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犯罪构成适用重点疑点难点问题判解研究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犯罪构成适用重点疑点难点问题判解研究
  • 孟庆华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
  • ISBN:7802172411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796页
  • 文件大小:34MB
  • 文件页数:829页
  • 主题词:犯罪构成-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犯罪构成适用重点疑点难点问题判解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犯罪概念 重点疑点难点问题判解研究1

一、据以研究的案例1

二、犯罪概念的种类问题2

(一)犯罪学上的犯罪概念与刑法上的犯罪概念的关系问题2

(二)立法上的犯罪概念与司法上的犯罪概念问题4

(三)形式犯罪概念、实质犯罪概念与混合犯罪概念问题5

三、犯罪概念的基本特征问题10

(一)社会危害性是否属于认定犯罪的标准问题10

(二)应受刑罚惩罚性是否属于犯罪的基本特征问题12

(三)罪过是否属于犯罪的基本特征问题15

四、犯罪概念中是否存在定量因素问题16

(一)犯罪概念中是否存在定量因素的两种认识观点16

(二)犯罪概念中应当存在定量因素的理由17

五、犯罪概念与犯罪构成的关系问题18

(一)犯罪概念与犯罪构成关系的两种表述观点18

(二)犯罪概念与犯罪构成关系的两种表述观点评析19

六、前引案例的评析20

第二章 犯罪客体 重点疑点难点问题判解研究24

一、据以研究的案例24

二、犯罪客体概念的界定问题25

(一)“社会关系说”客体概念存在的主要问题25

(二)重新界定犯罪客体概念的诸观点及其评析27

三、犯罪客体的种类问题30

(一)“选择客体”的提法是否科学问题30

(二)婚姻家庭制度的同类客体存废问题32

(三)同类客体中的大类客体和小类客体问题32

四、犯罪客体应否作为犯罪构成要件问题34

(一)犯罪客体应否作为犯罪构成要件的两种观点34

(二)犯罪客体应当作为犯罪构成要件的理由35

五、犯罪对象在犯罪构成中的地位问题37

(一)犯罪对象概念中是否包括信息与行为问题37

(二)所有犯罪是否都有犯罪对象问题40

(三)犯罪对象是属于犯罪客体要件还是犯罪客观要件问题41

六、前引案例的评析42

第三章 犯罪客观方面 重点疑点难点问题判解研究44

一、据以研究的案例44

二、不作为犯罪成立的特定义务来源问题45

(一)法律明文规定的义务来源问题46

(二)职务上或业务上要求的义务来源问题49

(三)由“法律行为”而产生的义务来源问题51

(四)先行行为引起的义务来源问题53

(五)道德义务能否成为不作为犯罪的特定义务来源问题60

三、持有型罪之持有是否属于第三种行为方式问题63

(一)持有是属于状态还是属于行为问题64

(二)持有是否属于第三种行为方式问题66

四、危害结果是否属于犯罪的共同要件问题70

(一)危害结果是否属于犯罪共同要件的两种认识观点70

(二)危害结果不应当属于犯罪共同要件的的基本理由71

五、刑法中的偶然因果关系问题72

(一)偶然因果关系是否属于刑法上的因果关系问题72

(二)偶然因果关系能否起到定罪作用问题75

六、不作为犯罪是否存在因果关系问题77

(一)不作为犯罪是否存在因果关系的两种观点77

(二)不作为犯罪应当存在因果关系的基本理由77

七、前引案例的评析78

第四章 犯罪主体 重点疑点难点问题判解研究80

一、据以研究的案例80

二、相对刑事责任年龄条款规定的适用问题81

