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预防医学微生物学及检验技术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预防医学微生物学及检验技术
  • 王秀茹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ISBN:7117047305
  • 出版时间:2002
  • 标注页数:1171页
  • 文件大小:89MB
  • 文件页数:1206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预防医学微生物学及检验技术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言1

一、《预防医学微生物学及检验技术》编写目的1

二、预防医学微生物学研究的内容与特点2

三、预防医学微生物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及展望3

第一部分 总论9

第一章 微生物与人9

第一节 微生物世界9

一、微生物与生物进化9

二、微生物与生物界的位置10

三、微生物的种类11

四、微生物在生物界的作用12

第二节 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12

二、微生物与人类的卫生和健康13

一、微生物与发酵工业13

三、微生物与人类疾病15

四、微生物与分子生物学16

第二章 微生物及其生存环境——微生物生态19

第一节 微生物生态学概念19

一、生态学与微生物生态学19

二、生物圈与生境20

三、微生物的种群与群落20

第二节 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21

一、最低量定律和耐受性定律22

二、非生物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23

三、生物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26

第三节 自然环境中的微生物28

一、一般自然环境中的微生物29

二、极端环境中的微生物30

三、自然疫源地31

第四节 生物环境中的微生物32

一、人体的正常菌群32

二、微生物与动植物的相互关系36

三、悉生生物37

第五节 人工环境中的微生物38

一、增殖环境38

二、静止环境39

第三章 细菌的基本性状41

第一节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41

一、细菌的大小与形态41

二、细菌的基本结构42

三、细菌的特殊结构45

四、细菌L型49

第二节 细菌的生理50

一、细菌的营养50

二、细菌的新陈代谢51

三、细菌的代谢产物52

第三节 细菌的生长繁殖56

一、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56

二、细菌生长繁殖的方式57

第四节 细菌分类与命名59

一、细菌在生物界的地位59

二、细菌的分类系统59

三、细菌命名和命名法规60

四、细菌分类法61

二、噬菌体的化学组成67

一、噬菌体的形态与结构67

第四章 噬菌体67

第一节 噬菌体的生物学性状67

三、噬菌体的抵抗力68

第二节 列性噬菌体68

一、噬菌体的分类68

二、噬菌体的感染与增殖68

第三节 温和噬菌体70

一、溶原菌的特性71

二、溶原性转换72

三、转导73

第四节 噬菌体的检查研究方法74

一、噬菌体的分离74

二、溶原性细菌的检查74

四、噬菌体的保存75

三、噬菌体的检测75

第五节 噬菌体的应用76

一、分子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76

二、细菌的鉴定和分型76

三、细菌感染的治疗76

四、噬菌体与微生物发酵工业76

第五章 细菌的遣传与变异78

第一节 细菌遣传的物质基础78

一、细菌染色体78

二、质粒78

第二节 细菌变异的机理79

一、基因突变79

二、基因转移82

三、基因重组85

一、细菌的变异现象86

二、细菌变异的实际应用86

第三节 细菌的变异现象与实际应用86

