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高等教育的社会学研究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中国高等教育的社会学研究
  • 韩锋著 著
  • 出版社: 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
  • ISBN:7560725007
  • 出版时间:2002
  • 标注页数:347页
  • 文件大小:37MB
  • 文件页数:360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高等教育的社会学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中国高等教育的现状1

一、中国高等教育的现状5

二、社会转型期高等教育与社会支持因素的相关性7

(一)高等教育成本需要社会支持因素作出补偿8

(二)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后续力在于高等教育现代化10

(三)社会支持因素的高等教育理念15

第二章 政府对高等教育发展的作用及政策选择24

一、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对高等教育的管理25

(一)“一包、二统、三分割、四包办”体制的形成25

(二)原有高教管理体制的局限性26

二、建立政府与高等学校新型关系的探索29

(一)政府作为高等教育投资主体的理论依据29

(二)新型关系的初步建立31

(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和高等学校之间的协调与平衡35

三、政府对高等学校的调控40

(一)理顺关系,宏观调控43

(二)规划与立法44

(三)依法审批高校,制定办学标准46

(四)评估与监督49

(五)经济手段50

(六)其他形式51

四、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支持53

(一)高等教育的法制建设55

(二)科学合理的投资模式58

五、政府支持高等教育发展的多元政策选择68

(一)以政策法规形式确立多元社会办学格局68

(二)为民办和私立高等学校提供公平竞争的法律和政策环境69

(三)运用金融手段保障高等学校中的弱势群体享有接受教育的权利70

(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为高等教育多元投资主体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74

