象242
(三)政治经济学和《资本论》的核心问题244
六、《资本论》所运用的科学方法244
(一)和黑格尔截然相反的辨证的方法245
(二)从抽象到具体和从简单到复杂以及逻辑和历史统一的方法246
(三)以资本主义经济范畴为起点的方法248
七、《资本论》的体系结构和主要内容249
(一)《资本论》的体系结构250
(二)《资本论》各卷的研究内容250
八、《资本论》中的崭新因素和精髓253
(一)《资本论》中有两个最好的地方254
(二)《资本论》中有三个崭新的因素254
九、《资本论》的阶级性质255
(一)马克思的经济理论是工人阶级的或劳动的政治经济学256
(二)《资本论》是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批判257
第四章 如何认识商品生产263
一、商品是作为经济细胞来考察的264
(一)政治经济学所考察的商品是劳动产品264
(二)政治经济学考察商品与满足需要的性质和方式无关265
(三)商品世界包含不同的种类和不同性质的商品266
(四)商品包含两个因素和两重属性268
(五)商品具有商品和货币二重存在形式269
(六)商品彼此之间只作为价值发生关系271
(七)商品的神秘性质来源于商品形式本身273
(八)商品作为经济细胞包含着一系列内在矛盾273
二、货币是商品和价值的一般代表277
(一)货币和商品处在买卖行为的两端277
(二)货币是随着商品交换和交换价值的发展而发展的278
(三)货币的多种功能均来自交换价值及其发展280
(四)货币是一般商品和资本的最初形式282
(五)货币能够超越商品和交换价值的属性而独立发挥作用285
(六)随着货币权力的发展一切关系转化为货币关系286
三、商品生产是一种历史的经济形式和生产关系288
(一)商品生产不是社会生产的惟一形式288
(二)商品生产所反映的是一定的经济形式和生产关系289
(三)商品生产具有区别于其他经济形式的经济特征290
四、商品生产体现的是物的依赖关系291
(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是一种全面的依赖关系和适用关系292
(二)物的依赖关系是人类社会第二大形态295
(三)物的依赖关系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295
(四)物的依赖关系意味着个人受社会支配296
(五)物的依赖关系决不是依赖关系的消除297
(六)个人的全面发展以交换价值的生产为基础297
五、商品生产是一定历史的经济条件的产物298
(一)商品生产的基本条件是社会分工和私人劳动298
(二)最初的交换发生在共同体之间及其内部不同机构之间303
(三)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经历了自然史的发展过程306
(四)商品一旦成为产品的一般形式社会生产更加依赖于交换308
六、以不同的生产方式为基础的商品生产具有不同的性质309
(一)商品生产以完全不同的生产方式为基础309
(二)商品生产区分为简单商品生产和资本主义商品生产310
(三)不同生产方式的商品既有特殊性也有共性314
(四)进入流通的商品可以来自完全不同的生产方式314
(五)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商品是资本的结果316
(六)资本主义商品生产是划时代的剥削方式318
七、商品生产的普遍化必将成为资本主义商品生产318
(一)交换价值的发展必然瓦解一切以直接使用价值为目的的生产方式319
(二)交换价值的发展使一切社会关系变成买卖关系321
(三)交换价值的发展导致劳动和所有权的分离321
(四)交换价值的生产必然发展成为资本主义生产323
(五)纯粹和一般的价值存在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前提325
(六)货币作为发达的生产要素只能存在于雇佣劳动场合326
(七)商品是资产阶级生产最一般的范畴326
(八)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使一切生产转化为资本主义的商品生产327
(九)只有在资本主义的基础上商品生产才成为一般形式328
八、在商品生产中流通和生产一样必要334
(一)商品交换的经济内容包含三种要素335
(二)商品交换具有不同的形式和性质336
(三)商品交换成为商品流通必须具备一定的前提条件337
(四)流通的经济内涵和本质338
(五)流通包含两种要素和两种循环340
(六)商品流通和商品生产本身一样必要341
(七)货币流通和商品流通相互适应和相互制约341
(八)货币流通具有一般的规律性343
(九)货币流通是由资本流通决定的344
(十)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是资本流通的两大要素344
(十一)资本流通有小流通大流通和总过程三种表现346
(十二)资本的流通费用是资本主义生产的非生产费用347
(十三)处于商品流通中的运输业属于生产过程本身348
九、商品生产有其特殊的经济规律349
(一)商品二重化规律350
(二)商品价值的一般规律350
(三)商品交换的一般规律358
(四)竞争规律360
(五)供求规律365
(六)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力成反比的规律367
(七)货币流通规律和纸币流通规律371
(八)纯粹流通费用不增加商品价值是一般规律372
(九)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转变为资本主义占有规律372
十、商品生产不是永恒的生产形式373
(一)商品生产形式本身存在发生危机的可能性374
(二)资本主义商品生产存在内在矛盾和自身限制374
(三)资本主义商品生产必将为新的生产方式所代替384
第五章 如何认识价值形式399
一、价值所体现的是商品生产的经济关系400
(一)作为经济价值的价值是商品生产的特有范畴400
(二)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关系和经济实质402
