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青少年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关系模型研究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青少年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关系模型研究
  • 王鑫强,张大均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030448248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358页
  • 文件大小:58MB
  • 文件页数:376页
  • 主题词:青少年-心理健康-健康教育-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青少年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关系模型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青少年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关系模型研究的背景1

第一节 社会及教育现实需要1

一、社会现实的需要1

二、教育现实的需要3

第二节 心理健康研究存在的问题4

一、精神病理学模型存在的缺陷4

二、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的贡献与不足6

三、我国心理健康研究存在的问题7

第三节 心理健康研究本土化及本研究的总体思路8

一、我国心理健康研究本土化的需要8

二、研究的意义与总体思路8

第二章 青少年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关系模型构建的依据11

第一节 理论构建的相邻学科启发及政策支撑11

一、科学哲学思想的启示11

二、相关心理健康教育政策的支撑12

三、中医体质学说的借鉴13

第二节 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研究成果的整合15

一、心理健康内涵结构的分析15

二、心理素质内涵结构的分析22

三、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关系的分析27

第三节 心理学相关研究成果的吸收30

一、人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30

二、易感性(素质)-应激模型32

三、积极心理学思想33

四、心理韧性的研究34

第四节 模型内各变量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综述35

一、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关系的实证研究35

二、心理素质与生活事件关系的实证研究37

三、心理素质与社会支持关系的实证研究37

四、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指标关系的实证研究38

五、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指标关系的实证研究41

第三章 青少年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关系模型的基本构架45

第一节 模型的机制层级45

一、心理素质形成机制亚模型46

二、心理素质作用机制亚模型47

第二节 模型的评估层级48

一、康健型48

二、易复原型49

三、易感型49

四、重患型49

第三节 基于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关系模型的实证研究思路50

第四章 青少年心理素质、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及心理健康的特征研究52

第一节 青少年心理素质的特征研究52

一、青少年心理素质的现状水平56

二、青少年心理素质的性别差异57

三、青少年心理素质的年级差异59

四、不同父亲文化程度的青少年在心理素质及各因子上的差异62

五、不同母亲文化程度的青少年在心理素质及各因子上的差异66

六、青少年心理素质的城乡差异70

七、青少年心理素质特征的综合讨论72

第二节 青少年生活事件和社会支持的特征研究76

一、青少年生活事件和社会支持的现状水平78

二、青少年生活事件和社会支持的性别差异79

三、青少年生活事件和社会支持的年级差异79

四、不同父亲文化程度的青少年在生活事件和社会支持上的差异82

五、不同母亲文化程度的青少年在生活事件和社会支持上的差异84

六、青少年生活事件和社会支持的城乡差异87

七、青少年生活事件和社会支持特征的综合讨论88

第三节 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特征研究92

一、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现状水平94

二、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性别差异94

三、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年级差异95

四、不同父亲文化程度的青少年在心理健康上的差异96

