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健康长寿新观念:人体调控功能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史云峰著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
- ISBN:7542722603
- 出版时间:2003
- 标注页数:378页
- 文件大小:9MB
- 文件页数:404页
- 主题词:人体-调节(生理)-机能(生物)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健康长寿新观念:人体调控功能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节 人体调控功能理论概述3
一、人体功能调控系统概念3
第一篇3
第一章 人体调控功能理论总论3
(一)整体性和全息性4
二、人体功能调控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特性4
(二)有序性和自动性5
(五)特化性和泛化性6
(四)信息性和感知性6
(三)恒定性和节律性6
三、人体是“形”、“气”、“神”的统一体7
(六)遗传性和适应性7
第二节 信息控制系统论基础8
(三)心理、精神系统疾病8
四、人体三大类疾病8
(一)人体解剖结构系统疾病8
(二)人体功能调控系统疾病8
一、信息控制系统论的核心问题——秩序9
四、什么是“系统”10
三、什么是“控制”10
二、什么是“信息”10
一、神经系统和反射活动调控11
第三节 解剖、生理、生化和分子生物学基础11
五、信息控制系统11
二、内分泌系统和体液调控13
四、免疫系统和细胞-体液调控14
三、神经-内分泌调控14
五、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系统调控15
六、经络系统和生物光子调控16
八、细胞信息传递和调控19
七、时间结构系统和生物节律调控19
九、基因和基因调控21
十一、人体功能调控系统综合调控22
十、核糖核酸和生命起源22
二、人体交感调控系统的总体调控功能23
一、人体功能调控系统的主要生物信息调控系统23
第四节 人体功能调控系统的组成及功能概况23
四、细胞信息传递和调控25
三、人体副交感调控系统的总体调控功能25
一、概述26
第五节 人体调控功能理论和阴阳学说26
(一)细胞增殖分化长时效调控26
(二)适应状态中时效细胞调控26
(三)应激反应短时效细胞调控26
四、八纲辨证实质和人体调控功能理论27
三、中医基础理论纲要和人体调控功能理论概要对照27
二、人体交感、副交感调控系统和阴阳27
第六节 中医学、西医学和人体调控功能理论比较29
三、人体调控功能理论对于“气”的本质的认识30
二、中西医对于疾病概念的不同认识30
第二章 人体调控功能疾病30
第一节 人体调控功能疾病和“百病皆生于气”30
一、健康的定义30
四、人体调控功能理论对于人类疾病本质的认识31
(二)重点监测易患人群和高危人群32
(一)定期人体调控功能测评体检32
五、人体调控功能疾病的早期测评和防治原则32
六、疾病和功能状态的多维评价33
(六)不断提高人的整体素质33
(三)坚持科学的生活方式33
(四)优生优育33
(五)维护人体调控功能整体优化态是人体疾病防治的出发点和根本33
一、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三大疾病”34
第二节 副交感-胰岛素调控系统功能紊乱34
七、诊疗要诀34
八、临床治疗决策过程要点34
三、副交感-胰岛素调控系统功能紊乱和胰岛素抵抗35
二、人体调控功能疾病和“三大疾病”的关系35
四、代谢性心血管病综合征37
五、胰岛素敏感性的检测和评价39
(二)副交感-胰岛素调控系统调控功能储备力评价40
(一)评价胰岛素敏感性程度的三个前提40
(四)临床表现估测(评分法)41
(三)结合动态血糖和胰岛素水平及有关病史综合分析41
六、副交感-胰岛素调控功能紊乱的阶段性特征42
(五)个体化评价原则42
七、副交感-胰岛素调控功能紊乱的防治原则43
(一)运动疗法44
(三)药物45
(二)饮食疗法45
(三)应激性生化调控因子47
(二)应激源47
第三节 交感应激调控系统功能紊乱47