(一)相对刑事责任年龄之刑事责任“标准”问题81

(二)相对刑事责任年龄条款规定中的“故意杀人”范围问题84

(三)相对刑事责任年龄条款规定中的“强奸”是否包括“奸淫幼女”的问题86

(四)相对刑事责任年龄条款规定中的“抢劫”范围问题89

(五)相对刑事责任年龄条款规定中的“贩卖毒品”是否包括“走私、运输、制造毒品”的问题92

三、相对刑事责任年龄的行为人实施绑架应否负刑事责任问题94

(一)相对刑事责任年龄的行为人实施绑架应否负刑事责任的两种观点94

(二)相对刑事责任年龄的行为人实施绑架不应负刑事责任的理由96

四、相对刑事责任年龄人防卫过当应否负刑事责任问题103

(一)相对刑事责任年龄人防卫过当不应负刑事责任的理由103

(二)相对刑事责任年龄人防卫过当应负刑事责任的理由104

五、刑事责任年龄的下限与上限问题104

(一)刑事责任年龄的下限是否应该降低问题104

(二)刑法应否规定刑事责任年龄的上限问题107

六、精神病人犯罪的刑事责任问题110

(一)完全性精神病人犯罪的刑事责任问题110

(二)间歇性精神病人犯罪的刑事责任问题112

(三)限制性精神病人犯罪的刑事责任问题113

七、醉酒人犯罪的刑事责任问题114

(一)病理性醉酒人犯罪能否承担刑事责任问题114

(二)生理醉酒人犯罪负刑事责任的根据问题117

八、又聋又哑的人或者盲人犯罪的刑事责任问题120

(一)又聋又哑的人或者盲人犯罪负刑事责任的根据问题120

(二)又聋又哑的人犯罪负刑事责任的案例评析121

九、前引案例的评析123

第五章 故意犯罪 重点疑点难点问题判解研究125

一、据以研究的案例125

二、故意犯罪条款中的“明知”是否包括违法性认识问题126

(一)故意犯罪条款中的“明知”是否包括违法性认识的诸观点126

(二)故意犯罪条款中的“明知”不应当包括违法性认识的理由128

三、间接故意构成要素中是否应当包括“必然性认识”问题129

(一)间接故意构成要素中是否应当包括“必然性认识”的两种观点129

(二)间接故意构成要素中应当包括“必然性认识”的基本理由130

四、间接故意的意志因素“放任”涵义及其表现形式问题131

(一)间接故意的意志因素“放任”的涵义问题131

(二)间接故意的意志因素“放任”的表现形式问题133

五、“明知必然性而放任”属于何种故意犯罪形态问题136

(一)“明知必然性而放任”是否属于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的中间形态问题136

(二)“明知必然性而放任”是直接故意还是间接故意形态问题140

六、间接故意犯罪是否存在犯罪目的问题143

(一)间接故意犯罪是否存在犯罪目的的两种观点143

(二)间接故意犯罪应当存在犯罪目的的理由144

七、前引案例的评析147

第六章 过失犯罪 重点疑点难点问题判解研究149

一、据以研究的案例149

二、疏忽大意过失犯罪的构成要件问题150

(一)“应当预见”能力的标准问题150

(二)因“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153

三、过于自信过失犯罪的构成要件问题155

(一)行为人已经预见到发生危害结果的可能性155

(二)行为人轻信能够避免危害结果发生155

四、过于自信过失与间接故意犯罪的界定问题158

(一)过于自信过失与间接故意犯罪的界定标准问题158

(二)过于自信过失与间接故意犯罪界定的案例评析162

五、疏忽大意过失犯罪与意外事件的界定问题171

(一)疏忽大意过失犯罪与意外事件界定的标准问题171

(二)疏忽大意过失犯罪与意外事件界定的案例评析172

六、前引案例的评析178

第七章 刑法上的认识错误 重点疑点难点问题判解研究180

一、据以研究的案例180

二、行为人在法律上的认识错误问题181

(一)假想犯罪是否应当承担刑事责任问题181

