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菌物学一百年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中国菌物学一百年
  • 余永年,卯晓岚主编;庄文颖,刘杏忠副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030436283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763页
  • 文件大小:503MB
  • 文件页数:801页
  • 主题词:菌类植物-孢子植物-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菌物学一百年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第一编 菌物学概论5

第一章 中国菌物学简史5

第一节 古菌物学时期(B.C.5000~A.D.1910年)6

一、食用蕈菌7

二、医药菌物7

三、发酵菌物8

第二节 外人在华采菌时期(1759~1949年)9

一、法国人的采集9

二、苏联人的采集9

三、奥地利、瑞典人的采集9

四、美国人的采集10

五、日本人的采集10

第三节 描述菌物学时期(1911~1949年)10

一、中国植物病原真菌等的调查研究11

二、广泛应用酿造菌物14

三、医学真菌15

第四节 实验菌物学时期(1950年至今)18

一、标本的全面采集18

二、《中国真菌志》的研编23

三、菌物的属和种26

四、真菌化学及代谢产物功能的研究30

五、菌物分子生物学研究31

六、食药用菌产业发展32

七、学会、学报的创建33

八、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38

九、科研机构的设置和变迁46

参考文献53

第二章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真菌学教育百年寻踪59

第一节 概论59

第二节 描述真菌学阶段60

第三节 实验真菌学阶段62

第四节 分子真菌学阶段65

第五节 讨论66

参考文献67

第三章 中国菌物人物志68

戴芳澜70

胡先骕72

刘慎谔73

陈鸿逵75

林亮东77

俞大绂78

邓叔群80

陈梅朋82

周宗璜83

王鸣岐85

王云章87

方心芳89

陆大京92

阎若珉94

魏景超96

林传光98

樊庆笙99

杨新美102

裘维蕃103

殷恭毅105

赵继鼎107

葛起新109

秦启贤111

喻璋113

余永年115

王端礼118

李钟庆120

白金铠122

陶家凤124

齐祖同126

刘波128

郝文英130

应建浙131

赵震宇132

张中义134

吴绍熙137

陈瑞青139

戚佩坤142

沈明珠144

张树庭146

臧穆153

魏江春155

何宗智158

张志光159

沈瑞祥161

陈士瑜162

李兆兰164

陈国良166

杨庆尧167

梁宗琦169

钟顺昌172

罗信昌178

张天宇179

李明远184

赖传雅186

陈宛如187

潘学仁188

廖万清190

弓明钦193

卯晓岚195

何汉兴198

黄年来201

唐国敏203

孔华忠205

王云207

沈崇尧210

邢来君212

郭英兰215

徐同218

庄剑云220

周彤燊223

李玉224

苏晓庆227

李增智229

庄文颖232

郭林237

文华安240

樊华242

林英任244

宋爱荣247

王泽生249

姚一建252

张金霞253

王贺祥255

朱平258

许瑞祥261

张克勤263

李泰辉267

李若瑜270

刘杏忠272

姜子德275

图力古尔276

谢宝贵278

陈双林280

王波282

王琦284

杨祝良286

白逢彦289

边银丙291

戴玉成293

陈惠297

旺姆298

吕国忠299

吴文平302

车永胜304

黄建忠306

杨晓彤308

黄勃310

张劲松312

王成树316

姜于兰319

蔡磊320

第四章 菌物多样性与分类系统323

第一节 菌物及菌物多样性323

一、菌物323

二、菌物多样性324

第二节 菌物物种及物种多样性估算324

一、菌物物种324

二、菌物物种多样性估算326