(三)价值形式的发展与商品形式的发展是一致的404
(四)交换价值的发展是普遍的效用关系和适用关系404
(五)劳动之所以表现为价值是因为人还没有支配生产过程405
(六)价值概念完全属于现代经济学405
(七)在价值形式中已经包含了资本主义生产的萌芽406
二、价值是凝固在商品中的一般社会劳动406
(一)价值只是商品的一个因素407
(二)商品价值是一般人类劳动的耗费408
(三)商品价值只是人类劳动的凝固状态和物的表现409
(四)只有活劳动才创造价值409
(五)物的价值只能在作为社会过程的交换中实现411
(六)在一定意义上稀有性是交换价值的要素411
三、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412
(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方式或表现形式412
(二)交换价值是由商品价值的本性产生和决定的413
(三)商品作为交换价值不包含使用价值的因素413
(四)交换价值随着时间地点的不同而改变413
四、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414
(一)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414
(二)只有具有使用价值的劳动产品才有价值414
(三)商品在成为使用价值以前必须首先作为价值实现415
(四)使用价值不能像交换价值那样表示价值的经济形式415
五、价格和价值既有联系又有区别415
(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和转化形式416
(二)价格和价值的差别不仅仅是名和实的差别418
(三)价格在长时期的运动中对价值的背离是互相抵消的419
(四)价格可以完全不是价值的表现形式420
(五)商品按价值出售必须具备一定的社会条件422
六、生产过程中的劳动是价值的惟一源泉424
(一)把价值只看作劳动时间的凝结具有决定的意义424
(二)非劳动要素不创造新价值427
(三)资本家作为资本的人格化其劳动不创造价值432
(四)再生产过程的非生产职能不创造价值433
七、创造价值的劳动是生产过程中的总体劳动439
(一)以分工和协作为基础的总体工人劳动包括各种劳动职能439
(二)总体工人的范围只限于工厂内部生产过程的劳动者441
(三)作为资本人格化的资本家的劳动不属于总体工人的范围442
(四)创造价值的劳动和生产劳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444
八、商品的价值量是由包含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447
(一)商品的价值量纯粹归结为再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量448
(二)生产商品的复杂劳动相当于多倍的简单劳动451
(三)商品的价值量是由该商品包含的全部劳动量决定的454
(四)商品的价值量不是由供求关系和使用价值决定的456
九、要把创造新价值和转移旧价值区别开来458
(一)生产过程中生产资料的价值只是转移到新产品中459
(二)被转移的生产资料的价值以原有的价值为限460
(三)不能把商品的价值和新创造的价值混为一谈461
十、要把取得收入的根据和价值的源泉区别开来462
(一)工资、利润、地租是所有者收入的源泉而不是被占有的价值的源泉462
(二)工资、利润、地租表现为收入的源泉是因为要素所有者参与分配464
十一、要把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和价值的增加区别开来465
(一)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力成反比465
(二)劳动生产力的变化不会影响同一劳动时间内创造的价值量466
十二、交换价值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紧密的关系469
(一)价值形式本身已经包含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469
(二)交换价值必然发展为资本470
(三)只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才能实现商品的价值决定471
(四)价值规律也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基本规律473
十三、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的基本规律和政治经济学基础474
(一)价值规律是商品价值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规律474
(二)以价值规律为基础形成一系列其他规律475
(三)价值规律起着调节生产、促进发展和经济分化的作用477
(四)价值规律在不同国家的交换中表现为国际价值规律484
(五)价值规律充分发挥作用的条件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485
十四、以价值为基础的生产具有历史的局限性488
(一)直接劳动作用的降低同把价值作为决定要素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矛盾489
(二)随着直接劳动不再是财富的源泉交换价值也不再是财富的尺度490
(三)劳动时间为财富尺度和缩减劳动的矛盾使资本主义生产难以为继491
第六章 如何认识资本主义497
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于一定的历史条件498
(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在社会经济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498