第六章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89

第一节 细菌的寄生性——共生与感染89

一、微生物的微生态学89

二、条件致病菌及其致病条件90

三、病原菌及其特点90

第二节 细菌的感染过程91

一、病原菌的传播途径91

二、细菌的侵入及其致病性93

三、细菌的感染类型及结局99

一、非特异性免疫100

第三节 机体的抗菌免疫100

二、特异性免疫101

第七章 其他微生物的基本性状105

第一节 衣原体105

一、生物学性状105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105

三、主要病原性衣原体106

第二节 立克次氏体107

一、生物学性状107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108

三、主要病原性立克次氏体108

第三节 支原体109

四、微生物学检查法概述110

三、主要病原性支原体110

一、生物学性状110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110

第四节 螺旋体111

一、生物学性状111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112

三、主要病原性螺旋体113

第八章 真菌的基本性状114

第一节 真菌的分类与命名114

一、真菌在生物界中的地位114

二、真菌的分类系统114

三、真菌的分类等级与命名115

第二节 真菌的形态与结构115

三、孢子116

二、菌丝116

一、细胞116

四、菌落118

第三节 真菌的生理与繁殖118

一、真菌的营养118

二、真菌的生长与繁殖方式119

三、外界因素对真菌的影响119

第四节 真菌的致病性与免疫性120

一、致病性120

二、免疫性121

第九章 病毒的基本性状123

第一节 病毒的形态与结构123

一、病毒的大小与形态123

二、病毒的化学成分123

三、病毒的结构125

四、亚病毒因子126

第二节 病毒的分类与命名127

一、按核酸类型分类127

二、按传播途径及临床致病特征分类128

三、病毒的命名129

第三节 病毒的复制与增殖129

一、病毒的超级寄生性129

二、病毒的复制增殖性130

第四节 病毒的遗传与变异133

一、病毒基因组的特点133

二、病毒变异的类型134

三、病毒的生物学性状变异135

四、病毒的基因工程及其应用136

二、化学因素137

第五节 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137

一、物理因素137

第十章 病毒的感染与免疫138

第一节 病毒的致病机制138

一、病毒的传播途径138

二、病毒的感染过程140

三、病毒对宿主细胞的作用141

四、机体对病毒感染的免疫应答141

第二节 病毒感染的类型和结局144

一、隐性感染145

二、显性感染145

三、病毒的先天性感染146

一、干扰素-α抗病毒作用特点147

第三节 干扰素及其抗病毒机制和应用147

二、干扰素的抗病毒机制148

三、应用148

第十一章 消毒与灭菌150

第一节 消毒与灭菌的区别150

一、消毒150

二、灭菌150

第二节 消毒与灭菌工作中的分级151

一、被消毒与灭菌器材的分级151

二、消毒与灭菌方法的分级151

三、消毒剂的分级151

四、各种分级的综合应用152

第三节 微生物对杀灭因子的耐受力152

一、对物理因子的耐受力152

二、对化学因子的耐受力153

第四节 物理消费与灭菌方法156

一、热力156

二、紫外线157

三、电离辐射158

四、过滤阻留158

五、微波158

六、脉动强光159

七、等离子体159

第五节 化学消毒与灭菌方法159

一、液体消毒剂159

二、气体消毒剂160

三、杀菌效果的改进161

五、剂量的确定162

四、影响杀菌效果的因素162

六、消毒液的污染问题163

第十二章 生物制品在预防医学中的应用164

第一节 概述164

第二节 生物制品种类和应用166

一、最新的生物制品分类166

二、主要生物制品的特性和用途166

第三节 计划免疫176

第四节 生物制品的研究进展和展望177

第二部分 致感染微生物183

第十三章 经呼吸道传播的微生物183

第一节 链球菌属183

