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医学史 新世纪第2版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常存库主编(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ISBN:9787801564214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191页
- 文件大小:17MB
- 文件页数:211页
- 主题词:中国医药学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医学史 新世纪第2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第一节 中医学的发展过程1
一、学术体系形成时期1
二、临证经验积累和发展时期1
三、理论总结与探索时期2
四、体系成熟与创新时期2
五、中西医交汇撞击时期3
第二节 中医学的历史成就4
一、周代至三国时期4
二、晋代至唐代6
三、宋代至元代6
四、明代至清代6
第三节 中医学的学术特点7
一、中医学的观念系统及其特点7
二、中医学的理论系统及其特点11
三、中医学的技术系统及其特点14
第一章 医药的起源18
第一节 考古与神话传说19
一、考古发现19
二、神话与传说20
第二节 卫生保健22
一、居处22
二、衣着22
三、食物与用火23
四、导引23
五、婚配24
第三节 医药知识25
一、药物25
二、针灸25
三、外治法26
第四节 多种医药起原论27
一、医源于圣人27
二、医源于巫27
三、医源于动物本能28
四、医食同源29
第五节 中医学起源的地域与人文因素29
一、中医学起源的地域因素29
二、中医学起源的人文因素30
第二章 早期医药经验与中医学术方向31
第一节 对疾病的认识和诊治32
一、对疾病的认识及其反映的学术方向32
二、对疾病的诊治及体现的文化特点33
第二节 医药学理论的萌芽34
一、相关的哲学思想35
二、病因学37
三、预防思想38
第三节 药物知识39
一、药物的种类与数量39
二、酒与汤液的意义40
第四节 卫生保健与医事制度41
一、卫生保健活动41
二、医事制度建设42
第三章 中医学术体系的建立44
第一节 诸汉墓出土医书45
一、基本内容简介45
二、出土医书的分析45
第二节 四大经典的内容与价值48
一、《黄帝内经》48
二、《黄帝八十一难经》51
三、《神农本草经》52
四、《伤寒杂病论》54
第三节 理法方药体系与辨证论治原则57
一、理、法、方、药体系的内容和特点57
二、辨证论治原则的基本精神58
第四章 医学各科的充分发展60
第一节 古医籍的整理与注释61
一、《黄帝内经》的整理注释61
二、《伤寒杂病论》的整理注释62
第二节 脉学与病源证候学的总结63
一、脉学的总结与普及63
二、病源证候学的探索65
第三节 综合方书的编撰67
一、《肘后救卒方》及其特点与成就67
二、《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69
三、《外台秘要》的成就和价值70
第四节 药物学的发展71
一、多种药物学著作出现72
二、药物种类的丰富扩张72
三、分类方法的进步73
四、药物炮制规范的建立73
五、炼丹术与制药化学73
六、国家药典的出现74
第五节 临证各科的发展与特点75
一、针灸75
二、外科77
三、伤科78
四、妇产科79
五、儿科80
六、按摩科81
七、五官科82
八、内科82
第六节 医学教育和医政制度83
一、医学教育83
二、医政制度84
第七节 中外医药交流85
一、中朝医药交流85
二、中日医药交流86
三、中印医药交流87
四、中越医药交流88
五、中国与阿拉伯诸国的医药交流88
第五章 临床经验的总结与理论升华90
第一节 医政设施的进步92
一、改进医事管理92
二、开设国家药局92
三、发展医学教育93
第二节 古医籍的整理与方书成就94
一、医籍的整理与刊行94
二、方书编著和发展95
第三节 药物学的发展97
一、综合性本草学成就97
二、本草学的专题研究与发挥97
第四节 医学各科的成就99
一、病因病机的发挥99
二、诊断学的进展99
三、解剖学与法医学101
四、针灸学102
五、内科104
六、外科104
七、伤科105
八、妇产科106
九、儿科106
第五节 学派争鸣与各家学说107
一、刘完素与火热论107
二、张元素与脏腑辨证论108
三、张从正与攻邪论109
四、李杲与脾胃论111
五、朱震亨与相火论112
六、王好古与阴证论113
第六节 中外医药交流115
一、中朝医药交流115
二、中日医药交流116
三、中国与东南亚诸国的医药交流117
四、中国与阿拉伯地区的医药交流118
第六章 中医学的鼎盛与创新120
第一节 传统医学的成熟与昌盛121
一、医学著述、医学杂志、学术团体121
二、临证各科的充分发展124
三、方剂学的成熟与发展135
四、医事制度与卫生预防136
第二节 医学的创新趋势138
一、药物学的发展与新探索138
二、传染病研究的新方向与新成就141
三、解剖生理学的探索144
第三节 尊经复古思潮与经典医籍注释146
一、儒学对中医尊经复古的影响146
二、《内经》的注释及分类研究146
三、《伤寒论》的研究148
四、《神农本草经》辑佚研究的高潮149
第四节 中外医药交流149
一、中国与朝鲜、日本的医药交流150
二、中国与欧洲国家的医药交流151
三、中国与其他亚非国家的医药交流152
第七章 中西医学的交汇与冲突154
第一节 中医学的一般状况154
一、文献整理研究与一般医学著述155
二、药物学与方剂学成就156
三、临证各科成就156
四、中医学校、学会及杂志的创办158
第二节 西方医学的传入与发展159
一、西方医学的传入159
二、西医学在我国的发展162
第三节 中西医汇通与中医科学化思潮163
一、中西医汇通派及主要代表医家164
二、中医科学化思潮167
三、中西医关系的科学与文化分析169
第八章 中医学的新生173
第一节 中医事业的方针政策173
第二节 中医事业的繁荣174
一、中医医疗174
二、中医教育174
三、中医科研174
四、新闻出版与学术团体175
五、中药的生产与科研175
第三节 中西医结合的兴起176
第四节 中医学在国外176
一、国外中医学术团体177
二、国外的中医医疗177
三、国外的中医科研177
四、国际中医教育178
第五节 中医现代化的前景与展望178
一、学术思想活跃,学术视野开阔179
二、科研水平不断升级179
三、科研成果日益丰硕179
附一 中国历史年代简表181
附二 中国医学大事年表182
热门推荐
- 1031535.html
- 2591292.html
- 1379231.html
- 2452997.html
- 840022.html
- 3199284.html
- 477232.html
- 2611420.html
- 432014.html
- 368566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37053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7073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72907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49365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85085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39825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67764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76249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56713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2538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