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 第3版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姜明安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市:北京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1043448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752页
- 文件大小:106MB
- 文件页数:809页
- 主题词:行政法-中国-高等学校-教材;行政诉讼法-中国-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 第3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行政法学的基本概念1
第一节 行政1
一、行政、国家行政与公行政1
二、行政权与公权力4
三、行政与行政国家5
四、行政与法治国家12
第二节 行政法14
一、中外行政法的一般定义14
二、行政法是调整行政关系的法18
三、行政法是控制与规范行政权的法24
四、行政法是难于制定统一法典的法26
第三节 行政法学28
一、行政法学是法学的分支学科28
二、行政法学是研究行政法现象的法学学科31
三、行政法学是一门正在发展中的法学学科33
第二章 行政法的法源39
第一节 行政法法源概述39
一、行政法法源的含义39
二、国外行政法法源简介40
第二节 行政法的制定法法源44
一、宪法与法律44
二、地方性法规与自治条例、单行条例46
三、行政立法48
四、条约与协定55
第三节 行政法的非制定法法源55
一、法律解释55
二、判例60
三、习惯和惯例60
四、行政法理60
第三章 行政法的基本原则62
第一节 行政法基本原则概述62
一、行政法基本原则的含义62
二、行政法基本原则的性质和功能62
三、行政法基本原则的形成和确定63
第二节 行政法的实体性基本原则64
一、依法行政原则64
二、尊重和保障人权原则66
三、越权无效原则68
四、信赖保护原则70
五、比例原则71
第三节 行政法的程序性基本原则72
一、正当法律程序原则72
二、行政公开原则73
三、行政公正原则75
四、行政公平原则77
第四章 行政法与行政法学的历史发展80
第一节 我国行政法的历史发展80
一、初创阶段(1949—1957年)80
二、停滞和遭受摧残阶段(1957—1978年)82
三、重建和发展阶段(1978—1989年)85
四、发展和向新模式转化阶段(1989—2004年)88
第二节 我国行政法学的历史发展95
一、我国行政法学的“史前阶段”(1949—1978年)95
二、创建阶段(1978—1985年)95
三、全面发展阶段(1985—1989年)96
四、深入发展和学术流派逐步形成阶段(1989—2004年)97
第三节 各国行政法学的主要流派98
一、行政法学主要流派的形成及其历史背景98
二、行政法学主要流派的基本观点102
第五章 行政法主体概述109
第一节 行政法主体的概念109
一、行政法主体的含义109
二、行政法主体与行政主体110
三、行政主体与行政机关111
第二节 行政法主体与行政组织法113
一、行政法主体与行政组织113
二、行政组织法的主要内容114
三、行政组织法的体系116
第六章 行政机关117
第一节 行政机关概述117
一、行政机关的含义117
二、行政机关的性质和特征117
第二节 行政机关的分类120
一、一般行政机关与部门行政机关120
二、职能性行政机关与专业性行政机关120
三、常设性行政机关与非常设性行政机关121
四、专门执法机关与普通管理机关121
五、首长制行政机关与委员制行政机关122
六、派出行政机关与被派出行政机关122
第三节 行政机关的职责、职权与管理手段123
一、概述123
二、行政机关的一般职责124
三、行政机关的主要职权126
四、行政机关的主要管理手段128
第四节 我国现行行政机关的体系133
一、中央行政机关133
二、一般地方行政机关134
三、民族自治地方行政机关135
四、特别行政区的行政机关136
第七章 其他行政主体137
第一节 其他行政主体概述137
一、其他行政主体的含义137
二、其他行政主体的种类137
第二节 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138
一、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的含义138
二、被授权组织的条件和范围139
三、被授权组织的法律地位142
