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装备可靠性与综合保障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装备可靠性与综合保障
  • 冯静等编著 著
  • 出版社: 长沙市: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
  • ISBN:7810994794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488页
  • 文件大小:24MB
  • 文件页数:502页
  • 主题词:武器装备管理-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装备可靠性与综合保障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绪论1

1.1 装备可靠性工程概述1

1.1.1 可靠性与可靠性工程1

1.1.2 其他相关学科的发展3

1.1.3 我国可靠性工程的发展6

1.2 可靠性在现代装备研制中的重要地位8

1.2.1 可靠性、维修性和保障性是产品质量的重要特性8

1.2.2 可靠性、维修性和保障性是制约装备效费比的重要因素8

1.2.3 可靠性、维修性和保障性是产品的设计特性9

1.2.4 可靠性工作的法规与标准9

1.3 装备的保障与综合技术保障10

1.3.1 装备系统和装备保障10

1.3.2 装备保障问题的严重性12

1.3.3 装备综合技术保障15

1.4 装备可靠性工程与综合保障20

1.4.1 综合保障与可靠性、维修性等专业工程的关系20

1.4.2 综合保障的目标与基本内容20

1.4.3 寿命周期各阶段综合保障的任务23

1.4.4 综合保障的特点27

第2章 装备的可靠性参数及指标29

2.1 可靠性及其度量29

2.1.1 产品的可靠性29

2.1.2 可靠度函数及累积故障分布函数30

2.1.3 故障率33

2.1.4 平均故障前时间与平均故障间隔时间39

2.2 常用的可靠性参数及其分类41

2.2.1 常用的可靠性参数41

2.2.2 参数的分类43

2.3 可靠性参数与指标的特点45

2.4 参数选择和指标确定的依据和要求45

2.4.1 参数选择的依据45

2.4.2 指标确定的依据46

2.4.3 参数、指标确定的程序46

2.5 参数及其量值的转换47

2.5.1 参数及其量值转换模型47

2.5.2 保证参数量值转换正确性的基本要素49

2.6 国外若干武器装备的可靠性参数和指标49

习题53

第3章 系统可靠性模型的建立与分析56

3.1 概述56

3.1.1 建立可靠性模型的目的和用途56

3.1.2 可靠性框图和工作原理图56

3.2 几种典型的可靠性模型59

3.2.1 串联系统模型59

3.2.2 并联系统模型61

3.2.3 混联系统模型62

3.2.4 r/n(G)模型63

3.2.5 非工作贮备模型65

3.2.6 网络系统模型66

3.3 基本可靠性模型和任务可靠性模型73

3.3.1 基本可靠性模型73

3.3.2 任务可靠性模型74

3.4 建立系统可靠性模型的程序75

3.4.1 确定产品定义75

3.4.2 建立任务可靠性框图77

3.4.3 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77

3.4.4 建模工作的注意事项77

3.5 选择可靠性模型的原则77

习题80

第4章 可靠性预计与分配85

4.1 可靠性分配85

4.1.1 可靠性分配的目的和依据85

4.1.2 可靠性分配的准则86

4.1.3 可靠性分配方法86

4.2 可靠性预计97

4.2.1 可靠性预计的目的与意义97

4.2.2 可靠性预计的方法97

习题102

第5章 可靠性设计分析技术103

5.1 故障模式影响及危害性分析103

5.1.1 概述103

5.1.2 故障模式影响分析104

5.1.3 危害性分析109

5.1.4 确定重要件和关键件112

5.1.5 进行FME(C)A应注意的问题113

5.1.6 应用实例115

5.2 故障树分析119

5.2.1 概述119

5.2.2 故障树的建造120

5.2.3 故障树的数学描述128

5.2.4 故障树的定性分析133

5.2.5 故障树定量化计算139

5.2.6 故障树的简化148

5.2.7 重要度及其在设计中的应用155

5.2.8 FTA法的评价158

5.2.9 FTA法的应用实例158

5.3 可靠性设计方法164

5.3.1 概述164

5.3.2 制定和贯彻可靠性设计准则165

5.3.3 可靠性设计的主要准则166

5.3.4 降额设计171

5.3.5 简化设计171

5.3.6 余度设计172

5.3.7 耐环境设计174

5.3.8 热设计175

5.3.9 健壮设计176

习题187

第6章 可靠性试验与鉴定190

6.1 可靠性试验概述190

6.1.1 可靠性试验的目的190

6.1.2 可靠性试验的特点190

6.1.3 可靠性试验的分类190

6.2 可靠性寿命试验192

6.2.1 寿命试验的目的192

6.2.2 寿命试验的分类192

6.2.3 寿命试验的设计193