第二节 肺炎链球菌189

第三节 脑膜炎奈瑟氏菌192

第四节 百日咳杆菌197

第五节 军团菌属202

第六节 白喉棒状杆菌210

第七节 流感嗜血杆菌215

第八节 分枝杆菌属221

第九节 肺炎衣原体242

第十节 鹦鹉热衣原体247

第十一节 贝氏考克斯体(Q热立克次氏体)253

第十二节 肺炎支原体259

第十三节 新型隐球菌262

第十四节 流行性感冒病毒265

第十五节 麻疹病毒277

第十六节 腮腺炎病毒281

第十七节 风疹病毒284

第十八节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287

第十九节 天花病毒290

第十四章 经消化道传播的微生物293

第一节 大肠埃希氏菌293

第二节 志贺氏菌属302

第三节 沙门氏菌属309

第四节 变形杆菌318

第五节 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321

第六节 肠杆菌科的其他细菌326

第七节 霍乱弧菌337

第八节 其他弧菌349

第九节 气单胞菌属353

第十节 类志贺邻单胞菌356

第十一节 空肠弯曲菌357

第十二节 幽门螺杆菌362

第十三节 脊髓灰质炎病毒367

第十四节 柯萨奇病毒373

第十五节 埃可病毒379

第十六节 新型肠道病毒380

第十七节 轮状病毒381

第十八节 成人腹泻轮状病毒390

第十九节 诺瓦克样病毒394

第二十节 朊毒体399

第十五章 经虫媒传播的微生物407

第一节 鼠疫耶尔森氏菌407

第二节 土拉热弗朗西丝氏菌413

第三节 普氏立克次氏体416

第四节 莫氏立克次氏体421

第五节 恙虫病立克次氏体423

第六节 斑点热群立克次氏体428

第七节 五日热巴通氏体432

第八节 伯格多弗氏疏螺旋体435

第九节 回归热螺旋体439

第十节 附红细胞体442

第十一节 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445

第十二节 登革病毒450

第十三节 森林脑炎病毒453

第十四节 黄热病毒456

第十五节 汉坦病毒458

第十六节 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467

第十六章 经接触或血液传播的微生物474

第一节 布鲁氏菌474

第二节 炭疽芽孢杆菌483

第三节 麻风分枝杆菌488

第四节 假单胞菌属492

第五节 鼻疽伯克霍尔德氏菌496

第六节 类鼻疽伯克霍尔德氏菌501

第七节 肉杆菌504

第八节 钩端螺旋体507

第九节 浅部真菌511

第十节 白色念珠菌514

第十一节 拉沙病毒518

第十二节 埃博拉病毒522

第十三节 马尔堡病毒525

第十四节 人类嗜T细胞病毒Ⅰ型/Ⅱ型529

第十五节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相关病毒532

第十六节 口蹄疫病毒535

第十七节 狂犬病毒539

第十八节 EB病毒543

第十九节 人巨细胞病毒547

第十七章 性传播微生物554

第一节 淋病奈瑟氏菌555

第二节 杜克雷氏嗜血杆菌558

第三节 衣原体562

第四节 支原体566

第五节 梅毒螺旋体569

第六节 人乳头瘤病毒575

第七节 单纯疱疹病毒578

第八节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583

第十八章 梭菌属601

第一节 概论601

第二节 肉毒梭菌605

第三节 产气荚膜梭菌612

第四节 破伤风梭菌617

第五节 艰难梭菌621

第十九章 无芽孢厌氧菌624

第一节 概述624

三、伤寒沙门氏菌的噬菌体分型627

一、类杆菌属(或拟杆菌属)629

第二节 革兰氏阴性无芽孢厌氧杆菌629

二、普氏菌属631

三、卟啉单胞菌属634

四、梭杆菌属634

五、嗜胆菌属635

第三节 革兰氏阳性无芽孢厌氧杆菌636

一、放线菌属636

二、丙酸杆菌属637

三、优杆菌属(真杆菌属)637

四、乳杆菌属639

五、双歧杆菌属639

第四节 革兰氏阳性厌氧球菌641

一、消化球菌属641

二、消化链球菌属641

第五节 革兰氏阴性厌氧球菌642

第二十章 肝炎病毒644

第一节 甲型肝炎病毒645

第二节 乙型肝炎病毒650

