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 第7版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 第7版
  • (美)惠滕(Whitten,J.L.),(美)本特利(Bentley,L.D.)著;肖刚等译 著
  • 出版社: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 ISBN:7111205510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515页
  • 文件大小:127MB
  • 文件页数:529页
  • 主题词:信息系统-系统分析;信息系统-系统设计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 第7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部分 系统开发项目环境第1章 系统分析和设计方法的环境3

1.1 系统分析和设计框架4

1.2 参与者——系统关联人员5

1.2.1 系统所有者5

1.2.2 系统用户5

1.2.3 系统设计人员7

1.2.4 系统构造人员7

1.2.5 系统分析员8

1.2.6 外部服务提供者11

1.2.7 项目经理12

1.3 现代信息系统的企业驱动力12

1.3.1 经济全球化12

1.3.2 电子商务和电子业务13

1.3.3 安全和隐私14

1.3.4 协作与合伙经营14

1.3.5 知识产权管理14

1.3.6 持续改进和全面质量管理15

1.3.7 业务过程重构15

1.4 信息系统的技术推动力15

1.4.1 网络和因特网15

1.4.2 移动和无线技术17

1.4.3 对象技术17

1.4.4 协作技术17

1.4.5 企业应用软件18

1.5 一个简单的系统开发过程20

1.5.1 系统启动22

1.5.2 系统分析22

1.5.3 系统设计22

1.5.4 系统实现22

1.5.5 系统支持和持续改进23

第2章 信息系统构件27

2.1 产品——信息系统27

2.2 信息系统架构框架29

2.2.1 “知识”构件31

2.2.2 “过程”构件33

2.2.3 “通信”构件35

2.3 网络技术和IS构件37

第3章 信息系统开发43

3.1 系统开发过程45

3.1.1 能力成熟度模型46

3.1.2 系统生命周期和系统开发方法47

3.1.3 系统开发基本原理48

3.2 系统开发过程51

3.2.1 项目确定51

3.2.2 FAST项目阶段53

3.2.3 跨生命周期活动60

3.2.4 顺序开发和迭代开发62

3.3 选择开发路线和策略63

3.3.1 模型驱动开发策略63

3.3.2 快速应用开发策略67

3.3.3 商用应用软件包实现策略69

3.3.4 混合策略72

3.3.5 系统维护72

3.4 自动化工具和技术74

3.4.1 计算机辅助系统工程74

3.4.2 应用开发环境76

3.4.3 过程和项目管理器77

第4章 项目管理81

4.1 什么是项目管理82

4.1.1 项目失败的原因83

4.1.2 项目管理知识体系84

4.2 项目管理生命周期88

4.2.1 活动1——协商范围88

4.2.2 活动2——确定任务89

4.2.3 活动3——估计任务工期91

4.2.4 活动4——说明任务之间的依赖关系92

4.2.5 活动5——分配资源93

4.2.6 活动6——指导团队工作96

4.2.7 活动7——监督和控制进展96

4.2.8 活动8——评估项目结果和经验102

第二部分 系统分析方法第5章 系统分析109

5.1 什么是系统分析110

5.2 系统分析方法111

5.2.1 模型驱动分析法111

5.2.2 加速系统分析法113

5.2.3 需求获取法114

5.2.4 业务过程重构法115

5.2.5 FAST系统分析策略115

5.3 范围定义阶段115

5.3.1 任务1.1——列出问题和机会117

5.3.2 任务1.2——协商项目的初步范围119

5.3.3 任务1.3——评估项目价值120

5.3.4 任务1.4——计划项目进度表和预算120

5.3.5 任务1.5——汇报项目计划120

5.4 问题分析阶段121