五、不同母亲文化程度的青少年在心理健康及各因子上的差异97

六、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城乡差异98

七、青少年心理健康特征的综合讨论99

第五章 青少年心理素质对心理健康消极指标抑郁作用机制的横断研究102

第一节 青少年心理素质对抑郁的直接作用105

一、青少年心理素质、生活事件、社会支持、人口学变量与抑郁的相关105

二、青少年心理素质总均分对抑郁的主效应107

三、青少年心理素质的认知品质及其诸因子对抑郁的主效应108

四、青少年心理素质的个性品质及其诸因子对抑郁的主效应111

五、青少年心理素质的适应性诸因子对抑郁的主效应114

第二节 青少年认知品质和个性品质通过适应性对抑郁的间接作用116

一、青少年认知品质和个性品质总体上通过适应性对抑郁的间接作用116

二、认知品质诸因子通过适应性对抑郁的间接作用120

三、个性品质诸因子通过适应性对抑郁的间接作用123

第三节 青少年心理素质对生活事件与抑郁关系的调节作用125

一、心理素质总均分对生活事件与抑郁关系的调节作用125

二、心理素质的认知品质及其诸因子对生活事件与抑郁关系的调节作用127

三、心理素质的个性品质及其诸因子对生活事件与抑郁关系的调节作用131

四、心理素质的适应性及其诸因子对生活事件与抑郁关系的调节作用133

第四节 青少年心理素质对社会支持与抑郁关系的调节作用136

一、心理素质总均分对社会支持与抑郁关系的调节作用136

二、心理素质的认知品质及其诸因子对社会支持与抑郁关系的调节作用138

三、心理素质的个性品质及其诸因子对社会支持与抑郁关系的调节作用140

四、心理素质的适应性及其诸因子对社会支持与抑郁关系的调节作用142

第五节 青少年心理素质通过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对抑郁的间接作用144

一、青少年心理素质总体上通过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对抑郁的间接作用144

二、心理素质的认知品质及其诸因子通过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对抑郁的间接作用146

三、心理素质的个性品质及其诸因子通过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对抑郁的间接作用148

四、心理素质的适应性及其诸因子通过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对抑郁的间接作用150

第六节 青少年心理素质及其诸因子对抑郁的预测作用的综合分析151

一、心理素质对抑郁主效应的综合分析154

二、心理素质的认知品质和个性品质通过适应性对抑郁间接作用的综合分析154

三、心理素质对生活事件与抑郁关系调节作用的综合分析154

四、心理素质对社会支持与抑郁关系调节作用的综合分析155

五、通过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对抑郁间接作用的综合分析156

第六章 青少年心理素质对心理健康积极指标生活满意度作用机制的横断研究157

第一节 青少年心理素质对生活满意度的直接作用159

一、青少年心理素质、生活事件、社会支持、人口学变量与生活满意度的相关159

二、青少年心理素质总均分对生活满意度的主效应161

三、青少年心理素质的认知品质及其诸因子对生活满意度的主效应163

四、青少年心理素质的个性品质及其诸因子对生活满意度的主效应分析165

五、青少年心理素质的适应性诸因子对生活满意度的主效应168

第二节 青少年认知品质和个性品质通过适应性对生活满意度的间接作用170

一、青少年认知品质和个性品质总体上通过适应性对生活满意度的间接作用170

二、认知品质诸因子通过适应性对生活满意度的间接作用174

三、个性品质诸因子通过适应性对生活满意度的间接作用177

第三节 青少年心理素质对生活事件与生活满意度关系的调节作用179

一、心理素质总均分对生活事件与生活满意度关系的调节作用179

二、心理素质的认知品质及其诸因子对生活事件与生活满意度关系的调节作用182

三、心理素质的个性品质及其诸因子对生活事件与生活满意度关系的调节作用186

四、心理素质的适应性及其诸因子对生活事件与生活满意度关系的调节作用188

第四节 青少年心理素质对社会支持与生活满意度关系的调节作用192

一、心理素质总均分对社会支持与生活满意度关系的调节作用192

二、心理素质的认知品质及其诸因子对社会支持与生活满意度关系的调节作用194

三、心理素质的个性品质及其诸因子对社会支持与生活满意度关系的调节作用199

四、心理素质的适应性及其诸因子对社会支持与生活满意度关系的调节作用202

第五节 青少年心理素质通过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对生活满意度的间接作用206

一、青少年心理素质总体上通过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对生活满意度的间接作用206

二、心理素质的认知品质及其诸因子通过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对生活满意度的间接作用208

三、心理素质的个性品质及其诸因子通过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对生活满意度的间接作用210

四、心理素质的适应性及其诸因子通过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对生活满意度的间接作用211

