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经济通史 5 宋辽夏金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赵德馨主编;葛金芳著 著
- 出版社: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 ISBN:7543831791
- 出版时间:2002
- 标注页数:871页
- 文件大小:32MB
- 文件页数:901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经济通史 5 宋辽夏金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10-13世纪中国经济运动的时代特征1
一 整体性观念——一个多元政权的并立系统1
二 宋、辽、夏、金经济运动的时代特征4
三 两宋社会基本矛盾制约下的经济运动轨迹10
四 关于本书的内容、结构和材料17
第二章 宋辽夏金时期的政治形势和行政区划24
第一节 多元政权并立对峙的政治形势24
一 宋辽夏的鼎足而立24
二 女真族的崛起和宋金对峙27
三 蒙古勃兴及其对中原经济区的统治29
四 10-13世纪的周边部族及其政权30
第二节 宋、辽、夏、金各并立政权的行政区划36
一 “事权分割”的两宋三级建置36
二 “因俗而治”的辽朝三类行政系统38
三 “军政合一”的西夏地方行政区划41
四 杂糅宋辽旧制的金朝地方机构42
第三章 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45
第一节 气候变迁和生态环境46
一 亚洲第三寒冷期的到来46
二 草场南移和北部农耕线的收缩50
第二节 南北两大经济区自然资源的比较分析(上)——宋金中原地区:森林砍伐、水土流失和黄河泛滥54
一 森林砍伐、植被破坏和生态环境的恶化56
二 水土流失、黄河屡决和湖泊堙废、水系紊乱59
第三节 南北两大经济区自然资源的比较分析(下)——两宋江南地区:水利资源的开发和耕地面积的扩大63
一 圩田、湖田和葑田:江南沼泽洼地的开发利用64
二 捍海塘堰和涂田围垦:东南沿海海滩涂地的开发利用81
三 梯田兴筑:南方丘陵山区的开发利用92
第四节 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97
一 东北和内蒙地区:农耕文明在游牧经济圈中的曲折扩展97
二 黄河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农耕区、半农半牧区和游牧区的交错并存101
四 青藏高原:藏北羌塘草原和藏南河谷宜农地带107
三 新疆地区:河谷绿洲、高山草原和广阔的盆地沙漠107
五 横断山脉南部和云贵高原西部地区110
第四章 人口增长和劳动力资源布局重心的南移111
第一节 宋辽夏时期(960-1127年)的户口增长:突破一亿大关112
一 疑案解析:两宋每户究竟应按几口计算113
二 动态系列:辽区人口的五个估计数118
三 西夏、吐蕃、大理人口蠡测121
四 突破一亿大关:我国人口增长的第二个高峰131
第二节 宋金对峙时期(1127-1276年)的人口统计134
一 金境人口的大幅下降与缓慢回升134
二 南宋辖区户口增长的停滞徘徊136
三 宋金对峙时期的全国户口统计138
四 人口分布的地域特征和劳动力资源布局重心的南移139
第五章 农业机具的飞跃进步和水利建设的成就141
第一节 宋代农具变革的成就及其特征142
一 古代农具史上的三次重大变革142
二 两宋农具变革成就143
三 灌溉机具的普及与推广149
四 宋代农具变革的特征分析153
第二节 前所未有的农田水利建设高潮157
一 中原地区的水利建设和淤灌成效158
二 江南水利兴修的地域特色162
三 宋代水利工程技术的重大发展169
四 宋代水利建设的时代特色及其条件174
第六章 江南地区耕作制度的革命和宋代农业生产率179
第一节 江南水田耕作技术体系的成熟和作物品种稳态结构的初步达成179
一 江南水田耕作技术的主要特色180
二 南北作物品种的交流和轮作复种链条的初步形成184
第二节 宋代耕制革命:单作制向多熟制的过渡192
一 从轮作倒茬向复种多熟制过渡的条件193
二 中原地区二年三熟制的形成与推广195