(二)假想的不犯罪是否应当承担刑事责任问题182

三、行为人对犯罪对象的认识错误问题185

(一)强奸并抢劫自己妻子的对象认识错误问题185

(二)行凶过程中误伤同伙的对象认识错误问题186

(三)盗窃罪中低估财物价值的认识错误问题187

(四)行为人误盗自己财物的认识错误问题189

(五)沈某盗窃13万余元的手表是否属于事实认识错误问题190

四、行为人对因果关系的认识错误问题192

(一)将被害人撞伤而抛“尸”致其死亡的因果关系认识错误问题192

(二)将被害人打昏而掩埋致其死亡的因果关系认识错误问题193

五、刑法上的认识错误与被害人承诺的关系问题194

(一)被害人的错误承诺能否阻却行为人的犯罪成立问题195

(二)被害人承诺中可能发生的行为人的认识错误问题196

六、前引案例的评析198

第八章 正当防卫 重点疑点难点问题判解研究201

一、据以研究的案例201

二、正当防卫中不法侵害行为的界定问题202

(一)不法侵害是否包括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问题202

(二)假想防卫是否构成犯罪问题203

三、正当防卫的时间构成条件问题205

(一)不法侵害结束的标准认定问题205

(二)强奸行为的不法侵害是否有“继续状态”或“正在进行”问题207

(三)事前防卫的刑事责任问题209

(四)事后防卫的刑事责任问题210

四、正当防卫的防卫对象认定问题212

(一)对无责任能力人的侵害能否实施正当防卫问题212

(二)对过失犯罪能否实施正当防卫问题213

(三)对重复侵害行为能否实施正当防卫问题215

(四)对单位实施的不法侵害行为是否可以进行正当防卫问题216

(五)对不作为的不法侵害行为是否可以进行正当防卫问题217

(六)对正当防卫人的防卫过当行为能否进行正当防卫问题219

(七)动物能否成为正当防卫的对象问题220

五、正当防卫中主观条件的界定问题222

(一)相互斗殴的行为是否属于正当防卫问题222

(二)防卫挑拨是否属于正当防卫问题223

(三)随身携带凶器是否属于正当防卫问题225

(四)偶然防卫是否属于正当防卫问题227

六、正当防卫的必要限度界定问题229

(一)正当防卫必要限度界定的诸观点及其评析229

(二)正当防卫必要限度的界定应采用“必需说”的基本根据230

七、防卫过当的主观罪过形式问题231

(一)防卫过当的主观罪过能否由疏忽大意的过失形式构成问题231

(二)防卫过当的主观罪过能否由过于自信的过失形式构成问题233

(三)防卫过当的罪过形式能否由直接故意构成问题234

(四)防卫过当的罪过形式能否由间接故意构成问题237

八、无过当防卫权的适用条件问题240

(一)“行凶”的基本涵义问题240

(二)对“杀人、抢劫、强奸、绑架”四种犯罪范围的理解问题241

(三)“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范围的理解问题242

九、前引案例的评析244

第九章 紧急避险 重点疑点难点问题判解研究246

一、据以研究的案例246

二、自招危险能否构成紧急避险问题247

(一)自招危险能否构成紧急避险的诸观点247

(二)自招危险能够构成紧急避险的主要理由248

三、紧急避险的必要限度问题249

(一)紧急避险的必要限度界定标准的诸观点249

(二)紧急避险的必要限度界定标准的诸观点评析250

(三)“没有超过必要限度”与“造成不必要的损害”的关系问题252

四、紧急避险与胁从犯、期待可能性的关系问题253

(一)紧急避险与胁从犯的关系问题253

(二)紧急避险与期待可能性的关系问题255

五、紧急避险的司法认定问题257

(一)为保护一人生命权而损害另一人生命权能否构成紧急避险问题257

(二)驾车逃避危险而致不法侵害者死亡是否构成紧急避险问题259

