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安全科学与工程导论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安全科学与工程导论
  • 徐德蜀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 ISBN:7502553614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325页
  • 文件大小:17MB
  • 文件页数:345页
  • 主题词:安全科学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安全科学与工程导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科学技术体系浅说1

第一节 现代科学及其发展趋势1

一、关于科学的理解1

二、关于科学的内涵1

目录1

三、关于科学的定义2

四、关于科学的发展趋势2

第二节 关于技术的内涵和作用3

一、科学的特征与特性4

第三节 科学与技术的特征与特性4

二、技术的特征与特性5

第四节 关于科学与技术的关系5

一、生产—技术—科学5

二、科学—技术—生产6

三、科学与技术密不可分7

四、市场经济竞争推动科学技术进步10

第五节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新动向11

三、数学将成为科学的基础12

一、科学研究向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发展12

二、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12

四、基础科学与应用科学紧密结合13

五、学科间的渗透和交叉已成潮流13

六、安全、减灾、环保科技文化影响深远15

七、系统科学成为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的基础理论15

八、科技知识创新、传播、转化、应用更加快捷和广泛15

九、科学技术活动竞争与合作并存16

十、当代科技进步需要社会的理解和支持16

第六节 科学技术学科体系结构16

一、16世纪以前未形成科学技术体系17

二、18世纪80年代仅有自然科学17

三、19世纪50年代科学技术体系的新发展17

四、19世纪末工程技术才被确认17

五、20世纪70年代科学技术体系的框架18

六、现代科学技术的层次及体系结构19

一、劳动保护的来由及内涵22

第二章从劳动保护到安全科学22

第一节 劳动保护概述22

二、劳动保护工作及劳动保护法规23

三、劳动保护政策及劳动保护事业24

第二节 劳动保护科学体系探索的先行者25

一、关于“劳动保护学”的范畴与任务26

二、劳动保护是一门综合性科学27

三、关于“劳动保护科学技术的学科建设”的构想28

四、关于“劳动保护的学科、专业体系的建立”的探讨31

第三节 全国劳动保护科学体系首次学术讨论会33

一、首次学术讨论会的重要意义34

二、对劳动保护科学的属性——综合性科学取得共识35

三、对劳动保护科学的内容、体系及理论问题的研讨35

四、劳动保护管理学-安全技术-劳动卫生学体系36

五、劳动保护学学科体系四层次结构36

六、劳动保护科学技术体系三层次结构40

八、人类群体保护的学科联合体系——人类保护学43

七、劳动保护学三大科学技术体系43

九、劳动保护科学的学科、专业三级体系结构45

十、其他形式的劳动保护学科体系45

十一、对劳动保护科学体系学术研讨的期望46

第四节 全国劳动保护科学体系第二次学术讨论会48

一、第二次学术讨论的四大议题48

二、关于劳动保护科学研究的对象、目的、任务及学科内容50

三、关于工业安全工程(学)或安全工程学的体系52

四、劳动保护科学的三层次学科体系53

五、劳动保护科学四层次结构56

六、人类安全健康保护“三足鼎立”模式及劳动保护57

科学体系结构57

七、安全人机-安全人体-安全系统的学科体系60

八、劳动保护工程学的学科体系60

九、安全人机工程学的体系结构61

十、劳动科学与劳动保护科学63

第五节 钱学森与劳动保护科学体系65

一、钱学森的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结构65

二、钱学森的交叉科学思想与劳动保护科学体系66

三、钱学森的教诲和指导与劳动保护科学体系68

第六节 劳动保护科学体系——安全科学技术体系雏形69

第三章劳动保护(安全)科学在我国诞生的背景72

第一节 我国劳动保护法规不断强化劳动保护和72

安全生产教育培训72

一、1949~1980年:劳动保护、安全生产教育与培训的72