第三节 其他社会公权力组织143
一、其他社会公权力组织的含义143
二、其他社会公权力组织的行政主体资格143
三、其他社会公权力组织的范围144
第四节 行政委托情形下的行政主体145
一、行政委托概述145
二、受委托组织的含义145
三、受委托组织的条件和范围146
四、受委托组织的法律地位147
第八章 公务员149
第一节 公务员概述149
一、公务员的概念149
二、公务员的分类150
三、公务员的法律地位151
第二节 公职关系153
一、公职关系的概念153
二、公职关系的发生153
三、公职关系的内容155
四、公职关系的消灭158
第九章 行政相对人161
第一节 行政相对人概述161
一、行政相对人的概念161
二、行政相对人的分类162
第二节 行政相对人的法律地位与权利、义务165
一、行政相对人的法律地位165
二、行政相对人的权利165
三、行政相对人的义务167
第十章 行政法制监督主体169
第一节 行政法制监督概述169
一、行政法制监督的概念169
二、行政法制监督与行政监督的区别与联系170
第二节 行政法制监督主体的种类及监督内容171
一、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171
二、国家司法机关的监督172
三、专门行政监督机关的监督172
四、国家机关系统外部的个人、组织的监督173
第十一章 行政行为概述174
第一节 行政行为的概念和特征174
一、行政行为的概念174
二、行政行为的特征177
第二节 行政行为的分类179
一、抽象行政行为和具体行政行为179
二、羁束行政行为与自由裁量行政行为180
三、依职权行政行为和应申请行政行为180
四、附款行政行为和无附款行政行为181
五、授益行政行为和不利行政行为181
六、要式行政行为和非要式行政行为181
七、作为行政行为和不作为行政行为182
八、独立行政行为和需补充行政行为182
九、内部行政行为和外部行政行为183
十、行政行为的其他分类184
第三节 行政行为的模式185
一、行政行为模式的概念185
二、行政行为模式的价值188
三、行政行为的模式化190
四、行政行为的模式定位193
第十二章 抽象行政行为196
第一节 抽象行政行为概述196
一、抽象行政行为的概念196
二、抽象行政行为的范围199
三、抽象行政行为的合法要件202
第二节 行政立法行为204
一、行政立法的概念和性质204
二、行政立法的分类207
三、行政立法的原则208
四、行政立法的程序210
第三节 制定其他行政规范性文件行为212
一、其他行政规范性文件的概念212
二、其他行政规范性文件的种类213
三、其他行政规范性文件的法律地位218
第十三章 具体行政行为223
第一节 具体行政行为的成立要件223
一、具体行政行为的成立223
二、行政权能的存在224
三、行政权的实际运用226
四、法律效果的存在227
五、意思表示行为的存在230
第二节 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要件230
一、行为主体合法230
二、行为权限合法231
三、行为内容合法231
四、行为程序合法231
五、行为形式合法231
第三节 具体行政行为的错误和违法(瑕疵)231
一、具体行政行为的错误231
二、具体行政行为的违法(瑕疵)236
第四节 具体行政行为的效力240
一、具体行政行为的效力内容240
二、具体行政行为的生效和失效245
第十四章 行政处理(一)——依申请行政行为251
第一节 行政处理与依申请行政行为概述251
一、行政处理概述251
二、依申请行政行为概述255
第二节 行政许可258
一、行政许可的概念258
二、行政许可的种类260
三、行政许可的作用264
四、《行政许可法》所确立的基本制度和原则267
第三节 行政给付272
一、行政给付的概念272
二、行政给付的种类275
三、行政给付的作用277
四、行政给付的原则277
第四节 行政奖励279
一、行政奖励的概念279
二、行政奖励的种类与形式281
三、行政奖励的作用281
四、行政奖励的原则282
第五节 行政确认283
一、行政确认的概念283
二、行政确认的主要形式与基本分类284
三、行政确认的作用287
四、行政确认的原则288
第六节 行政裁决289
一、行政裁决的概念289
二、行政裁决的种类290
三、行政裁决的作用291
四、行政裁决的原则291
第十五章 行政处理(二)——依职权行政行为293
第一节 依职权行政行为概述293
一、依职权行政行为的概念293
二、依职权行政行为的种类294
三、依职权行政行为的原则295
第二节 行政规划296
一、行政规划的概念296
二、行政规划的种类298
三、行政规划的作用299
