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危重病医学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危重病医学
  • 邓小明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ISBN:7117062223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378页
  • 文件大小:26MB
  • 文件页数:399页
  • 主题词:险症-诊疗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危重病医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危重病医学概述1

一、危重病医学和ICU产生的必要性和背景1

二、危重病医学的发展过程2

三、危重病医学与传统医学的区别2

四、危重病医学的重要发展和争议3

五、我国危重病医学的现状和问题5

第二节 麻醉学与危重病医学6

一、麻醉学发展的三个阶段6

二、麻醉医生不仅是围手术期的内科医生,也应该成为危重病医学的专家6

三、危重病医学的主要内容及学习要求7

第三节 名称及基本概念7

一、危重病医学7

二、急诊医学8

三、复苏8

四、加强医疗病房8

第二章 应激反应9

第一节 病理生理9

一、应激反应的触发因素9

二、应激反应的发生机制10

第二节 代谢和器官功能的变化15

一、代谢的变化15

二、生命体征的变化17

三、恢复期合成代谢阶段19

第三节 应激反应的调控19

一、降低机体反应的措施19

二、增强机体反应的方法21

第三章 围手术期水、电解质平衡失常的诊治22

第一节 麻醉手术对水、电解质平衡的影响22

一、麻醉对水、电解质平衡的影响22

二、手术创伤对水、电解质平衡的影响22

第二节 围手术期水、电解质平衡失常的诊治24

一、围手术期体液量平衡失常的诊治24

二、围手术期电解质平衡失常的诊治28

第三节 体液治疗的监测35

一、体液治疗的循环监测35

二、体液治疗的实验室检查37

第四章 围手术期体液渗透平衡失常的诊治38

第一节 体液渗透的基本概念38

一、渗透38

二、血浆胶体渗透压40

第二节 体液渗透浓度的监测40

一、监测的方法和原理40

二、临床应用41

第三节 围手术期体液渗透平衡失常42

一、血浆低渗状态42

二、血浆高渗状态43

第五章 围手术期血液酸碱平衡失常的诊治45

第一节 血液酸碱分析的参数及临床意义45

一、pH46

二、[HCO3-]47

三、PCO247

四、BB、BE和BD48

第二节 酸碱平衡失常的诊断48

一、分类和命名48

二、临床特点50

三、诊断52

第三节 酸碱平衡失常的治疗55

一、代谢性酸中毒55

二、代谢性碱中毒56

三、呼吸性酸中毒57

四、呼吸性碱中毒58

第六章 血液气体监测59

第一节 血气监测参数及临床意义59

一、氧分压(PO2)60

二、血氧饱和度(SO2)62

三、氧总量(C-O2)63

四、P5064

五、A-aDO265

六、二氧化碳总量(T-CO2)66

七、PCO266

第二节 血气监测与呼吸生理66

一、外呼吸与血气分析67

二、氧和二氧化碳运输与血气监测68

三、组织呼吸与血气监测69

四、肺泡气中的氧与二氧化碳的逆向关系70

第三节 血气分析在麻醉科中的应用70

一、麻醉手术前的应用70

二、麻醉手术中的应用71

三、RR及ICU的应用73

第七章 呼吸功能监测76

第一节 肺功能监测76

一、通气功能监测76

二、换气功能监测82

第二节 呼吸运动监测84

一、一般性观察84

二、呼吸肌功能监测85

三、呼吸力学监测85

四、呼吸中枢兴奋性监测88

第三节 临床应用88

一、围手术期的应用88

二、呼吸治疗中的应用91

第八章 血流动力学监测94

第一节 动脉压监测94

一、无创伤性测量法95

二、有创伤性测量法96

第二节 中心静脉压监测98

一、适应证98

二、测压途径98

三、测压方法98

四、并发症与防治99

第三节 肺动脉压监测99

一、适应证100

二、监测方法100

三、并发症与防治101

第四节 心排出量监测101

一、温度稀释法102

二、连续心排出量测定102

三、心阻抗血流图102

四、多普勒心排量监测102

第五节 经食管超声心动图103

一、监测心肌缺血103

二、监测血流栓子103

三、评定外科手术修复的效果103

第六节 周围循环监测103

一、毛细血管充盈时间103

二、体温104

三、尿量104

第七节 循环功能的判断104

一、低血容量的判断104

二、心泵功能的判断104

