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指导 上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黎雨,袁伟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
- ISBN:7800974391
- 出版时间:2001
- 标注页数:1198页
- 文件大小:80MB
- 文件页数:1234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指导 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卷)3
第一篇 生态环境保护概论3
第一章生态与环境保护3
(上 卷)3
总目录3
第一篇 生态环境保护概论3
第一章生态与环境保护3
第一节生态学研究的基本内容3
一、生态学的概念3
目录3
二、生态学与生物圈4
三、生态系统的涵义、结构及组成6
四、生态系统与食物链10
五、生态系统的功能12
六、生态平衡19
一、环境的概念24
第二节环境与环境保护24
二、环境保护的涵义24
三、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25
第三节生态学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28
一、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28
二、树立正确的生态观,保护和管理环境30
三、掌握和利用生态原理,指导人类的经济和社会活动30
四、充分利用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32
五、综合利用自然资源和能源32
一、人口增长趋势及特点34
第一节人口与生态环境保护34
第二章人类与生态环境保护34
第二章人类与生态环境保护34
二、人口爆炸性增长导致环境恶化36
三、我国人口现状与控制38
四、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40
第二节城市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42
一、城市生态系统及其特征42
二、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44
三、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45
第三节农业生态系统与生态环境保护47
一、农业生态系统的概念与特征47
二、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48
第一节可持续发展战略51
第三章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战略51
一、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51
第三章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战略51
二、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55
三、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环境56
第二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保护生态环境面临的问题59
一、大气臭氧层破坏59
二、地球温暖化与海平面上升60
三、大气污染严重61
四、水体污染与全球性淡水危机62
五、水土流失与土地荒漠化63
六、海洋环境恶化63
七、森林和生物性资源锐减64
九、自然灾害发生频率不断上升65
八、垃圾成灾65
一、从发展战略上认识环境保护,建立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的正常机制68
第三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对策68
三、依靠科技进步,积极推广新技术69
二、加强环境法制建设,完善法规,严格执法,确保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69
六、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70
五、广泛开展国际、国内环保合作,积极参与全球环境保护活动70
四、增加全社会对环境保护的投入70
第四章中国当前生态环境保护状况74
第四章中国当前生态环境保护状况74
第一节当前生态环境保护取得的成绩74
一、环境保护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74
二、环境污染防治取得重要进展75
三、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进一步加强77
四、环境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77
五、环境科技和环境保护产业有了新的发展78
六、环境保护队伍和基础能力建设有所加强78
七、国际环境领域的合作与履约取得进展79
第二节 当前人类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79
一、人口剧增80
二、资源锐减80
三、生态环境恶化81
第三节当前我国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83
一、人口包袱沉重83
二、荒漠化形势严峻83
五、自然灾害频繁84
四、长江、黄河、澜沧江源头生态环境的恶化84
六、野生动植物种濒危84
三、淡水短缺84
第四节当前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85
一、对资源不合理开发利用85
七、环境污染严重85
第五节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必要性86
二、对污染物没有合理治理86
一、防治环境污染,维护生态平衡,是保证农业发展的重要前提87
二、制止环境继续恶化,进一步提高环境质量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87
三、环境保护是两个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88
四、生态环境保护事关现代化建设的大局88
第六节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措施90
一、进一步提高对生态环境建设长期性与艰巨性认识90
二、改革生态环境建设项目管理办法,加强生态工程建设91
四、建立健全稳定的投入保障机制,加强政策扶持91
三、加强法制建设,依法保护和治理生态环境,防止人为破坏活动91
五、加强科学研究与技术推广服务,提高工程建设实效92
第一节中国生态环境保护的指导思想93
一、坚持邓小平维护生态平衡的发展观93
第五章中国生态环境保护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93