(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以旧生产方式的解体为前提的499
(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以劳动和客观条件的分离为前提的500
(四)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以发达的商业关系为前提的501
(五)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包含着生产方式的根本性变革502
(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502
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形成发展的过程和阶段503
(一)从封建主义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过渡504
(二)劳动对资本的关系从形式上的从属向实际上的从属转变506
(三)从对独立生产者的剥夺向对小资本剥夺的转变509
(四)从私人企业向股份公司和国有企业的转变510
附录:列宁关于从旧资本主义向新资本主义转变的论述513
三、资本是一种历史的特定的经济关系515
(一)资本是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515
(二)资本是对无酬劳动的支配权515
(三)资本是用来重新生产剩余价值的积累起来的财富516
(四)资本是一种历史的社会生产关系517
(五)资本就是劳动条件和生产者的分离521
(六)资本是一种运动521
(七)资本的权力是平等地剥削劳动力522
(八)使用价值和产品本身不是资本523
(九)商品本身不是资本524
(十)价值本身不是资本525
(十一)货币作为资本不同于货币作为货币525
(十二)劳动能力不是工人的资本526
四、资本一般和资本的具体形式528
(一)资本一般是同价值相区别的关系或规定的总和528
(二)资本一般是资本作为资本所共有的规定529
(三)资本一般既是对资本特征的抽象也是现实存在529
(四)资本一般是与资本的特殊形式相区别的资本的一般形式530
(五)资本一般是作为资产阶级一般经济基础的总资本530
(六)资本一般所考察的不是资本的实际运动或竞争530
(七)同在资本一般中的情形相比竞争中价值规定是颠倒的531
(八)一般资本是在各个单个资本的相互作用中确立起来的531
(九)资本一般包括资本的生产过程和资本的流通过程532
(十)资本区分为不同的层次和各种不同的形式535
五、现实资本和虚拟资本538
(一)虚拟资本是在信用制度的基础上产生的539
(二)大部分借贷资本和银行资本都是虚拟的541
(三)债券作为所有权证书只是现实资本的纸制复本543
(四)庸俗经济学家把虚拟资本的形成看作是收入的资本化544
(五)所有权证书价值的独立运动使其具有现实资本的假象545
(六)虚拟资本是资本在信用上取得的最高成就547
(七)虚拟的货币资本在危机时期将大大减少547
(八)危机引起的虚拟资本价值的跌价有利于新的再生产548
六、资本家不过是资本的人格化549
(一)社会生产中的人不过是一定经济关系的承担者和人格化549
(二)资本家只是人格化的资本551
(三)资本家只有作为资本的人格化才有历史的价值555
(四)资本家只有作为资本家才成为工业司令官557
(五)资本家对工人的统治就是物对人的统治558
(六)资本家的监督劳动是资本本身特有的职能558
七、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特征559
(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有两个基本特征559
(二)资本主义生产的突出特征是劳动同客观条件的分离和对立560
(三)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决定动机是剩余价值563
(四)资本主义生产同时是资本关系的生产和扩大再生产567
(五)资本主义生产是为生产而生产569
(六)资本主义生产虽最节省物化劳动但更加浪费活劳动575
(七)劳动生产率和价值比例不断变动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固有特征575
(八)在对立的形式上扬弃了私有财产和私人劳动576
八、劳动的生产力表现为资本的生产力577
(一)劳动的全部主体生产力表现为资本的生产力577
(二)劳动的社会生产力是资本内在的生产力578
(三)社会劳动形式以及科学和自然力都表现为资本的生产力579
(四)生产过程的一切因素都表现为资本的生产力581
(五)资本作为强迫进行剩余劳动的力量是生产的582
九、资本主义的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583
(一)资本主义的生产劳动不同于作为一般物质生产的生产劳动584
(二)资本主义的生产劳动具有特殊的规定性586
(三)生产劳动的规定性是从一定的社会形式产生的592
(四)生产劳动对资本的关系同样适合于运输业596
(五)资本家阶级是道地的生产阶级597
(六)生产工人是参与共同劳动的具有各种职能总体工人597
(七)直接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劳动区别于流通领域中的生产劳动599
(八)考察资本主义的生产劳动可以把非物质生产领域撇开601
(九)不应将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区分用于非资本主义生产方式601
(十)不能把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中的生产劳动混为一谈602
(十一)同收入交换并作为使用价值提供的服务劳动是非生产劳动603
(十二)劳动生产率越高非生产劳动者的比重越大610
