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古陶瓷鉴赏与收藏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张宁,杨俊艳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
- ISBN:7805265437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142页
- 文件大小:45MB
- 文件页数:185页
- 主题词:古代陶瓷-鉴赏-中国;古代陶瓷-收藏-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古陶瓷鉴赏与收藏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编 中国古陶瓷发展史略3
第1章 新石器时代的陶器3
1.1 陶器的发明与制作3
1.2 新石器时代中期的彩陶艺术3
1.3 新石器晚期的蛋壳黑陶4
第2章 夏商周秦汉时期的陶瓷5
2.1 夏、商、周时期5
2.2 秦、汉时期6
第3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陶瓷10
3.1 独领风骚的越窑青瓷10
3.2 黑釉瓷与白釉瓷11
3.3 陶瓷工艺技术的提高与进步12
第4章 隋唐陶瓷13
4.1 隋代白瓷的新成就13
4.2 “南青北白”格局的出现14
4.3 长沙窑釉下彩瓷与鲁山花釉瓷15
4.4 唐代青花瓷的创烧16
4.5 唐代釉陶的奇葩——唐三彩16
第5章 宋辽西夏金代陶瓷18
5.1 宋代官窑18
5.1.1 北宋官窑18
5.1.2 南宋官窑19
5.2 宋代著名民窑与窑系20
5.2.1 定窑与定窑系20
5.2.2 钧窑与钧窑系21
5.2.3 磁州窑与磁州窑系21
5.2.4 耀州窑与耀州窑系21
5.2.5 龙泉窑与龙泉窑系22
5.2.6 景德镇青白瓷窑与青白瓷窑系22
5.2.7 福建省建阳窑与建窑黑瓷系23
5.3 众说纷纭话哥窑23
5.4 辽西夏金代的陶瓷24
5.4.1 辽代陶瓷24
5.4.2 西夏陶瓷25
5.4.3 金代陶瓷25
5.5 宋代陶瓷工艺的巨大成就26
5.5.1 “覆烧”工艺的创造与推广26
5.5.2 装饰技法推陈出新27
5.5.3 石灰碱釉和多次施釉技法的发明与运用27
5.5.4 釉面装饰工艺的创新27
第6章 元代陶瓷29
6.1 继续扩大生产的传统瓷窑29
6.1.1 元代钧窑29
6.1.2 元代磁州窑29
6.1.3 元代霍县窑30
6.1.4 元代龙泉窑30
6.1.5 景德镇窑青白瓷31
6.2 元代景德镇制瓷业的新成就31
6.2.1 青花瓷的成功烧制31
6.2.2 釉里红瓷器的创烧32
6.2.3 卵白釉瓷的创烧32
6.2.4 高温颜色釉瓷的烧制33
6.2.5 孔雀绿釉与釉上彩瓷33
第7章 明代陶瓷34
7.1 瓷都景德镇的陶瓷34
7.1.1 青花瓷与釉里红瓷34
7.1.2 彩瓷35
7.1.3 颜色釉瓷36
7.2 明代景德镇以外的陶瓷38
第8章 清代陶瓷39
8.1 清代景德镇陶瓷发展的历史条件39
8.2 景德镇陶瓷生产的品种与成就39
8.2.1 青花、釉里红与青花釉里红瓷器39
8.2.2 颜色釉瓷40
8.2.3 彩瓷41
8.3 景德镇以外的几个主要瓷窑及其代表作品42
中编 历代名窑名品鉴赏45
第9章 灿烂辉煌的新石器时代陶器45
9.1 稚拙淳朴的早期陶器45
9.1.1 泥质红陶与夹砂红陶45
9.1.2 泥片贴筑法和泥条盘筑法45
9.1.3 罐、釜、钵(碗)、壶46
9.1.4 装饰艺术46
9.2 缤纷绚丽的中期彩陶艺术46
9.2.1 仰韶文化彩陶47
9.2.2 马家窑文化彩陶47
9.2.3 大汶口文化彩陶48
9.2.4 大溪文化彩陶48
9.3 最后辉煌——龙山文化黑陶与蛋壳陶49
9.3.1 山东龙山文化的蛋壳黑陶49
9.3.2 河南龙山文化灰黑陶49
9.3.3 屈家岭文化蛋壳彩陶50
9.3.4 良渚文化黑皮陶50
第10章 凝重庄美的夏商周陶瓷51
10.1 一脉相承的三代灰陶51
10.1.1 鲜明别致的夏代灰陶51
10.1.2 鼎盛繁荣的商代灰陶51
10.1.3 日趋衰落的两周灰陶52
10.1.4 战国暗纹陶与彩绘陶52
10.2 昙花一现的商代刻纹白陶53
10.3 规范整齐的印纹硬陶53
10.4 清新朴实的原始青瓷54
10.4.1 商代——原始青瓷诞生54
10.4.2 蓬勃发展的西周原始青瓷54
10.4.3 光润精巧的春秋原始青瓷55
10.4.4 地域特征明显的战国原始青瓷55
第11章 豪迈奔放的秦汉陶瓷56
11.1 华丽浪漫的彩绘陶56
11.2 光耀后世的低温铅釉陶56
11.3 古朴简洁的原始瓷57
11.4 莹润淡雅的青瓷与黑瓷57
第12章 苍古幽玄的三国两晋南北朝陶瓷59
12.1 各具特色的南方名窑59
12.1.1 青瓷典范——越窑59
12.1.2 纯正缥瓷——瓯窑60
12.1.3 黑瓷如漆——德清窑60
12.2 丰富多彩的瓷器造型61
12.2.1 飞鸟人物堆塑罐61
12.2.2 玲珑巧妙鸡首壶61
12.2.3 安逸吉祥羊形插台61
12.3 迅速崛起的北方陶瓷62
12.3.1 佛光溢彩——北方青瓷62
12.3.2 惊世骇俗——北方白瓷62
12.3.3 别趣横溢——低温釉陶63
第13章 南北争奇的隋唐五代陶瓷64
13.1 开启新风的隋代陶瓷64
13.1.1 安徽淮南窑青瓷64
13.1.2 湖南湘阴窑青瓷64
13.1.3 河南安阳窑青瓷65
13.1.4 成熟精美的白瓷65