第五章中国生态环境保护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93
二、坚持国家生态环境保护战略部署94
三、用“三个代表”的思想指导生态环境工作98
一、坚持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环境建设并举的原则100
第二节中国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100
二、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105
三、坚持统筹兼顾、综合决策、合理开发的原则106
四、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使用谁付费的原则108
第六章中国生态环境保护的目标112
第一节中国生态环境保护的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112
一、中国生态环境保护的近期目标112
第六章中国生态环境保护的目标112
二、中国生态环境保护的远期目标113
第二节中国生态环境保护目标实施工作要点114
一、节约和保护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114
三、要加大环境保护和治理力度115
二、加强生态建设,遏制生态变化115
四、大力防治土地荒漠化116
五、积极发展我国的生态环保产业118
第一章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123
第二篇 生态环境保护管理123
二、生态环境管理的主要组成要素123
一、生态环境管理的概念123
第一节生态环境管理123
第一章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123
第二篇 生态环境保护管理123
三、国家生态环境资源管理126
四、生态环境管理的基本手段130
第二节生态环境资源管理体制132
一、生态环境资源管理体制的概念132
二、生态环境资源管理机构135
三、生态环境管理部门的基本职能135
四、监督检查137
五、提供服务138
一、国家环境保护局的职责139
第三节生态环境管理部门的职责和任务139
二、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局(厅)的主要职责140
三、市(地、自治州、盟、行署)环境保护局的主要职责141
五、乡(镇)、街道人民政府环境保护机构或专职人员的主要职责142
四、县(旗、县级市)环境保护局的主要职责142
六、生态环境管理人员的基本条件和要求143
第四节生态环境管理的范围143
一、环境污染的控制144
二、自然生态破坏的监督144
三、国际环境合作与交流的管理145
第二章生态环境管理的基本制度146
第一节生态环境管理基本制度的概念和分类146
二、生态环境管理基本制度的分类146
一、生态环境管理基本制度的概念146
第二章生态环境管理的基本制度146
第二节生态环境管理政策147
一、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148
二、中国环境保护的基本方针149
三、中国环境保护的基本政策150
四、生态环境保护技术政策152
五、生态环境保护经济政策159
六、生态环境社会政策167
第三节生态环境资源保护制度168
一、生态环境规划、计划制度168
二、环境监测制度170
三、环境标准制度172
四、环境资源保护目标责任制度173
五、环境影响评价制度174
六、“三同时”制度176
七、许可证制度177
第四节环境污染防治制度178
一、排污收费制度178
二、现场检查制度181
三、限期治理制度182
四、综合利用制度184
五、防止污染转嫁制度187
六、污染事故强制应急制度188
第五节自然资源管理制度189
一、自然资源权属制度189
二、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禁限制度191
三、自然资源有偿利用制度193
四、自然资源补救制度194
第三章生态环境管理决策198
一、决策与环境管理决策概念198
第一节生态环境管理决策的基本概念和分类198
第三章生态环境管理决策198
二、生态环境管理决策的分类和层次199
第二节生态环境管理决策的内容和程序201
一、生态环境管理决策的内容201
二、生态环境管理决策的程序201
三、生态环境管理决策的原则202
四、生态环境管理决策体系203
第三节生态环境管理决策技术和方法204
一、生态环境管理决策技术204
二、生态环境管理决策方法205
第四节建立生态环境保护综合决策机制214
一、在社会经济发展活动过程中建立和完善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制度215
二、充分发挥决策主体在建立和完善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制度中的作用216
三、建立和完善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制度的其他相关途径217
一、生态环境管理方案的分类219
第四章生态环境管理方案的制定与评估219
第四章生态环境管理方案的制定与评估219
第一节生态环境管理方案的制定219
二、生态环境管理方案的制定方法220
第二节生态环境管理方案的执行226
一、明确问题227
二、审议可能采取的方案227
一、费用—效益分析(CBA)228
五、方案效果的评定228
第三节生态环境管理方案的评估方法228
四、执行规划或计划228
三、拟定方案实施规划或计划228
二、费用—有效性分析法240
三、环境管理系统结构方案的评估方法243
第四节环境审计252
一、环境审计的含义252
二、环境审计的作用252
三、环境审计的程序253
四、审计机构的权利和义务254
一、环境规划的含义256
第五章生态环境规划管理256
第一节生态环境规划管理概述256
第五章生态环境规划管理256
四、生态环境规划的基本内容257
三、生态环境规划的类型257
二、制定生态环境规划的基本原则257
五、生态环境规划的作用258
第二节环境预测259
一、环境预测的基本内容259
二、环境预测方法260
一、编制生态环境规划的工作计划271
二、区域环境现状调查和评价271
第三节生态环境规划的编制程序和说明271
三、环境预测分析273
四、确定生态环境规划目标274
五、进行生态环境规划方案的设计277
六、生态环境规划方案的申报与审批277
第四节生态环境规划方案的设计277
一、生态规划(或土地利用规划)的方案设计279
二、自然保护规划方案的设计281
三、水污染控制规划方案的设计282
第五节生态环境规划的实施288
一、实施生态环境规划的具体要求和措施289
二、生态环境规划管理的工作程序290
第六章生态环境质量管理291
第一节生态环境质量管理概述291
一、环境质量管理的涵义291
二、环境质量管理的类型291
三、环境质量管理的基本内容291
第六章生态环境质量管理291
四、环境质量管理程序293
第二节环境标准和环境质量指标体系管理293
一、环境标准的涵义293
二、我国的环境标准体系简介296
三、环境质量指标体系297
第三节环境质量监测的管理299
