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西汉礼制建筑遗址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西汉礼制建筑遗址
  •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文物出版社
  • ISBN:750101454X
  • 出版时间:2003
  • 标注页数:246页
  • 文件大小:141MB
  • 文件页数:387页
  • 主题词:宫殿遗址-发掘报告-西安市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西汉礼制建筑遗址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言1

第一节 勘查发掘始末1

第二节 资料整理编写3

第二章 第一号至第十二号遗址综述5

第一节 地理环境和地层堆积5

第二节 十二座遗址的布局7

第三节 大围墙遗址的勘查发掘10

第四节 大围墙上十四座门址的勘查发掘12

第三章 第三号遗址20

第一节 概况20

第二节 中心建筑20

第三节 围墙和配房52

第四节 四门门址52

第五节 出土遗物55

附录 361号东汉墓60

371号东汉墓61

第四章 第一号、第二号、第四号至第十一号遗址64

第一节 第一号遗址64

第二节 第二号遗址73

第三节 第四号遗址83

第四节 第五号遗址89

第五节 第六号遗址92

第六节 第七号遗址92

第七节 第八号至第十一号遗址94

第八节 出土遗物97

附录 481号唐墓100

482号西汉墓103

第五章 第十二号遗址104

第一节 概况104

第二节 中心建筑105

第三节 围墙、四门和配房120

第四节 出土遗物120

第六章 第十三号遗址126

第一节 概况126

第二节 早期建筑遗迹127

第三节 后期建筑遗迹139

第四节 出土遗物146

第七章 第十四号遗址161

第一节 概况161

第二节 外围墙161

第三节 内围墙163

第八章 出土的砖、瓦、瓦当166

第一节 砖166

第二节 瓦168

第三节 瓦当170

第九章 大土门遗址197

第一节 发掘经过及地层情况197

第二节 建筑形制198

第三节 出土遗物205

第十章 结语208

第一节 史籍所见的汉长安城南郊礼制建筑208

第二节 第一号至第十二号遗址的定名214

第三节 第十三号和第十四号遗址的定名222

第四节 大土门遗址的定名225

出土器物总表233

后记241

英文提要243

表一 第三号遗址中心建筑四堂础石上的文字41

表二 第三号遗址中心建筑四堂内遗存础石登记表59

表三 第十二号遗址中心建筑础石上的刻文和朱书113

表四 第十二号遗址中心建筑出土础石简表121

表五 第十三号遗址出土水井登记表134

表六 第十三号遗址出土排水管道登记表138

图一 汉长安城南郊地形及已发掘的礼制建筑遗址6

图二 第一号至第十二号礼制建筑遗址分布示意图8

图三 大围墙西北角水沟中出土的陶盆、筒12

图四 大围墙西北角平剖图13

图五 大围墙西墙北门(十号门址)出土的陶灯15

图六 大围墙西墙北门(十号门址)平面图17

图七 大围墙北墙西门(十一号门址)平剖图18

图八 第三号遗址总平面图(含围墙、四门、配房)21

图九 第三号遗址中心建筑南北中轴线西壁、东西中轴线北壁地层堆积剖面图22

图一○ 第三号遗址中心建筑发掘现状平面图23

图一一 第三号遗址中心建筑鸟瞰图(由西向东看)24

图一二 第三号遗址中心建筑南北中轴线剖面图24

图一四 第三号遗址东堂(F301)发掘现状平面图26

图一五 第三号遗址南堂(F302)发掘现状平剖图26

图一六 第三号遗址西堂(F303)发掘现状平面图27

图一七 第三号遗址北堂(F304)发掘现状平剖图27

图一八 第三号遗址东堂(F301)后壁柱槽展视图29

图一九 第三号遗址南堂(F302)212号柱槽平剖图29

图二○ 第三号遗址东堂(F301)111号础石平剖图30

图二一 第三号遗址东堂(F301)120、121号并立础石平剖图32

图二二 第三号遗址南堂(F302)206号础石32