普及和奠基阶段72

二、1980~1992年:劳动保护、安全生产教育与培训的74

提高阶段74

三、劳动保护、安全生产的教育与培训为安全科普教育76

奠定了基础76

第二节 劳动保护与安全工程专业教育77

一、我国劳动保护专业与安全工程类专业的形成与发展77

二、劳动保护及安全工程专业教育及其三级学位学科、专业教育77

第三节 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机构及其专业队伍建设82

一、劳动保护、安全科研机构状况82

二、劳动部及其劳动有关部门的科研机构状况83

三、有关产业部所属的劳动保护科研机构状况84

四、公安部、交通部门及省市地方交通部门所属的87

交通科研机构87

五、公安部直属的消防科研机构及北京市消防研究所89

第四节 中国劳动保护科学技术学会对劳动保护(安全)90

科学创建的作用90

一、中国劳保学会是大联合的安全科技社团90

四、召开两次全国劳动保护科学体系学术讨论会,为安全91

五、中国劳保学会是学科建设的主力军91

科学的创建奠基91

登上科技殿堂91

三、中国劳保学会始终背负着学科、专业学位教育的重担91

二、中国劳保学会成为全国性一级学会,使安全科学91

六、使劳动保护(安全)科学在“中图法”、“主题词表”、92

“国家叙词库”中确立了合法地位92

七、使“安全科学”扩展为“安全与环境科学”,纳入92

《环境科学与安全科学》之列92

八、为安全(劳动保护)科学创建奋斗十余载,终成现实93

十、中国劳保学会是安全科学理论及应用技术宣传教育的基地94

第五节 第一届世界安全科学大会研讨的问题94

一、世界各国专家、学者所关注的安全课题94

九、中国劳保学会创办的《中国安全科学学报》属国内外首创94

二、关于能量安全利用及其风险控制95

三、关于物质危害、风险及其控制96

四、关于交通运输安全96

五、关于生产安全及风险评价97

六、关于安全管理科学及风险管理98

七、世界安全科学大会带来的思索98

第六节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创刊及其影响99

一、《中国安全科学学报》从试刊到国内外公开发行99

二、《中国安全科学学报》的宗旨及其涉及的范围100

三、《中国安全科学学报》创办的重要意义和作用101

四、《中国安全科学学报》是世界上第一本安全科学学术刊物——China Safety Science Journal102

一、生活、生产及其环境安全是大会的主题103

二、风险理论及其应用技术成为研讨的热点103

第七节 第二届世界安全科学大会的新启示103

三、第二届世界安全科学大会的感受104

四、两届世界安全科学大会的启示:必须关注非生产104

领域的安全104

第八节 安全科学与相关学科的渗透与交叉105

第四章安全科学技术科学体系结构106

第一节 安全科学学科体系结构的设想107

一、“安全”的一般含义108

第二节 关于安全的新理念108

二、狭义的安全与广义的安全109

三、“安全”理念的拓展109

第三节 安全科学的概念与内涵110

第四节 安全科学的要素和范畴111

第五节 安全科学的体系结构框架112

一、钱学森教授的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结构112

二、安全科学技术体系框架112

三、安全科学技术体系结构层次113

第六节 安全科学学科创建的必要条件113

第一节 现代学科分类研究及特点116

第五章学科分类及其代码与安全科学技术学科116

一、现代科学研究向两个极端方向发展117

二、学科的分化与综合,打破了学科间的传统界限117

三、现代科学具有普遍数学化的特点117

四、现代科学与技术的紧密结合118

第二节 学科分类的基本原则118

一、门类与其学科排列的原则及顺序120

二、五大门类学科分级结构120

第三节 学科分类的体系结构120

三、一级学科名称的选用121

第四节 安全科学学科是一级学科121

一、安全科学技术享有一级学科地位121

二、安全科学技术的学科分类与代码122

三、客观评估安全科学技术一级学科123

四、安全科学技术仍需发展和完善124

第六章安全科学技术各分支学科的理论及现状125

第一节 走近安全科学,了解安全科学技术125

第二节 安全科学技术基础学科126

一、灾害物理学127

二、灾害化学128

三、灾害学130

四、灾害毒理学132

第三节 安全学135

一、安全系统学136

二、安全心理学138

三、安全模拟与安全仿真学140

四、安全人机学141

五、安全经济学142

六、安全管理学146

七、安全教育学148

第四节 安全工程149

一、消防工程151

二、爆炸安全工程154

三、安全设备工程156

四、安全电气工程159