一、布点、采样、样品储存和运输299
二、分析方法及其质量控制301
一、环境质量的现状评价302
第四节环境质量评价管理302
五、加强环境监测本身的管理302
三、标准参考物的质量控制302
四、监测数据的处理302
二、环境影响评价(或环境预断评价)304
第五节环境质量管理方法309
一、大气环境质量管理方法309
二、水环境质量管理方法313
三、土壤环境质量管理方法318
四、综合环境质量管理方法320
第六节污染物的总量控制320
一、总量控制涵义320
二、环境容量的计算322
三、污染物总量控制方法327
一、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的产生与发展329
第七章建立和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329
第一节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概述329
第七章建立和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329
二、分析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的基本理论与依据333
三、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的内涵和特点337
四、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的形式、类型和层次340
第二节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指标体系344
一、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指标体系的制定原则要求344
二、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指标体系的建立345
第三节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工作运行程序354
一、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运行程序框架354
二、环境保护目标责任书(或指标)的制定355
三、环境保护目标责任书的签订(或下达)356
四、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的实施357
五、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的考核与奖惩360
六、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配套政策361
附录: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实施办法(代拟稿)363
第四节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与其他环境保护管理制度的关系367
一、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与其他环境管理制度的关系367
二、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实施中各部门的职能作用371
第五节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典型实例分析376
一、广东、青岛等省市的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376
二、天津市的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378
附录:责任书指标体系技术规定及说明381
第八章建立生态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体制393
第一节生态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体制概念及原则393
一、生态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体制的概念393
二、生态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体制的原则393
第八章建立生态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体制393
第二节生态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体制的机构及其职责394
一、国务院和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394
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395
三、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395
五、其他依法行使环境资源监督管理职能的部门396
四、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396
第九章工业企业环境管理397
第九章工业企业环境管理397
第一节工业企业环境管理概述397
一、工业企业环境管理的基本原则397
二、工业企业环境管理的目的、特征、任务与体制398
三、工业企业环境管理的依据与手段401
四、工业企业环境保护计划管理与年度计划402
五、制定企业环境保护规划与预测403
第二节工业企业环境管理中污染物的控制406
一、控制污染物流失的途径与流失总量406
二、PDCA方法用于控制污染物流失及实例407
第三节企业环境管理指标体系和考核指标411
一、企业环境管理指标体系411
二、污染物综合排放合格率411
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与达标率412
第四节工业企业环保机构职责和环境管理415
一、工业企业环境保护机构的职责415
二、工业企业环境质量管理415
三、工业企业环境技术管理420
四、工业企业环境科研管理421
六、开展工业企业环境管理学术交流422
五、工业企业环境管理现代化422
第五节工厂建设中的环境管理423
一、项目前期工作中的环境管理423
二、设计阶段中的环境管理424
三、施工建设阶段中的环境管理426
四、竣工验收阶段中的环境管理426
第六节工业企业环境保护承包(目标)责任制427
一、环境保护承包(目标)责任制的建立与特点427
二、工业企业环境保护承包(目标)责任制的基本内容428
三、工业企业实行环境保护承包(目标)责任制的效果429
第十章建立生态环境保护的预警制度430
第一节建立生态环境保护预警制度430
一、气象、洪水灾害预警430
第十章建立生态环境保护的预警制度430
二、地震预报、预警431
三、地质灾害预警432
四、农作物病虫害及其他各种灾害的及时预警433
第二节灾害预警的要素和准确度433
一、灾害预警的要素433
二、灾害预警的准确度435
第三节灾害预警的信息传播及响应436
一、预警信息传播436
二、预警响应438