第三节 丙型肝炎病毒665

第四节 丁型肝炎病毒667

第五节 戊型肝炎病毒668

第六节 新肝炎病毒671

第三部分 卫生微生物675

第二十一章 卫生指示菌675

第一节 制定卫生指标微生物标准的意义和原则675

第二节 指示菌的概念与选择标准675

一、指示菌的概念675

二、指示菌的选择标准676

第三节 常用的指示菌676

一、一般卫生状况指示菌676

二、粪便污染指示菌677

三、其他指示菌680

一、样品的采集与送检682

第四节 卫生微生物检验原则682

二、样品的检验与报告683

第一节 水中微生物的种类和分布685

一、淡水微生物685

第二十二章 水微生物685

二、海水微生物686

第二节 水中常见病原微生物686

一、水中病原菌的来源686

二、水中常见致病菌686

三、水中常见病毒688

第三节 水的卫生细菌学检验及卫生标准689

一、饮用水689

二、饮用天然矿泉水692

三、医院污水692

第四节 水中病毒的检验693

第五节 饮水卫生693

一、微生物对环境广泛的适应力696

一、污水处理概况696

第二节 污水的生物处理696

二、微生物适应环境污染物的方式696

第一节 微生物降解转化污染物质的巨大潜力696

第二十三章 水污染与水处理微生物696

二、污水生物处理原理697

三、污水生物处理类型699

第三节 污水处理中的菌种及其对水质要求705

第四节 污水生物处理的发展趋向708

第五节 医院污水处理709

第二十四章 空气微生物713

第一节 空气微生物的主要特点713

第三节 空气微生物对人类健康的影响714

第四节 空气微生物采样法714

一、固体撞击式采样器714

第二节 空气微生物的传播与气溶胶714

二、液体撞击式采样器716

三、离心式采样器717

四、过滤阻留式采样器718

五、沉降采样法718

第五节 空气的净化和消毒719

第二节 土壤微生物的作用721

一、微生物与自然界的物质循环721

第一节 土壤生境特征与微生物分布721

第二十五章 土壤微生物721

二、微生物与土壤的自净722

第三节 病原微生物对土壤的污染与危害722

一、土壤中常见病原微生物722

二、研究土壤微生物的卫生学意义722

第四节 土壤卫生细菌学检验723

二、食品变败的影响因素726

第二十六章 食品微生物726

一、食品变败的概念726

第一节 食品的变败与微生物726

三、食品变败的过程728

四、食品变败的防止728

第二节 食品的卫生微生物学检验728

三、菌落总数测定729

一、样品采集729

二、送检及报告729

四、大肠菌群测定730

五、粪大肠菌群测定731

六、霉菌及酵母菌计数733

七、霉菌直接镜检计数法733

第三节 各类食品的卫生微生物学检验734

一、肉与肉制品734

二、乳与乳制品735

三、蛋与蛋制品736

四、水产食品737

五、清凉饮料738

六、调味品738

七、冷食菜、豆制品739

八、糖果、糕点、果脯739

九、酒类740

十、罐头食品商业无菌检验740

十一、鲜乳中抗生素残留量检验742

第四节 食品的卫生微生物学标准743

第二十七章 细菌性食物中毒常见菌748

第一节 副溶血性弧菌749

第二节 葡萄球菌754

第三节 蜡样芽孢杆菌760

第四节 椰毒伯克霍尔德氏菌(椰毒假单胞菌)765

第五节 利斯特氏菌(李斯忒氏菌)770

第八节 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776

第七节 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776

第六节 沙门氏菌776

第九节 空肠弯曲菌777

第十节 肉毒梭菌777

第十一节 产气荚膜梭菌777

第二十八章 环境中常见真菌780

第一节 霉菌780

一、毛霉属780

二、根霉属780

三、曲霉属781

四、青霉属782

六、单端孢霉属783

五、木霉属783

七、链格孢霉属784

八、枝孢霉属784

九、葡萄状穗霉属785

十、镰刀菌属786

第二节 酵母菌787

一、酵母属787

二、毕赤酵母属788

三、念珠菌属788

四、红酵母属789

五、丝孢酵母属790

第二十九章 真菌毒素与真菌毒素中毒症792

第一节 常见真菌毒素793

一、黄曲霉毒素793

二、赭曲霉毒素796

三、单端孢霉烯族化合物798