5.4.1 任务2.1——研究问题领域123

5.4.2 任务2.2——分析问题和机会125

5.4.3 任务2.3——分析业务过程126

5.4.4 任务2.4——制定系统改进目标127

5.4.5 任务2.5——修改项目计划127

5.4.6 任务2.6——汇报调查结果和建议128

5.5 需求分析阶段128

5.5.1 任务3.1——定义需求130

5.5.2 任务3.2——排列需求的优先次序131

5.5.3 任务3.3——修改项目计划131

5.5.4 任务3.4——交流需求陈述131

5.5.5 持续不断的需求管理131

5.6 逻辑设计阶段132

5.6.1 任务4.1a——结构化功能需求132

5.6.2 任务4.1b——建立功能需求的原型(可选)132

5.6.3 任务4.2——验证功能需求132

5.6.4 任务4.3——定义验收测试用例133

5.7 决策分析阶段134

5.7.1 任务5.1——确定候选方案134

5.7.2 任务5.2——分析候选方案138

5.7.3 任务5.3——比较候选方案138

5.7.4 任务5.4——修改项目计划139

5.7.5 任务5.5——推荐一种系统方案140

5.8 系统分析的未来140

第6章 需求获取的调查研究技术145

6.1 需求获取简介146

6.2 需求获取过程147

6.2.1 发现和分析问题147

6.2.2 获取需求148

6.2.3 归档和分析需求148

6.2.4 需求管理150

6.3 调查研究技术150

6.3.1 对现有文档、表和文件进行抽样150

6.3.2 调研和实地访问152

6.3.3 观察工作环境152

6.3.4 调查表154

6.3.5 面谈155

6.3.6 如何进行面谈156

6.3.7 获取原型160

6.3.8 联合需求计划160

6.4 调查研究策略164

第7章 使用用例建模系统需求169

7.1 用例建模概述169

7.2 用例建模的系统概念171

7.2.1 用例171

7.2.2 参与者171

7.2.3 关系172

7.3 需求用例建模过程173

7.3.1 第1步:确定业务参与者174

7.3.2 第2步:确定业务需求用例174

7.3.3 第3步:构造用例模型图176

7.3.4 第4步:记录业务需求用例描述177

7.4 用例和项目管理180

7.4.1 分级和评估用例180

7.4.2 确定用例依赖关系181

第8章 数据建模和分析185

8.1 数据建模简介186

8.2 数据建模的系统概念187

8.2.1 实体187

8.2.2 属性188

8.2.3 关系190

8.3 逻辑数据建模过程197

8.3.1 战略数据建模198

8.3.2 系统分析期间的数据建模198

8.3.3 对系统设计的考虑199

8.3.4 数据建模的自动化工具199

8.4 如何构造数据模型200

8.4.1 获取实体200

8.4.2 上下文数据模型202

8.4.3 基于键的数据模型203

8.4.4 泛化层次体系205

8.4.5 具有完整属性的数据模型205

8.5 分析数据模型207

8.5.1 好的数据模型的标准208

8.5.2 数据分析208

8.5.3 规范化举例209

8.6 将数据需求映射到地点214

第9章 过程建模219

9.1 系统建模简介220

9.2 过程建模的系统概念222

9.2.1 外部代理222

9.2.2 数据存储223

9.2.3 过程概念223

9.2.4 数据流227

9.3 逻辑过程建模的过程233

9.3.1 战略系统规划233

9.3.2 用于业务过程重构的过程建模233

9.3.3 系统分析期间的过程建模234

9.3.4 对系统设计的考虑234

9.3.5 用于过程建模的调查研究和信息收集234

9.3.6 用于过程建模的计算机辅助系统工程235

9.4 如何构造过程模型236

9.4.1 上下文数据流图236

9.4.2 功能分解图238

9.4.3 事件响应或用例清单238

9.4.4 事件分解图240

9.4.5 事件图240

9.4.6 系统图243

9.4.7 基本图243

9.4.8 完成规格说明245

9.5 系统模型的同步251

9.5.1 数据模型和过程模型的同步251

9.5.2 过程分布251

第10章 使用UML进行面向对象分析和建模257

10.1 面向对象分析概述258

10.2 对象建模的历史258