第四节中国灾害监测预警工作的现状439
一、气象监测、预报与警报439
二、洪水灾害观测与预警441
三、海洋灾害观测、预报与警报442
四、地震观测、预报与警报443
五、地质灾害监测与预警445
六、农林生物灾害监测与预警445
七、森林草原火灾的监测、预报与警报446
附录:关于天灾预测工作的几点初步意见446
第十一章加强生态环境宣传教育449
二、环境宣传教育的基本任务449
第十一章加强生态环境宣传教育449
一、环境宣传教育的含义449
第一节环境宣传教育概述449
三、环境宣传教育的特点451
四、环境宣传教育的地位和作用451
五、环境宣传教育的发展历程452
第二节加强生态环境教育455
一、我国生态环境教育现状455
二、生态环境教育存在的问题458
三、生态环境宣传教育的目标459
四、生态环境教育的主要对策459
第三节加大环境宣传力度462
一、生态环境宣传现状462
三、生态环境宣传目标464
四、生态环境宣传主要对策464
二、生态环境宣传存在的问题464
第三篇 重要生态功能区的生态环境保护469
第三篇 重要生态功能区的生态环境保护469
第一章生态功能区的生态环境保护概述469
第一章生态功能区的生态环境保护概述469
第一节生态环境功能分区469
一、生态环境功能分区的目的469
二、水域生态环境功能区的划分470
三、城市生态环境功能区的划分472
第二节全国生态环境功能区总体布局475
一、黄河中上游地区475
二、长江中上游地区476
三、“三北”风沙综合防治区476
四、南方丘陵红壤区476
五、北方土石山区477
六、东北黑土漫岗区477
七、青藏高原冻融区477
八、草原区477
一、黄河中上游地区478
三、风沙区478
二、长江中上游地区478
第三节生态环境功能区的重点工程478
第四节生态环境功能区建设的政策措施479
一、加强领导,认真做好规划的组织实施工作479
四、草原区479
二、加强法制建设,依法保护和治理生态环境480
三、把科技进步放在突出位置,大力推广先进适用的科技成果480
四、继续深化“四荒”承包改革,稳定和完善有关鼓励政策480
五、抓好重点工程的建设和管理481
六、建立健全稳定的投入保障机制481
第二章水土保持功能区的生态环境保护482
第一节重点预防保护区和重点预防监督区的生态环境保护482
一、重点预防保护区的生态环境保护482
第二章水土保持功能区的生态环境保护482
二、重点预防监督区的生态环境保护484
一、水土流失监测站网建设的必要性485
二、规划安排485
第二节水土流失监测站网的建设485
一、开发建设区水土保持示范工程487
第三节加强水土保持科技示范推广工程487
二、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开发示范县工程488
第三章农业生态功能区的生态环境保护490
第一节农业生态功能区的建设490
一、黄河中上游及黄土高原区的农业生态功能区490
第三章农业生态功能区的生态环境保护490
二、长江中上游及源头地区的农业生态功能区491
三、“三北”风沙干旱区的农业生态功能区492
四、草原区的农业生态功能区493
五、农业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的建设494
一、加强宣传力度495
四、加强对生态农业建设的领导495
二、努力增加资金投入495
三、加快先进实用技术推广495
第二节农业生态功能区建设的政策措施495
六、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496
五、加强政策法规建设496
第四章林业生态功能区的生态环境保护497
一、指导思想及遵循的原则497
第四章林业生态功能区的生态环境保护497
第一节林业生态环境功能区建设的基本思路497
二、林业功能区区划497
三、林业生态环境功能区的规划目标与阶段目标498
第二节林业生态环境功能区建设总体布局499
一、东北、内蒙古天然林资源保护及水源涵养区499
二、“三北”荒漠化防治及水土流失治理区500
三、长江中上游天然林保护及水土流失治理区500
四、珠江流域水土流失治理区501
五、黄、淮(太)、海平原及山地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区501
六、东南沿海丘陵山地生态治理区501
七、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监控与保护区501
八、热带林保护区502
第五章中国湖泊的生态环境保护503
第五章中国湖泊的生态环境保护503
第一节中国湖泊的类型、特征与分布503
一、中国湖泊的类型及特征503
二、中国五大湖区的基本特征521
三、中国主要的湖泊和水库529
第二节 中国湖泊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536
一、中国湖泊水资源及其分配537
二、中国湖泊水资源的开发利用549
三、开发利用带来的主要环境问题555
四、中国湖泊水资源开发的方向560
一、湖泊萎缩与水量剧减状况564
第三节中国湖泊萎缩与其他环境问题564
二、干旱区湖泊水质盐碱化趋势及其原因581
三、中国湖泊有毒有害物质污染588
四、围湖造田及其生态后果596
五、中国湖泊环境变化趋势600
第四节中国湖泊环境的保护和管理605
一、中国湖泊环境污染的控制对策606
二、中国湖泊环境污染治理技术618
第四篇重点资源开发利用的生态环境保护629
第一章资源开发利用的生态环境保护概论629
第四篇 重点资源开发利用的生态环境保护629
第一章资源开发利用的生态环境保护概论629
第一节自然资源概述629
一、自然资源629
二、自然资源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631
一、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632
第二节中国资源的总体概况632
二、我国资源的满足程度634
三、中国资源的国际地位636
四、我国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问题640
第三节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641
一、树立正确的资源观641
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原则644
三、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策略645
第四节资源总体战略对策648
一、优化区域资源配置648
二、合理开发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649
三、提高利用国际资源能力651
四、依靠科技进步缓解资源供求矛盾652
五、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经济体系653
第二章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655
第二章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655
第一节我国水资开发利用概述656
一、水与水资源的涵义656
二、水量开发利用现状656
三、水能开发利用现状657
四、水能开发展望658