四、玉米赤霉烯酮801

五、伏马菌素802

六、3-硝基丙酸803

七、展青霉素805

一、黄曲霉毒素中毒症806

第二节 真菌毒素中毒症806

二、单端孢霉烯族化合物中毒症807

三、3-硝基丙酸中毒症808

第三节 我国对真菌毒素的测定简况809

一、黄曲霉毒素B1809

二、单端孢霉烯族化合物810

三、赭曲霉毒素A810

四、玉米赤霉烯酮810

五、伏马菌素810

六、3-硝基丙酸811

七、展青霉素811

八、其他真菌毒素812

二、微生物在化妆品中的生长与繁殖813

第三十章 化妆品微生物813

第一节 化妆品的微生物污染813

一、概述813

三、化妆品微生物污染814

四、化妆品中常见污染菌种及其对健康的危害815

五、化妆品微生物污染原因及对策816

第二节 化妆品的卫生微生物学检验818

一、采样和样品的前处理818

二、菌落总数检验818

三、霉菌和酵母菌总数检验819

四、粪大肠菌群检验819

五、绿脓杆菌检验820

二、各国化妆品中不得检出的特定菌821

第三节 化妆品的卫生标准821

六、金黄色葡萄球菌检验821

一、不同国家和地区规定的化妆品菌落总数控制标准821

三、我国化妆品微生物标准822

第三十一章 医院感染微生物823

第一节 医院的特定条件与微生物823

第二节 医院感染的来源824

第三节 医院感染常见微生物825

第四节 医院微生物检验829

一、卫生细菌学检验及卫生标准829

二、病原微生物检验原则833

第五节 医院感染的预防834

二、公共场所微生物污染的一般状况835

第三十二章 公共场所卫生微生物835

第一节 公共场所环境特点835

一、公共场所的概念与环境特点835

三、公共场所卫生与健康的关系838

第二节 公共场所的卫生监督839

一、加强公共场所预防性卫生监督839

二、坚持经常性公共场所及其用品的消毒839

三、从业人员健康检查841

第三节 公共场所卫生微生物学检验842

一、空气卫生微生物检验842

二、用品卫生微生物检验842

三、游泳场所卫生微生物检验843

一、公共场所空气卫生细菌学标准844

第四节 卫生标准844

二、公共用品清洗消毒判定卫生标准844

第三十三章 预防医学微生物学检验总则849

第一节 检验的任务与内容849

一、疫源检索检验849

第四部分 检验技术849

二、国境口岸检疫检验851

第二节 实验室生物安全和实验室结构与布局852

一、微生物危害程度的分级852

二、实验室感染853

三、实验室感染原因及其预防855

四、生物安全保障856

第三节 实验室工作制度与微生物检验的质量控制859

一、实验室的工作制度859

二、微生物检验的质量控制860

一、样品的来源和种类864

第四节 样品的来源、种类、采集、保存与运送864

二、样品的采集865

三、样品的保存和运送868

第五节 检验原则与结果报告870

一、检验原则870

二、结果报告871

第三十四章 细菌生物学检验基本技术874

第一节 细菌的形态学检查874

一、显微镜874

二、细菌形态学检查方法875

第二节 细菌培养法883

一、无菌技术883

二、培养基的制备885

三、培养基的种类886

四、培养基制备的一般程序887

五、细菌的接种方法889

六、细菌的培养方法890

七、细菌的生长现象892

八、菌种的保存及保管893

第三节 细菌的生化鉴定896

一、糖类代谢试验897

1.糖类发酵试验897

4.V-P试验898

3.甲基红试验898

2.氧化-发酵试验(OF试验)898

5.β-半乳糖苷酶试验(ONPG试验)899

二、蛋白质代谢试验900

1.吲哚试验(靛基质试验)900

2.氨基酸脱羧酶试验901

3.精氨酸双水解酶试验902

4.苯丙氨酸脱氨酶试验903

5.硫化氢试验904

6.明胶液化试验905

7.尿素酶试验905

三、碳源和氮源利用试验905

1.柠檬酸盐利用试验905

3.醋酸盐利用试验906

2.丙二酸盐利用试验906

四、呼吸酶类试验907

1.氧化酶试验907

4.马尿酸钠水解试验907

2.过氧化氢酶(触酶)试验908

3.硝酸盐还原试验908

五、其它酶类试验909

1.卵磷脂酶试验909

2.DNA酶试验910

3.凝固酶试验910

第四节 药物敏感试验911

一、概述911

二、需氧菌及兼性厌氧茵的药敏试验912

三、厌氧菌的药敏试验923