第三节 菌物多样性研究327

一、物种形成与物种多样性研究327

二、生态多样性研究328

三、遗传多样性研究330

第四节 菌物分类与系统历史概况331

第五节 新近的菌物分类系统334

第六节 菌物分类与系统研究面临的机遇与挑战336

参考文献337

第五章 中国菌物产业与国民经济344

第一节 菌物在产业中的地位345

一、菌物与农业345

二、菌物与食品346

三、菌物与医药346

四、菌物与工业348

五、菌物与生态环境349

第二节 国内外菌物产业发展概况350

一、国外菌物产业发展概况350

二、我国菌物新兴产业发展概况351

第三节 菌物产业发展趋势352

一、菌物产业变化态势352

二、菌物品种结构态势352

三、菌物区域布局态势353

四、菌物出口特征态势354

第四节 菌物产业效益354

一、菌物产业的经济效益354

二、菌物产业的生态效益355

三、菌物产业的循环经济效益356

四、菌物产业的社会效益357

第五节 菌物产业对我国国民经济影响358

一、从战略需求角度分析358

二、从生产者需要角度分析358

三、从消费者需求角度分析358

四、从资本市场需求角度分析358

第六节 菌物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将越来越高358

一、低排放、高效能的菌物新兴产业发展将进一步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359

二、低耗费、高转化的菌物新兴产业发展将进一步保障国家食物安全战略的实施359

三、低投入、高产出的菌物新兴产业发展将进一步加快我国全面小康社会建成的步伐359

四、发展菌物产业有利于促进拉动内需的产业经济模式形成359

五、产业内部分工细化,产业链条不断延伸360

参考文献360

第六章 医学真菌学展望362

第一节 流行病学363

一、现状363

二、趋势364

三、存在的问题365

第二节 浅部真菌病366

第三节 深部真菌病366

一、流行情况367

二、念珠菌病368

三、侵袭性曲霉病368

四、隐球菌病369

第四节 真菌病诊断369

一、培养基改良370

二、现代分子生物学在诊断中的应用370

三、诊断中存在的问题370

第五节 真菌病的治疗372

一、抗真菌新药研制372

二、辅助治疗372

三、浅部真菌病治疗372

四、深部真菌病治疗373

五、治疗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375

第六节 医学真菌学研究成果与展望377

一、近60年来重点研究成果及特殊病例377

二、展望379

参考文献379

第七章 中国菌物已知种数380

参考文献381

第八章 中国地衣学简史、现状与展望382

第一节 中国地衣学研究简史383

一、本草时期383

二、传统分类学时期383

三、综合分类学时期384

四、演化系统生物学时期385

第二节 中国地衣学研究现状385

一、生物多样性与三大存取系统385

二、地衣及其内生菌次级代谢产物386

三、荒漠地衣387

第三节 展望388

参考文献389

第二篇 形态与分类393

第九章 非地衣型子囊菌393

第一节 子囊菌概述393

第二节 中国子囊菌60年及展望394

一、对物种多样性的认识日趋深入395

二、新属的建立及分类系统的完善395

三、世界专著性研究397

四、了解生活史及认识真菌全型397

五、对类群之间系统演化规律的认识398

六、DNA条形码探索398

七、子囊菌作为真核模式生物398

八、子囊菌化学399

九、食用、药用及工业子囊菌399

参考文献399

第十章 中国黑粉菌分类研究401

第一节 简介401

第二节 研究进展402

第三节 分类403

参考文献405

第十一章 中国锈菌分类及区系研究简史407

第一节 中国锈菌调查研究概况407

第二节 日本学者对我国锈菌的调查研究408

第三节 我国学者对锈菌的研究409

参考文献410

第十二章 中国无性型真菌分类研究414

第一节 无性型真菌的范畴及重要性414

第二节 中国无性型真菌分类研究的发展历程415

一、对中国无性型真菌的采集和鉴定415

二、无性型真菌的分类425

第三节 无性型真菌分类研究的发展趋势433

参考文献433

第十三章 裸菌436

第一节 真黏菌436

一、特征438

二、分类442

第二节 网柄菌445

