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环境产业发展模式研究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徐波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030270443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206页
- 文件大小:14MB
- 文件页数:222页
- 主题词:环境保护-产业-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环境产业发展模式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导论1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1
1.1.1 研究背景1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3
1.2 相关研究述评4
1.2.1 国外环境产业发展研究现状4
1.2.2 中国环境产业研究现状7
1.2.3 国内外环境产业发展研究评论10
1.3 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11
1.3.1 研究方法11
1.3.2 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11
第2章 环境产业发展模式研究的理论基础13
2.1 产业经济学理论13
2.1.1 产业组织理论13
2.1.2 产业政策17
2.2 制度分析的特点及方法19
2.2.1 制度分析的特点19
2.2.2 制度经济分析方法19
2.3 产业发展理论21
2.3.1 产业发展的内涵以及产业生命周期21
2.3.2 产业发展趋势22
2.3.3 环境产业发展的动力机制22
2.4 环境经济学理论23
2.4.1 物质平衡与经济运行的关系24
2.4.2 环境污染是彻底消除还是控制24
2.4.3 最优污染水平24
2.4.4 解决环境问题的市场机制与国家干预25
2.4.5 以环境经济学为理论基础的环境管理手段25
第3章 环境产业的内涵、构成、特征27
3.1 由产业概念界定的环境产业27
3.1.1 产业概念解析27
3.1.2 环境产业的界定28
3.2 环境产业的定义及内涵29
3.2.1 狭义的环境产业定义及其内涵30
3.2.2 广义的环境产业定义及其内涵30
3.3 环境产业的构成和分类31
3.3.1 发达国家环境产业的构成和分类31
3.3.2 中国环境产业的构成和分类33
3.4 环境产业的特征37
3.4.1 环境产业的本质特征37
3.4.2 环境产业的运行特征39
3.4.3 环境产业的发展特征41
第4章 环境产业的产业地位界定44
4.1 主导产业选择标准44
4.1.1 主导产业的定义及特征44
4.1.2 主导产业的选择主体46
4.1.3 发达国家主导产业选择标准在中国的适用性分析48
4.1.4 中国主导产业选择标准设计49
4.2 环境产业的地位分析52
4.2.1 环境产业作为主导产业的地位分析52
4.2.2 环境产业作为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地位分析55
4.2.3 环境产业作为成长产业的地位分析56
4.2.4 环境产业作为战略产业的地位分析57
第5章 环境产业的需求状况以及对国民经济的带动机制59
5.1 影响环境产业需求的因素59
5.1.1 外部因素及影响方式59
5.1.2 内部因素的影响途径62
5.2 国民经济发展对环境产业的需求64
5.2.1 资源、能源压力引发的环境产业需求64
5.2.2 人口状况以及城市化诱导的环境产业需求65
5.2.3 国民经济结构调整推动的环境产业需求66
5.2.4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产生的环境产业需求67
5.2.5 区域经济发展驱动的环境产业需求68
5.3 环境保护目标决定的环境产业现实需求69
5.3.1 环境保护目标69
5.3.2 环境保护具体目标决定的环境产业市场需求70
5.4 环境产业带动国民经济发展的机制72
5.4.1 基于带动机制分析的环境产业分类72
5.4.2 环境产业带动国民经济发展的机制73
5.4.3 环境产业带动机制的作用形式75
5.5 环境产业对国民经济带动作用的深入分析75
5.5.1 公共环境产业对国民经济的带动作用75
5.5.2 环境产业对于生产部门的带动作用76
5.5.3 环境产业对服务部门的带动作用79
5.5.4 环境产业对国际贸易的带动作用80
5.5.5 环境产业对增加就业的带动作用82
5.5.6 环境产业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带动作用85
第6章 促进环境产业发展的环境投资模式89
6.1 中国环境投资模式回顾89
6.1.1 确定环境保护投资渠道89
6.1.2 利用资本市场拓宽环境产业投资渠道91
6.1.3 引进外资补充环境投资不足92
6.1.4 设立环境基金、征收排污费增加污染治理投入93
6.1.5 国债资金以及银行贷款投入95
6.2 环境投资模式存在的问题95
6.2.1 资金来源结构不合理95
6.2.2 投资主体分布不均衡96
6.2.3 环境投资总量不足98
6.2.4 环境投融资机制低效运行98
6.2.5 环境投资模式缺乏理论基础99
6.2.6 环境投资主体的环境事权划分不明确100
6.3 优化环境投资模式对于促进环境产业发展的作用和途径100