第二节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中面临的问题659
一、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659
二、控水工程不足,旱涝灾害频繁660
三、水土流失严重,河流含沙量大661
四、水域污染严重662
五、管理混乱、浪费严重663
六、不重视湖泊资源的保护,影响水资源综合开发效益664
第三节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对策665
一、认真开展宣传教育工作,树立全民保护水资源和节约用水的意识665
二、加强水资源综合管理,提高管理手段及能力666
三、保护水源,防止污染与节约用水并重667
四、搞好重点工程的除险加固,进一步发展水利建设,提高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率668
五、有计划地进行跨流域调水,改善水资源区域分布的不均衡性669
六、加强水面保护与开发,促进水资源的综合利用671
第四节水资源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规定671
一、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一般规定672
二、水资源开发利用的规定672
三、水、水域和水工程保护的规定673
四、用水管理的规定673
五、防汛与抗洪的规定674
六、违反水资源保护的法律责任675
一、土地与土地资源676
第三章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676
第三章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676
第一节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概述676
二、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特点677
三、土地资源保护679
第二节土地资源开收利用面临问题679
一、土地资源的严峻态势679
二、土地资源的开发潜力681
第三节土地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对策682
一、扩大耕地基础:积极开发后备耕地资源682
二、提高耕地单产:扩大灌溉,增加复种683
三、切实保护耕地:建立耕地保护区,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683
五、合理利用草地:积极发展饲料生产,因地制宜地扩大草食性畜牧业生产规模684
四、人工造林与林地更新:充分利用林地资源,加强丘陵山区林业建设684
六、做好土地资源的调研、评价和规划工作685
七、加强土地管理:依法管理土地,加强宣传教育,强化全民族的土地意识685
第四节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规定685
一、关于土地资源保护的原则性规定686
二、关于土地权属的规定686
三、土地用途管制制度686
四、土地调查和统计制度688
五、耕地特殊保护688
六、征用土地补偿标准689
七、关于防止土地沙化、盐渍化、潜育化及土地流失的规定689
八、关于土地复垦的规定690
九、关于建设用地管理的规定690
十一、违反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保护法律责任692
十、关于土地管理监督检查的规定692
二、森林资源的功能695
第四章森林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695
第一节森林资源开发利用概述695
第四章森林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695
一、森林与森林资源的概念695
三、森林资源的种类696
四、森林资源的特点697
五、森林资源保护698
第二节森林资源开发利用面临的问题698
一、可开采森林资源日益减少699
二、林分质量不断下降699
三、森林资源利用率较低699
二、充分利用南方优越的自然条件,发展速生丰产用材林700
一、加强林区建设,积极培育后备森林资源700
第三节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对策700
四、森林火灾和刀耕火种对森林资源造成了严重的破坏700
四、积极发展经济林和薪炭林701
三、大力营造防护林701
五、加强植树造林和绿化702
六、加强实施森林保护制度703
第四节森林资源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规定705
一、关于森林资源权属的规定705
二、关于森林经营管理的规定706
三、关于森林保护的规定707
四、关于植树造林的规定708
五、关于森林采伐的规定708
六、关于违反森林资源开发利用的法律责任709
第五章草原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712
第一节草原资源开发利用概述712
一、草原资源的含义及分类712
第五章草原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712
三、草原资源的特点713
二、草原资源的环境效能713
四、草原资源保护715
第二节草原资源开发利用面临问题715
一、草原退化严重715
二、草原沙化716
三、草原盐碱化716
四、草原动植物资源破坏严重716
五、草原鼠虫害严重716
第三节草原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对策717
一、加强北方牧区草地资源的合理利用717
二、充分开发利用南方草山草坡717
三、保护天然草地资源,维护生态平衡717
四、加强各种农业措施和能量投入及科学技术的应用717
第四节草原资源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规定718
一、关于草原权属的规定718
二、关于草原合理开发利用的规定720
三、关于草原保护的规定721
四、关于草原管理的规定722
五、关于违反草原资源开发利用的法律责任723
一、海洋资源的概念724
第一节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概述724
第六章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724
第六章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724
二、海洋资源的分类725
三、海洋资源的特点725
四、海洋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状况726
五、我国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前景730
第二节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中面临的问题731
一、海洋资源调查不够732
二、海涂资源利用程度低732
三、海洋资源开发差别大732