一、特征446

二、分类447

参考文献448

第十四章 中国的卵菌453

第一节 卵菌概述453

一、卵菌的形态特征453

二、卵菌的生物学454

三、卵菌的经济意义454

四、卵菌的种类454

第二节 中国卵菌研究回顾455

一、东瀛学者对中国卵菌的研究455

二、我国学者在1948年前对卵菌的研究455

第三节 新中国卵菌研究概况456

一、从《菌物辞典》第9版鸟瞰我国卵菌研究情况456

二、1949年以来我国卵菌研究综览459

三、以霜霉目的属为例看我国卵菌门研究概况461

第四节 我国学者及合作者对卵菌的贡献463

一、新科和新属的创立463

二、新种和种下单元的发现和建立464

三、新组合468

四、卵菌专著专篇的出版469

第五节 卵菌的分类地位470

参考文献471

第十五章 中国的毒菌及其毒素473

第一节 我国古代有关毒菌的记载473

第二节 我国近60年来毒菌中毒概况474

第三节 我国极毒及常见中毒菌476

第四节 毒菌及有关毒素477

第五节 毒菌毒素与中毒类型478

一、胃肠炎型479

二、神经精神型479

三、溶血型480

四、肝脏损害型480

五、呼吸循环衰竭型482

六、光过敏性皮炎型482

第六节 毒菌亦毒杀有害生物482

参考文献483

第三编 生理与遗传487

第十六章 真菌次级代谢产物487

第一节 引言487

第二节 植物与地衣内生真菌的次级代谢产物488

一、植物与地衣内生真菌488

二、抗肿瘤活性次级代谢产物489

三、抗菌活性次级代谢产物492

四、抗HIV活性次级代谢产物493

第三节 冬虫夏草定殖真菌活性次级代谢产物的发现494

一、冬虫夏草与其定殖真菌494

二、抗肿瘤活性次级代谢产物495

三、抗菌活性次级代谢产物496

四、抗HIV活性次级代谢产物497

五、ETP类化合物的代谢调控研究497

第四节 低温真菌活性次级代谢产物的发现497

一、低温真菌497

二、抗肿瘤活性次级代谢产物498

三、抗菌活性次级代谢产物500

四、抗HIV活性次级代谢产物501

第五节 结束语501

参考文献502

第十七章 真菌侵染线虫的分子机制506

第一节 植物病原线虫及其天敌食线虫真菌506

第二节 食线虫真菌对线虫的感应与捕捉机制507

一、食线虫真菌对线虫的吸引与识别机制507

二、食线虫真菌捕捉与黏附线虫的作用机制508

第三节 食线虫真菌侵入线虫体壁的分子机制511

一、体壁降解蛋白酶的纯化、生化性质鉴定与基因克隆511

二、体壁降解蛋白酶的表达调控研究513

三、体壁降解蛋白酶的结构研究514

第四节 展望517

参考文献518

第十八章 真菌遗传与分子生物学521

第一节 模式真菌的基础生物学研究521

第二节 真菌基因组学研究523

第三节 真菌有性生殖类型与调控526

第四节 展望527

参考文献528

第四编 生态与区系533

第十九章 中国蕈菌生态与地理分布533

第一节 中国地形地貌概况533

第二节 我国蕈菌生态及地理分布534

一、东北区·温带、寒温带针叶林区534

二、华北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535

三、华中及华南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536

四、西南区·植被类型多样区536

五、中国南缘热带区·热带季雨林区536

六、蒙新区·草原、荒漠干旱区537

七、青藏高原区·高山灌丛草甸区538

第三节 中国蕈菌生态与地理区划的意义539

参考文献539

第二十章 中国水生菌物541

第一节 绪论541

一、水生菌物的概念541

二、国际水生菌物研究概况542

三、我国水生菌物的类群和数目544

四、我国水生菌物的系统学研究概述544

第二节 经济重要性545

一、有益水生菌物545

二、有害水生菌物545

第三节 水生低等菌546

一、水生卵菌546

二、水生壶菌548

三、水生接合菌548

第四节 水生高等真菌548

一、水生子囊菌548

二、水生担子菌549

第五节 水生丝孢菌550

一、水泡丝孢菌550

二、水生捕食线虫的壶菌和丝孢菌550

三、浸水丝孢菌551

四、其他种类551

第六节 生态与多样性551

一、水生菌物的生长基质551

二、水生菌物的生境552

三、人为干扰对水生菌物的影响552

四、水生菌物的四季更替552

第七节 应用研究现状553