10.3 对象建模的系统概念258

10.3.1 对象、属性、方法和封装258

10.3.2 类、泛化和特化259

10.3.3 对象/类关系261

10.3.4 消息和消息发送263

10.3.5 多态性264

10.4 UML模型图264

10.5 对象建模过程265

10.5.1 建模系统的功能性描述265

10.5.2 构造分析用例模型266

10.5.3 建模用例活动272

10.5.4 构造活动图指南273

10.5.5 绘制系统顺序图274

10.5.6 构造系统顺序图指南276

10.5.7 发现和确定业务对象276

10.5.8 组织对象并确定其关系281

第11章 可行性分析和系统方案建议289

11.1 可行性分析和系统方案建议289

11.1.1 可行性分析——逐步投入法290

11.1.2 系统分析——范围定义阶段的检查点291

11.1.3 系统分析——问题分析阶段的检查点291

11.1.4 系统设计——决策分析阶段的检查点291

11.2 可行性的6个准则291

11.2.1 运行可行性292

11.2.2 文化(或者政治)可行性292

11.2.3 技术可行性292

11.2.4 进度可行性293

11.2.5 经济可行性293

11.2.6 法律可行性293

11.2.7 底线293

11.3 成本效益分析技术293

11.3.1 系统将花费多少293

11.3.2 系统将提供什么收益295

11.3.3 建议的系统合算吗295

11.4 候选系统的可行性分析298

11.4.1 候选系统矩阵298

11.4.2 可行性分析矩阵301

11.5 系统方案建议302

11.5.1 书面报告302

11.5.2 正式汇报304

第三部分 系统设计方法第12章 系统设计311

12.1 什么是系统设计311

12.2 系统设计方法311

12.2.1 模型驱动方法311

12.2.2 快速应用开发316

12.2.3 FAST系统设计策略316

12.3 系统设计之内部开发——“构造”方案316

12.3.1 任务5.1——设计应用架构316

12.3.2 任务5.2——设计系统数据库318

12.3.3 任务5.3——设计系统接口320

12.3.4 任务5.4——打包设计说明321

12.3.5 任务5.5——修改项目计划321

12.4 系统设计之集成商用软件——“购买”方案321

12.4.1 任务4.1——研究技术评价准则和选项322

12.4.2 任务4.2——向供应商征求建议(或报价)324

12.4.3 任务5A.1——验证供应商的声明和性能325

12.4.4 任务5A.2——评价和分级供应商建议325

12.4.5 任务5A.3——签订合同并听取供应商汇报325

12.4.6 购买决定对剩余生命周期阶段的影响326

第13章 应用架构和建模331

13.1 应用架构332

13.2 物理数据流图332

13.2.1 物理过程333

13.2.2 物理数据流335

13.2.3 物理外部代理337

13.2.4 物理数据存储337

13.3 信息技术架构338

13.3.1 分布式系统338

13.3.2 数据架构——分布式关系数据库346

13.3.3 接口架构——输入、输出和中间件347

13.3.4 过程架构——软件开发环境351

13.4 系统设计的应用架构策略353

13.4.1 企业应用架构策略353

13.4.2 战术应用架构策略353

13.5 建模信息系统应用架构353

13.5.1 绘制物理数据流图353

13.5.2 前置条件354

13.5.3 网络架构354

13.5.4 数据分布和技术确定355

13.5.5 过程分布和技术确定356

13.5.6 人/机边界356

第14章 数据库设计363

14.1 常规文件和数据库364

14.1.1 常规文件的优缺点364

14.1.2 数据库的优缺点365

14.2 系统分析员的数据库概念365

14.2.1 字段365

14.2.2 记录366

14.2.3 文件和表366

14.2.4 数据库367

14.3 数据库设计的前置条件——规范化372

14.4 常规文件设计372

14.5 现代数据库设计372

14.5.1 数据库设计的目标和前置条件372

14.5.2 数据库模式373

14.5.3 数据完整性和访问完整性376

14.5.4 角色377