图二三 第三号遗址南堂(F302)210号柱槽前之残础石32

图二四 第三号遗址南堂(F302)229号础石平剖图33

图二五 第三号遗址南堂(F302)未完成之础石2块33

图二六 第三号遗址西堂(F303)前壁正视图34

图二七 第三号遗址东堂(F301)152号残础石35

图二八 第三号遗址东堂(F301)153号础石与前台之关系平剖图35

图二九 第三号遗址南堂(F302)250号础石35

图三○ 第三号遗址西堂(F303)厢房平面图及北壁、南壁、西壁正视图36

图三一 第三号遗址南堂(F302)厢房门道北侧之础石37

图三二 第三号遗址西堂(F303)隔墙平面图、正视图38

图三三 第三号遗址南堂(F302)隔墙平面图、正视图39

图三四 第三号遗址南堂(F302)隔墙东边之208号础石40

图三五 第三号遗址出土础石之题记42

图三六 第三号遗址北堂(F304)428、429号础石间之剖面图47

图三七 第三号遗址前台矮墙的壁柱础石48

图三九 第三号遗址南堂(F302)五号、六号方台前侧础石平剖图50

图四○ 第三号遗址西堂(F303)七号方台“官工节砀周君长”础石及拓片51

图四一 第三号遗址围墙东南角及配房平面图53

图四二 第三号遗址西门门址平剖图54

图四三 第三号遗址出土铁钉、筒、刀形器57

图四四 第三号遗址出土铜垫、板状器、凸形器、竹叶形器、合页形器58

图四五 第一号遗址西堂(F103)局部发掘平面图65

图四六 第一号遗址西堂(F103)320、321号并立础石平剖图66

图四七 第一号遗址西堂(F103)320号下础石朱书摹本67

图四八 第一号遗址西堂(F103)321号下础石朱书摹本68

图四九 第一号遗址西堂(F103)322号上下础石朱书摹本69

图五○ 第一号遗址西堂(F103)401号下础石朱书、刻文摹本70

图五一 第一号遗址西堂(F103)343号下础石朱书摹本70

图五二 第一号遗址西堂(F103)344号础石平面图、侧视图71

图五三 第一号遗址西堂(F103)344号上下础石朱书摹本71

图五四 第一号遗址西堂(F103)厢房北墙至322号础石间之地基剖面图72

图五五 第一号遗址西堂(F103)347号础石平剖图72

图五六 第二号遗址西堂(F203)平面图74

图五七 第二号遗址西堂(F203)314号柱槽及槽内础石俯视、正视、侧视图76

图五八 第二号遗址西堂(F203)309、310号并立础石平剖图76

图六○ 第二号遗址西堂(F203)地面下土坯上的“货布”钱压印纹77

图六一 第二号遗址西堂(F203)326、330号础石及近旁地基柱洞平面图77

图六二 第二号遗址西堂(F203)326号础石及近旁地基柱洞平剖图78

图六三 第二号遗址西堂(F203)南夹道地基柱洞平剖图78

图六四 第二号遗址西堂(F203)厢房础石朱书摹本79

图六五 第二号遗址西堂(F203)厢房平剖图80

图六六 第二号遗址西堂(F203)隔墙平剖图82

图六七 第二号遗址西堂(F203)前墙上的两方础石之一83

图六八 第四号遗址东堂(F401)平面图84

图六九 第四号遗址东堂(F401)后壁残础石朱书摹本85

图七○ 第四号遗址东堂(F401)隔墙至131号础石间的地基剖面图86

图七一 第四号遗址东堂(F401)土坯刻文摹本86

图七二 第四号遗址东门及东南角平面图87

图七三 第四号遗址东门平剖图88

图七四 第四号遗址东门T482、T483平剖图88

图七五 第五号遗址北堂(F504)中轴线平剖图90

图七六 第五号遗址北堂(F504)436号础石平剖图91

图七七 第七号遗址北堂(F704)中轴线平剖图93

图七八 第七号遗址北堂(F704)427号础石平剖图93

图七九 第十一号遗址东堂(F1101)夯土地基上的127号础石压痕(上)及近旁柱洞平剖图(下)96

图八○ 第二号、第四号遗址出土铁条形器、凿、镰98

图八一 第二号、第四号遗址出土铜板状器、凸形器、竹叶形器、合页形器99

图八二 第十二号遗址北堂西部(T1203)西壁剖面图105

图八三 第十二号遗址中心建筑平面复原图106

图八五 第十二号遗址中心台上的东墙平面图108

图八六 第十二号遗址中心台中央的14号础石平剖图108

图八七 第十二号遗址中心建筑东堂(F1201)厢房南壁平剖图110