(三)消防队员救火中逃生将人砸成重伤是否构成紧急避险问题260

六、前引案例的评析263

第十章 犯罪预备、未遂与中止形态 重点疑点难点问题判解研究一、据以研究的案例266

二、间接故意犯罪有无犯罪未遂与中止形态问题267

(一)间接故意犯罪有无犯罪未遂问题267

(二)间接故意犯罪是否存在犯罪中止问题270

三、预备犯的处罚原则问题272

(一)预备犯的处罚原则是否与刑法第13条“但是”规定相协调问题272

(二)是否所有的预备犯具有可罚性问题273

(三)预备中止是否具有可罚性问题275

四、犯罪未遂存在的范围问题276

(一)持有型犯罪是否存在未遂问题276

(二)偷税罪是否存在未遂问题277

(三)情节加重犯是否存在未遂问题279

(四)真正不作为犯是否存在未遂问题280

五、犯罪预备与犯罪未遂的界定问题281

(一)关某参与抢劫是犯罪预备还是犯罪未遂问题281

(二)抢劫罪中犯罪预备与犯罪未遂的界定问题282

(三)盗窃罪中犯罪预备与犯罪未遂的界定问题284

六、犯罪未遂与犯罪中止的界定问题285

(一)故意杀人罪中犯罪未遂与犯罪中止的界定问题285

(二)敲诈勒索罪中犯罪未遂与犯罪中止的界定问题285

(三)强奸犯罪中犯罪未遂与犯罪中止的界定问题288

七、犯罪中止与犯罪既遂的界定问题289

(一)抢夺财物后又主动返还是否构成犯罪既遂问题289

(二)投毒后报警是否构成犯罪中止问题290

(三)绑架后又将人质送回是否属于犯罪中止问题291

八、放弃重复侵害行为是犯罪未遂还是犯罪中止的界定问题293

(一)放弃重复侵害行为的基本案例293

(二)放弃重复侵害行为是犯罪未遂还是犯罪中止的诸观点294

(三)放弃重复侵害行为应当定性为犯罪未遂的基本理由296

九、前引案例的评析299

第十一章 犯罪既遂形态 重点疑点难点问题判解研究301

一、据以研究的案例301

二、间接故意与过失犯罪是否存在既遂形态问题302

(一)间接故意与过失犯罪是否存在既遂形态的两种观点302

(二)间接故意与过失犯罪应当存在既遂形态的基本理由303

三、行为犯与举动犯的关系及其既遂未遂形态问题304

(一)举动犯与行为犯的关系问题304

(二)行为犯与举动犯的既遂未遂形态问题307

四、危险犯既遂后能否成立犯罪中止形态问题309

(一)危险犯既遂后能否成立犯罪中止形态的两种观点309

(二)危险犯既遂后不能成立犯罪中止形态的基本理由311

五、过失结果犯是否应当改为过失危险犯问题314

(一)过失结果犯是否应当改为过失危险犯的两种观点314

(二)过失结果犯应当改为过失危险犯的基本理由316

六、犯罪既遂形态的司法认定问题320

(一)强迫卖淫罪是行为犯还是结果犯问题320

(二)运送他人偷越国境是行为犯还是举动犯问题321

(三)传授犯罪方法罪是行为犯还是举动犯问题323

(四)分裂国家罪是行为犯还是举动犯问题324

七、前引案例的评析325

第十二章 共同犯罪 重点疑点难点问题判解研究328

一、据以研究的案例328

二、共同犯罪中共同行为的界定问题329

(一)共谋而未实行是否属于共同犯罪中的共同行为问题329

(二)开锁公司为偷车贼开锁是否属于共同犯罪中的共同行为问题330

三、共同犯罪能否有过失构成问题331

(一)二人以上共同过失能否构成共同犯罪问题331

(二)“交通肇事罪共犯”司法解释的合理性问题334

四、片面共犯能否构成共同犯罪问题337

(一)片面共犯能否构成共同犯罪的两种观点337

(二)片面共犯不能构成共同犯罪的基本理由338

五、共同犯罪中实行过限的界定问题339

(一)共同犯罪中结果加重犯是否属于实行过限问题339

(二)共同犯罪中转化犯是否属于实行过限问题343

(三)共同犯罪中想象竞合犯是否属于实行过限问题345

(四)共同犯罪中实行犯的实行过限问题346

六、共同犯罪中犯罪中止的界定问题350

(一)共同犯罪中主犯的犯罪中止界定问题350