(十三)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始终是从资本家的角度区分的612
(十四)斯密关于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区分有两种见解612
(十五)反对斯密区分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辩护论观点615
十、资本主义所有制和占有方式618
(一)资产阶级所有制是资产阶级生产的社会关系的总和619
(二)资本主义所有制是以先前各种形式的解体为前提的619
(三)资本主义私有制是对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的否定620
(四)劳动力的买卖使商品生产的所有权转变为资本主义的占有方式622
(五)资本主义所有制是作为现代资本的纯粹的私有制624
(六)现代资产阶级私有制是私有制的最后而又最完备的表现626
(七)资本主义所有制本质上是资本和雇佣劳动的关系626
(八)资本主义的所有制形式表现为劳动和所有权的分离627
(九)资本主义所有制表现为生产要素所有权的独立化629
(十)资本主义的占有方式同社会的生产方式相矛盾634
(十一)资本主义所有制必然转化为社会所有制635
十一、资本主义的劳动组织是工厂制度636
(一)工厂制度是同资本主义机器生产相适应的劳动组织636
(二)机械工厂的特征是工人从属于机器体系637
(三)现代工厂制度的特征是以机器体系为主体638
(四)完整的工厂制度是由兵营式的纪律发展而来的639
(五)工厂制度显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本质639
(六)工厂制度使作为资本家军士的工人成为工人的剥削者639
(七)工业生产的性质随着工厂制度的发展而改变640
(八)现代工厂中劳动简单化了641
(九)工厂制度必然导致工业生产的周期振荡641
十二、剩余价值的本质、源泉和转化形式642
(一)剩余价值是一般剩余劳动的资本主义形式643
(二)剩余价值本质上是无酬劳动时间的化身644
(三)剩余价值是非劳动阶级和上层建筑存在的物质基础646
(四)活的无酬劳动是剩余价值的惟一源泉648
(五)剩余价值是建立在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基础之上的656
(六)衡量资本主义剥削程度的标志是剩余价值率657
(七)剩余价值及其生产有两种不同的形式和方法658
(八)追求超额剩余价值是资本的内在冲动和经常趋势663
(九)工资形式掩盖了剩余价值的来源664
(十)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665
(十一)单个资本获得的平均利润来自社会总剩余价值666
(十二)超额利润本质上是超额剩余价值668
十三、资本主义的交换关系和资本流通670
(一)一般商品流通同时成为资本循环的一个阶段671
(二)资本循环中购买商品的过程是货币资本向生产资本的转化672
(三)劳动力商品的买卖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679
(四)劳动力买卖的货币关系本质上是资本家和雇佣工人的阶级关系680
(五)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出售商品的同时实现剩余价值681
(六)资本主义的流通过程和生产过程一样重要683
(七)流通包括在资本的概念之内684
(八)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都是资本流通的要素684
(九)资本运动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总体686
(十)市场是资本主义生产和再生产的前提条件686
(十一)资本流通有三种表现687
(十二)处于流通过程中的资本是流通资本687
(十三)作为资本流通产物的生息资本、银行制度和信用制度688
(十四)社会资本的运动是单个资本周转的总和691
(十五)生息资本信用制度和银行制度是资本流通的产物692
(十六)交易所是资产阶级社会最高贵的成果和无比的破坏因素694
十四、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和资本积累695
(一)特定意义的资本积累就是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695
(二)资本积累以剩余产品已经包含新资本的物质条件为前提697
(三)资本积累和资本主义生产互为条件和原因698
(四)本来意义的资本积累就是规模不断扩大的再生产698
(五)积累和扩大再生产有外延和内涵两种形式698
(六)固定资本的折旧基金可以作为积累基金700
(七)资本能够把积累的要素扩展到超出本身确定的范围702
(八)资本积累再生产出规模扩大的资本关系703
(九)资本积累是财富和贫困两极的同时积累704
(十)资本积累导致资本的积聚和集中705
(十一)资本的原始积累不同于作为资本主义生产结果的资本积累705
十五、竞争是资本的内在本性708
(一)自由竞争是私有制的最高存在形式709
(二)自由竞争意味着单个人摆脱了自然联系709
(三)竞争作为资本的相互作用以资本本身的发展为前提710
(四)自由竞争是整个资产阶级生产的基础和重要推动力710
(五)竞争是资本的内在本性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自由发展711
(六)竞争是贯彻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手段714
(七)自由竞争不会带来普遍的和谐和福利714
(八)市场上存在不同主体之间的竞争714
(九)在资本之间存在各种趋利避害的竞争斗争715
(十)资本主义生产的内在规律作为竞争的强制规律起作用717
(十一)在竞争中发生两种不同的平均化运动721
(十二)资本主义竞争的基本规律是一般利润率规律和生产价格规律722