13.2 兼收并蓄的唐代陶瓷66
13.2.1 如冰似玉的越窑青瓷66
13.2.2 类银似雪的邢窑白瓷66
13.2.3 独树一帜的长沙窑釉下彩瓷67
13.2.4 天然成趣的鲁山窑花釉瓷67
13.2.5 变化巧妙的绞胎器67
13.2.6 珍珠地划花瓷68
13.2.7 绚丽多姿的唐三彩68
13.3 战乱求生的五代瓷器69
13.3.1 秘色越窑69
13.3.2 定窑白瓷69
第14章 百花争艳的宋辽西夏金代陶瓷70
14.1 官民争奇——宋代陶瓷70
14.1.1 雨过天青官汝窑70
14.1.2 天际云霞官钧窑71
14.1.3 汴京、修内司与郊坛官窑71
14.1.4 工整严谨的定窑印花白瓷72
14.1.5 犀利洒脱的耀州窑刻花青瓷72
14.1.6 对比鲜明的磁州窑白地黑花瓷73
14.1.7 化缺陷为奇美的哥窑开片瓷74
14.1.8 粉润葱翠的龙泉青瓷74
14.1.9 莹缜温润的景德镇青白瓷75
14.1.10 倍受茶家偏爱的建窑黑瓷75
14.1.11 新颖独特的吉州窑黑瓷76
14.2 契丹风采——辽代陶瓷76
14.2.1 朴拙自然的白瓷76
14.2.2 纯正鲜丽的釉陶77
14.2.3 民族风格浓郁的造型77
14.3 党项雄姿——西夏陶瓷78
14.3.1 皇室最爱白瓷与黑瓷78
14.3.2 粗犷雄放的剔刻花装饰78
14.3.3 反映民族习俗的独特造型78
14.4 女真特质——金代陶瓷79
14.4.1 不断创新的定窑白瓷79
14.4.2 磁州窑铁锈花79
14.4.3 钧窑名品紫红斑79
14.4.4 三彩与红绿彩80
第15章 气势磅礴的元代陶瓷81
15.1 蓝白交融的钧窑瓷81
15.2 生活气息浓厚的磁州窑瓷81
15.3 葱翠如玉的龙泉窑瓷82
15.4 新品迭出的景德镇瓷82
15.4.1 光洁莹润的青白瓷82
15.4.2 色如蛋壳的卵白釉83
15.4.3 铜红与钴蓝交相辉映83
15.4.4 淡雅幽倩的青花瓷84
15.4.5 釉里红与青花釉里红85
第16章 缤纷艳丽的明代陶瓷86
16.1 精美绝伦的景德镇瓷86
16.1.1 素雅而又热烈的青花86
16.1.2 釉里红与青花釉里红89
16.1.3 浓艳华丽的五彩90
16.1.4 争奇斗艳的斗彩91
16.1.5 不用红色的素三彩92
16.1.6 红彩与绿彩92
16.1.7 纯净匀润的颜色釉93
16.2 烧瓷中心以外的陶瓷名品95
16.2.1 日渐衰落的龙泉青瓷95
16.2.2 白若凝脂的德化白瓷95
16.2.3 自然超脱的宜兴紫砂陶96
16.2.4 神韵独特的山西珐华器96
第17章 空前繁盛的清代陶瓷97
17.1 群英荟萃的景德镇瓷97
17.1.1 色分五彩的青花97
17.1.2 釉里红与青花釉里红99
17.1.3 古趣盎然的五彩100
17.1.4 艳丽凝厚的斗彩101
17.1.5 精致温雅的素三彩102
17.1.6 雍容华贵的珐琅彩102
17.1.7 柔丽温润的粉彩103
17.1.8 色彩纷呈的杂釉彩105
17.1.9 琳琅满目的颜色釉106
17.2 景德镇以外的陶瓷名品109
17.2.1 继续发展的德化窑109
17.2.2 精巧细腻的宜兴紫砂109
17.2.3 仿钧之石湾窑109
下编 古陶瓷的鉴定与收藏113
第18章 古陶瓷的鉴定与收藏113
18.1 鉴定的目的、内容与方法113
18.1.1 鉴定的目的113
18.1.2 鉴定的内容113
18.1.3 鉴定的方法115
18.1.4 传统古陶瓷鉴定要领117
18.2 古陶瓷作伪与辨识123
18.2.1 古陶瓷仿制的历史回顾123
18.2.2 古陶瓷作伪与辨识125
第19章 古陶瓷收藏128
19.1 收藏简史一瞥128
19.2 收藏古陶瓷应掌握了解的基本知识129
19.3 收藏现状与前景展望130
主要参考书目134
附录136
中国历史纪年简表136
中国古代主要陶瓷窑址一览表137
后记142
热门推荐
- 2546797.html
- 2265289.html
- 2757700.html
- 3873317.html
- 1435520.html
- 2207184.html
- 3605051.html
- 1171942.html
- 3052612.html
- 389926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52015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17312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86513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08386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67494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59385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53338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11291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76061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5387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