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民间文化批评的理论与方法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民间文化批评的理论与方法
  • 赵德利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商务印书馆
  • ISBN:9787100122047
  • 出版时间:2016
  • 标注页数:300页
  • 文件大小:61MB
  • 文件页数:309页
  • 主题词:中华文化-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民间文化批评的理论与方法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论 民间文化批评:交叉学科理论与文学批评方法1

一、民间文化批评形成的文化背景1

(一)世界范围学科交叉联动2

(二)中国改革开放西学东进2

二、民间文化批评的形成与发展3

(一)文学的演化与民间方式的确立4

(二)民间文化批评的形成与发展7

三、民间文化批评的理论建构体系11

(一)文学人类学的批评理论建构12

(二)文艺民俗学的批评范式借鉴13

(三)文学社会学的批评要素选择15

四、民间文化批评关键词16

(一)民间与民间文化16

(二)文学的民间精神19

(三)民间立场与民间文化视角20

五、本课题研究的思路与构想25

上编 民间文化批评的理论建构31

第一章 民间文化批评理论的逻辑原点31

一、民俗文化源于生存活动31

(一)人类生活文化萌生期32

(二)人类生活文化形成期34

(三)人类生活文化成熟期36

(四)人类生活文化完型期41

二、生存活动视野下的民俗特性43

(一)民俗的定义43

(二)民俗的性质46

(三)民俗的特性49

三、民俗审美:超越民俗形式的生命活动51

(一)民俗基质:从生存追求到生命意义的超越51

(二)民俗变异:不断裂变与演化的生命图景54

(三)审美批判:文艺民俗的认知与价值55

第二章 民间文化批评理论的审美基质58

一、人生过程:文艺与民俗同构的对象化58

(一)走向人生“过程”的民俗与文艺58

(二)民俗共性与艺术个性的统一62

二、生命永恒:文艺与民俗同构的人生契点65

(一)审美批判:现世悲剧的认知与超越65

(二)“阴阳”转换:艺术超越的民俗契点68

(三)审美活动:超越有限的生命存在方式70

三、多重转换:文艺与民俗同构的叙事机制71

(一)家国同构的象征转换72

(二)血亲伦理悲剧的建构73

(三)多重转换的叙述基质75

第三章 民间文化批评理论的价值向度77

一、文艺民俗的社会功能77

(一)文艺民俗的历史性77

(二)文艺民俗的民族性81

(三)文艺民俗的社会批判性84

二、文艺民俗的审美价值87

(一)文本结构表层的审美功能88

(二)深层审美文化意蕴的建构94

(三)原型层审美价值的探寻100

三、文艺民俗的创化模式114

(一)原生民俗的摹写115

(二)再生民俗的整合119

(三)新生民俗的创化122

下编 民间文化批评的范式实践131

第四章 家族文化审美范式131

一、家·枷·出家:家族文化的审美象征131

(一)家:传统家族的功能131

(二)“枷”:家族规范的束缚133

(三)“出家”:家族审美的象征意蕴134

二、家族文学母题模式137

(一)家族文学母题流变述论138

(二)俗民家族—国家关系复合母题模式147

(三)宗族—民族命运母题模式152

(四)家族—阶级(政党)斗争母题模式156

(五)生产队—村镇宗族关系母题模式160

(六)家族历史—心理欲望母题模式167

三、家缘与诗思:家族文学的两难选择172

(一)“家”情结与作家的使命173

(二)“出家”的追求与“归家”的渴望177

(三)“最后”现象与审父意识181

第五章 人物性别与身份的审美范式185

一、长子情结与人格悲剧187

(一)身份的社会与长子情结188

(二)爱欲的失抑与人格悲剧191

(三)父像的轰塌与长子无继193

(四)长子的拯救与浪子出游196

二、长女形象的文化心理透视199

(一)长女形象:躬亲齐家的女性199

(二)圣母与妖女:长女形象的类型特征202

(三)身份认同:灵与肉分异的苦魂209

三、女神与女巫:女性偶像的审美批判212

(一)女神:女性偶像的雕塑与批判213

(二)女巫:女性偶像的颠覆与反思219

第六章 乡里能人与民间权威的审美范式227

一、乡里能人与民间权威的类型特征227

(一)乡里能人的身份特征228

(二)民间权威的类型特征230

(三)民间权威的审美特征233

二、作家立场与乡里能人审美范式237

(一)启唤与救助:科学民主启蒙视角与启蒙形象238

(二)改革与建设:主流意识形态视角与革命形象241

(三)生存与超越:民间文化价值视角与俗民形象246

三、民间权威的文化阐释250

(一)传统土匪观批判251

(二)审美视界中的土匪类型253

(三)土匪与民间权威身份的转换256

(四)土匪权威的审美文化意义257

第七章 人生的仪式化还原审美范式263

一、人生仪式与审美象征263

(一)仪式的含义与类型263

(二)人生仪式的文化象征265

(三)仪式与艺术的化合同构267

二、民间信仰思维审美建构的功能270

(一)民间信仰思维的基本特征270

(二)交感思维审美建构的功能273

三、20世纪文学的仪式化还原范式实践281

(一)五四文学:民族启蒙与巫教仪式282

(二)土改文学:斗争理想与革命仪式286

(三)寻根文学:文化重建与世俗仪式291

主要参考文献295

后记29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