(十三)在竞争中一切经济关系都颠倒地表现出来722
(十四)竞争对市场价格和资本利息两者的影响作用不同725
(十五)竞争是资本集中的最强有力的杠杆之一726
(十六)在供求关系中竞争显示了生产和消费的社会性质727
(十七)未来社会将消除竞争727
十六、资本主义的分配关系和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729
(一)劳动条件的分配和个人消费资料的分配是两种不同的分配关系730
(二)资本主义的分配关系是由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决定的730
(三)新创造的价值在不同生产要素的所有者之间进行分配733
(四)工人阶级总是要为社会提供无酬的剩余劳动734
(五)产业资本家的利润和资本都来源于对他人劳动的占有735
(六)资本家阶级和土地所有者共同瓜分剩余价值735
(七)一切不劳动的社会成员的收入均来自剩余价值741
(八)股份公司的股东参与剩余价值的分配742
(九)资本的不断趋势是剩余价值分配的平均化743
(十)利润在不同阶级之间分配的数量不能多于总剩余价值743
(十一)资本、土地和劳动力表现为三个阶级三种不同收入的源泉743
(十二)资本主义的经济关系带有一切生产方式自然关系的假相744
(十三)剩余价值在商品交换中会发生再分配745
十七、资本主义社会的生活和消费747
(一)工人阶级的不断维持和再生产始终是资本再生产的条件748
(二)雇佣工人的生活就是劳动力的再生产750
(三)社会资本的循环包括个人消费751
(四)实现剥削的条件受到社会消费力的限制752
(五)工人为资本家节约和为整个资本家阶级消费753
(六)在工资水平下降的情况下工人的实际生活水平可以提高755
(七)奢侈品的生产对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绝对必要的755
(八)剩余产品的增加同时增加了资产阶级及其仆从的数量和奢侈消费756
(九)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对节约和奢侈品消费持不同观点756
十八、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关系759
(一)经济学所研究的是作为经济关系的阶级关系759
(二)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人们只是阶级关系和利益的承担者760
(三)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起源和发展基于纯粹的经济原因760
(四)资本包含着阶级关系762
(五)资本主义社会主要包括三大阶级763
(六)资本主义的阶级关系是纯粹的经济关系或买卖关系766
(七)资本家阶级是道地的生产阶级767
(八)货币资本家和产业资本家是两个特殊的资本家阶级768
(九)仆役阶级或服务阶级和劳动阶级有本质区别769
(十)不直接参加物质生产的社会阶层随着劳动生产力的提高而增加771
(十一)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的阶级地位会发生变化773
(十二)资产阶级标榜自己是整个受苦人类的代表774
十九、资本主义经济的规律性774
(一)价值规律——资本主义生产的基本规律或内在规律775
(二)供求规律——在供求变动和价格运动中实现价值决定的规律779
(三)竞争规律——内在的价值规律作为外在的强制性规律起作用781
(四)生产剩余价值和资本积累的规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788
(五)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转变为资本主义的占有规律793
(六)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的规律795
(七)资本集中的规律797
(八)生产要素自由转移规律800
(九)要素所有权的分离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经常趋势和发展规律802
(十)社会总资本和社会劳动按比例分配的规律803
(十一)资本主义生产的周期性循环规律808
(十二)利润平均化规律810
(十三)一般利润率下降规律813
(十四)剩余价值分配规律817
(十五)服务阶级随着社会收入的增加而增加的规律820
(十六)奢侈品对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绝对必要的822
(十七)固定资本的规模和比重是资本主义基础上财富发展的尺度826
(十八)生产阶段的中断决定了农业决不可能是资本开始的领域826
(十九)由资本经营一般生产条件要求资本主义生产有高度的发展827
(二十)农业的进步总是表现在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上828
(二十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完全依赖于世界市场828
(二十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有特殊的人口规律830
(二十三)资本主义生产必然发生危机和走向崩溃的规律831
二十、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现代社会的“普照之光”840
(一)任何一种社会形态都有一种处于支配地位的生产方式840
(二)在资本占支配地位的社会中人们也以此看待非资本主义关系841
(三)非资本主义生产者受资本主义生产观念的支配846
二十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历史上具有伟大的文明作用846
(一)资本的历史使命是发展生产力847
