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发展社会学与中国现代化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童星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ISBN:7801905342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487页
- 文件大小:20MB
- 文件页数:504页
- 主题词:发展社会学-研究;现代化建设-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发展社会学与中国现代化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3
经典回溯篇3
第一章 经典社会学的社会发展理论3
第一节 孔德和斯宾塞的社会发展理论3
一 “社会动力学”——孔德的社会发展理论4
二 “社会进化论”——斯宾塞的社会发展理论9
三 简短的总结与评价12
第二节 迪尔凯姆和滕尼斯的社会发展理论14
一 “机械团结”与“有机团结”——迪尔凯姆论社会发展14
二 “共同体”与“社会”——滕尼斯论社会发展20
三 简短的总结与评价24
第三节 齐美尔和韦伯的社会发展理论25
一 齐美尔的社会发展理论26
二 韦伯的社会发展理论30
三 简短的总结与评价37
第二章 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39
第一节 社会整体论39
一 社会是个人之间“联系和关系的综合”40
二 “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41
三 物质利益“中轴”原理42
四 “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42
五 对斯宾塞“社会有机论”的批判44
第二节 社会批判论46
一 人道主义是衡量人和社会发展程度的尺度46
二 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是社会进步的目标48
三 异化理论是社会批判论的框架49
四 实践学说是社会批判论的结晶52
第三节 社会发展论53
一 社会处于不断的进化和发展之中53
二 对社会发展动力的探索55
三 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揭示57
四 对社会发展序列的设想60
五 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与人的自觉活动的统一65
第三章 帕森斯的社会发展理论68
第一节 传统与现代的“两分法”68
一 与地域相连的“两分法”68
二 五对“模式变量”69
三 “两分法”的局限及消极影响73
第二节 结构与功能的模型75
一 “社会行动”和“行动系统”75
二 “AGIL”功能体系模型78
三 简要的总结与评价81
第三节 社会变迁的理论83
一 社会变迁的内外原因83
二 社会结构分化的过程85
三 社会进化的一般概括88
第四节 帕森斯与现代化理论90
一 帕森斯对现代化理论研究的贡献91
二 现代化理论眼中的“传统”与“现代”93
三 现代化理论眼中的“现代化”94
发展反思篇99
第四章 多视角的研究99
第一节 经济发展的视角100
一 理论渊源100
二 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102
三 缪尔达尔的“循环积累因果关系论”105
四 刘易斯的“二元结构论”107
第二节 政治发展的视角110
一 理论渊源与一般观点111
二 阿尔蒙德的政治发展理论113
三 多伊奇的政治发展理论117
四 亨廷顿的政治发展理论119
第三节 文化发展的视角123
一 理论渊源124
二 汤因比的文明形态理论125
三 亨廷顿的文明冲突理论129
第五章 学术史的考察133
第一节 现代化理论133
一 理论渊源和现实基础134
二 研究方法和理论要点136
三 理论局限和最新发展140
第二节 依附理论143
一 理论渊源和现实基础144
二 研究方法和理论要点147
三 理论传承和理论转换152
四 理论局限和最新发展153
第三节 世界体系理论157
一 理论渊源和现实基础158
二 研究方法和理论要点160
三 理论传承和理论发展166
四 理论局限和最新发展168
第四节 增长极限理论169
一 理论来源和现实基础171
二 研究方法和理论要点172
三 理论局限和最新发展175
第六章 发展观的演变178
第一节 传统发展观的逻辑前提批判178
一 理性的偏执179
二 社会演化论的褊狭179
三 决定论的偏激180
四 目的论的偏颇181
第二节 经济发展观183
一 时代背景和理论渊源184
二 主要内容187
三 主要弊端188
第三节 社会发展观191
一 时代背景和理论渊源191
二 主要内容193
三 主要弊端195
第四节 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196
一 时代背景和思想基础196
二 主要观点198
三 主要弊端200
第五节 可持续发展观200
一 时代背景和理论渊源201
二 主要论点和理论特征202
三 留待解决的紧迫问题204
四 简短小结206
第七章 “后现代”的颠覆与现代性的重建210
第一节 对“后现代”的多种理解211
一 关于“后现代”概念的理解211
二 对后现代主义的评价214
三 关于现代与后现代的历史分野217
四 关于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关系219
第二节 后现代主义对现代主义的“颠覆”221
一 反理性222
二 对普遍主义的质疑223
三 对整体性的批判225
四 反对主-客体二元论225
五 简要评析226
第三节 哈贝马斯的系统理性论227
一 理性的重建228
二 交往理性的建立230
三 共识真理论的提出231
第四节 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233
一 现代性的重建234
二 反思现代性236
三 生活政治239
第五节 “全球化”的挑战241
一 社会中心任务和基本矛盾的变化及其挑战242
二 具体研究对象和基础的变化及其挑战244
三 传统的研究范围和条件的变化及其挑战245