一、交感应激调控系统概况47
二、交感应激调控系统功能紊乱47
(一)应激反应47
(一)概述48
三、交感-肾素-血管紧张素调控系统48
(四)应激时机体的一系列反应48
(五)应激性疾病48
(四)交感-肾素-血管紧张素调控系统功能紊乱49
(三)组织肾素-血管紧张素调控系统49
(二)循环肾素-血管紧张素调控系统49
(三)阴阳学说和交感-肾素-血管紧张素调控系统51
(二)阴阳学说和人体调控功能51
四、阴阳学说和交感肾素-血管紧张素调控系统51
(一)阴阳学说反映对立统一规律51
(四)血管反应性评价52
(三)动态血流动力学监测52
五、交感应激调控系统调控功能测评52
(一)概述52
(二)动态心电监测52
(一)交感应激调控系统功能异常增高53
六、交感应激调控系统调控功能测评的应用53
(五)动态生化调控因子检测53
(三)原发性高血压分型54
(二)对健康人运动训练效果的评价54
(四)肾素、醛固酮联合测定在高血压鉴别诊断中的应用55
(八)康复训练评价56
(七)疗效评价56
(五)对某些影响肾素分泌疾病术后病情的评价56
(六)指导治疗56
(二)当前血管病变和供血不足诊断方法的局限性57
(一)供血不足是百病之源57
七、交感应激调控系统功能紊乱的防治57
第四节 血管内皮调控功能紊乱57
一、概述57
二、正常血管内皮调控功能58
(三)如何早期发现及防治血管病变和供血不足58
(一)血管内皮子调控系统及其调控功能59
(三)血管反应性的特化性和多样性60
(二)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60
(四)整体和局部的关系61
四、现代科研成果支持“百病皆生于气”的论断62
三、血管内皮调控功能紊乱是发病始动因素和中心环节62
(二)吸烟63
(一)副交感-胰岛素调控系统调控功能紊乱63
五、血管内皮调控功能紊乱的危险因素和相关疾病63
(七)糖尿病64
(六)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64
(三)血脂紊乱64
(四)肥胖64
(五)高血压64
(三)血管反应性测评65
(二)循环内皮细胞计数(CEC)65
(八)其他危险因素65
六、血管内皮调控功能的一般测评方法65
(一)检测静态时血管内皮生化调控因子65
(一)动态血管反应性测评66
七、人体调控功能测评系统的测评66
(二)动态生化调控因子测评68
(二)将相关疾病作为一个整体治疗77
(一)避免和去除危险因素77
八、血管内皮调控功能紊乱的防治77
(四)防治措施78
(三)必须考虑治疗措施对内皮调控功能的影响78
一、概述81
第五节 自主神经调控系统功能紊乱81
(一)更年期综合征82
二、自主神经调控系统功能紊乱和相关病症82
(二)心律失常和猝死84
(四)急性心肌梗死85
(三)冠心病85
(五)高血压病86
(七)糖尿病87
(六)心功能不全87
(二)心血管自主神经调控功能测评88
(一)详问病史、全面体格检查88
(八)晕厥88
三、自主神经调控功能的测评88
(三)心率变异性(HRV)分析方法89
(一)防治原则91
四、自主神经调控功能紊乱的防治和康复91
(四)其他检测91
(五)纠正自主神经调控功能紊乱在其相关病症防治中的重要性92
(四)戒烟92
(二)运动疗法92
(三)避免过度紧张和控制焦虑与抑郁情绪92
一、概述93
第六节 时间结构调控系统功能紊乱93
三、人体生物节律的生理意义94
二、时间结构调控系统94
(三)体力和情绪生物节律95
(二)体温生物节律95
四、人体生物节律概况95
(一)人体的生物节律95
五、人体生物节律调控96
(五)有关心血管功能的生物节律96
(四)发病日和死亡日的生物节律96
(一)择时检查和择时诊断97
七、生物节律紊乱的诊断和治疗97
六、生物节律紊乱97
(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98
(三)生物节律和养生保健100
(五)生物节律和药物治疗101
(四)生物节律和时间治疗学101
(八)生物节律和时间生物医学工程技术102
(七)生物节律和康复运动训练102
(六)生物节律和针灸治疗102
(一)高血压病和脑血管意外103
八、生物节律紊乱与相关病症的诊治103
(二)冠心病106
(四)时差综合征107
(三)糖尿病107
二、人和环境是统一体109