第三节 行政命令301
一、行政命令的概念301
二、行政命令的种类303
三、行政命令的作用304
第四节 行政征收305
一、行政征收的概念305
二、行政征收的种类307
三、行政征收的作用308
四、行政征收的原则308
第五节 行政处罚309
一、行政处罚的概念309
二、行政处罚的特征310
三、行政处罚的种类310
四、行政处罚的作用314
五、行政处罚的原则314
六、行政处罚的程序316
第六节 行政强制325
一、行政强制的概念325
二、行政强制的特征326
三、行政强制的种类329
四、行政强制的作用332
五、行政强制的原则333
第十六章 行政主体实施的其他行为337
第一节 行政指导行为337
一、行政指导的概念337
二、行政指导的原则340
三、行政指导的基本内容342
四、行政指导的实施345
五、行政指导的程序347
六、行政指导的救济348
第二节 行政合同行为350
一、行政合同的概念350
二、行政合同的原则354
三、行政合同的缔结358
四、行政合同的程序360
五、行政合同的法律救济362
第三节 行政事实行为364
一、行政事实行为的概念364
二、行政事实行为的构成365
三、行政事实行为的种类366
四、行政事实行为的救济366
第十七章 行政程序368
第一节 行政程序概述368
一、行政程序的概念368
二、行政程序的分类369
三、行政程序的价值371
第二节 行政程序的基本原则373
一、公开原则373
二、公正、公平原则374
三、参与原则376
四、效率原则379
第三节 行政程序的基本制度380
一、行政回避制度380
二、行政听证制度385
三、行政信息公开制度389
四、说明理由制度394
五、行政程序的其他基本制度402
第十八章 行政救济概述404
第一节 行政救济的概念404
第二节 行政救济的分类408
一、申诉和控告408
二、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411
三、行政赔偿413
第十九章 行政复议概述415
第一节 行政复议概念与特征415
一、行政复议的概念415
二、行政复议的性质416
三、行政复议的特征417
第二节 行政复议的基本原则418
一、合法原则418
二、公正原则419
三、公开原则420
四、及时原则420
五、便民原则421
第三节 行政复议基本制度421
一、一级复议制度421
二、书面复议制度422
第二十章 行政复议范围424
第一节 可申请行政复议的行政行为的范围424
一、行政复议范围概述424
二、可申请复议的行政行为424
第二节 可一并申请行政复议的行政规定的范围432
一、将行政规定纳入行政复议的必要性432
二、可纳入行政复议的行政规定的范围433
三、申请复议行政规定的法定条件433
第三节 排除行政复议的事项434
一、行政法规和规章434
二、内部行政行为434
三、居间行为434
第二十一章 行政复议法律关系主体435
第一节 行政复议机关与主管机构435
一、行政复议机关435
二、行政复议机构435
第二节 行政复议的管辖436
一、行政复议管辖的概念436
二、行政复议的管辖436
第三节 行政复议参加人438
一、申请人438
二、被申请人439
三、第三人441
第二十二章 行政复议的程序442
第一节 行政复议的申请与受理442
一、复议申请442
二、复议申请的受理443
三、行政复议受理的法律后果443
第二节 行政复议审理444
一、审理方式444
二、审理依据445
三、举证责任445
第三节 行政复议的决定445
一、维持决定445
二、履行决定445
三、撤销、变更和确认违法决定445
四、赔偿决定446
五、对抽象行政行为的处理决定446
第二十三章 行政诉讼概述447
第一节 行政诉讼与行政诉讼法447
一、行政诉讼的概念447
二、行政诉讼的性质448
三、行政诉讼的功能449
四、行政诉讼法451
五、我国行政诉讼法452
六、行政诉讼的理论基础453
第二节 行政诉讼法律关系454
一、行政诉讼法律关系的概念454
二、行政诉讼法律关系的主体455
三、行政诉讼法律关系的客体456
四、行政诉讼法律关系的内容457
五、行政诉讼法律关系的发生、变更和消灭457
第三节 行政诉讼基本原则458
一、行政诉讼基本原则的概念458
二、行政诉讼基本原则的内容458
三、行政诉讼基本原则的作用460
第四节 行政诉讼制度的完善与发展461
一、行政诉讼功能的再定位461
二、进一步扩大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462
三、行政诉讼的审查标准463
四、拓展行政诉讼类型464
五、改革审理程序465
六、建立和解和调解制度466
七、民事、行政争议冲突的解决机制466
