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教学论原理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教学论原理
  • (日)佐藤正夫著;钟启泉译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 ISBN:7107115960
  • 出版时间:1996
  • 标注页数:361页
  • 文件大小:14MB
  • 文件页数:378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教学论原理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原序1

第一章 教学论的概念与教学的意义及课题1

第一节 教学论的确立1

一 教学论的起源1

(一)拉特克2

(二)夸美纽斯3

1.直观原理4

2.活动原理6

3.兴趣与自发原理6

二 近代前期教学论的发展7

(一)卢梭7

1.顺应自然的教育学7

2.出生至5岁的教育8

3.5岁至12岁的教育9

4.12岁至15岁的教育9

(二)裴斯泰洛齐10

1.居室教育学12

2.基础教养的方法13

(1)思考力的教养13

(2)技术力的教养14

(3)情操力的教养14

3.教育、教学的原理15

(1)自我活动原理15

(2)直观原理16

三 向现代教学论迈进——近代后期的教学论18

(一)形式训练说的主观主义、方法主义的克服18

1.新人文主义18

2.赫尔巴特19

(1)教育目的论19

(2)教育方法论21

3.第斯多惠24

(1)教育目标24

(2)教学方法的原则24

4.奥托·维尔曼25

(1)教养的本质与课题25

(2)教养内容的结构与组织27

(3)教学过程组织化的原理29

(二)教育性教学论的发展30

1.赫尔巴特30

2.戚勒31

3.第斯多惠32

第二节 教学论的概念与课题33

一 教学论的概念与对象33

二 教学论的课题37

第三节 教学的意义与课题39

一 教育的意义39

二 教学的意义41

三 教学的课题43

第二章 教学内容50

第一节 教学内容的概念50

第二节 学科的确立52

一 传统学科的起源52

(一)古希腊罗马的学科52

(二)中世纪的学科56

二 文艺复兴与人文主义课程58

(一)意大利的人文主义及其教学内容58

(二)德意志人文主义的教养理想与教学内容61

三 人文主义课程的衰落64

(一)近代科学与文化的发展65

(二)近代母国语的发展65

(三)古典语与母国语的竞争68

四 机械技术、自然科学的引进而导致的课程改造73

(一)机械技术的引进73

(二)数学的引进78

1.数学、力学的异常发展与对数学、力学的狂热78

2.数学学科引进论80

(三)描述性自然科学的引进83

五 现代人文科课程的出现86

(一)母国语与现代外国语的出现86

(二)历史学科的出现89

1.人文主义时代的历史教育论89

2.启蒙主义的实学主义时代的历史教育论91

3.现代历史教育观的发展94

(三)地理学科的出现97

1.地理学的谱系98

2.近代地理学的发展与顺应自然的实学主义地理教育论100

3.人文地理学的发展与现代地理教育观的确立103

六 宗教、道德科的确立与公民科、社会科的出现105

(一)宗教、道德科的确立105

(二)对宗教、道德科的批判与新道德教育论110

(三)公民科、社会科的出现与公民教育运动112

七 体育的充实116

(一)近代身体训练说的发展117

(二)近代体操理论及体系的发展119

八 作业在课程中的新作用与手工科的确立122

(一)卢梭的手工教学论123

(二)裴斯泰洛齐的身体技术训练说124

1.身体训练的概念124

2.身体技术训练的方法127

(三)作业及手工学科的确立130

九 艺术学科(音乐、图画)的复活131

(一)从顺应自然的教育思想到恢复艺术学科的要求133

(二)现代艺术学科的确立135

十 今日学科课程论的若干问题136

第三节 教学内容的选择138

一 选择教学内容的标准139

(一)有益于实际生活的课程140

1.斯宾塞的知识价值判定标准140

2.美国的活动分析及社会功能法140

3.活动分析及社会功能法的意义与局限143

(二)儿童中心课程144

1.儿童中心主义的源流144

2.乡土教育思潮147

3.德国的合科教学151

4.美国的经验课程、活动课程155

(1)经验课程、活动课程的谱系155

(2)帕克的“新起点”156

(3)杜威的“从做中学”157

(4)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159