6.2.4 寿命试验数据的统计分析196

6.3 可靠性抽样检验202

6.3.1 计数抽样检验202

6.3.2 指数分布的寿命抽样方案210

6.3.3 指数分布的计量一次抽样检验215

6.4 可靠性筛选试验219

6.4.1 可靠性筛选的意义219

6.4.2 筛选时间的确定221

6.5 加速寿命试验224

6.5.1 加速寿命试验和失效物理224

6.5.2 加速寿命试验实施的基本结论226

6.5.3 加速寿命试验中的参数估计问题226

6.6 可靠性增长试验230

6.6.1 可靠性增长趋势的检验方法231

6.6.2 Duane模型与分析236

6.6.3 AMSAA模型与分析242

习题250

第7章 维修性设计与分析252

7.1 概述252

7.1.1 维修性的基本概念252

7.1.2 维修性的主要度量指标253

7.1.3 维修活动的分类255

7.1.4 装备的维修级别257

7.2 系统维修性模型的建立与分析258

7.2.1 维修性函数259

7.2.2 维修性模型中常用的统计分布260

7.2.3 可用度函数267

7.3 维修性预计与分配271

7.3.1 维修性分配271

7.3.2 维修性预计277

7.4 系统维修性设计279

7.4.1 设计检查一览表280

7.4.2 封装结构设计281

7.4.3 人机系统设计282

7.4.4 安全性283

7.4.5 测试与检查284

7.5 维修性验证与评定286

7.5.1 概述286

7.5.2 维修性试验与评定的程序287

7.5.3 故障的模拟与样本的分配方法289

7.5.4 维修性试验方案的设计290

7.6 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RCM)293

7.6.1 RCM的基本思想293

7.6.2 系统的RCM分析296

习题299

第8章 安全性分析302

8.1 概述302

8.1.1 基本概念302

8.1.2 安全性参数303

8.1.3 安全性指标304

8.1.4 系统安全性与技术安全304

8.1.5 系统安全性与其他学科305

8.2 安全性分析的事故机理307

8.2.1 危险、危险因素和事故307

8.2.2 事故机理308

8.2.3 基于事故机理的安全性分析框架309

8.3 危险分析方法311

8.3.1 初步危险表311

8.3.2 初步危险分析311

8.3.3 分系统危险分析314

8.3.4 系统危险分析314

8.3.5 事件树分析315

8.3.6 主逻辑图与功能事件序列图317

8.3.7 危险与运行性分析321

8.4 软件安全性分析328

8.4.1 软件安全性基本概念328

8.4.2 软件不安全的原因329

8.4.3 软件开发各阶段的安全性工作330

8.4.4 软件安全性分析过程332

8.4.5 软件安全性分析技术335

习题339

第9章 保障系统设计340

9.1 规划保障340

9.1.1 装备保障的基本概念340

9.1.2 规划保障的基本概念342

9.1.3 规划保障的程序344

9.1.4 规划保障数据输入和研制各阶段的工作348

9.1.5 规划保障时应考虑的问题348

9.1.6 制定和优化保障方案的主要保障性分析工作项目349

9.2 规划保障资源362

9.2.1 保障资源要求形成的一般过程362

9.2.2 规划人力与人员365

9.2.3 规划供应保障367

9.2.4 规划保障设备372

9.2.5 规划技术资料375

9.2.6 规划训练与训练保障378

9.2.7 规划保障设施381

9.2.8 规划包装、装卸贮存和运输(PHS&T)保障383

9.2.9 规划计算机资源保障385

9.3 保障系统的形成386

9.3.1 保障系统的内涵386

9.3.2 保障系统形成的过程386

第10章 综合保障工程管理389

10.1 综合保障工程的接口389

10.1.1 综合保障工程接口的概念与分类389

10.1.2 综合技术保障要素之间的接口390

10.1.3 工程学科之间的接口391

10.1.4 承制方内部的接口394

10.1.5 承制方与订购方及供应方的接口396

10.2 综合保障工程管理的方法397

10.2.1 系统工程管理397

10.2.2 并行工程406

10.3 综合保障工程的组织机构和专业人员的配备412

10.3.1 综合保障工程组织机构412

10.3.2 承制方与供应方综合技术保障的组织结构形式416

10.3.3 产品综合工作组的组织方法420

10.3.4 综合保障工程专业人员的配备423

10.4 综合保障工程的规划与控制425

10.4.1 综合保障工程的规划425

10.4.2 综合保障工程的控制440

10.4.3 装备由生产向作战使用转移的控制444

10.5 综合保障工程的风险管理448

10.5.1 风险和风险管理的概念448

10.5.2 综合保障工程的风险与控制451

10.5.3 综合保障风险管理454

10.6 综合保障信息管理460

10.6.1 综合保障信息管理概述460

10.6.2 全寿命信息管理463

10.6.3 综合保障信息系统471

附录47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