(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克服了先前一切社会阶段的局限性849
(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具有较高的生产效率851
(四)资本有一种节约的趋势852
(五)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使农业经营合理化和社会化853
(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断刺激工人新的需求和消费854
(七)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高级的社会形态创造物质手段和萌芽855
二十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不能跨越的857
(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强制地发展生产力的必经之点857
(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转向新的生产方式的过渡点859
(三)社会主义社会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861
(四)只有在资产阶级手中生产力才能达到消灭阶级的程度862
(五)北美的历史发展不能证明社会形态是可以跨越的863
二十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一种历史性的生产方式864
(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一种具有历史规定性的生产方式864
(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内在矛盾和自身限制867
(三)资本主义生产存在发生经济危机的必然性881
(四)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必将为新的生产方式所代替892
二十四、取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必须以充分发挥其潜力为前提900
(一)任何社会形态的灭亡都以充分发挥其潜力为前提901
(二)废除私有制需要一定的经济条件901
(三)在经济条件未成熟以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不能铲除的902
(四)刚刚从封建社会挣脱出来的国家需要高度发展资产阶级经济制度904
二十五、只有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消灭阶级才成为真正的进步905
(一)阶级的存在是生产力不发展的必然结果905
(二)只有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条件下消灭阶级才成为真正的社会进步907
第七章 如何认识社会主义919
一、科学社会主义就是共产主义920
(一)马克思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奠基人920
(二)科学社会主义本质上是共产主义921
(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是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对立面922
二、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性923
(一)科学社会主义是无产阶级运动的理论表现923
(二)现代科学社会主义是以两个重要事实为依据的923
(三)科学社会主义与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截然不同926
(四)共产主义不是理想和教义927
(五)社会主义社会不是平等的王国928
(六)社会主义社会不是落后社会形态的产物930
(七)国家和国有化不等于社会主义931
(八)共产主义不是地域性的934
(九)共产主义并不消灭对消费资料的个人占有935
三、共产主义制度质的规定性936
(一)取代资本主义的新制度是古代类型社会在高级形式下的复活936
(二)共产主义将推翻一切旧的生产关系和交往关系的基础937
(三)共产主义的特征是废除资产阶级所有制和雇佣劳动937
(四)共产主义将彻底变革旧的生产方式和消灭旧的分工941
(五)共产主义社会将消灭阶级对立和商品生产的无政府状态942
(六)共产主义社会将消灭城乡对立943
(七)共产主义的目标是普遍的人的解放944
(八)共产主义社会里真正的财富是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946
四、共产主义制度产生的条件948
(一)共产主义制度产生的条件就是无产阶级解放的条件949
(二)共产主义制度产生的条件就是铲除资本主义制度的条件950
(三)共产主义制度产生的条件就是共产主义革命的条件950
(四)共产主义制度产生的条件就是废除私有制的条件951
(五)共产主义制度产生的条件就是消灭异化劳动的条件953
(六)共产主义制度产生的条件就是消灭阶级和剥削的条件954
五、共产主义是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产物958
(一)新的生产方式是在现有的生产方式中发展起来的958
(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无阶级社会创造物质条件960
(三)资本的历史使命是创造剩余劳动966
(四)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个人的全面发展创造前提条件967
(五)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克服了先前一切生产方式的历史局限性967