(二)共同犯罪中实行犯的犯罪中止界定问题353

(三)共同犯罪中教唆犯的犯罪中止界定问题356

七、首要分子与主犯的关系问题358

(一)犯罪集团中首要分子与主犯的关系问题358

(二)聚众犯罪中首要分子与主犯的关系问题360

(三)两个以上的首要分子能否区分主犯与从犯问题361

(四)刑法第97条规定的首要分子与第26条第1款规定的主犯的关系问题366

八、犯罪集团中首要分子的刑事责任问题370

(一)首要分子的刑事责任是否等同于犯罪集团所有成员的刑事责任问题370

(二)首要分子的刑事责任是否限于其组织、策划、指挥实施的罪行问题371

(三)首要分子对其他成员的加重结果是否应当承担刑事责任问题373

(四)首要分子对其他成员的实行过限是否应当承担刑事责任问题374

(五)首要分子应否重于其他犯罪成员的刑事责任问题376

九、教唆犯有无犯罪未遂问题379

(一)教唆犯有无犯罪未遂的两种观点379

(二)教唆犯不应当有犯罪未遂的基本理由380

十、前引案例的评析384

第十三章 单位犯罪 重点疑点难点问题判解研究387

一、据以研究的案例387

二、单位犯罪主体的构成内容问题388

(一)单位犯罪是一个犯罪主体还是两个犯罪主体问题388

(二)国家机关能否成为单位犯罪主体问题391

(三)单位分支机构能否成为单位犯罪主体问题394

三、单位犯罪的主观罪过能否包括过失形式问题396

(一)单位犯罪的主观罪过能否包括过失形式的两种观点396

(二)单位犯罪的主观罪过应当包括过失形式的基本理由398

四、单位共同犯罪的构成问题400

(一)单位犯罪是否就是单位成员共同犯罪问题400

(二)单位与其内部成员是否构成单位共同犯罪问题402

(三)单位内部成员之间是否构成单位共同犯罪问题403

五、单位犯罪与自然人犯罪的界定问题406

(一)单位犯罪与自然人犯罪的主要区别问题406

(二)为单位利益实施犯罪能否认定为单位犯罪问题409

六、强迫职工劳动罪是否属于单位犯罪问题411

(一)强迫职工劳动罪是否属于单位犯罪的两种观点411

(二)强迫职工劳动罪不应当属于单位犯罪的基本理由412

七、单位有关人员组织、实施盗窃行为的适用法律问题414

(一)司法实践中的单位有关人员组织、实施盗窃问题414

(二)单位有关人员组织、实施盗窃行为能否加以处罚问题415

(三)是否有必要设立单位盗窃罪问题419

八、单位犯罪的处罚原则适用问题421

(一)单位犯罪与自然人犯罪的处罚标准是否等同问题421

(二)单位犯罪处罚中“双罚制”与“单罚制”的合理性问题424

(三)单位犯罪处罚中对责任人员是否区分主犯和从犯的问题427

九、前引案例的评析429

第十四章 继续犯 重点疑点难点问题判解研究431

一、据以研究的案例431

二、继续犯的罪数形态问题432

(一)继续犯与持续犯是否属于相同罪数形态问题432

(二)继续犯是否应当定位于罪数形态问题432

三、继续犯的构成特征问题434

(一)继续犯的行为构成特征问题434

(二)继续犯的时间构成特征问题438

(三)继续犯的客体构成特征问题441

四、继续犯是否存在犯罪未遂问题442

(一)继续犯是否存在犯罪未遂的两种观点442

(二)继续犯不存在犯罪未遂的基本理由442

五、继续犯与即成犯、状态犯的界定问题444

(一)继续犯与即成犯的界定问题444

(二)继续犯与状态犯的界定问题446

六、继续犯的司法认定问题448

(一)虐待罪是否属于继续犯问题448

(二)重婚罪是否属于继续犯问题449

(三)脱逃罪是否属于继续犯问题452

(四)绑架罪是否属于继续犯问题453

(五)挪用公款罪是否属于继续犯问题454

七、前引案例的评析456

第十五章 想象竞合犯 重点疑点难点问题判解研究459

一、据以研究的案例459

二、想象竞合犯的罪数形态问题460

(一)想象竞合犯罪数形态的诸种认识观点460

(二)想象竞合犯罪数形态的诸种认识观点评析462