四、海洋产业规模小、结构不合理732
五、缺乏资金、技术和人才732
六、海洋管理不力,海洋污染严重733
七、港口建设跟不上经济发展的需要733
八、台风暴潮引起的自然灾害较频繁733
第三节海洋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对策733
一、加强海洋意识,增强海洋国土观念733
二、加强海洋综合管理734
三、加强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生态环境保护734
四、海洋生态资源环境管理736
第七章渔业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747
第一节渔业资源开发利用概述747
一、渔业及渔业资源的概念747
二、我国渔业和渔业资源状况747
第七章渔业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747
第二节渔业资源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对策748
一、建立渔业生产方针748
二、加强渔业资源保护管理体制建设748
三、大力发展养殖业748
四、规范捕捞作业制度748
第三节渔业资源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法律规定749
一、关于养殖业的规定749
二、关于捕捞业的规定750
三、关于渔业资源增殖保护的规定751
四、关于渔政的规定753
五、关于违反渔业资源开发利用的法律责任754
第一节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概述757
一、矿产和矿产资源757
第八章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757
第八章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757
二、矿产资源的储量758
三、我国矿产资源的特点758
四、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状况760
第二节矿产资源开发利用面临的问题761
一、大宗矿产资源贫矿多,富矿少,人均矿产资源量小761
二、后备探明储量不足761
三、开发利用过程中资源浪费大762
四、部分老矿山面临闭坑威胁762
第三节中国矿产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措施762
一、实行开源与节流并举方针、走“资源节约型”经济发展的道路762
二、实行全国资源配套与发挥区域优势相结合的方针763
三、实行沿海内地兼顾逐步加强西部方针763
四、实行以国内为主,国外为辅,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的方针764
第四节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规定764
一、关于矿产资源权属的规定765
二、关于矿产资源管理的规定766
三、关于矿产资源勘查的规定768
四、关于矿产资源开采的法律规定769
五、关于集体矿山企业和个体采矿的法律规定770
六、违反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法律责任770
一、野生动物与野生植物773
第九章野生动植物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773
第一节野生动植物资源开发利用概述773
第九章野生动植物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773
二、野生动植物的现状774
三、野生动植物保护的作用774
第二节野生动植物资源开发利用面临的问题775
一、滥捕滥猎、偷猎盗猎现象严重776
二、栖息环境遭破坏,分布区面积缩小776
第三节野生动物可持续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对策776
一、提高人们对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重要性的认识776
二、建立自然保护区777
三、建立和完善野生动物保护的管理制度777
四、建立和完善野生植物保护的管理制度778
一、关于野生动物保护的规定780
第四节野生动植物资源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规定780
二、关于野生动物管理的规定781
三、关于野生植物保护的规定783
四、关于野生植物管理的规定784
五、关于违反野生动植物保护的法律责任784
第十章生物多样性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787
第一节生物多样性资源开发利用概述787
一、生物多样性的概念787
二、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和重要性787
第十章生物多样性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787
三、生物多样性保护及生物资源持续利用的需要和紧迫性788
四、生物多样性的特点789
五、生物多样性现状790
六、生物多样性保护现状和存在问题791
第二节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战略目标和任务792
一、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战略目标792
二、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任务793
第三节生物多样性资源生态环境保护的国际公约793
一、公约的形成794
二、公约的主要内容794
三、中国对公约的基本态度795
第十一章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797
一、我国旅游资源概况797
第一节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概述797
第十一章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797
二、旅游资源基本特征799
三、对我国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801
第二节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和前景803
一、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现状803
二、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存在问题804
三、旅游资源开发潜力与前景804
二、加快区域旅游建设806
第三节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战略与对策806
一、开展全国旅游资源普查,分级制订开发规划806
三、开拓国际市场807