第六节 青少年心理素质及其诸因子对生活满意度的预测作用的综合分析213

一、心理素质对生活满意度主效应的综合分析213

二、心理素质的认知品质和个性品质通过适应性对生活满意度间接作用的综合分析216

三、心理素质对生活事件与生活满意度关系调节作用的综合分析216

四、心理素质对社会支持与生活满意度关系调节作用的综合分析217

五、心理素质通过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对生活满意度间接作用的综合分析217

第七节 横断研究下青少年心理素质对心理健康作用的综合分析218

一、心理素质总均分对抑郁、生活满意度作用的综合讨论219

二、心理素质的认知品质对抑郁、生活满意度作用的综合讨论219

三、心理素质的个性品质对抑郁、生活满意度作用的综合讨论219

四、心理素质的适应性对抑郁、生活满意度作用的综合讨论224

第七章 青少年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作用机制模型的纵向研究225

第一节 青少年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发展的描述统计228

第二节 青少年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生活事件、社会支持的纵向相关分析233

第三节 青少年心理素质总均分与心理健康、生活事件、社会支持纵向关系模型237

第四节 青少年认知品质与心理健康、生活事件、社会支持纵向关系模型238

第五节 青少年个性品质与心理健康、生活事件、社会支持纵向关系模型249

第六节 青少年适应性与心理健康、生活事件、社会支持纵向关系模型256

第七节 纵向研究下青少年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生活事件、社会支持相互作用的综合分析262

一、初测心理素质及其诸因子对11个月以后心理健康的预测作用汇总及综合讨论262

二、初测心理素质及其诸因子对11个月以后生活事件、社会支持的预测作用汇总及综合讨论264

三、初测心理健康对11个月后心理素质及其诸因子的预测作用汇总及综合讨论266

四、生活事件、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11个月以后的相互预测作用汇总及综合讨论268

第八节 青少年心理素质对心理健康的横向与纵向作用机制的综合分析274

第八章 青少年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分类模型的横断研究276

第一节 青少年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消极指标抑郁分类模型的分组有效性研究276

一、青少年心理素质与抑郁分类模型的分组及标准278

二、青少年在心理素质与抑郁分类模型上的分布情况及人口学变量特点279

三、青少年心理素质与抑郁分类模型在抑郁得分上的分组有效性分析280

四、青少年心理素质与抑郁分类模型在生活事件上的分组有效性分析281

五、青少年心理素质与抑郁分类模型在社会支持上的分组有效性分析283

六、青少年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消极指标抑郁分类模型分组有效性的综合分析284

第二节 青少年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积极指标生活满意度分类模型的分组有效性研究285

一、青少年心理素质与生活满意度分类模型的分组及标准287

二、青少年在心理素质与生活满意度分类模型上的分布情况及人口学变量特点288

三、青少年心理素质与生活满意度分类模型在生活满意度得分上的分组有效性分析290

四、青少年心理素质与生活满意度分类模型在生活事件上的分组有效性分析291

五、青少年心理素质与生活满意度分类模型在社会支持上的分组有效性分析292

六、青少年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积极指标生活满意度分类模型分组有效性的综合分析294

第九章 青少年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分类模型的纵向研究296

第一节 青少年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消极指标抑郁分类模型的预测有效性研究296

一、青少年心理素质与抑郁分类模型对11个月后抑郁预测的有效性分析298

二、青少年心理素质与抑郁分类模型对11个月后生活事件预测的有效性分析301

三、青少年心理素质与抑郁分类模型对11个月后社会支持预测的有效性分析305

四、青少年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消极指标抑郁分类模型预测有效性的综合分析308

第二节 青少年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积极指标生活满意度分类模型的预测有效性研究309

一、青少年心理素质与抑郁分类模型对11个月后抑郁预测的有效性分析312

二、青少年心理素质与生活满意度分类模型对11个月后生活事件预测的有效性分析315

三、青少年心理素质与生活满意度分类模型对11个月后社会支持预测的有效性分析319

四、青少年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积极指标生活满意度分类模型预测有效性的综合分析322

第三节 青少年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分类模型的综合分析323

一、康健型特点的综合分析323

二、重患型特点的综合分析324

三、易感型特点的综合分析324

四、易复原型特点的综合分析325

五、高低心理素质对未来心理健康、生活事件、社会支持作用的综合分析326

六、高低心理健康对未来心理健康、生活事件、社会支持作用的综合分析327

第十章 青少年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关系模型视角下的预防与干预330

第一节 研究的贡献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330

一、研究的主要贡献331

二、研究的不足及未来研究的方向332

第二节 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关系模型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333

一、模型对预防与教育的价值333

二、模型对干预与治疗的价值334

第三节 总结论335

参考文献339

附录355

后记35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