一、人体是具有思想意识的开放的复杂巨系统109
第三章 人体调控功能的测评及其他有关测评109
第一节 人体调控功能测评系统的设计原理109
五、人体调控功能测评系统的总体设计思路110
四、系统论是研究人体的唯一科学道路110
三、整体论和还原论各自的局限性110
七、人体调控功能测评系统工作原理及其应用概要111
六、各种动态应激负荷试验的设计原理111
八、稳态概念在综合集成多维评价中的地位112
二、人体调控功能测评系统操作总程序简介113
一、概述113
第二节 人体调控功能测评系统操作总程序113
(一)动态心电信息监测指标114
二、主要检测指标及其临床意义114
第三节 人体调控功能测评系统检测指标及意义114
一、概述114
(二)动态血压信息监测指标119
(三)动态血流动力学信息监测指标123
(五)运动耐量和代谢性血气分析信息监测指标127
(四)动态血流动力学信息监测趋势图127
(六)动态生化调控因子信息监测指标130
(一)踏车分级运动试验操作步骤132
三、踏车多信息分级运动负荷试验132
第四节 人体调控功能主要应激负荷试验操作程序132
一、试验前准备132
二、静态检测132
(一)设计思路133
六、动态饮食负荷试验133
(二)运动至亚极量时生化调控因子检测133
四、标准化α与β肾上腺能低强度加压试验133
五、精神紧张应激试验133
(三)临床应用134
(二)动态饮食负荷试验操作步骤134
(三)评价135
(二)超声探测135
七、功能性血管多普勒超声影像法血管反应性试验135
(一)检测前准备135
(一)A型行为的类型评价136
一、常用心理测验方法136
第五节 医学心理测定136
(二)心理适应能力测验表142
(三)焦虑抑郁(HAD)情绪测定表143
(四)生活事件心理应激评价145
二、生活质量(QOL)的评价146
一、概述146
二、心理测验应注意的事项146
第六节 生活质量评价146
四、评价方法147
三、WHO对生活质量的定义147
五、影响生活质量评价的因素149
一、更年期症状评分法150
第八节 更年期症状测评150
第七节 心血管疾病的残疾评价150
一、心脏功能分级和治疗分级150
二、心脏性残疾标准150
二、格林更年期症状评分法151
一、生活方式评价表152
第九节 生活方式评价152
一、精神状态简易速检表(MMSE)154
第十节 智力和痴呆量表测试154
二、评价方法154
二、日常生活能力表(ADL)155
四、什么是健康159
三、当今人类健康的最大威胁159
第二篇159
第四章 人体调控功能理论和预防保健体检159
第一节 21世纪预防保健新概念159
一、当今“拥有健康”是人们第一愿望159
二、健康的价值159
(三)老年人健康10项标准160
(二)中年人的健康标准160
(一)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健康10项标准160
(四)心理健康标准161
第二节 超亚健康状态概念的提出162
七、什么是亚健康状态162
五、什么是生活质量162
六、什么是疾病162
三、超亚健康状态163
二、维护和提高人体调控功能整体优化态是预防保健的立足点163
一、人体调控功能是健康的根本标志163
一、滥用保健品的危害164
第三节 盲目健康投资的危害性164
四、健康的目标164
五、如何拥有健康164
三、盲目锻炼之弊端165
二、不合理营养——病从口入165
三、什么是不良生活方式和习惯166
二、生活方式与健康166
第四节 生活方式和健康166
一、什么是生活方式166
(一)吸烟的危害性和戒烟的紧迫性167
四、不良生活方式的危害性167
(二)缺乏体力活动的危害性和动静结合的科学性170
(三)不良饮食习惯的危害性和合理饮食的重要性172
(四)生活环境噪声对人体的危害性和降噪声的必要性174
(五)戒除危害健康的“三害”175
(四)运动和静养175
五、现代生活方式所致疾病的主要表现175
六、生活方式和行为的评价175
七、健康的拥有从终身严格实施科学生活方式开始175
(一)严格遵守合理的作息制度——建立动力定型175
(二)合理饮食175
(三)保持精神愉快和性格开朗175
一、健康需要有科学医学理论和保健知识作指导176
第五节 怎样科学制订个人和家庭健康管理规划176
(六)WHO提倡的健康生活方式四大基石176
(七)只有通过预防保健才能健康长寿176
(二)健康和长寿的“内因”是什么177