第二十四章 行政诉讼受案范围468
第一节 行政诉讼受案范围概述468
一、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概念及性质468
二、决定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若干变量468
三、制约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因素469
四、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表述方式470
第二节 我国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基本框架471
一、确定我国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基本原则471
二、《行政诉讼法》以及《行政诉讼法司法解释》有关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规定472
三、我国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理论边界473
第三节 可诉性行政行为和不作为的特征475
一、可诉性行政行为的特征475
二、可诉性不作为的特征478
第四节 几类不可诉行为的界定478
一、国家行为479
二、抽象行政行为480
三、内部人事管理行为481
四、终局行政裁决行为482
五、刑事司法行为483
六、调解行为以及法律规定的仲裁行为484
七、不具有强制力的行政指导行为485
八、驳回当事人对行政行为提起申诉的重复处理行为486
九、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权利义务不产生实际影响的行为487
第五节 几类特殊行为的可诉性鉴别487
一、不作为487
二、行政裁决行为488
三、行政合同行为489
四、准行政行为489
五、事实行为491
第二十五章 行政诉讼的管辖492
第一节 行政诉讼管辖概述492
一、行政诉讼管辖的概念492
二、行政诉讼管辖的种类492
三、确定行政诉讼管辖的原则492
第二节 行政诉讼的级别管辖493
一、行政诉讼级别管辖的概念493
二、行政诉讼级别管辖的规则493
三、级别管辖制度的完善494
第三节 行政诉讼的地域管辖495
一、行政诉讼地域管辖的概念495
二、行政诉讼一般地域管辖规则496
三、行政诉讼的特殊地域管辖规则496
四、地域管辖制度的完善497
第四节 行政诉讼的裁定管辖499
一、移送管辖499
二、指定管辖499
三、管辖权的转移499
第五节 行政诉讼的管辖异议500
一、行政诉讼管辖异议的含义及意义500
二、管辖异议的条件501
三、对管辖异议的处理502
第二十六章 行政诉讼参加人503
第一节 行政诉讼参加人概述503
一、行政诉讼参加人的概念503
二、行政诉讼当事人的特征503
第二节 行政诉讼原告504
一、行政诉讼原告的含义及其资格条件504
二、行政诉讼原告资格的转移504
三、行政诉讼原告资格的认定505
四、行政诉讼原告资格若干问题的探讨508
第三节 行政诉讼被告511
一、行政诉讼被告的含义及其条件511
二、行政诉讼被告的一般情形511
三、行政诉讼被告的认定512
四、行政诉讼被告适格若干问题的探讨512
第四节 行政诉讼的共同诉讼人514
一、共同诉讼人的概念514
二、行政诉讼共同诉讼的种类514
第五节 行政诉讼第三人515
一、行政诉讼第三人的概念515
二、行政诉讼第三人的种类516
第六节 行政诉讼代理人516
一、行政诉讼代理人的概念516
二、行政诉讼代理人的种类517
三、行政诉讼委托代理中的律师代理518
第二十七章 行政诉讼证据520
第一节 行政诉讼证据概述520
一、行政诉讼证据的概念520
二、行政诉讼证据的分类521
三、行政诉讼法定证据的种类521
第二节 行政诉讼的举证责任522
一、行政诉讼举证责任的性质和构成522
二、行政诉讼举证责任的分配523
三、行政诉讼举证责任的范围524
四、举证时限526
第三节 行政诉讼的证据规则526
一、提供证据的规则526
二、调取证据的规则529
三、出庭作证规则531
四、质证规则532
五、认证规则533
第四节 行政诉讼的证明标准536
一、证明标准概述536
二、行政诉讼证明标准的设定537
第五节 行政诉讼的证据保全539
一、证据保全的条件539
二、证据保全的启动方式540
三、证据保全的方法540
四、诉前证据保全541
第二十八章 行政诉讼程序542
第一节 诉与诉权542
一、诉的概念542
二、诉的种类543
三、诉的合并和分离544