三、心肌的氧供需判断105

第九章 心电图监测106

第一节 应用范围106

第二节 ECG监测方法106

一、心电监测仪类型106

二、监测ECG时注意事项107

三、ECG导联108

第三节 ECG监测的临床意义110

一、ECG连续监测的目的与意义111

二、心肌缺血的ECG特点111

三、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ECG特点111

四、老年人ECG特点111

五、小儿ECG特点112

第十章 脑功能监测113

第一节 颅内压监测113

一、颅内压的测定方法113

二、颅内压监测的判断113

三、颅内的容积代偿114

第二节 脑血流和脑代谢监测115

一、脑血流监测方法115

二、脑代谢的监测115

第三节 脑电监测116

一、脑电图116

二、脑诱发电位118

第十一章 体温监测119

第一节 体温监测的方法119

一、测温部位119

二、测温方法120

三、麻醉期间温度监测120

第二节 体温监测的临床意义120

一、体温升高120

二、体温降低122

第十二章 出凝血监测124

第一节 出凝血监测124

一、临床监测124

二、实验室监测126

第二节 出凝血监测在围手术期的应用127

一、出凝血功能的术前评估127

二、术中与术后出血分析128

三、弥散性血管内凝血129

第十三章 内分泌代谢功能的监测132

第一节 内分泌代谢功能的监测132

一、下丘脑-垂体功能的监测132

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功能的监测134

三、肾上腺髓质功能监测的常用方法137

四、甲状腺功能的监测138

五、胰腺功能监测139

第二节 内分泌代谢功能的监测在围手术期中的应用140

一、腺垂体功能减退危象140

二、甲状腺功能亢进危象140

三、急性肾上腺危象(急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141

第十四章 氧疗142

第一节 氧气吸入疗法142

一、氧疗的适应证142

二、氧疗的目的143

三、氧疗的方法144

四、氧疗注意事项147

五、氧疗并发症148

第二节 高压氧疗法150

一、基本原理与治疗作用150

二、适应证与禁忌证151

三、治疗方法151

四、并发症152

第十五章 机械通气153

第一节 机械通气的基本原理153

一、启动153

二、限定154

三、切换154

第二节 常用通气方式154

一、机械控制通气和机械辅助通气154

二、间歇指令性通气和同步间歇指令性通气155

三、分钟指令性通气155

四、压力支持通气155

五、呼气末正压和持续气道正压155

第三节 特殊通气方法156

一、反比通气156

二、压力控制通气156

三、压力限定通气156

四、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157

第四节 常用正压通气时的呼吸参数设置和调节157

一、分钟通气量157

二、潮气量157

三、呼吸频率157

四、通气量设置的目标水平和报警设置158

五、吸呼比158

六、通气压力158

七、吸入氧浓度(FiO2)158

第五节 正压通气对人体生理的影响158

一、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158

二、对脏器功能的影响159

第六节 适应证和常规呼吸管理159

一、适应证159

二、常规呼吸管理159

第七节 撤机160

一、撤机指征160

二、撤机方法161

三、撤机时注意事项161

第八节 机械通气并发症的防治162

一、气管插管和气管套管产生的并发症162

二、呼吸机故障引起的并发症162

三、机械通气并发症162

第十六章 心脏除颤、复律与起搏165

第一节 心脏除颤165

一、心脏除颤原理及除颤器165

二、心脏除颤的方法和注意事项166

三、体内埋藏式自动复律除颤器166

第二节 心脏电复律166

一、适应证166

二、禁忌证167

三、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167

四、并发症167

第三节 心脏起搏168

一、起搏器的构造和分类168

二、起搏器适应范围174

三、起搏器的使用174

四、注意事项和并发症175

第十七章 急性中毒177

第一节 临床诊断和病情评估177

一、病史177

二、临床表现177

三、实验室检查和毒物检测178

第二节 急救和治疗178

一、急救措施178

二、清除体内未被吸收的毒物178

三、清除体内已吸收的毒物179

四、应用解毒剂180