四、逐步扭转“东重西轻”的失衡状态807
第十二章能源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809
第十二章能源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809
第一节能源资源的开发利用概述809
一、能源的类型809
二、世界能源的消耗情况809
三、能源的供应问题810
一、化石燃料开采和加工对环境的影响811
第二节能源资源开发利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811
二、运输过程中的环境污染812
三、利用过程中的环境污染812
第三节能源资源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对策813
一、开源节流813
二、改革城市能源政策814
三、发展农村的能源815
四、开发利用新能源815
第一节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发展821
第一章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保护821
一、自然保护区的概念和意义821
第五篇 生态良好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821
第一章 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保护821
第五篇 生态良好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821
二、自然保护区的分类和作用822
三、自然保护区科学管理822
第二节 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规定825
一、关于自然保护区管理体制的规定825
二、关于自然保护区设立的规定825
三、关于自然保护区的规划和分区的规定826
四、关于自然保护区管理的规定826
五、关于违反自然保护区管理的法律责任826
第三节我国自然保护区管理经验、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措施827
一、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经验827
二、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828
三、我国自然保护区工作的对策措施829
第二章重视城市生态环境保护831
第二章重视城市生态环境保护831
第一节城市环境概述831
一、城市环境涵义831
二、城市环境效应833
三、城市环境容量836
四、城市环境问题844
五、影响城市环境的因素848
第二节城市中的主要污染源857
一、工业污染源858
二、交通运输污染源868
三、农业污染源871
四、生活污染源876
第三节城市环境综合整治878
一、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的缘起879
二、城市环境综合整治考核的内容与效果879
三、城市各种污染源综合整治881
四、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总体分析899
第四节城市环境质量综合评价900
一、城市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概念900
二、城市环境质量评价内容与程序902
三、城市环境质量评价要素与评价因子的选择907
四、城市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方法908
五、城市环境质量分级911
六、城市环境质量综合评价实例912
七、城市环境质量评价报告书的编写及制图925
第五节城市环境规划933
一、我国城市环境规划的发展历程935
二、城市环境规划的层次937
三、城市环境规划的基础工作938
四、城市环境预测946
五、城市环境区划951
六、城市环境功能分区961
七、城市环境规划指标体系966
八、城市环境目标及可达性分析969
一、我国生态示范区建设取得的主要成效974
第一节生态示范区建设现状974
第三章加大生态示范区的建设力度974
第三章加大生态示范区的建设力度974
二、生态示范区建设的主要经验975
三、加大力度,全面推进生态示范区建设975
四、加强生态示范区建设的必要性976
第二节生态示范区的内涵及重要意义978
一、生态示范区的内涵及其指导思想978
二、建设生态示范区的重要意义982
三、生态示范区的基本模式986
四、生态示范区面临的问题和挑战988
五、正视挑战,高标准、严要求,做好生态示范区各项工作990
第三节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编制992
一、编制规划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992
二、关于规划目标的确定993
三、编制规划的技术路线994
四、关于规划的结构框架994
五、关于规划的法律地位和考核验收997
六、如何编制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998
七、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的具体内容999
八、编制规划的注意事项1002
第四节生态示范区建设成效评价1003
一、评价的指导思想与原则1003
二、生态示范区成效评价思路和技术方法1004
一、农业生态环境的涵义1012
第一节农业生态环境概述1012
二、农业生态环境的特点1012
第四章农业生态环境保护1012
第四章农业生态环境保护1012
第二节我国农业环境问题及其危害1014
一、污染及其危害1015
二、农业资源减退及其影响1018
三、生态平衡失调1019
二、防治农业环境污染1020
第三节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对策1020
一、健全环境法制,加强农业环境管理1020
三、保护和增加植被,控制水土流失和沙化,促进农业生态系统良性循环1021
第四节推广生态农业,保护农业环境1022
一、中国生态农业的概念及特征1022
二、中国生态农业的内容及类型1023
三、推广生态农业的目标及主要措施1024
第五章风景名胜区的生态环境保护1025
第五章风景名胜区的生态环境保护1025
第一节风景名胜区概述1025
一、风景名胜区的概念、分类、分级1025
二、风景名胜区的规划和保护1025
第二节风景名胜区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规定1026
一、关于风景名胜区管理体制的规定1026
二、关于分级管理的规定1026
三、关于风景名胜区规划的规定1027
四、关于风景名胜区内动植物保护的规定1027
五、关于风景名胜区旅游、开发管理的规定1027
六、关于违反风景名胜区保护规定的法律责任1027
第六章文物古迹的生态环境保护1028
第六章文物古迹的生态环境保护1028
第一节文物古迹保护概述1028
一、文物古迹1028
二、文物古迹的保护1028