四、诉权545
第二节 起诉和受理546
一、起诉546
二、法院对起诉的审查550
三、人民法院的受理554
四、起诉与受理的法律意义554
第三节 行政诉讼一审程序555
一、审理前的准备555
二、开庭审理556
三、共同诉讼、撤诉、缺席判决、财产保全与先予执行559
第四节 行政诉讼二审程序562
一、二审程序的概念562
二、上诉的提起与对上诉的受理562
三、二审的审理563
第五节 行政诉讼审判监督程序564
一、行政诉讼审判监督程序的概念564
二、审判监督程序的提起564
三、再审程序565
第六节 行政诉讼的诉讼中止、诉讼终结与期间、送达566
一、诉讼中止566
二、诉讼终结566
三、期间与期日567
四、送达568
第二十九章 行政诉讼的法律适用569
第一节 行政诉讼法律适用概述569
一、行政诉讼法律适用的含义及特点569
二、行政诉讼的法律适用与行政行为的法律适用570
三、行政诉讼法律适用的立法与实践571
第二节 行政审判法律适用的规范573
一、行政审判法律依据的含义及其意义573
二、行政审判法律依据的范围573
三、行政审判中参照规章574
四、行政诉讼适用的其他规范576
第三节 审判规范之间的冲突及处理577
一、行政审判中的行政法律规范冲突577
二、法院选择适用规范的规则579
第三十章 行政诉讼的判决、裁定与决定583
第一节 行政诉讼判决概述583
一、行政诉讼判决的概念583
二、行政判决的种类583
三、行政判决的效力585
四、行政判决书的制作587
第二节 行政判决的适用条件588
一、一审判决的适用条件588
二、二审判决适用的条件598
第三节 行政诉讼的裁定600
一、行政诉讼裁定的概念及特征600
二、裁定的种类及适用条件600
三、行政裁定的形式606
四、行政裁定的效力606
第四节 行政诉讼的决定607
一、行政诉讼决定的概念607
二、行政诉讼决定的种类及适用范围607
三、行政诉讼决定的形式608
四、行政诉讼决定的效力609
第三十一章 涉外行政诉讼610
第一节 涉外行政诉讼概述610
一、涉外行政诉讼的概念610
二、涉外行政诉讼的特征610
第二节 涉外行政诉讼的原则611
一、平等原则611
二、对等原则612
三、适用国际条约原则613
四、使用中国通用语言文字的原则613
五、涉外行政诉讼的原告必须委托中国律师代理诉讼的原则613
第三节 涉外行政诉讼的法律渊源614
一、法律614
二、最高司法机关的司法解释614
三、国际条约和惯例614
第四节 涉外行政诉讼法律规范的适用615
一、涉外行政诉讼法律规范适用的概念615
二、涉外行政诉讼法律规范适用的原则615
第五节 涉外行政诉讼的参与人616
一、涉外行政诉讼的原告616
二、涉外行政诉讼的被告616
三、涉外行政诉讼第三人616
四、涉外行政诉讼的代理人617
第六节 涉外行政诉讼的期间、期日和送达617
一、涉外行政诉讼的期间和期日617
二、涉外行政诉讼的送达618
第三十二章 行政附带民事诉讼620
第一节 行政附带民事诉讼概述620
一、行政附带民事诉讼的概念621
二、行政附带民事诉讼的特征621
三、行政附带民事诉讼制度的意义623
四、行政附带民事诉讼的种类624
五、行政诉讼附带民事诉讼的条件和范围625
第二节 行政附带民事诉讼的当事人626
一、原告626
二、被告626
三、第三人626
第三节 行政附带民事诉讼的审理与裁判626
一、行政附带民事诉讼的审理626
二、行政附带民事诉讼的裁判628
第三十三章 行政赔偿与国家赔偿629
第一节 概述629
一、行政赔偿的概念629
二、行政赔偿与相关概念的区别630
第二节 国家赔偿制度的历史发展634
一、外国国家赔偿制度的历史发展634
二、我国国家赔偿制度的历史发展640
第三节 国家赔偿责任的性质645
一、民事责任还是国家责任之争645
二、代位责任与国家自己责任之争646
第四节 国家赔偿责任的理论基础648
一、关于国家赔偿责任理论基础的不同学说648
二、我国建立国家赔偿责任制度的理论依据651
第五节 国家赔偿的归责原则653
一、过错归责原则654
二、过错加违法或不法归责原则655
三、无过错归责原则(危险责任原则)656
四、违法归责原则656
第六节 国家赔偿责任的构成要件659
一、侵权行为主体660
二、执行职务的行为违法661
三、损害事实661
四、因果关系662
第三十四章 行政赔偿范围664
第一节 行政赔偿范围概述664
一、行政赔偿范围的含义664
二、行政赔偿范围的制约因素665
三、行政赔偿范围的确定方式和设定标准666
第二节 行政赔偿的侵权行为范围667
一、对侵犯人身权的行政赔偿667
二、对侵害财产权的损害赔偿669
三、国家不予赔偿的情形671
四、几类行为的可赔偿性辨析673
第三节 行政赔偿的侵权损害范围676