三 江南地区一年两熟制的不同类型198
第三节 宋代粮食生产的分区考察和农业生产率206
一 第一类地区:两浙、福建、江东和成都府路207
二 第二类地区:淮南、江西、京东、河北四路,以及河东汾河流域和陕西关中平原211
三 第三类地区:荆湖南北、广南东西、秦凤路,京西路和利、梓、夔三路214
四 宋代复种指数估计216
五 宋代簿载垦田与实际耕地面积217
六 户均耕地面积的南北差异和宋化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221
七 苏州范例:对宋代农业生产率的验证225
第四节 两宋经济作物的发展和商品性农业的成长227
一 蚕桑业的发展和种桑、养蚕业的分离228
二 茶叶产量的激增及其商品价格的估测232
三 甘蔗种植业的商品化趋势237
四 部分地区水果和蔬菜业的独立化进程239
第七章 周边地带农耕区域的波浪式推进241
第一节 辽、金所辖东北、内蒙地区农耕区域的扩展241
一 历史回顾:二千年中先后相继的三次开发高潮242
二 农耕区域的扩展方向:由东向西,从南到北243
三 辽金时代东北地区农牧结合的互补结构248
四 劳动力资源构成的变动252
五 独具特色的城郭农业256
六 铁器犁耕农业的推广258
一 党项的崛起及其对西北地区的统治261
第二节 党项东进与西扩导致西北地区经济类型的转折261
二 西夏统治区经济类型的转折264
三 兴、灵腹心地区农业生产的状况265
四 陇右地区农业生产的艰难复苏268
五 河西走廊:农耕区的收缩和游牧区的扩大272
第八章 手工业的飞跃进步及其向周边地区的扩展(上)276
第一节 异军突起的煤炭采掘业277
一 中原煤炭业在北宋中叶进入规模开采时代277
二 从冶铁业看煤炭作为新型能源的威力279
三 从铸钱、兵器和陶瓷诸业看生产领域燃料结构的改变281
四 居民生活用煤的增多及其对缓解燃料危机的作用283
五 北宋煤炭产地的空间分布285
六 扩及东北南部的金代采煤业287
第二节 突飞猛进的冶铁铸造业289
一 中原地区铁产量的激增289
二 从消费角度对北宋铁产量的估测291
三 灌钢法的推广和生产效率的提高295
四 宋代铁产的空间分布和四大冶铁基地299
五 铁冶向东北、西北地区的扩展301
六 周边地区兵器和农具制造业的相继兴盛309
一 有色金属产量激增311
第三节 金属品制造业的长足进展311
二 金属品制造业的空前兴盛314
第四节 纺织业的进步及其地域特征317
一 丝织业的地域分布及其特色318
二 从匹帛岁入看丝织中心南移长江流域322
三 南方棉织业的初兴325
四 东北、西北纺织业的成就329
第九章 手工业的飞跃进步及其向周边地区的扩展(下)332
第一节 遍布全国、风格各异的陶瓷生产332
一 精品迭出的北方窑系332
二 后来居上的南方窑系337
三 以外销为主的闽广瓷窑342
四 陶瓷生产在辽夏辖区的兴起和金辖中原地区的衰落345
第二节 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造船业350
一 造船基地和船舶类型350
二 海舶规制及其构造特点351
三 规模巨大的内河造船业354
四 车船的兴起及其在军事上的运用355
第三节 造纸业新纪元的到来357
一 造纸工艺的突破和三大造纸基地的形成357
二 异彩纷呈的各类纸品及其制造技术362
一 雕版的推广和三类刻书作坊367
第四节 印刷业的勃兴及其向周边地区的推广367
二 京、浙、闽、蜀四大印刷中心371
三 辽、夏、金辖区雕版印刷业的初兴374
第十章 两宋手工业中的技术革新与工艺革命377
第一节 冶金和金属加工业中的技术革新与工艺革命378
一 冶铜工艺——胆铜法的发明和推广378
二 冶银工艺——“吹灰法”的纯熟运用和金银分离术的进步383
三 金属加工工艺——“旋作”的出现与车床使用385
四 铸钱工艺——走向规范化坦途387
第二节 造船业中的技术革新与工艺革命388
一 操纵机具的革新:从升降舵到平衡舵、开孔舵389
二 干船坞和打捞船的发明390
三 导向仪器航海罗盘的发明和使用392
第三节 采盐和制盐业中的技术革新与工艺革命394
一 采盐业:首创卓筒井即窄口深井技术394
二 海盐业:《熬波图》和取卤验卤技术396
第四节 纺织业中的技术革新与工艺革命397
一 纺织机具:脚踏缫车、脚踏纺车的推广和水转大纺车、束综提花机的创制397
二 丝织技艺:轴架整经法的采用402