三、想象竞合犯的构成特征问题464

(一)想象竞合犯的主观构成特征问题464

(二)想象竞合犯的客观构成特征问题467

四、想象竞合犯的司法认定问题470

(一)盗打彩票兑奖是否构成想象竞合犯问题470

(二)为逃避检查驾车冲撞警车是否构成想象竞合犯问题473

(三)非法拘禁罪和绑架罪是否构成想象竞合犯问题474

(四)受贿罪与挪用公款罪是否构成想象竞合犯问题476

五、想象竞合犯的处断原则问题478

(一)想象竞合犯处断原则的诸观点及其评析478

(二)想象竞合犯的“从一重处断”原则适用问题483

六、前引案例的评析488

第十六章 法条竞合犯 重点疑点难点问题判解研究490

一、据以研究的案例490

二、法条竞合犯是否属于罪数形态问题491

(一)法条竞合犯是否属于罪数形态的诸观点491

(二)法条竞合犯应当属于罪数形态的基本理由493

三、法条竞合犯的竞合关系界定问题494

(一)法条竞合是否存在包容关系问题494

(二)法条竞合是否存在交叉关系问题495

四、法条竞合犯的司法认定问题498

(一)过失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与过失致人死亡罪是否属于法条竞合问题498

(二)合同诈骗罪与金融诈骗犯罪是否属于法条竞合问题500

(三)诈骗罪与招摇撞骗罪是否属于法条竞合问题501

(四)伪证罪与诬告陷害罪是否属于法条竞合问题502

五、法条竞合犯的处理原则问题504

(一)特别法优于普通法的处理原则问题504

(二)重法优于轻法的处理原则问题507

六、前引案例的评析513

第十七章 结果加重犯 重点疑点难点问题判解研究515

一、据以研究的案例515

二、结果加重犯的罪数形态问题516

(一)结果加重犯罪数形态的两种认识观点516

(二)结果加重犯罪数形态应为“法定一罪”的基本理由516

三、结果加重犯的构成特征问题518

(一)结果加重犯的主观构成特征问题518

(二)结果加重犯的客观构成特征问题521

四、结果加重犯是否存在未遂问题528

(一)基本犯罪未遂但加重结果己经发生是否构成结果加重犯的未遂问题528

(二)基本犯罪已发生但加重结果未发生能否构成结果加重犯未遂问题530

五、结果加重犯与结果犯的关系界定问题532

(一)结果加重犯是否属于结果犯问题532

(二)刑法第114条和第115条第1款是否属于结果加重犯问题534

六、结果加重犯的处罚原则问题536

(一)劫持航空器造成“严重破坏”能否按结果加重犯处罚问题536

(二)结果加重犯刑事责任的合理性问题538

七、前引案例的评析539

第十八章 转化犯 重点疑点难点问题判解研究542

一、据以研究的案例542

二、转化犯构成的基本特征问题543

(一)转化犯的构成特征数量问题543

(二)转化犯构成的前提行为特征问题544

(三)转化犯构成的原因行为特征问题546

(四)转化犯构成的法定根据特征问题548

三、转化犯的立法规定问题551

(一)刑讯逼供致人伤残、死亡是否应当规定为转化犯问题551

(二)“携带凶器抢夺”是否属于转化犯问题554

(三)“盗窃、诈骗、抢夺”转化为“抢劫”是否必须达到“数额较大”问题556

四、转化犯的司法认定问题559

(一)交通肇事致人重伤、死亡是否属于转化犯问题559

(二)暴力方法抗税致人重伤或者死亡是否属于转化犯问题563

(三)盗伐林木过程中当场使用暴力能否转化为抢劫问题564

(四)寻衅滋事致人重伤、死亡是否属于转化犯问题566

五、转化犯的处罚原则问题569

(一)转化犯的定罪处罚方式问题569

(二)非法组织卖血罪和强迫卖血罪转化犯的法定刑是否协调问题569

六、前引案例的评析572

第十九章 结合犯 重点疑点难点问题判解研究575

一、据以研究的案例575

二、结合犯的罪数形态问题576

(一)结合犯罪数形态的两种认识观点576