一、物质损害677
二、精神损害677
第三十五章 行政赔偿请求人和赔偿义务机关679
第一节 行政赔偿请求人679
一、行政赔偿请求人的概念679
二、行政赔偿请求人的资格680
三、行政赔偿请求人的范围681
四、几种特殊情况683
第二节 行政赔偿义务机关684
一、行政赔偿义务机关的概念684
二、行政赔偿义务机关的设定原则685
三、行政赔偿义务机关的范围686
第三节 行政赔偿费用689
第三十六章 行政赔偿方式和计算标准691
第一节 行政赔偿方式691
一、行政赔偿方式概述691
二、支付赔偿金692
三、返还财产692
四、恢复原状693
第二节 行政赔偿标准693
一、行政赔偿标准概述693
二、侵犯人身权的计算标准694
三、侵犯财产权的计算标准697
第三节 行政赔偿标准有关问题探讨697
一、行政赔偿标准的选择698
二、精神损害的赔偿标准698
三、人身权损害的赔偿标准699
四、财产权损害的赔偿标准700
五、其他权利损害的赔偿标准700
第三十七章 行政赔偿程序701
第一节 行政赔偿请求的提出701
一、提出行政赔偿请求的要件701
二、行政赔偿的请求方式702
三、单独提出行政赔偿请求及先行程序703
四、一并(附带)提出行政赔偿请求703
五、申请人可以提出数项赔偿请求704
第二节 行政赔偿义务机关的受案与处理704
一、行政赔偿义务机关的受案704
二、行政赔偿义务机关的处理705
第三节 行政赔偿诉讼705
一、行政赔偿诉讼的提起706
二、行政赔偿诉讼的受理707
三、行政赔偿诉讼的管辖708
四、行政赔偿诉讼的当事人709
五、行政赔偿诉讼的审理与判决709
六、执行与期间710
第四节 行政追偿程序711
一、行政追偿概述711
二、行政追偿的性质和形式711
三、行政追偿条件712
四、行政追偿的范围和标准713
五、行政追偿人与被追偿人713
第三十八章 行政补偿715
第一节 行政补偿概述715
一、行政补偿的概念715
二、行政补偿的种类718
第二节 行政补偿制度的历史发展720
一、外国行政补偿制度的历史发展720
二、我国行政补偿制度的历史和现状722
三、健全与完善我国的行政补偿立法的设想724
第三节 行政补偿的理论基础726
一、关于行政补偿理论基础的几种观点726
二、我国行政补偿的理论基础729
第四节 行政补偿的范围与方式731
一、行政补偿的范围731
二、行政补偿的方式733
第五节行政补偿的标准与程序733
一、行政补偿的标准733
二、行政补偿的程序735
附录 参考文献738
一、最高人民法院公报(1985—2006)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公报(1989—2006)登载的案例738
二、国内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教科书、专著和案例评析的选读书目742
三、国外行政法著作和我国学者编著的关于外国行政法著作的选读书目750
热门推荐
- 395822.html
- 1785348.html
- 2860192.html
- 897699.html
- 2842427.html
- 64981.html
- 86379.html
- 2290152.html
- 2961568.html
- 247396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84550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74423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97855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41317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97752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4162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8027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26260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44212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2273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