(一)历史的经验教训值得重视177
二、健康管理规划177
二、预防保健体检的作用和意义178
一、什么是预防保健体检178
(三)健康管理规划的具体要点178
第六节 预防保健体检的目的和意义178
五、建立个人和家庭健康档案181
四、体检对象和间隔时间181
三、预防保健体检后的全面咨询和随访服务181
(一)体检类型和项目设计181
(二)重视病史体检基本功181
(三)咨询181
(二)心血管疾病特色体检182
(一)预防保健体检和人体调控功能测评——新型特色体检182
六、各类普通体检和特色体检182
(三)肿瘤筛选体检184
(四)中老年特色体检186
(五)妇女特色体检187
(六)合家幸福健康体检188
(二)人体调控功能理论和预防保健康复内涵的延伸190
(一)人体功能调控系统的“决死生、处百病”作用190
第五章 人体调控功能理论和预防保健及康复治疗方法190
第一节 人体调控功能理论和预防保健及康复治疗原则190
一、充分发挥人体调控功能自愈力是防治疾病之本190
(三)用循证医学思想方法指导临床实践191
(二)循证医学概念191
(三)临床治疗决策过程191
二、用循证医学思想方法指导临床实践191
(一)传统诊疗模式的局限性191
(二)改善和提高人体调控功能储备力、适应力和自愈力192
(一)增进健康长寿192
第二节 运动疗法192
一、什么是体力和体力运动192
二、过逸致病和久卧必衰192
三、运动疗法增进健康长寿和防治疾病的机制192
(三)心血管系统效应193
(一)什么是运动处方196
四、运动处方及其制订程序196
(四)对骨质量的影响196
(五)运动增强免疫功能196
五、运动目的和康复目标197
(二)制订运动处方的程序197
(二)静态运动(抗阻运动)198
(一)动态运动(耐力运动)198
六、运动种类和方式198
(一)运动强度199
七、运动处方的精髓——运动量199
(三)其他运动199
(二)运动持续时间204
(五)运动疗法的阶段划分205
(四)一次运动的分期205
(三)运动频度205
(三)个性化206
(二)循序渐进206
八、运动疗法应注意的事项206
(一)运动监测206
(四)持之以恒207
第三节 睡眠和卧床休息208
(五)运动卫生知识208
(三)睡眠姿势209
(二)起居有常209
一、科学睡眠的要求209
(一)睡眠质量209
(七)睡前卫生210
(六)被窝气候210
(四)卧具要求210
(五)寝室环境210
二、卧床休息和活动性卧床休息211
第五节 饮食疗法212
二、娱乐疗法应注意的事项212
第四节 娱乐疗法212
一、常用娱乐康复疗法212
(一)观赏山水风景,玩赏花鸟虫鱼212
(二)欣赏音乐212
(三)作书画,吟诗词,玩棋牌,看影视212
(二)兼具营养作用和治疗功效213
(一)简便易行、安全无毒、味美可口、收效持久213
一、饮食疗法的饮食种类及食谱形式213
(一)基本饮食213
(二)特殊饮食213
(三)祖国医药传统食谱213
二、饮食疗法的特点和实施原则213
(五)协助临床诊断214
(四)适于老年人养生保健214
(三)防治慢性病功效独特214
一、心理健康的标准215
第六节 心理治疗215
三、药粥疗法215
(一)药粥制备215
(二)服用方法215
(三)方法216
(二)形式216
二、超亚健康状态和心理适应能力减退216
三、康复病人的异常心理反应216
四、心理学检查方法216
五、怎样进行心理治疗216
(一)原则216
(一)概述217
二、药物治疗的二重性217
(四)技巧217
第七节 药物治疗217
一、药物治疗的局限性217
三、药物治疗的基本原则218
(二)惨痛的历史教训218
四、药物治疗中卫生宣教的重要性219
一、概述220
第一节 肥胖症220
第六章 人体调控功能理论和常见慢性病的防治220
(一)检测方法和诊断标准221
二、单纯性肥胖的诊断标准221
(二)检测注意事项223
(一)内因224
三、病因和发病机制224
(三)单纯性肥胖症疗效标准224
(四)肥胖症的鉴别诊断224
(二)外因225
(二)临床表现和并发症226
(一)肥胖症和代谢性心血管病综合征的关系226
四、肥胖症的危害性226
五、减肥的益处227
(二)减肥疗效的评价228
(一)肥胖症整体综合治疗前的全面评价228
六、判别减肥理论和方法真假的标准228
七、如何对肥胖症进行整体评价228