图八九 第十二号遗址南堂(F1202)34号柱槽及础石正视图、侧视图111

图九○ 第十二号遗址南堂(F1202)35号础石平剖图111

图九一 第十二号遗址北堂(F1204)52号下础石平剖图112

图九二 第十二号遗址南堂(F1202)86号下础石平剖图112

图九三 第十二号遗址南堂(F1202)101号下础石平剖图112

图九四 第十二号遗址中心建筑础石上的刻文、朱书摹本114

图九五 第十二号遗址北堂厢房外土坯上的刻文摹本116

图九七 第十二号遗址东堂(F1201)厢房82号础石118

图九八 第十二号遗址中心建筑北堂(F1204)厢房东墙上的73号础石平剖图119

图九九 第十二号遗址南堂(F1202)隔墙正视图119

图一○○ 第十二号遗址南堂出土铁曲钉F1202:3121

图一○二 第十三号遗址西断崖剖面图128

图一○三 第十三号遗址西断崖三级台基平剖图128

图一○五 第十三号遗址主体建筑台基北沿8号壁柱础和2号竖立陶管129

图一○六 F13-1、F13-2平剖图130

图一○七 第十三号遗址井3、井4、井5与台基(主殿)砖阶平剖图132

图一○八 第十三号遗址井3、井4及井圈套接133

图一○九 第十三号遗址第三、第四排水管道及井2、井13和1~6号竖立陶管平面图136

图一一○ 第十三号遗址第五排水管道及井8、井9平剖图137

图一一一 第十三号遗址5号、6号竖立陶管平剖图139

图一一三 F13-7平面图141

图一一四 F13L1位置平剖图142

图一一五 F13L1正视图、剖面图143

图一一六 F13H1平剖图144

图一一七 F13H2平剖图145

图一一八 F13H3、F13H4北壁剖面图146

图一一九 F13H3、F13H4平剖图147

图一二○ 第十三号遗址出土陶盆148

图一二一 第十三号遗址出土陶瓮片149

图一二二 第十三号遗址出土陶权、鼓风管、拍150

图一二三 第十三号遗址出土铁锸151

图一二四 第十三号遗址出土铁锄、凿等152

图一二五 第十三号遗址出土铁铲、斧、锛、削153

图一二六 第十三号遗址出土灯、釭、环、直角形器154

图一二七 第十三号遗址出土铁镞154

图一二八 第十三号遗址出土铜鋗、印拓本156

图一二九 第十三号遗址出土铜键F13H2②:10156

图一三○ 第十三号遗址出土铜鸟形盖纽、筒、三棱形条、环纽157

图一三一 第十三号遗址出土铜片、饼157

图一三二 第十三号遗址出土铅饼、石盘、加工骨料159

图一三三 第十四号遗址平面图162

图一三四 第十四号遗址外围墙北门平剖图162

图一三五 第十四号遗址外围墙北门门址4号础石平剖图163

图一三六 第十四号遗址内围墙南门门址平面图164

图一三七 绳纹方砖上的戳印和刻文167

图一三八 板瓦、筒瓦纹饰169

图一三九 A型板瓦上的刻文170

图一四○ 延年半当、延年重文瓦当172

图一四一 延年益寿瓦当173

图一四二 C型延年益寿瓦当174

图一四三 长生未央、长乐未央、长生无极瓦当175

图一四四 与天无极、千秋万岁瓦当177

图一四五 汉并天下瓦当T1302③:5178

图一四六 上林半当178

图一四七 上林瓦当179

图一四八 云山纹瓦当180

图一四九 葵纹瓦当182

图一五○ 轮辐纹瓦当183

图一五一 勾云纹瓦当184

图一五二 云纹瓦当185

图一五三 云纹瓦当186

图一五四 云纹瓦当187

图一五五 云纹瓦当189

图一五六 云纹瓦当190

图一五七 云纹瓦当191

图一五八 云纹瓦当192

图一五九 云纹瓦当193

图一六○ 异型瓦当194

图一六一 四神瓦当195

图一六二 月牙形瓦当F302:3196

图一六三 大土门遗址平面实测图198

图一六四 大土门遗址中心建筑平剖图199

图一六五 大土门遗址东门平剖图203

图一六六 大土门遗址东南角曲尺形配房平剖图205

图一六七 大土门遗址出土五铢钱、陶盆、瓦当206

图一六八 见于史籍的汉长安城南郊礼制建筑位置示意图210

图一六九 王莽九庙中心建筑复原图216

图一七○ 笔者绘制“王莽九庙”庙号位序222

图一七一 顾颉刚先生手绘“王莽九庙”庙号位序223

图一七二 大土门遗址中心建筑复原图22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