(二)结合犯应当为法定一罪的基本理由577

三、结合犯的构成特征问题578

(一)结合犯的主观构成特征问题578

(二)结合犯的客观构成特征问题580

四、我国刑法中是否存在结合犯问题586

(一)有价证券诈骗罪是否属于结合犯问题586

(二)故意提供虚假证明文件罪是否属于结合犯问题588

(三)绑架罪是否属于结合犯问题590

(四)邮政人员从邮件中窃取财物是否属于结合犯问题592

五、前引案例的评析596

第二十章 集合犯 重点疑点难点问题判解研究599

一、据以研究的案例599

二、我国刑法中是否有必要采用集合犯问题600

(一)我国刑法中是否有必要采用集合犯的两种认识观点600

(二)我国刑法中有必要采用集合犯的的基本理由601

三、集合犯的罪数形态问题602

(一)集合犯的罪数形态表述诸观点602

(二)集合犯的罪数形态表述诸观点评析603

四、集合犯的构成特征问题606

(一)集合犯的主观构成特征问题606

(二)集合犯的客观构成特征问题608

五、集合犯与惯犯的关系及其种类划分问题611

(一)集合犯与惯犯的关系问题611

(二)集合犯的种类划分问题612

六、集合犯的司法认定问题613

(一)非法经营同类营业罪是否属于集合犯问题613

(二)非法行医罪是常业犯、职业犯还是营业犯问题614

七、前引案例的评析616

第二十一章 选择犯 重点疑点难点问题判解研究618

一、据以研究的案例618

二、选择犯概念的称谓及其罪数形态问题619

(一)选择犯概念的称谓问题619

(二)选择犯的罪数形态问题620

三、选择犯的选择标准问题624

(一)犯罪行为作为选择犯的选择标准问题624

(二)犯罪对象作为选择犯的选择标准问题627

(三)犯罪主体作为选择犯的选择标准问题630

(四)犯罪结果作为选择犯的选择标准问题632

(五)罪过形式能否作为选择犯的选择标准问题633

四、选择犯的数额与数量认定问题635

(一)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选择犯的数额认定问题635

(二)持有、使用假币罪选择犯的数额能否合并问题638

(三)窝藏、转移、收购、销售赃物罪选择犯的数额能否合并计算问题640

(四)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罪选择犯的数额能否合并计算问题642

(五)非法制造、买卖、运输、邮寄、储存枪支、弹药、爆炸物罪选择犯的数量问题644

(六)引诱、容留、介绍卖淫罪选择犯的次数能否累计问题645

五、盗窃、抢夺枪支、弹药、爆炸物、危险物质罪是否属于选择犯问题647

(一)盗窃、抢夺枪支、弹药、爆炸物、危险物质罪应否成为选择犯的两种观点647

(二)盗窃、抢夺枪支、弹药、爆炸物、危险物质罪不应成为选择犯的基本理由649

六、选择犯的处罚原则问题651

(一)同一案件的选择犯能否实行数罪并罚问题651

(二)不同案件的选择犯能否实行数罪并罚问题652

(三)漏罪和新罪的选择犯能否实行数罪并罚问题654

七、前引案例的评析655

第二十二章 连续犯 重点疑点难点问题判解研究657

一、据以研究的案例657

二、连续犯的构成特征问题658

(一)连续犯的主观构成特征问题658

(二)连续犯的客观构成特征问题660

三、跨法、跨刑事责任年龄段的连续犯适用法律问题667

(一)跨法连续犯的适用法律问题667

(二)跨刑事责任年龄段的连续犯适用法律问题668

四、连续犯与接续犯、徐行犯、同种数罪的界定问题670

(一)连续犯与接续犯的界定问题670

(二)连续犯与徐行犯的界定问题672

(三)连续犯与同种数罪的界定问题674

五、连续犯的司法认定问题676

(一)前次犯罪己过追诉期又犯同种罪的能否认定为连续犯问题676

(二)连续犯如何适用累犯条款问题677

(三)国企改制前后连续受贿行为能否构成连续犯问题678