14.5.5 数据库分布和复制377

14.5.6 数据库原型379

14.5.7 规划数据库容量379

14.5.8 数据库结构生成379

14.6 数据库设计的前景381

第15章 输出设计和原型化387

15.1 输出设计概念和指南387

15.1.1 输出的分布和观众387

15.1.2 输出的实现方法389

15.2 如何设计和原型化输出393

15.2.1 用于输出设计和原型化的自动化工具393

15.2.2 输出设计指南395

15.2.3 输出设计过程395

15.2.4 基于Web的输出和电子业务402

第16章 输入设计和原型化409

16.1 输入设计概念和指南409

16.1.1 数据收集、数据录入和数据处理409

16.1.2 输入方法和实现411

16.1.3 输入设计的系统用户问题413

16.1.4 内部控制——输入数据的编辑414

16.2 输入设计的GUI控件415

16.2.1 常用GUI输入控件416

16.2.2 高级输入控件419

16.3 如何设计和原型化输入419

16.3.1 输入设计和原型化的自动化工具419

16.3.2 输入设计过程420

16.3.3 基于Web的输入和电子业务423

第17章 用户界面设计429

17.1 用户界面设计概念和指南429

17.1.1 计算机用户的类型429

17.1.2 人的因素430

17.1.3 人类工程学指南431

17.1.4 对话语气和词汇431

17.2 用户界面技术432

17.2.1 操作系统和Web浏览器432

17.2.2 显示器432

17.2.3 键盘和指点设备433

17.3 图形用户界面风格433

17.3.1 窗口和框433

17.3.2 菜单驱动的界面434

17.3.3 指令驱动的界面440

17.3.4 提问-回答对话440

17.3.5 用户界面设计的特殊考虑441

17.4 如何设计用户界面444

17.4.1 用于用户界面设计和原型化的自动化工具444

17.4.2 用户界面设计过程444

第18章 使用UML进行面向对象设计和建模453

18.1 设计面向对象系统454

18.1.1 实体类454

18.1.2 接口类454

18.1.3 控制类455

18.1.4 持续类455

18.1.5 系统类455

18.1.6 设计关系455

18.1.7 属性和方法可见性455

18.1.8 对象责任456

18.2 面向对象设计过程456

18.2.1 精炼用例模型457

18.2.2 建模支持用例情境的类交互、行为和状态457

18.2.3 修改对象模型以反映实现环境466

18.3 对象复用和设计模式468

18.4 设计模式469

18.4.1 策略模式470

18.4.2 适配器模式470

18.4.3 对象框架和组件471

18.5 其他UML设计图和实现图472

第四部分 系统分析和设计完成后的工作第19章 系统构造和实现479

19.1 什么是系统构造和实现479

19.2 构造阶段479

19.2.1 任务6.1——构建和测试网络(如果需要)479

19.2.2 任务6.2——构建和测试数据库481

19.2.3 任务6.3——安装和测试新软件包(如果需要)482

19.2.4 任务6.4——编写和测试新程序482

19.3 实现阶段483

19.3.1 任务7.1——进行系统测试483

19.3.2 任务7.2——准备转换计划483

19.3.3 任务7.3——安装数据库485

19.3.4 任务7.4——培训用户485

19.3.5 任务7.5——转换到新系统486

第20章 系统运行和支持491

20.1 系统运行和支持的上下文491

20.2 系统维护493

20.2.1 任务8.1.1——验证问题494

20.2.2 任务8.1.2——对程序进行基准测试495

20.2.3 任务8.1.3——研究和调试程序496

20.2.4 任务8.1.4——测试程序496

20.3 系统恢复497

20.4 技术支持497

20.5 系统改进498

20.5.1 任务8.4.1——分析改进请求499

20.5.2 任务8.4.2——快速修复499

20.5.3 任务8.4.3——恢复现有物理系统499

20.6 系统退役501

词汇表504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