一、噬菌体的分离、纯化与增殖技术925

第五节 噬菌体在细菌分型及分类中的应用925

二、噬菌体效价和裂解谱的测定926

四、鼠伤寒沙门氏菌的噬菌体分型928

五、其他细菌的噬菌体分型929

六、肠杆菌科噬菌体诊断技术929

第六节 实验动物感染与剖检法935

一、实验动物的管理和选择935

二、实验动物的感染936

三、实验动物接种后的观察及解剖937

四、动物采血法938

一、直接检查法940

第一节 真菌一般检验方法940

第三十五章 真菌生物学检验基本技术940

二、培养检查法941

第二节 产毒真菌鉴定法947

一、产毒真菌选择性分离培养基947

二、产毒菌株产毒能力的测定方法948

第三十六章 病毒生物学检验基本技术949

第一节 电子显微镜观察法949

一、负染技术949

二、琼脂糖浓缩病毒法949

三、聚乙二醇沉淀法950

第二节 病毒的分离培养与鉴定950

一、病毒的分离951

二、病毒的鉴定958

第三节 病毒蛋白质检测961

一、病毒蛋白质的裂解961

二、丹磺酰薄层图谱962

第四节 病毒基因的检测963

一、核酸分子杂交963

二、多聚酶链反应964

第五节 病毒血清学诊断966

一、中和试验966

二、血凝及血凝抑制试验970

第三十七章 菌毒种的保藏方法975

第一节 菌种培养物的保藏方法975

一、定期传代法975

第二节 菌体细胞的保藏方法976

一、低温或超低温保藏法976

二、液体石蜡法976

二、真空冷冻干燥法977

三、其他保藏方法981

第三节 各类微生物菌种的保藏981

一、细菌菌种的保藏981

二、真菌菌种的保藏982

三、病毒毒种的保藏982

第四节 微生物菌种保藏机构983

第三十八章 免疫血清学检验技术984

第一节 免疫沉淀反应984

一、液体内沉淀反应984

二、凝胶内沉淀反应985

一、直接凝集试验988

第二节 凝集试验988

二、间接凝集试验989

三、胶乳凝集试验992

四、血凝及血凝抑制试验992

五、协同凝集试验993

六、自身红细胞凝集试验994

第三节 补体结合试验994

第四节 免疫荧光技术998

第五节 免疫酶技术1004

一、概述1004

二、固相酶免疫测定1005

三、酶放大免疫测定1012

四、膜载体的酶免疫测定1013

一、放射免疫法1015

第六节 放射免疫测定技术1015

二、免疫放射测定1017

三、固相放射免疫测定1018

第七节 免疫胶体金标记技术1020

第八节 化学发光标记及发光免疫测定1028

第九节 免疫电子显微镜技术1034

第十节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方法及应用1041

第十一节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1052

一、DNA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1052

二、RNA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1055

三、蛋白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1056

第三十九章 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1060

第一节 细菌质粒指纹图谱分析1060

第二节 细菌mol 7.75961E-299+C测定1068

第三节 核酸杂交技术1072

第四节 PCR技术1085

第四十章 微生物其他检验技术1096

第一节 细菌编码分类鉴定1096

第二节 微生物自动化鉴定技术1100

第三节 气相色谱方法在细菌学研究中的应用1104

第四节 超速离心技术1112

第五节 电子显微镜技术1120

附录一 细菌鉴定常用培养基1129

一、基础培养基1129

1.营养肉汤及营养琼脂1129

2.牛肉浸液1129

7.平板计数营养琼脂1130

5.血琼脂1130

6.巧克力色琼脂1130

4.牛心脑浸液及牛心脑浸液琼脂1130

3.肝浸液及肝浸液琼脂1130

二、运送、保存培养基1131

1.Cary-Blair二氏运送培养基1131

2.缓冲甘油盐水保存液1131

3.阿米斯(Amies)运送培养基1131

4.厌氧菌运送培养基1131

4.7.5% NaCI肉汤1132