一、活性代谢产物553

二、生物防治555

第八节 讨论与展望555

参考文献555

第二十一章 中国土壤菌物研究558

第一节 土壤菌物的范畴和重要性559

第二节 土壤菌物研究简史559

一、土壤菌物的种类和数量559

二、国外土壤菌物的研究560

三、我国的土壤菌物研究560

第三节 土壤菌物的多样性研究564

一、土壤菌物的多样性检测564

二、土壤菌物的分离和计数方法565

三、土壤菌物多样性的分析方法567

四、土壤菌物多样性分布的影响因素568

第四节 土壤菌物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新趋势569

第五节 土壤菌物研究的发展前景与展望570

一、改进分离培养方法570

二、寻找更多菌物属、种的特异性探针570

三、加强应用研究,在应用中求得土壤菌物研究本身的更快发展570

参考文献572

第二十二章 中国荒漠真菌研究575

第一节 我国荒漠的分布575

一、我国荒漠的类型575

二、我国荒漠的自然分布地带576

第二节 我国沙漠真菌研究概况578

一、荒漠中的子囊菌578

二、荒漠中的担子菌580

三、荒漠中的无性型真菌581

四、荒漠中的卵菌582

参考文献582

第二十三章 中国虫生真菌研究584

第一节 中国虫生真菌研究简史585

第二节 虫生真菌资源与分类学586

第三节 虫生真菌的病理生物学588

第四节 虫生真菌的多样性及生态学591

第五节 真菌杀虫剂的产业化与生防593

第六节 食、药用虫生真菌的开发应用595

第七节 中国资源昆虫真菌病的防治598

第八节 中国虫生真菌研究成果与展望599

一、突出的研究成果和进展600

二、问题与前景展望601

参考文献602

第二十四章 捕食线虫真菌609

第一节 食线虫菌物概述610

一、食线虫菌物的种类及其定义610

二、捕食线虫真菌研究简史612

第二节 捕食线虫真菌的系统学613

一、捕食线虫真菌的主要类群613

二、捕食线虫真菌的分子系统学614

第三节 捕食器官的多样性及其进化614

一、捕食器官的多样性614

二、捕食器官的起源617

三、捕食器官的进化618

第四节 捕食线虫真菌的生理生态620

一、捕食线虫真菌的形态建成620

二、捕食线虫真菌的生境、分布与丰度622

三、捕食线虫真菌的形态适应622

四、捕食线虫真菌对线虫的侵染过程622

第五节 捕食线虫真菌的分子生物学623

第六节 捕食线虫真菌的基因组学、转录组学和蛋白质组学625

第七节 捕食线虫真菌在生物防治中的应用626

第八节 捕食线虫真菌研究展望628

一、捕食线虫真菌分类学研究628

二、菌物捕食行为或捕食线虫行为的起源与进化628

三、捕食线虫器官的形成和捕食机制628

四、捕食线虫真菌与宿主线虫种间关系研究628

参考文献629

第二十五章 西藏菌物探险与资源开发应用633

第一节 西藏菌物探险考察研究历史简况633

第二节 我国对西藏菌物大规模探险考察研究634

第三节 西藏菌物探险考察取得巨大成果635

第四节 西藏菌物资源开发应用概况637

一、野生食用菌637

二、药用真菌638

三、毒菌638

四、外生菌根菌638

五、木腐菌639

第五节 西藏菌物资源的保护639

第六节 结束寄语639

参考文献640

第五编 应用菌物学643

第二十六章 中国食用菌643

第一节 世界食用菌产业发展概况644

一、历史与定位644

二、生产方式644

三、主栽品种、产量与产值644

四、世界主要食用菌组织645

五、国外(境外)部分知名食用菌研究机构645

六、国外部分食用菌刊物645

第二节 世界食用菌产业发展趋势645

一、世界生产与消费格局被打破645

二、欧美食用菌产量稳定,发展中国家产量显著增加646

三、生产品种不断增加646

四、产品质量显著提高646

五、消费数量稳步增加646

六、市场竞争日趋激烈646

七、世界近代食用菌科技进步对我国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影响646

第三节 中国食用菌产业发展概况与趋势647

一、发展概况647

二、原料与生态647

三、种质资源与生产品种648

四、食用菌科学研究和技术进步推动了食用菌产业的兴起651

五、我国食用菌产量居世界第一658

六、我国食用菌从业人数世界第一659

七、科技交流让中国食用菌走向世界661

八、我国食用菌科技成果令世界瞩目662