(5)经验课程、活动课程的基本特征161

(6)儿童中心主义课程的意义与局限162

(三)制约教学内容选择与组织的因素166

二 选择、组织教学内容的社会制约因素168

(一)科学革新、技术革新168

(二)人的异化现象170

三 选择、组织教学内容的逻辑的、心理的制约因素172

(一)学科内容与科学172

(二)儿童的心理条件174

第四节 教学内容、教材的组织化177

一 夸美纽斯的古典见解177

二 教学内容(教材)的组织化、系统化原则178

三 学科课程的编制180

四 学科课程中教材排列的系统性181

(一)科学的体系与教材排列的系统性181

(二)直线式系统性与同心圆系统性的结合(螺旋型排列)183

五 教学体系的计划与学习问题、学习课题系列的确定185

第三章 教学过程200

第一节 教学过程的本质200

一 教与学的统一200

二 教养与教育的统一203

三 认识过程与知识掌握过程206

(一)掌握知识的概念206

(二)人类的一般认识过程与教学的认识过程207

(三)知识掌握过程中的归纳途程与演绎途程209

(四)直接的知识掌握与间接的知识掌握210

第二节 教学过程的结构211

一 形式阶段说212

二 问题解决学习214

三 学习课题系列学习216

第三节 教学过程的阶段219

一 唤起学习兴趣219

(一)学习兴趣对掌握知识、技能的意义219

(二)诱发学习兴趣的原理220

(三)唤起学习兴趣的具体方法222

(四)对战后的经验学习、问题解决学习中诱发学习兴趣的方法的批判224

二 客体的认知与正确表象的形成225

三 概念的形成与学生的抽象思维227

(一)概念的形成228

(二)判断的形成231

四 知识的巩固233

(一)复习的方式233

(二)有效地巩固知识的条件234

第四章 教学方法241

第一节 教学方法的概念及本质241

一 方法的哲学概念241

二 教学方法的本质——教学中目标、内容、方法的关系243

第二节 教学方法的分类246

第三节 提示型教学方法247

一 提示型教学方法的功能247

二 提示型教学方法的形式249

(一)示范249

(二)呈示及展示250

(三)口述251

第四节 自主型教学方法252

一 自主型学习方法的概念及其教育意义252

二 自主型学习方法对于学业成绩及学习态度的影响255

三 组织自主型学习活动的方法上的几个问题256

第五节 共同解决型教学方法259

一 共同解决型教学方法的概念、功能、应用范围及其局限性259

二 教学对话的历史源流——苏格拉底对话法260

三 教学中的对话(教学对话、课堂讨论)的性质264

四 引导教学对话的手段266

(一)发问266

(二)刺激268

五 课堂讨论的模式269

第五章 教学中的教育276

第一节 正确的世界观的形成276

一 何谓正确的世界观276

二 当代青少年应有的世界观277

三 形成世界观的途径280

(一)科学知识、科学思维的发展280

(二)情感、情绪的发展及其条件282

(三)信念的发展及其条件285

(四)长远规划与严密指导的必要性290

第三节 学习活动与教育的模式294

一 应有怎样的学习集体294

二 形成学习集体的途径298

(一)学习集体的组织化298

1.作为基础集体的班组的编制298

2.集体组织化的阶段299

3.提高教学效果的集体舆论的形成303

(二)以自主、团结、协作为原理的学习活动的组织305

1.以集体讨论、集体思维为基础的共同学习的组织306

2.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307

第六章 教学组织314

第一节 班级授课组织314

一 班级授课组织的确立314

二 班级授课组织的特点319

三 班级授课组织的改革运动320

四 班级授课组织的再认识323

五 班级授课组织的本质及意义326

第二节 教学中班级的组织构造327

一 同步学习328

(一)提示型的同步学习328

(二)师生共同解决型的同步学习329

(三)同步学习的意义331

二 分组学习332

(一)分组333

(二)课题的设定334

(三)分组学习的意义336

三 个别学习337

(一)个别学习的组织与指导337

(二)个别学习的意义338

四 教学组织形式的最优交替运用339

第三节 教学的个别化341

一 问题的所在341

二 可供考虑的对策及其问题343

三 问题解决学习的新尝试——班级授课组织内适应个别差异的学习过程个别化的强化346

[附录]《教学论原理》内容说明353

译后记360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