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新历史主义与历史诗学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张进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7500444850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355页
- 文件大小:14MB
- 文件页数:370页
- 主题词:历史主义-文学理论-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新历史主义与历史诗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1
内容摘要1
导论1
一、选题的研究对象及范围1
二、选题的理论和实践意义6
三、论文的逻辑展开和结构安排10
第一章 历史诗学、历史转向与新历史主义13
第一节 历史诗学及其理论坐标和问题序列13
第二节 历史转向的基本特点及其历史语境23
第三节 新历史主义的对象范围和观念方法34
一、主导符码:权力关系41
二、基本参照:历史性和文本性42
三、历史观念:小写复数化、对话过程化、偶然即兴化46
四、具体转换:转向表述、主体、“增补”和话语分析49
五、批评趋势:“五个假设”52
小结53
第二章 历史诗学的形态学和话语范式55
第一节 形态与范式及其划分依据56
第二节 思辨历史诗学64
第三节 批判历史诗学72
一、深化历史主义74
二、反叛历史主义78
第四节 叙事历史诗学81
小结92
第三章 新历史主义的对话语境和思想前驱95
第一节 新历史主义与马克思主义96
一、文化表述的“非等级制”98
二、历史表述连续性的“爆破”104
三、意识形态的“物质性”和“异质性”108
第二节 新历史主义与解构历史学115
一、福柯对传统历史观念的颠覆115
二、海登·怀特对传统文史界线的超越129
第三节 新历史主义与文化人类学138
一、对象:文学与文化渗透融合139
二、观念:“文化造物”与“自我塑造”144
三、方法:“厚描”与“流通”147
第四节 新历史主义与新解释学155
一、“上溯”:历史性的基本原则156
二、“下倾”:历史性的批判反思162
三、“话语分析”:历史化的批评实践165
第五节 新历史主义与巴赫金历史诗学169
一、时空体:历史与文学沟通的本体依托172
二、历史性:文学体裁与人的形象的关联中介174
三、多语杂语喧哗:文学意识形态功能的实现途径177
四、对话性:巴赫金历史诗学的革命意义179
小结182
第四章 新历史主义的文学观念系统185
第一节 历史性与文学:本质功能论186
一、发生发展:背景与前景交融互渗186
二、存在方式:社会能量的流通交换193
三、意识形态功能:颠覆与包容的辩证法201
第二节 历史性与主体:作家观念209
一、主体是能动体与屈从体的交互动态过程213
二、作家是作为群体的“商讨者”和“交换者”220
第三节 历史性与文本:文本理论228
一、对象:从“作品”到“文本”228
二、方法:文本作为“网络结构(过程)”232
三、观念:文本作为“话语事件”238
四、存在方式:“振摆”242
第四节 历史性与读者:接受理论245
一、阅读接受:文本性与历史性的内在统一247
二、“共鸣”:不同话语实践之间的流通251
三、“惊叹”:文化表述的历史性和具体性255
四、共鸣美学:共鸣与惊叹的交互转化258
第五节 历史性与批评:批评观念与方法262
一、观念层面:“批评工程”263
二、批评方法:“逸闻主义”270
小结283
第五章 中国的新历史主义文艺思潮286
一、历史性与文本性之间的制衡与倾斜289
第一节 思想内涵和基本特征289
二、单线历史的复线化和大写历史的小写化291
三、客观历史的主体化和必然历史的偶然化295
四、历史和文学的边缘意识形态化298
第二节 价值取向与社会效应301
一、文学回归历史与沉沦历史301
二、文学颠覆大历史与小历史的相对主义304
三、历史的心理情感化与历史不可知论307
四、文学坚守意识形态边缘的魅力与迷失309
小结313
结束语315
一、多名之缘起:举“旗”不定316
第一节 “历史诗学”与“文化诗学”316
二、称谓之内涵:殊名异义319
三、异名之就里:方法困境323
四、称名之实义:范导实践326
第二节 超越与局限330
一、因果关系的消失和文化先进性的消解330
二、历史“知识”地位的颠覆与“审美”地位的凸显333
三、文学“生产”与“流通”之间的相互限定关系334
四、彻底的历史化与必要的逻辑化335
五、“历史”压缩到“表述”的严重后果337
参考文献341
热门推荐
- 2849780.html
- 3426233.html
- 97205.html
- 1040774.html
- 3419858.html
- 1279032.html
- 1236869.html
- 851787.html
- 476010.html
- 141326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3382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57111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27496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44869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59704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24278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77337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71572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81564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8614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