六、连续犯的处罚原则适用问题680

(一)连续犯处罚原则的具体适用问题680

(二)连续犯的处罚原则与一事不再理原则的冲突问题682

七、前引案例的评析684

第二十三章 牵连犯 重点疑点难点问题判解研究686

一、据以研究的案例686

二、牵连犯的构成特征问题687

(一)牵连犯的主观构成特征问题687

(二)牵连犯的客观构成特征问题689

三、牵连犯的牵连关系界定问题693

(一)牵连犯的牵连关系界定标准问题693

(二)牵连关系能否解释为因果关系问题695

(三)牵连关系能否解释为主从关系问题696

四、牵连犯的犯罪停止形态界定问题697

(一)为行窃而施放液化气的牵连犯停止形态界定问题697

(二)盗窃假币后而持有的牵连犯停止形态界定问题698

(三)为杀人而盗窃枪支的牵连犯停止形态界定问题701

(四)为绑架而劫持汽车的牵连犯停止形态界定问题702

(五)为骗取保险金而放火的牵连犯停止形态界定问题703

五、牵连犯的司法认定问题705

(一)编造虚假恐怖信息进行敲诈是否构成牵连犯问题705

(二)为盗窃而容留他人卖淫是否构成牵连犯问题707

(三)冒充公安人员劫人索财是否构成牵连犯问题708

(四)赢得赌资后嫖宿幼女是否构成牵连犯问题710

(五)为领举报金盐贩自己举报自己是否构成牵连犯问题711

六、牵连犯的处罚原则问题712

(一)牵连犯处罚原则的矛盾状况712

(二)牵连犯的“双重处断原则”适用问题714

(三)牵连犯是否应当实行“数罪并罚原则”问题716

七、前引案例的评析724

第二十四章 吸收犯 重点疑点难点问题判解研究726

一、据以研究的案例726

二、吸收犯的罪数形态问题727

(一)吸收犯的罪数形态的两种认识观点727

(二)吸收犯的罪数形态应当是“处断一罪”的基本理由729

三、吸收犯的构成特征问题730

(一)吸收犯的主观构成特征问题730

(二)吸收犯的客观构成特征问题733

四、吸收犯的吸收关系界定问题736

(一)实行行为吸收预备行为是否属于吸收犯的吸收关系问题736

(二)重行为吸收轻行为是否属于吸收犯的吸收关系问题739

(三)主行为吸收从行为是否属于吸收犯的吸收关系问题741

五、吸收犯与牵连犯的关系界定问题743

(一)吸收犯与牵连犯的关系问题743

(二)吸收犯与牵连犯的关系界定问题745

六、吸收犯的司法认定问题748

(一)“使用暴力致人伤残、死亡”是否属于吸收犯问题748

(二)持刀欲强奸并抢劫是否属于吸收犯问题750

(三)小偷让失主赎回被窃物品是否属于吸收犯问题751

(四)将被害人致伤死亡并当场取走其财物是否属于吸收犯问题753

(五)非法侵入他人住宅而盗窃是否属于吸收犯问题755

七、吸收犯的处罚原则问题756

(一)吸收犯的处罚原则是否具有合理性问题756

(二)吸收犯与数罪并罚中吸收原则的区别问题758

八、前引案例的评析758

第二十五章 包容犯 重点疑点难点问题判解研究761

一、据以研究的案例761

二、包容犯的罪数形态问题762

(一)包容犯是否属于法条竞合问题762

(二)包容犯是否应为独立的罪数形态问题763

三、包容犯的构成特征问题766

(一)包容犯的主观构成特征问题766

(二)包容犯的客观构成特征问题767

四、包容犯与结合犯的界定问题771

(一)包容犯与结合犯的主要区别问题771

(二)包容犯应修改为结合犯的立法建议问题772

五、包容犯的司法认定问题773

(一)包容犯的立法条款规定范围问题773

(二)交通肇事罪是否存在包容犯问题777

(三)绑架罪包容犯中的两罪轻重问题778

六、包容犯的处罚原则问题780

(一)包容犯的加重处罚原则问题780

(二)绑架罪的包容犯能否实行数罪并罚原则问题783

七、前引案例的评析786

主要参考书目789

后记79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