五、部门安全工程161

第五节 职业卫生工程168

一、防尘工程171

二、防毒工程174

三、生产噪声与振动控制178

四、个体防护181

第六节 安全管理工程184

一、安全信息工程186

二、风险评价与失效分析189

三、工业灾害控制190

四、安全检测与监控技术191

第七节 安全科学技术与相关学科交叉而共享的学科195

一、安全法学195

二、通风与空调工程197

三、辐射防护技术201

第七章安全科学技术学科建设及其拓展204

第一节 安全科学技术学科渴望浇灌培育204

第二节 创建安全科学技术学科历尽艰辛205

第三节 安全科学技术学科及体系仍需完善206

第四节 老教授的遗训与安全科学体系拓展207

第五节 安全文化与安全科学技术基础学科的充实208

第六节 安全与减灾论及安全科学210

第八章安全、减灾、环保——大安全观212

第一节 安全科学与减灾科学的协同212

第二节 安全科学与减灾科学的发展213

一、安全科学的诞生213

二、自然减灾科学的进展214

四、安全与减灾科学建立的前提条件215

三、减灾科学及其管理215

五、大安全观与安全减灾216

第三节 树立大安全观的社会背景216

一、对安全的认识及安全文化的发展216

二、树立科学的大安全观的时代背景217

第四节 21世纪科学的大安全观220

一、扩展对安全的认识领域220

四、倡导和弘扬安全文化,提高全民素质,影响决策层221

三、普及安全教育面向公众,重点培养下一代221

二、保护从事一切活动的人的安全221

五、培养和树立超前、预防、科学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思维222

六、建立城市综合安全与减灾的风险观222

第九章安全、减灾、环保新兴学科的构想224

第一节 安全、减灾、环保三学科的融合224

一、保护人类身心安全与健康为共同目标225

二、人祸天灾与天灾人祸225

三、广义的灾害概念225

第二节 综合性大安全观新兴学科的提出226

四、环境保护与安全及减灾226

一、安全科学技术学科需要完善227

二、安全科学技术未考虑自然灾害与社会灾害227

三、灾害科学将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作为研究对象227

四、环境科学与安全科学及减灾科学的协同与交叉227

五、安全、减灾、环保的工程技术有共享的基础227

六、保护人类身心安康是共同目标228

第三节 大安全新兴学科构想框架228

二、安全与减灾科学技术的恩惠洒满人间230

第四节 21世纪中国安全与减灾科技的前景及难题230

一、安全科学技术前程光明230

三、建立安全、减灾、环保科学技术的基础理论和学科体系231

四、重视对灾害科学的综合研究,关注灾害国情231

五、用大安全的系统观充实和完善安全、减灾、环保232

科学技术体系232

六、重视安全、减灾、环保学科的交叉性及可拓展性233

七、完善安全、减灾、环保科学技术体系必须走出困境234

第十章安全、减灾、环保科学相关的学科及其展望236

第一节 安全、减灾、环保科学相关的一级学科及其代码236

第二节 安全、减灾、环保科学相关的二级、三级学科及其代码237

第三节 安全、减灾、环保科学可望诞生的新学科241

第四节 25个可望诞生的新学科的构想242

一、安全哲学242

二、安全原理245

三、安全文化248

四、安全减灾史学254

五、安全预测学257

六、安全行为科学260

七、灾情学263

八、事故学265

九、人为灾害学267

十、安全数学269

十一、灾害力学270

十二、灾害风险学272

十三、生态灾害学276

十四、气象灾害学278

十五、农业灾害学280

十六、城市灾害学283

十七、全球灾害学285

十八、应急灾害学287

十九、灾害地质学289

二十、灾害地理学290

二十一、灾害模型论294

二十二、减灾救助学296

二十三、海洋灾害学298

二十四、灾害经济学300

二十五、空间灾害学302

第十一章非传统安全与安全科学技术305

第一节 安全科学技术的理论问题305

一、安全原理305

二、安全科学的流变-突变理论306

三、灰色系统理论在安全工程中的应用307

五、关于安全与减灾的理论问题308

四、突变理论在安全科学中的应用308

六、关于安全文化与安全科学309

七、其他安全科学技术的理论310

第二节 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310

一、传统安全311

二、非传统安全312

第三节 安全科学技术与非传统安全313

后记316

参考文献318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