九、我国食用菌产业存在的问题、对策与发展趋势662

参考文献665

第二十七章 中国药用真菌学667

第一节 中国药用真菌学研究成果668

一、中国药用真菌学在资源开发上的成果668

二、中国菌类药材的人工培养668

三、中国药用真菌的活性成分和功能669

四、中国药用真菌的生产已走上现代制药工业道路670

第二节 中国药用真菌研究闪光点670

一、冬虫夏草、牛樟芝、桑黄和香灰菌的菌种鉴定670

二、中国药用真菌的菌种制作、液体菌种和液体-颗粒菌种673

三、银耳双菌混合培养673

四、猪苓DNA条形码和灵芝基因组674

五、中国药用真菌的药用成分676

六、云芝糖肽抑瘤机理678

第三节 中国药用真菌开发前景和展望680

一、中国药用真菌在疑难疾病防治上的开发前景681

二、中国药用真菌产品的质量标准和安全生产683

参考文献685

第二十八章 中国工业真菌发展回顾688

第一节 代表成就688

一、生产有机酸的工业真菌688

二、白酒酿造生产的真菌691

三、产酶的工业真菌691

四、产抗生素的工业真菌693

五、生产维生素类的工业真菌694

六、红曲真菌的开发利用694

七、生产单细胞蛋白的酵母694

八、产油脂的工业真菌695

九、菌体直接利用的工业真菌695

第二节 研究机构695

第三节 代表性人物696

一、方心芳696

二、陈陶声697

三、金培松697

四、童村697

第二十九章 中国医学真菌学发展回顾698

第一节 我国医学真菌学事业的开创者699

第二节 我国医学真菌学事业的发展699

一、学术团体700

二、专业杂志及论文专著700

三、科研项目700

四、新药研发700

五、人才培养700

第三节 我国医学真菌科研成就701

一、病原真菌菌株的快速准确鉴定701

二、真菌感染发病机制702

三、抗真菌药物耐药机制研究704

第四节 展望704

参考文献705

第三十章 菌根真菌706

第一节 菌根菌物研究的发展概况706

第二节 我国的菌根研究708

一、菌根研究的起步708

二、菌根研究的发展709

三、菌根研究的巩固、深入与提高710

第三节 我国菌根研究的主要成就711

一、菌根真菌资源调查成就711

二、主要菌根真菌种类712

第四节 我国菌根发展中值得重视的几个问题717

一、继续对我国菌根真菌资源的调查研究717

二、解决AM菌剂的规模化生产问题718

三、加强对菌根真菌与环境关系的研究718

四、加强对菌根基础理论的研究718

五、加速发展菌根分子生物学的研究718

六、发挥现有人才潜力和培养未来梯队718

参考文献718

第三十一章 木材腐朽菌721

第一节 腐朽的概念721

第二节 腐朽菌类型722

一、白色腐朽722

二、褐色腐朽菌723

第三节 中国研究亮点与展望726

参考文献726

第三十二章 中国植物病原菌物学研究727

第一节 菌物分类和系统学727

第二节 植物病原子囊菌728

第三节 植物病原无性型真菌729

一、丝孢纲730

二、腔孢纲733

第四节 植物病原担子菌735

一、植物病原锈菌736

二、植物病原黑粉菌737

三、林木病原腐朽菌738

第五节 植物病原接合菌738

第六节 植物病原卵菌类739

一、腐霉科(Pythiaceae)739

二、疫霉科(Phytophthoraceae)740

三、霜霉科(Peronosporaceae)741

四、霜疫霉科(Peronophythoraceae)741

五、白锈科(Albuginaceae)741

第七节 植物病原壶菌类742

第八节 植物病原根肿菌742

第九节 展望743

参考文献743

第三十三章 医学真菌学研究进展749

第一节 真菌与真菌病749

第二节 毒性因子与真菌致病751

第三节 真菌感染的实验室诊断752

第四节 抗真菌药物与真菌耐药753

第五节 中药抗真菌755

参考文献756

第三十四章 菌物在养生中的特殊地位758

第一节 当前人类健康面临的严峻形势758

第二节 不良生活方式造成慢性病流行759

第三节 保护人类健康的对策——防重于治759

第四节 现代养生保健理念——养生就是养细胞759

第五节 营养与疾病760

第六节 蕈菌与健康760

第七节 蕈菌膳食营养调节食品的开发和发展——新概念“蕈菌细胞营养食品”761

第八节 菌物产业在养生中的重要性762

参考文献76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