九、整体综合治疗229
八、重在预防229
(一)饮食疗法230
(二)运动疗法231
(五)药物治疗234
(四)心理行为治疗234
(三)运动疗法结合低热量饮食治疗234
(六)手术治疗237
二、人体调控功能和高血压病238
一、高血压研究史回顾238
第二节 高血压病238
(二)副交感-胰岛素调控系统调控功能紊乱239
(一)交感-应激系统调控功能紊乱239
四、血压水平的定义和分类240
三、高血压病的新概念240
(三)血管内皮调控功能紊乱240
(三)降压谷峰比率241
(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正常值参考标准241
五、其他血压监测和评价指标241
(一)脉压241
六、流行病学242
(五)短时应激血压变异性242
(四)24小时血压变异性242
八、高血压的诊断243
(五)其他因素243
七、高血压发病的经典危险因素243
(一)体重243
(二)食盐243
(三)饮酒243
(四)遗传因素243
十、高血压防治策略244
九、防治高血压病的迫切性和重要性244
(一)及时发现和纠正人体调控功能紊乱是预防的关键245
(二)消除高血压的经典危险因素246
(四)控制高血压相关病症247
(三)良好的血压控制247
(二)小剂量联合用药目标248
(一)降压药物治疗总则248
十一、高血压的药物治疗248
(六)个体化选择降压药物原则249
(五)目前认为较合理的联合用药配伍方案249
(三)联合用药适应证249
(四)常用降压药物249
(七)各类主要降压药临床选用的参考250
(八)常用降压药简介251
(四)糖耐量减低及其转归253
(三)糖尿病诊断标准253
第三节 糖尿病和糖耐量减低253
一、糖尿病的传统概念253
(一)概述253
(二)糖尿病分类253
四、临床上应警惕糖尿病可能性的情况254
(二)糖尿病高危人群254
二、糖尿病并发症254
三、糖尿病易患人群和高危人群254
(一)糖尿病易患人群254
六、糖尿病自然史的研究证明“百病皆生于气”论点的正确性255
五、糖尿病的危害性255
七、人体调控功能与糖尿病256
八、人体调控功能理论和糖尿病防治目标256
(一)纠正人体调控功能紊乱256
(二)去除危险因素纠正不良生活方式习惯257
(三)良好的血糖控制257
(四)防治并发症257
(五)控制相关病症257
(六)提高生活质量258
(七)儿童和妇女糖尿病防治要点258
(八)降低病死率和延长寿命258
九、糖尿病整体综合治疗的基本措施258
(一)糖尿病教育258
(二)良好的血糖控制259
(三)饮食疗法260
(四)运动疗法261
(五)药物治疗264
十、糖耐量减低治疗要点267
(一)宏观调控措施267
(六)中药治疗267
十一、糖尿病肾病268
(四)控制同时存在的代谢性心血管病综合征相关病症至理想水平268
十二、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治疗268
(三)西药268
(二)中药调控六号方268
十三、糖尿病自我保健269
一、概述270
二、对血脂和脂蛋白认识的深化270
第四节 血脂异常270
(一)临床分类271
(二)按脂蛋白密度的高低分类271
三、血脂异常的分类271
(二)复查272
(三)动态血脂检测272
(一)项目272
六、血脂异常与动脉粥样硬化及冠心病的关系272
(一)总胆固醇(TC)272
五、血脂检查272
四、血脂异常的检出272
(四)按病因分类272
(三)血脂紊乱新概念272
(三)高密度脂蛋白(HDL)273
(四)三酰甘油273
(二)低密度脂蛋白(LDL)273
(五)载脂蛋白(apo)274
(六)脂蛋白(a)[LP(a)]274
(七)致动脉粥样硬化脂质紊乱综合征(ADLS)——血脂稳态紊乱275
(八)餐后血脂紊乱——血脂生物节律紊乱275
(九)女性冠心病患者血脂异常特点276
七、对血脂异常的几个误区276
八、血脂异常诊疗步骤277
十一、血脂异常患者开始治疗的标准及治疗目标值278
十、血脂异常治疗原则278
(一)开始治疗标准278
九、血脂检测意义判断278
(一)血脂异常防治的重要性及防治措施279
十二、血脂异常的防治措施279
(二)饮食治疗279
(二)治疗目标值279
(三)运动疗法283
(四)调脂药物治疗284
(六)心理治疗和预防286
(七)去除病因和诱因286