五、支持疗法181

第三节 常见的急性中毒181

一、有机磷农药中毒181

二、巴比妥类中毒183

三、一氧化碳中毒184

第十八章 严重创伤186

第一节 基本概念186

第二节 严重创伤的分类187

一、按致伤原因分类187

二、按创伤有无伤口分类187

三、其他分类188

第三节 创伤严重程度的评估188

一、院前评分系统188

二、院内评分系统189

第四节 多发伤的特点192

一、多发伤的病理生理特点192

二、多发伤的临床特点192

三、多发伤的早期诊断194

第五节 复合伤的特点195

一、复合伤的分类195

二、复合伤的伤情分度195

三、复合伤的基本特点196

第六节 严重创伤的处理要点196

一、创伤救治系统196

二、创伤救治程序196

三、救治措施197

第十九章 脓毒症199

第一节 基本概念199

第二节 病理生理200

一、微生物外源性介质在脓毒症触发中的作用201

二、机体内源性介质在脓毒症发生、发展中的作用202

三、抗炎反应在脓毒症病理生理中的作用203

第三节 临床表现与诊断标准203

一、临床表现203

二、诊断标准206

第四节 脓毒症的治疗208

一、病因治疗208

二、常规支持治疗209

三、特异性治疗方法及其评价210

四、近期治疗脓毒症的一些进展211

第二十章 危重病人的感染213

第一节 危重病人易发感染的因素213

一、患者因素213

二、医源性因素213

三、环境因素214

第二节 危重病人感染的特点214

一、危重病人感染的流行病学特点215

二、常见感染部位和致病菌216

三、临床表现特点217

第三节 危重病人感染的诊断217

一、危重病人肺部感染的诊断217

二、腹腔内感染218

三、败血症218

四、其他感染218

第四节 危重病人感染的治疗218

一、清除感染灶218

二、支持疗法218

三、抗生素治疗219

第五节 危重病人的几种感染221

一、败血症221

二、肺部感染223

三、腹部感染223

四、尿路感染226

第二十一章 危重病人的营养227

第一节 基本概念227

一、营养物质和能量代谢227

二、营养评定229

第二节 完全胃肠外营养230

一、完全胃肠外营养分类230

二、完全胃肠外营养液成分、配制与输注231

三、完全胃肠外营养并发症232

四、完全胃肠外营养的监测232

第三节 肠内营养233

一、肠内营养制剂的特性233

二、肠内营养配方的种类及选择234

三、肠内营养的输入途径与投给方法235

四、肠内营养的并发症236

第二十二章 急性肺水肿237

第一节 发病机制237

一、Starling理论237

二、肺水肿的形成机制238

第二节 病因与病理生理239

一、血流动力性肺水肿239

二、通透性肺水肿240

三、与麻醉相关的肺水肿241

第三节 临床表现与诊断242

一、临床表现242

二、诊断和鉴别诊断242

第四节 治疗243

一、充分供氧和机械通气治疗243

二、降低肺毛细血管静水压243

三、镇静及感染的防治244

四、复张性肺水肿的防治245

第二十三章 急性呼吸衰竭246

第一节 病因和分类246

一、病因246

二、分类248

第二节 发病机制和病理生理248

一、肺泡通气不足248

二、通气与血流比例失调249

三、肺内分流250

四、弥散功能障碍250

五、吸入氧分压降低250

六、氧耗量增加251

第三节 临床表现251

一、低氧血症251

二、高碳酸血症252

三、引起呼吸衰竭基础疾患的临床症状与体征252

第四节 诊断252

一、病史252

二、临床表现253

三、血气分析253

四、胸部X线253

五、其他检查253

第五节 治疗253

一、病因治疗253

二、呼吸支持疗法254

三、控制感染256

四、维持循环稳定256

五、营养支持256

六、预防并发症256

第二十四章 急性肺损伤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258

第一节 病因258

第二节 病理生理259

一、基本病理改变259

二、基本病理生理改变260

第三节 发病机制260

一、免疫细胞和炎症介质在ARDS发病中的作用261

二、中性粒细胞流变学特征的改变在ARDS发病中的作用261

三、多形性中性粒细胞凋亡在ARDS中的调控作用261

四、核因子кB(NF-кB)对ARDS细胞因子网络的调节262

第四节 临床表现与分期262

一、临床表现262

二、临床分期263

第五节 诊断264

一、诊断标准264

二、鉴别诊断264

第六节 治疗265

一、积极治疗原发病266

二、控制感染266

三、呼吸支持266

四、降低肺血管阻力268

五、体外膜肺氧合269

六、肺表面活性物质替代疗法269