三 染印工艺:蜡染法的推广403
第五节 印刷业和兵器制造业中的技术革新与工艺革命404
一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及其使用405
二 活字印刷术在西夏、回鹘地区的传播408
三 火药的发明及其在军事上的运用411
第六节 建筑业中的技术革新与工艺革命416
一 福圣木塔和喻皓《木经》中“材分制”的提出416
二 李诫《营造法式》和“材分制”的完善418
三 宋代工程图学的规范与成熟420
四 附论宋代计时机械的伟大成就:苏颂、韩公廉造水运仪象台——我国古代第一架自动天文钟的诞生422
第十一章 民营手工业的崛起及其经营方式的考察430
第一节 规模巨大、分工细密的官营手工业431
一 拥有数十万工匠的矿冶和铸造业431
二 分工细密的军工、纺织等官营作坊433
第二节 民营手工业的崛起和商品生产的扩大435
一 民营企业成为手工业体系中的主体成分435
二 机户:纺织业中独立手工业者的兴起437
三 手工业商品生产性质的增强440
第三节 经营方式的考察:雇佣劳动、行会制度和包买商惯例443
一 官私企业中雇佣劳动的扩大443
二 民营工商业中行会制度的形成445
三 纺织业中包买商惯例的雏形448
四 井盐、矿冶等行业中带有近代色彩的雇佣关系451
第四节 附论原始工业化进程在北宋的启动457
一 原始工业化进程的构成要素及其内涵457
二 原始工业化进程的孕育及其在北宋的启动460
第一节 10-13世纪我国商品经济的新气象463
一 两宋商品经济繁盛的主要表现463
第十二章 两宋商品经济的繁盛和都市化进程的加速463
二 宋代都市化进程的征兆、内涵及其基础465
第二节 宋代城市的兴起及其类型分析467
一 城市数量的激增和城市人口的膨胀467
二 坊市制的崩溃和近代型城市风貌的初现470
三 城市郊区的扩展和卫星城镇的兴起474
四 城市类型及其经济意义的增长477
一 两宋草市勃兴及其对自然经济的浸润481
第三节 草市勃兴与部分地区市镇网络体系的形成481
二 个案分析:鄂州南草市和江陵沙市487
三 经济发达地区市镇网络体系的初步形成491
第四节 宋代贩运性商业向规模性商业的转化和都市化进程的特点495
一 贩运性商业向规模性商业的转化495
二 北宋商税的急剧增长499
三 两宋都市化进程的特点、程度及其影响500
第十三章 宋代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和各区域政权经济联系的加强508
第一节 四通八达的两宋水陆交通网络509
一 大庾岭商道、滇桂博马商道和川陕运茶通道:宋代陆路交通向周边地区的延伸509
二 以汴京为中心的北宋漕运网络511
三 金国汴渠的堙塞和南宋江南运河的利用520
第二节 各区域政权之间的物资交流和商业往来523
一 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物资交换523
二 宋、辽、夏、金、蒙古汗国之间的榷场贸易523
三 规模巨大的走私贸易530
四 两宋与西北、西南部族的茶马贸易533
五 络绎不绝的官方朝贡贸易534
第一节 日趋兴盛的两宋海外贸易537
一 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海外贸易的兴盛537
第十四章 海上丝绸之路和国际市场的开拓537
二 以广州、泉州为中心的沿海港口分布538
三 两宋海上交通的范围及路线540
四 民间舶商贸易和官方市舶贸易543
五 进出口商品的比较分析:“香料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和“陶瓷之路”547
六 海外贸易中的商业资本552
第二节 辽、夏等周边政权的民族往来和对外贸易554
一 辽朝与高丽、大食等国的朝贡贸易和榷场贸易554
二 西夏与西北各族的贸易往来556
第十五章 宋境土地所有制结构的变动和契约租佃经济主导地位的达成557
第一节 契约租佃经济赖以确立的三大历史前提558
一 不抑兼并政策的提出及其意义560
第二节 大土地所有制优势、合法地位的确立——租佃经济赖以确立的第一个前提560
二 观念转变:从部曲为本到土地为本563
第三节 农民阶级中部构成的变动和契约佃农的成长——租佃经济赖以确立的第二个前提565
一 均田户的破产和无地客户的激增565