(五)抗氧化治疗286
十三、治疗进程监测287
二、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诊断288
一、概述288
三、高尿酸血症和代谢性心血管病综合征的关系288
第五节 高尿酸血症和痛风288
十四、预防288
(二)二禁289
(一)一多289
(三)三低289
五、防治原则289
四、高尿酸血症的分类289
(二)消炎痛的应用290
(一)饮食控制和减肥290
(三)使用阿司匹林和泼尼松问题290
六、统筹兼顾防治代谢性心血管病综合征290
(七)饮食治疗的食物选择291
(六)运动疗法问题291
(八)痛风发作时血尿酸水平正常的诊疗问题291
七、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药物治疗291
(五)代谢性心血管病综合征多种疾病聚集时的治疗291
(四)合并高血压病的治疗291
(一)冠心病的定义292
一、传统和经典的冠心病概念292
(二)冠心病的临床表现类型292
(三)冠心病的严重危害性292
第六节 冠心病292
八、食疗验方292
(四)冠心病的诊断标准293
(五)常用冠心病诊断性检查的应用和评价295
二、冠心病危险因素300
(一)冠心病危险因素概念的提出300
(二)心血管危险定义301
(三)危险因素评判标准301
(四)危险因素分类302
(五)危险因素纵向变化302
(七)确定危险因素的意义303
(八)危险因素的研究支持人类疾病在本质上首先是人体调控功能紊乱的论点303
(六)危险因素评价注意事项303
(九)冠心病整体危险评价方法简介304
三、冠心病心绞痛的自我判断304
(一)典型心绞痛的特征305
(二)非特异性胸痛306
(三)心绞痛和心肌缺血的辨识306
(四)不稳定型心绞痛、心肌缺血307
(五)稳定型心绞痛、心肌缺血307
五、冠心病的防治和康复308
(二)冠心病患者六大警惕信号308
(一)人体调控功能理论和冠心病防治总目标308
(一)冠心病患者十大危险警报(心肌梗死先兆)308
四、冠心病十大危险警报和六大警惕信号308
(二)冠心病防治和康复方法的一般原则310
(三)冠心病防治和康复方法基本要点310
(四)无症状冠心病患者的康复医疗320
(五)冠心病心绞痛和心肌缺血的康复医疗321
(六)冠心病心律失常的康复医疗330
(七)急性心肌梗死或出现梗死先兆时的处理344
(八)急性心肌梗死的康复医疗和预防350
(九)冠心病心功能不全的康复和防治362
(十)冠心病猝死和循环骤停的急救处理372
(十一)冠心病有关心脏手术后的康复医疗377
热门推荐
- 2870169.html
- 2375066.html
- 159226.html
- 2579639.html
- 2058741.html
- 3068430.html
- 3745585.html
- 548921.html
- 1846241.html
- 336335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27622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927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25057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89314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79946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42003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406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71039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02839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0350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