6.3.1 优化环境投资模式的作用100
6.3.2 环境投资模式促进环境产业发展的途径102
6.4 建立促进环境产业发展的环境投资模式103
6.4.1 建立新模式的前提条件——合理划分环境保护事权103
6.4.2 促进环境产业发展的环境投资模式的目标105
6.4.3 促进环境产业发展的环境投资模式的内容105
6.5 完善投资激励机制推动环境投资模式成功运行109
6.5.1 投资激励机制的设计109
6.5.2 投资激励机制的建立和实施111
第7章 中国环境产业发展模式演进分析114
7.1 产业发展模式分析的基础114
7.1.1 产业发展模式的基本概念114
7.1.2 产业发展模式的选择与优化115
7.2 环境产业发展模式的类型及特点117
7.2.1 与产业发展特点相关的环境产业发展模式117
7.2.2 与外部环境相关的环境产业发展模式118
7.3 产业形成期的环境产业发展模式119
7.3.1 产业形成期的环境产业发展模式的内容119
7.3.2 产业形成期的环境产业发展模式的特点120
7.3.3 产业形成期的环境产业发展模式的效果121
7.3.4 对产业形成期的环境产业发展模式的评价122
7.4 产业发展期的环境产业发展模式122
7.4.1 产业发展期环境产业发展模式的内容122
7.4.2 产业发展期环境产业发展模式的特点123
7.4.3 产业发展期环境产业发展模式的运行效果125
7.4.4 对产业发展期环境产业发展模式的评价134
第8章 发达国家环境产业发展模式及启示137
8.1 美国环境产业发展模式、特点、效果137
8.1.1 美国环境产业发展模式137
8.1.2 美国环境产业发展模式的特点137
8.1.3 美国环境产业发展模式的效果144
8.2 日本环境产业发展模式146
8.2.1 日本环境产业发展模式146
8.2.2 日本环境产业发展模式的特点146
8.2.3 日本环境产业发展模式的效果152
8.3 德国环境产业发展模式154
8.3.1 德国环境产业发展模式154
8.3.2 德国环境产业发展模式的特点154
8.3.3 德国环境产业发展模式的效果156
8.4 发达国家环境产业发展模式的启示158
8.4.1 重视政府对环境产业发展产生的作用158
8.4.2 形成环境产业发展的动力机制159
8.4.3 增加对环境产业的投入159
8.4.4 选准环境产业发展方向160
第9章 中国环境产业发展模式的优化思路162
9.1 环境产业发展模式的优化方向162
9.2 制定促进环境产业市场转化和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162
9.2.1 促进环境产业市场转化和产业发展的主要政策162
9.2.2 促进环境产业市场转化和产业发展的经济政策框架164
9.3 优化环境产业组织、提高产业绩效165
9.3.1 推动环境产业结构的合理化、高级化165
9.3.2 优化环境产业组织166
9.3.3 提高环境产业市场绩效168
9.4 利用产业融合促进环境产业发展168
9.4.1 拓宽环境产业的渗透领域169
9.4.2 优化环境产业融合方向169
9.4.3 建立环境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的促进机制170
9.5 建设多层次环境产业园,走产业集群化、产业生态化发展道路170
9.5.1 积极建设政府主导型环境产业园、促进产业发展规模化171
9.5.2 重点发展企业主导型环境产业园、促进产业发展集群化173
9.5.3 逐步建设生态产业园,促进产业发展生态化175
9.6 环境设施建设、运营市场化177
9.6.1 环境设施建设、运营市场化目标177
9.6.2 环境基础设施民营化的主要障碍179
9.6.3 环境基础设施民营化的实现条件181
9.6.4 环境基础设施民营化的实现形式184
9.6.5 环境设施建设、运营市场化推进方式186
第10章 结论与展望188
10.1 结论188
10.2 研究不足之处190
10.3 研究展望190
参考文献194
后记205
热门推荐
- 934454.html
- 3814882.html
- 3531089.html
- 830108.html
- 1442274.html
- 1533238.html
- 1363918.html
- 2550317.html
- 3130311.html
- 210314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5393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60794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17198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64034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59589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78243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84491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71733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37995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0825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