(五)适时调整公共政策,强化政府在公共事业领域中政策的导向作用75

(六)发行教育债券,并辅之以高校债券,开辟高教筹资渠道78

(七)确立政府间的教育资金转移支付制度82

第三章 家庭在高等教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84

一、家庭投资高等教育的社会背景85

(一)高等教育收费政策的确立85

(二)社会示范效应87

(三)收益和期望87

(四)认同意识与中产阶层的形成94

(五)教育储蓄97

二、家庭投资高等教育的理论依据99

(一)国内外高等教育成本补偿理论99

(二)中国高等教育具有正的收益率102

(三)“公益事业”向“私益事业”的转化104

(四)高等教育管理市场化107

(五)高等教育成为重要的社会分层资本108

(六)高教成为社会流动的潜在动力114

三、家庭投资高等教育应分担成本的界定原则117

(一)分担成本的界定原则117

(二)分担成本的界定122

四、家庭投资对高等教育的积极影响126

(一)家庭投资热情的持续增长成为高等教育规模扩展的动力127

(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高校经费紧张的压力130

(三)促进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131

第四章 企业在高等教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132

一、企业为高等教育付费的理论基础133

(一)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经常是免费受益者133

(二)教育投资与经济增长具有基础性的正面作用136

二、企业如何分担高等教育费用137

三、企业支持高等教育的形式139

(一)参与办学与管理139

(二)产学研合作及合作力度140

(三)企业直接投资办高等教育146

(四)影响政府高教政策149

(五)企业捐助高校办学150

(六)企业投资在高校设立“研发中心”154

第五章 民间力量在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作用159

一、何谓民间力量160

二、民间力量支持高等教育的社会背景162

三、民间力量参与或支持高等教育的形式166

(一)民间办高等教育166

(二)捐赠167

(三)投资入股168

(四)民间借贷168

(五)知识或技术入股169

四、民间力量参与办学对高等教育发展的积极影响170

(一)推动了办学新体制的建立170

(二)有助于改变政府单一拨款投入办学的机制170

(三)调动了多方面办学的积极性171

(四)对国家普通高校的学历层次教育直接起到了拾遗补缺的作用171

(五)推进和发展开放办学、社会化配置教育资源的市场模式171

(六)促进高等教育通过各种形式向农村发展、辐射171

五、民间力量办高等教育所面临的政策、法律问题172

(一)政策的制定滞后于形势的发展172

(二)民办高等教育立法中的“营利”和“非营利”173

第六章 高等学校的办学理念和社会责任176

一、高等学校的办学理念178

(一)以人为本178

(二)兼容并蓄180

(三)制度创新181

(四)自由的学术氛围182

(五)开放意识183

(六)通识通才教育185

二、高等学校的社会责任186

(一)高等学校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188

(二)知识经济时代大学的轴心地位和作用189

(三)以绿色大学的理念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192

(四)构建学习社会化和社会化学习的环境194

(五)促进民主建设198

第七章 高等教育机会均等与社会公平200

一、教育机会均等思想的产生201

二、教育机会均等的含义及演进203

(一)何谓教育机会均等203

(二)教育机会均等理论的演进207

三、教育机会均等的类型210

(一)义务教育的机会均等210

(二)非义务教育的机会均等211

四、高等教育机会均等与社会公平211

(一)高考入学机会均等的形式、内容与政策选择214

(二)不同地区之间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不平衡218

(三)招生制度改革中社会公平的得失222

五、“并轨”对高等教育社会公平的影响227

(一)“并轨”对高等教育社会公平的积极影响228

(二)高等教育过程中的社会不平等问题231

六、关于高等教育机会与社会公平的思考233

(一)高等教育机会的不平等是社会不平等在教育领域里的反映234

(二)虽然不能消除不平等,但应尽量减少不平等235

(三)高等教育大众化是实现高等教育机会均等的重要途径237

(四)高等教育的扩展有助于促进收入分配的社会公平238

(五)高等教育机会均等与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239

第八章 高等教育国际化与日本改革实践的启示244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理念245

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历史发展248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高等教育国际化248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的高等教育国际化251

(三)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新趋势251

三、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理论与激励动机253

(一)经济和政治的理论253

(二)文化和教育的理论253

四、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主要表现254

(一)高等教育的趋同性254

(二)高等教育发展的综合性255

(三)高等教育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255

五、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应对之策255

(一)正确处理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中的几个关系255

(二)走高等教育创新之路256

(三)转变观念,明确培养目标257

(四)建设一支适应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高素质师资队伍258

(五)强化思想教育,保持民族优良文化传统258

六、日本高等教育的改革259

(一)现代教育观的产生259

(二)战后日本高教改革的社会背景261

(三)日本政府发展高等教育的政策与实践265

七、日本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实践269

(一)制定政策,发展和扩大留学生事业270

(二)更多地聘用外籍教师270

(三)大学校园内部国际化因素的增加271

(四)以多种形式派遣学生到海外求学271

(五)强化海内外校际合作交流272

(六)让美国高校到日本开设“分校”272

八、日本高等教育国际化对我们的启示273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必然趋势,要求我们必须有应对之策273

(二)高等学校在应对国际化方面应有自己的指导思想、规划和具体途径273

(三)把高等教育国际化理念贯穿到师资培养之中274

(四)开辟国际合作培养学生的渠道274

(五)提倡教师用外语为学生讲授主修课程275

(六)加强管理干部的国际化培训275

(七)走出国门,积极争取国外捐赠款276

第九章 高校教师继续教育中的文化素质培养277

一、高校教师文化素质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新要求278

二、高校教师文化素质教育的作用280

(一)何谓素质280

(二)何谓文化素质280

(三)高校教师文化素质教育的作用282

三、文化素质教育是高校教师专业化的基础285

(一)大学教师是一个特殊的行业286

(二)知识结构具有特殊性287

(三)具备科学文化素养287

(四)培育人文精神288

四、高校教师文化素质教育的内容和特点289

(一)人文精神与人文素质教育289

(二)科学与科学精神291

(三)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的辩证统一293

五、高校教师提高文化素质的途径和措施298

(一)“校本培训”298

(二)个体学习、团体学习与教学相长299

(三)在教师职前培养中融入人文科学的内容301

(四)重视教师的在职培训,不断更新教书育人的技能302

(五)从“独奏者”到“伴奏者”304

(六)高校教师要塑造健康向上的道德人格306

(七)在跨文化交流中提高教师的文化融合能力308

(八)教师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教育技能310

(九)确立创新理念,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312

六、建立科学合理的高校教师文化素质教育测评体系313

(一)高校教师文化素质教育测评体系的构建314

(二)高校教师文化素质教育测评技术314

(三)高校教师文化素质教育测评的基本功能316

七、高校教师文化素质教育的实践317

(一)教研活动与教师自觉改革主体意识的确立317

(二)制定学历、学位教育计划,搭建基本的文化素质教育平台319

(三)优化学缘结构320

(四)制定科学的教师研修计划321

(五)多元教育与项目达标321

(六)投身社会,参与改革,在实践中增长才干322

第十章 高等教育的发展与对策328

一、公立大学和民办大学共谋发展329

二、科学合理的学历层次布局330

三、拓宽高等教育的“绿色通道”——自学考试330

四、建立远程教育网络系统——开放式“虚拟大学”336

五、沟通、开放、发展——构建中国高等教育“立交桥”338

后记346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