二 主客户之区分和客户比重的上升趋势567
三 下户比例的增长及其阶级属性的判别569
第四节 超经济强制的松弛和多数佃农迁徙、退佃自由的达成——租佃经济赖以确立的第三个前提573
一 劳动力所有制与租佃经济的确立前提573
二 地权转移率的提高导致累世相承的主仆名分趋于瓦解575
三 经济性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导致行政统辖权与土地所有权逐步分离576
四 地权集中而地块分散的背离状况导致部曲庄园制经营方式日趋衰落578
五 宋代多数佃农已获迁徙自由和退佃权利579
第五节 契约租佃经济的达成及其历史地位583
一 租佃经济在北宋中叶的确立及其在金辖中原地区的曲折发展583
二 租佃经济与部曲庄园经济、中古田制经济的联系与区别587
三 小农土地要求的部分满足和佃农上升几率的增长588
四 契约佃农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和处境改善590
五 契约租佃经济的历史地位595
第十六章 两宋的赋役征取和摊丁入亩趋势的出现(上):赋税和徭役596
第一节 宋代赋税类别及其征取程序596
一 “两税”(又称“二税”)的由来与演进597
二 和籴种类及其抑配性质的加强600
三 从和买、预买绢到东南折帛钱603
四 科配和时估制度605
五 人头税和经总制钱607
六 两税征收程序及其相关规定608
七 宋代整顿赋税的努力:方田均税法和经界法611
第二节 宋代的职役、力役和兵役残余619
一 职役系统的内部构成及其性质判定620
二 特权与义务交错的诸种衙前621
三 力役的主要表现及其减轻趋势623
四 南宋义役的兴起与推广626
一 摊丁入亩趋势的历史内涵631
第十七章 两宋赋役征取和摊丁入亩趋势的出现(下):两宋摊丁入亩趋势的主要表现631
第一节 宏观考察:我国赋役结构从双轨制向单轨制演进的宋代缺环631
二 摊丁入亩趋势的曲折发展及其宋代缺环633
第二节 表现之一:部分力役转化为代役税,代役税同时向田亩税归并634
一 北宋“纳钱免役”的制度化进程634
二 “免夫钱”以资产多少为征收依据637
第三节 表现之二:部分力役不再单以丁口征调,转而依据税额、物力或户等摊派639
一 力役轻重与户等高低相联系639
二 “按丁差夫”向“按资差夫”的曲折过渡642
第四节 表现之三:水利役中“计田出丁”向“履亩纳钱”的演进645
一 “计田出丁”法从两浙地区向宋辖全境的推广645
二 “计田出丁”法从民间私约向水利法规的演进649
三 租佃关系下“计田出丁”向“履亩出钱”的转化653
第五节 若干旁证:摊丁入亩趋势在人头税、两税、附加税和差役、兵役残余中的相应表现657
一 身丁钱向田亩税过渡658
二 支移向脚钱转化660
三 部分差役向田亩税的归并661
四 残存兵役依照户等、物力征发662
第六节 宋代出现摊丁入亩趋势的环境、机制与原因664
一 历史环境与内在机制664
二 租佃经济取代田制经济是摊丁入亩趋势出现的根本动因666
第十八章 宋朝经济管理体制与经济政策(上)670
第一节 财经管理机构的设立及其演变672
一 中央财经机构的演变:从三司一统体制到户部、朝廷、御前财赋的分立体制672
二 地方财经体制的演变:从北宋转运使到南宋总领所674
三 从中央到地方的商税征收网络676
四 外贸外侨管理机构:市舶司和蕃坊司678
第二节 主客户制的确立和版籍管理系统681
一 五等版簿的确立过程681
二 从土客对称到主客对称:以经济原则为主的户口分类682
三 户版和账籍:两个不同的体系686
一 国家干预在唐宋之际的重大变化690
第三节 土地与租佃领域中国家干预的转折690
二 对土地所有制结构:放弃调整692
三 对地主土地所有权:干预减弱695
四 对小农土地所有制:维护尊重701
五 对土地所有权的转移:畅通渠道706
六 对契约租佃关系:限定租率711
第十九章 宋朝经济管理体制与经济政策(下)717
第一节 以下放经营权为特征的矿冶管理体制717
一 国有、官监、民营、专卖717
二 神宗以降“二八抽分制”的推广721
一 通商成分逐步增长的两宋茶法724
第二节 禁榷体制的演进脉络724
二 从完全禁榷到不完全禁榷的宋代盐法729
三 以买扑制为主体的宋代榷酒政策733
第三节 商业与外贸体制735
一 商税征收之制度化时期的到来735
二 具有开放取向的外贸政策739