3.贝尔德-帕克(Barird-Parder,B-P)琼脂1132

2.却浦曼(chapman)培养基1132

1.甘露醇琼脂1132

三、革兰氏阳性球菌用培养基1132

5.半固体培养基1132

5.产肠毒素培养基1133

6.甲苯胺蓝核酸琼脂1133

7.哥伦比亚血琼脂1133

8.KF链球菌分离培养基1133

四、革兰氏阴性球菌用培养基1133

1.卵黄双抗培养基(EPV琼脂)1133

2.Thayer-Martin培养基1134

3.NYC培养基1134

1.吕氏血清斜面培养基1135

五、革兰氏阳性杆菌用培养基1135

2.亚碲酸钾血琼脂1135

4.多粘菌素血琼脂1135

5.Stuart运送培养基1135

3.白喉杆菌毒力试验培养基1136

4.蜡样芽孢杆菌选择性琼脂1136

5.酷蛋白琼脂1136

6.丙烷脒选择性培养基1136

7.碳酸盐琼脂1136

8.0.6%酵母浸膏、胰酷胨大豆肉汤(YE-TSB)1137

9.0.6%酵母浸膏、胰酷胨大豆肉汤琼脂(YE-TSA)1137

10.利斯特氏菌增菌肉汤(LB1,LB2)1137

11.改良Me Bride琼脂1137

六、分枝杆菌用培养基1137

1.改良罗氏培养基1137

5.0.2%苦味酸培养基1138

7.小川培养基1138

6.谷氨酸钠葡萄糖琼脂1138

2.酸性改良罗氏培养基1138

4.苏通(Sauton)氏液体培养基1138

3.5%氯化钠培养基1138

8.对硝基苯甲酸(PMB)培养基1139

9.噻吩-2-羧酸肼(TCH)培养基1139

七、弧菌分离用培养基1139

1.副溶血性弧菌选择性琼脂1139

2.氯化钠结晶紫增菌液1139

3.氯化钠蔗糖琼脂1139

4.氯化钠血琼脂(我萋氏培养基)1139

12.山梨醇麦康凯琼脂1140

8.改良文-腊二氏保存液1140

9.TCKS琼脂1140

6.碱性蛋白胨水1140

5.TCBS琼脂1140

7.碱性琼脂1140

10.庆大霉素琼脂1141

11.糖双洗琼脂(双氢链霉素洗衣粉亚碲酸钾琼脂)1141

12.3.5%食盐琼脂1141

13.4号琼脂1141

八、肠杆菌科用培养基1141

1.葡萄糖胆汁肉汤1141

2.亚硒酸盐增菌液(SF增菌液)1141

5.GN增菌液1142

6.EC增菌液1142

4.氯化镁孔雀绿羧苄青霉素增菌液1142

3.四硫磺酸盐增菌液1142

7.改良EC增菌液1143

8.伊红-美蓝琼脂(EMB琼脂)1143

9.中国蓝琼脂1143

10.麦康凯(MacConkey)琼脂1143

11.CT-麦康凯肉汤1143

13.SS琼脂1144

14.HE琼脂1144

15.木糖、赖氨酸、去氧胆酸盐培养基1144

16.DHL琼脂1144

17.耶尔森氏菌新选择性培养基(NYE琼脂)1144

21.Gard氏游散琼脂“U”形管用1145

20.动力-靛基质-尿素(MIU)试验培养基1145

22.龙胆紫亚硫酸钠琼脂1145

18.三糖铁琼脂(TSE琼脂)1145

19.克氏铁琼脂(KIA)1145

23.草酸镁琼脂1146

九、非发酵菌用培养基1146

1.绿脓菌素测定用培养基1146

2.荧光素测定用培养基1146

3.溴化十六烷基三甲铵萘啶酸琼脂1146

4.假单胞菌分离用培养基1146

5.乙酰胺培养基1146

10.马铃薯葡萄糖斗固体琼脂1147

1.酵母汁琼脂1147

十、嗜血菌属用培养基1147

12.GVC增菌液1147

11.马铃薯葡萄糖水(PD水)1147

9.马铃薯葡萄糖琼脂1147

8.硫堇葡萄糖甘油琼脂1147

7.孔雀绿酸性复红甘油琼脂1147

6.Bordet-Gengou(B-G)琼脂1147

2.Fildes氏培养基1148

3.X、V因子琼脂1148

4.Mueller-Hinton(M-H)琼脂1148

5.杜克雷氏嗜血杆菌分离鉴定培养基1148

十一、布鲁氏菌用培养基1149

1.肝琼脂1149

2.马铃薯琼脂1149

3.染料抑菌试验培养基1149

十二、军团菌用培养基1149

1.缓冲活性炭酵母琼脂1149

2.活性炭酵母琼脂(CYE)1149

2.布氏血琼脂1150

1.布氏肉汤1150

3.改良Camp-BAP培养基(Blaser氏血液琼脂)1150

4.双相培养基1150

3.酷氨酸YE培养基1150

十三、弯曲菌及幽门螺杆菌用培养基1150

4.改良Skirrow培养基1151

5.CEM增菌培养基1151