一 模式概念的用法举例251
第一节 “模式”概念的内涵251
第八章 两种发展模式:考察与比较251
模式概括篇251
二 模式比较研究及其意义252
第二节 “先发内源型”和“后发外生型”254
一 两种“理想类型”划分的依据254
二 “先发内源型”现代化255
三 “后发外生型”现代化256
四 先发国家和后发国家之间的差距258
第三节 两大发展类型的比较259
一 背景和逻辑259
二 动力和矛盾261
三 渐进性和快速性263
四 发展和限制265
五 优势和劣势267
六 现代化和本土化268
第一节 英国模式272
第九章 ”先发内源型”的现代化272
一 现代化的背景:科学革命和宗教改革273
二 现代化的前奏:原始积累277
三 市场经济的发育279
四 工业化模式281
五 评价283
第二节 美国模式285
一 得天独厚的背景285
二 发展的模式287
三 发展模式的转变288
第三节 法国模式292
一 政治现代化先行293
二 激进与保守并存294
三 评价与思考296
一 保守势力发起现代化298
第四节 德国模式298
二 政府扶持重工业化300
三 外来强制力量终结了残缺不全的现代化301
第十章 “后发外生型”的现代化303
第一节 拉美模式303
一 背景:低度发展的边缘地区303
二 拉美的发展模式306
三 拉美的新动态311
四 拉美的教训314
第二节 东亚模式318
一 东亚模式的背景及其特征319
二 东亚发展中的威权主义政治322
三 “韦伯命题”的再思考326
四 亚洲金融危机的反思329
五 拉美与东亚模式之比较332
一 苏联模式的产生过程334
第三节 苏联模式334
二 苏联模式的基本内容与特征337
三 苏联模式的历史贡献342
四 苏联模式的内在缺陷与弊端345
中国现代化探索篇357
第十一章 实践的探索357
第一节 中国现代化的早期探索与尝试357
一 早期现代化探索的历史357
二 对早期现代化探索的评价360
第二节 中国现代化的正式启动361
一 新民主主义理论及其对中国现代化的意义361
二 新中国的建立及其对现代化的意义363
三 对中国现代化实践的基本定位367
第三节 改革开放和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全面推进372
一 发展思路的调整372
二 发展战略的全新布局375
三 发展行动的稳步推开377
第十二章 国情的把握383
第一节 现代化启动的基础条件383
一 人口多,资源少,环境差383
二 底子薄,基础弱388
三 发展程度极不平衡391
第二节 全过程面临的矛盾396
一 基础差、底子薄,又要尽快实现现代化,这就引发了生产的落后和需求的膨胀之间的矛盾397
二 人口多、资源少,还要不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如果要发展的话,应当怎样发展高新技术产业?398
三 农村人口占大多数,还要不要走城市化的道路?如果要走的话,应当怎样实现城市化?400
四 如何处理速度和效益、发展和稳定及效率和公平的关系?401
五 我们既然绕过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还要不要“补资本主义的课”?如果要补的话,应当如何补?我们在反对资本主义的时候,应当如何对待封建主义? 在反对封建主义的时候,又应当如何对待资本主义?403
第三节 建设道路的选择404
一 “小过渡理论”以及党在过渡时期的基本路线404
二 “大过渡理论”以及党在社会主义时期的基本路线406
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以及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408
第十三章 模式的试验414
第一节 关于模式的理论思考414
一 农民成为市场主体的可能415
二 农民成为市场主体的过程422
第二节 三种地区发展模式429
一 苏南模式430
二 温州模式435
三 珠江模式441
第三节 三种村落发展模式446
一 华西模式446
二 南街模式451
三 大邱庄模式456
第一节 罗荣渠的“现代化新论”461
第十四章 理论的概括461
一 现代化的新定位462
二 现代化发展的“中轴原理”463
三 “一元多线”的发展观464
四 对后发现代化的新阐释465
第二节 厉以宁的转型发展理论467
一 转型发展:有待深入研究的课题467
二 社会转型:中国亟待解决的几大问题470
三 转型启动:需要配套的几项措施475
第三节 陆学艺、郑杭生、李培林等人的社会转型理论480
一 对“社会转型”概念的界定481
二 目前社会结构转型的变动趋势482
三 中国社会结构转型的主要特征484
小结486
后记487
热门推荐
- 2254920.html
- 1677329.html
- 3474320.html
- 1968177.html
- 3240241.html
- 502850.html
- 3509953.html
- 2314330.html
- 1555154.html
- 250493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9491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71076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5486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9495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40222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23699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94309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09110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39894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0230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