第二十章 辽、夏、金的经济管理体制与经济政策742
第一节 辽、夏、金的户口管理及其分类标准742
一 西夏的人口管理及其身份等级742
二 辽朝的兵籍及其燕云地区的户籍746
三 金国的户口编制及其分类标准748
四 宋金户籍分类标准的比较749
第二节 辽、夏、金农业管理的不同特色750
一 垦荒与水利并重的夏国农业管理750
二 从实际出发的辽朝农业管理754
三 成功与失败并存的金朝农业政策755
第三节 辽、夏、金的土地和赋役制度759
一 受到中原强烈影响的西夏土地和赋役制度759
二 三种不同类型的辽朝土地、赋役体系763
三 东北牛头地、牛具税与中原租佃制、两税法并行的金朝土地、赋役制度766
一 劳役、苦役、匠役并存的西夏矿冶体制767
第四节 辽、夏、金以工奴制为主体的矿冶体制767
二 辽朝矿冶的工奴制经营方式768
三 从工奴制向民营制转化的金朝矿冶政策769
第二十一章 宋、辽、夏、金的货币运行体系772
第一节 以宋代铜钱为基础的宋辽夏金货币体系773
一 晚唐五代的货币遗产和两宋的货币对策:宋代以铜钱为本位的多种货币并存体制的形成773
二 一国所铸,四朝共用:宋钱在辽、夏、金辖区的流通776
第二节 纸币登上历史舞台和纸币称提术780
一 私交变官交:纸币登上交换舞台的历史行程780
二 纸币的演进与完善:从宋代“钞引”到金代“交钞”784
三 纸币贬值和纸币称提术:宋金两朝为恢复纸币信誉而作的种种努力787
一 从北宋定量银铤到金代承安宝货:白银货币化的逐步达成791
第三节 白银货币化的达成和金融汇兑业务的展开791
二 从便钱务到榷货务:两宋金融汇兑业务的展开794
第四节 从“钱荒”看宋代货币流通体制的内在缺陷797
一 宋代“钱荒”及其诸般成因797
二 从宋代货币流通体制看“钱荒”成因800
第二十二章 10-13世纪区域经济的特色和经济重心南移过程的完成807
第一节 “东强西弱,南升北降”:宋代区域经济的基本格局809
一 从各路人口密度看区域经济布局809
二 从各路垦殖指数看区域经济布局815
一 顽强发展、一波三折的中原经济818
第二节 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818
二 蓬勃兴起、后来居上的东南经济825
三 不平衡发展的西川经济830
四 困顿停滞的中南经济832
五 地旷人稀、起点过低的广南经济835
第三节 经济重心南移过程的完成836
一 经济重心的概念和探讨经济重心南移的方法论问题836
二 耕地和劳动力资源重心南移过程的完成839
三 赋税重心的南移842
主要参考文献845
后记865
主编后记870
热门推荐
- 3548892.html
- 3243880.html
- 1505276.html
- 216051.html
- 1969084.html
- 338119.html
- 599973.html
- 103901.html
- 3907719.html
- 129251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05654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85461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5482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11843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34589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74610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45966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61101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45531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652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