第二节文物古迹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规定1029
一、关于确定文物保护单位的规定1030
二、关于确定历史文化名城的规定1030
三、关于确定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名单的规定1031
四、关于违反文物保护规定的法律责任1031
第七章国家公园的生态环境保护1033
第一节国家公园概述1033
一、国家公园的概念1033
第七章国家公园的生态环境保护1033
二、兴建森林公园的意义1034
三、森林公园的保护1035
第二节森林公园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规定1036
一、关于森林公园管理体制的规定1036
二、关于森林公园分级的规定1036
三、关于森林公园建立、撤销、合并及变更的规定1037
四、关于森林公园规划的规定1038
五、关于森林公园建设的规定1038
六、关于森林公园保护的规定1038
七、关于森林公园管理的规定1039
第一章生态环境污染及防治概述1043
一、环境污染物的分类1043
第一节环境污染物1043
第一章生态环境污染及防治概述1043
第六篇 生态环境污染及防治(上)1043
第六篇 生态环境污染及防治(上)1043
二、常见水体污染物1044
三、常见气体污染物1044
四、常见土壤污染物1044
五、环境污染物浓度表示方法1044
第二节环境污染物来源及排放系数1045
一、大气污染物来源及排放系数1045
二、水体污染物的来源及排放系数1055
三、土壤污染物的来源及排放系数1061
四、某些工业企业污染物的排放系数1062
第三节污染源管理1073
一、污染源管理的涵义1073
二、污染源管理的基本原则1073
三、污染源管理的目标及方法1074
四、污染源管理的主要内容1077
五、工业污染的全过程控制1081
一、大气的组成1084
第二章大气污染及防治1084
第二章大气污染及防治1084
第一节大气与大气污染1084
二、大气污染1086
三、大气污染物的产生与变化1091
四、影响大气污染的气象因素和下垫面条件1098
第二节大气质量标准和排放标准1102
一、大气环境质量标准1102
二、居民区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允许浓度1103
三、大气污染综合排放标准1105
一、颗粒污染物的净化技术1108
第三节大气污染的控制技术1108
二、气态污染物的净化技术1149
三、废气净化系统1164
第四节防治大气污染的法律规定1183
一、关于大气环境质量及控制分级的规定1184
二、关于城市大气环境质量控制的规定1185
三、关于特殊区域大气环境质量特别保护的规定1185
四、关于严重污染大气环境质量的工艺和设备禁止使用的规定1186
五、关于燃煤产生大气污染防治的规定1186
六、关于废气、粉尘污染防治的规定1187
八、关于机动车船排气污染防治的规定1188
七、关于恶臭污染防治的规定1188
九、关于违反大气污染防治的法律责任规定1189
第五节大气污染的综合防治措施1192
一、全面规划与合理布局1193
二、加强大气环境管理1193
三、改进燃烧方式和燃料结构1194
四、改进锅炉结构,采用消烟除尘装置1196
五、减少交通废气污染1196
六、植树造林,绿化环境1197
(下 卷)1199
第六篇 生态环境污染及防治(下)1199
第三章水体污染及防治1199
第四章固体废物污染及防治1366
第五章海洋污染及防治1414
第六章噪声污染及防治1438
第七章放射性污染及防治1494
第八章危险物品污染及防治1537
第九章土壤污染及防治1543
第七篇 生态环境标准1551
第一章生态环境标准1551
第二章环境管理标准体系1564
第八篇环境监测管理1613
第一章环境监测管理概论1613
第二章大气和废气监测1657
第三章水和废水的监测1709
第四章放射性污染监测1778
第五章噪声监测1797
第六章土壤、生物污染及固体废物监测1813
第七章海洋环境监测1833
第九篇 环境监理与环境行政执法1843
第一章环境监理与环境行政执法概述1843
第二章污染源监理1887
第三章建设项目和限期治理项目的环境监理1939
第四章海洋和生态环境监理1949
第五章环境监理排污费的征收1970
第六章生态环境保护行政处罚2007
第七章环境污染事故与污染纠纷的调查处理2018
第八章生态环境保护行政争议的解决2035
第十篇 近期各地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经验及体会2049
第一章以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努力开拓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新局面2049
第二章增强环境意识,打牢工作基础,不断提高生态环境保护的整体水平2110
第三章运用科学方法,扎实做好生态功能区、示范区、保护区的建设和管护工作2160
第四章坚持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积极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2206
第五章立足本地实际,切实有效地开展生态环境的防护治理工作2280
第六章加强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大生态环境监管工作的力度2355
第七章改进工作方法,加强内部建设,不断探索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新途径2390
热门推荐
- 2749700.html
- 3790228.html
- 1537972.html
- 1364649.html
- 40614.html
- 3500000.html
- 1602996.html
- 2308710.html
- 1333322.html
- 5840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15582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39823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24528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45776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95474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83388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57215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58887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78051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1721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