七、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应用269

八、免疫疗法的应用270

九、循环功能支持、营养代谢支持和防治并发症270

第二十五章 围手术期急性心肌梗死272

第一节 围手术期急性心肌梗死的原因273

一、心肌氧供下降273

二、心肌氧需增加274

第二节 围手术期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275

一、临床表现275

二、心电图275

三、心肌损伤酶谱276

四、其他277

第三节 围手术期急性心肌梗死的防治278

一、选择适当的麻醉药物与麻醉方法278

二、调控围手术期氧供需的相关因素279

三、药物治疗280

第二十六章 急性心力衰竭283

第一节 病因与分类283

一、病因283

二、心力衰竭的分类284

第二节 病理生理与发病机制284

一、病理生理改变284

二、发病机制285

第三节 临床表现与诊断286

一、急性左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286

二、急性左心力衰竭的诊断286

第四节 治疗286

一、治疗原则286

二、急性左心力衰竭的治疗287

第二十七章 休克291

第一节 病因与分类291

一、病因分类291

二、血流动力学分类292

第二节 病理生理292

第三节 低血容量性休克295

一、病理生理学295

二、诊断296

三、监测298

四、治疗300

第四节 过敏性休克302

一、病因学303

二、发病机制303

三、临床表现304

四、治疗304

第二十八章 麻醉手术后脑功能障碍306

第一节 麻醉手术后精神和情感改变306

一、病因306

二、临床表现307

三、预防和处理307

第二节 麻醉手术后意识恢复障碍308

一、手术后意识恢复障碍的原因308

二、临床诊断与治疗311

第二十九章 肾功能损害312

第一节 术后急性肾衰竭312

一、高危因素312

二、分类312

三、肾前性氮质血症与急性肾小管坏死313

四、并发症和临床表现314

五、ARF的诊断与鉴别诊断316

六、治疗318

七、预后320

第二节 肾移植术后的常见问题及治疗原则320

一、术后一般处理320

二、术后常见并发症的诊断及处理321

第三十章 肝功能障碍325

第一节 肝功能障碍的原因及临床特征325

一、高胆红素血症325

二、肝炎326

三、术后胆汁淤滞327

第二节 急性肝功能衰竭327

一、病因327

二、发病机制328

三、临床表现328

四、并发症329

五、诊断330

六、治疗331

第三节 肝移植术后常见问题及治疗原则332

一、排斥反应332

二、并发症333

第三十一章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335

第一节 MODS的认识历史和概念335

第二节 病因学和病理生理改变336

一、诱发MODS的危险因素336

二、病理生理337

第三节 发病机制338

一、炎性反应学说338

二、缺血-再灌注损伤学说338

三、肠道动力学说339

第四节 临床诊断与监测339

一、MODS的临床诊断及其严重程度评分339

二、MODS的分期343

三、临床监测344

第五节 预防、治疗和预后346

一、预防346

二、治疗原则347

三、预后348

第三十二章 心肺脑复苏349

第一节 心搏骤停的原因、类型和诊断349

一、心搏骤停的原因349

二、心搏骤停的类型349

三、心搏骤停的诊断350

第二节 心肺复苏—基础生命支持350

一、保持呼吸道通畅350

二、人工呼吸351

三、人工循环352

第三节 心肺复苏—高级生命支持354

一、控制气道354

二、人工通气和氧疗354

三、药物治疗354

四、电除颤357

第四节 心肺复苏—长期生命支持358

一、循环功能维持358

二、维持呼吸功能358

三、保护其他脏器功能、防治MODS的发生358

第五节 脑复苏359

一、急性全脑缺血的病理生理359

二、脑复苏的治疗措施361

三、脑复苏的结局364

第六节 心肺脑复苏传统规范与新规范365

一、传统规范365

二、新修订的CPR规范367

第三十三章 加强医疗病房368

第一节 围手术期重症监测治疗368

第二节 加强医疗病房369

一、ICU的体制和建设369

二、ICU的工作内容372

第三节 危重病人的病情严重程度评分系统375

一、常用评分方法375

二、危重疾病评分的临床意义375

三、常用的评分及分级376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