6.1%甘氨酸培养基1151

7.3.5%氯化钠肉汤1151

8.TTC琼脂1151

十四、厌氧菌用培养基1151

1.疱肉培养基1151

4.产气荚膜梭菌培养基1152

5.三氯化铁高层培养基1152

6.亚硫酸盐-多粘菌素-磺胺嘧啶琼脂1152

3.卵黄琼脂1152

2.梭菌选择性培养基1152

7.液体硫乙醇酸盐培养基1153

8.促芽孢形成培养基1153

9.艰难梭菌选择性培养基1153

10.类杆菌选择性培养基1153

11.类杆菌属培养基1153

12.梭杆菌选择性培养基1154

13.丙酸杆菌选择性培养基1154

14.乳杆菌选择性培养基1154

15.优杆菌选择性培养基1154

16.双歧杆菌选择性培养基(1)1154

2.高渗糖增菌培养基1155

1.高渗盐增菌培养基1155

十五、L型细菌用培养基1155

19.韦荣氏球菌选择性培养基1155

17.双歧杆菌选择性培养基(2)1155

18.消化链球菌选择性培养基1155

3.固体培养基(L型平板、改良Kagan氏培养基)1156

十六、钩端螺旋体、支原体及衣原体用培养基1156

1.改良TepckhИЙ培养基(磷酸盐培养基)1156

2.Korthof培养基1156

3.EMJH培养基1156

4.BSK Ⅱ培养基1157

5.先锋霉素培养基1157

6.Hayflick基础培养基1157

7.肺炎支原体选择性培养基1157

3.链霉素测定用琼脂1158

5.胰酶解酪蛋白大豆肉汤1158

4.Wilkins-Chalgren培养基1158

十七、药敏试验用培养基1158

2.Mueller-Hinton(M-H)琼脂1158

1.Mueller-Hinton(M-H)肉汤1158

8.衣原体细胞培养常用溶解液的配制1158

6.LB肉汤及LB琼脂1159

十八、卫生微生物检验用培养基1159

1.乳糖蛋白胨培养基1159

2.品红亚硫酸钠培养基1159

3.乳糖胆盐发酵管1159

4.乳糖发酵管1159

十九、干燥培养基简介1160

8.十六烷三甲基溴化铵培养基1160

6.卵磷脂吐温-80营养琼脂1160

7.SCDLP液体培养基1160

5.溴甲酚紫葡萄糖肉汤及琼脂1160

附录二 真菌常用培养基1162

一、培养基1162

1.察(Czapek)氏琼脂1162

2.马铃薯琼脂培养基(PDA)1162

3.虎红氯霉素琼脂(RBC)1162

4.沙氏琼脂(SA)1162

5.麦芽汁琼脂(MEA)1162

12.SL液体培养基1163

11.DCPA琼脂1163

10.DRYS琼脂1163

9.AFPA琼脂1163

8.麦芽汁酵母汁10%盐12%葡萄糖琼脂(MY10~12)1163

7.麦芽汁酵母汁50%葡萄糖培养基(MY50G)1163

6.玉米粉吐温-80琼脂1163

13.SSP液体培养基1164

14.YES液体培养基1164

15.改良APA培养基1164

16.狄克拉兰18%甘油琼脂(DG18)1164

二、试剂1164

1.乳酸苯酚液1164

2.10%~40%氢氧化钾溶液1164

3.复方氢氧化钾溶液1165

4.乳酸品红液1165

1.细胞培养生存液1166

一、最常用细胞培养试剂的配制1166

附录三 病毒检验常用溶液配制1166

2.双抗液(青霉素,链霉素)1167

3.消化液(0.25%胰酶溶液)1167

4.0.2g/L 乙二胺四乙酸二钠溶液1167

5.5g/L酚红溶液1167

6.75g/L NaHCO3溶液1167

7.无钙镁缓冲盐溶液1167

8.细胞染色液1167

二、血清学试剂1167

1.硼酸盐水(pH9.0)1167

3.PH7.2磷酸缓冲盐水(PBS)1168

4.免疫印迹试剂1168

2.Alsevers液1168

附录四 电镜样品制备相关试剂1169

1.0.2mol/L磷酸缓冲液1169

2.0.14mol/L巴比妥钠一醋酸钠缓冲液1169

3.0.2mol/L二甲砷酸钠缓冲液1169

4.2%锇酸1169

5.醋酸盐缓冲1%锇酸固定液1169

6.磷酸盐缓冲1%锇酸固定液1170

7.磷酸盐缓冲戊二醛固定液1170

8.多聚甲醛一戊二醛固定液1170

9.树脂618包埋剂1170

10.Epon812包埋剂1170

11.醋酸铀饱和酒精染液1171

12.柠檬酸铅染液117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