(六)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创造了否定自身的条件968
(七)资本的内在矛盾包含着社会主义的生产条件970
(八)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强制地发展生产力的必经之点971
(九)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转向新的生产方式的过渡点973
(十)社会主义社会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最独特的最后的产物974
六、共产主义制度建立的过程和途经975
(一)解决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必须通过无产阶级革命976
(二)建立民主的国家制度分为直接和间接两种形式977
(三)由资本主义生产向社会主义生产转变977
(四)坚持公有制原则和实行中央集权制978
(五)把全部资本全部生产和全部交换集中在国家手里980
(六)在坚持土地社会所有的前提下转交给合作社经营981
(七)应当促进土地私有制向集体所有制过渡982
(八)应当把走向灭亡的小农组织成为合作社982
(九)逐渐把农民合作社转变为更高级的形式984
(十)不能把联合和集体力量混为一谈984
(十一)暴力革命是通往新社会的唯一大门985
(十二)无产阶级必须善于利用非暴力的斗争形式987
七、共产主义社会的所有制形式和占有方式989
(一)一切生产资料由社会直接占有或生产者公共占有990
(二)生产资料的全国性集中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全国性基础993
(三)整个社会和民族都只是土地的占有者和受益者993
(四)机器作为联合起来的工人的财产是新的生产的基础994
(五)在无产阶级占有制下各个人必须占有现有生产力的总和994
(六)在土地和生产资料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建个人所有制995
(七)劳动人民实际占有全部生产资料和房屋决不排斥租赁关系996
(八)股份公司是资本的社会化而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997
八、共产主义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经济关系1000
(一)共产主义社会是自由人联合体1000
(二)共产主义社会将消除不同形式的依赖关系1003
(三)人们真正成为自身社会结合和自然界的主人1003
(四)生产劳动由于普遍化而成为解放人的手段1005
九、共产主义社会的交换方式和经济形式1005
(一)在共同占有共同生产的条件下不存在商品价值和货币1006
(二)在共产主义社会有计划地分配劳动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1008
十、共产主义社会的分配方式和分配关系1011
(一)共产主义社会只把个人消费资料分配给个人1012
(二)共产主义社会按其发展阶段实行按劳分配和按需分配1013
十一、共产主义社会的“国家制度”1016
(一)过渡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专政1016
(二)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的国家本质上是共同体1018
(三)国家将随着共产主义制度的建立而自行消亡1019
十二、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1020
(一)所谓的社会主义是各色各样的1021
(二)形形色色社会主义产生的根源和特征1024
十三、半文明国家和落后国家的发展道路1061
(一)半文明国家必须根据自己的条件选择发展道路1062
(二)落后国家可以利用公有制的残余缩短向社会主义发展的过程1062
(三)挽救和改造俄国公社的关键因素是西欧的无产阶级革命1063
(四)陷于解体的俄国公社的惟一出路是加快发展资本主义工业1065
重温经典附录1078
后记1082
热门推荐
- 1721211.html
- 1219483.html
- 2643185.html
- 778560.html
- 3073661.html
- 3414222.html
- 1545936.html
- 2448798.html
- 628444.html
- 304554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56637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76249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15960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40749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76571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85321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05448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55363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87364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4935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