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味即道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高成鸢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ISBN:9787807681779
- 出版时间:2018
- 标注页数:436页
- 文件大小:48MB
- 文件页数:457页
- 主题词:饮食-文化-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味即道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部 食物逆境与中餐的由来4
第一讲“得天独薄”的肉食时期4
第一节 人之初与食之初4
上帝VS祖先:吃与文化4
为什么管洋人叫“禽兽”?6
“粒食者”,华人的正式自称9
牧牛阳关道,种粟独木桥11
第二节 兽肉匮乏,渔压倒猎14
始祖伏羲:黄土高原→黄河泽国14
靠水吃水:“渔猎”与“舟车”16
猎神伏羲不识弓箭?18
“捕兽机”:分布全球,中国独无20
第三节 史上被忽视的吃鸟阶段23
子曰:“鸟№”汉语中为何鸟在兽先?23
捕鱼得鸟:从捕鱼篓到“天罗地网”25
“网开一面”与“鸿荒之世”27
八卦三画爻:稀泥上的鸟爪印29
神秘的“弋”:带线的箭射什么鸟?30
第四节龙、凤来自华夏先祖的肉食34
肉食短缺与“饕餮”神话34
“鱼龙(水蛇)混杂”:水怪臆造缘于食物36
凤=鹏=朋:无非大量鸟肉38
出身于鱼的龙为何飞上天?40
龙凤呈祥:部落联姻与中餐的二元格局41
第二讲“曲径通幽”的粒食歧路46
第一节“坐吃山空”:生态毁坏与饥饿绝境46
洋人纳闷儿:饿死的伯夷何不打猎吃肉?46
“茹”草:为何从人退回到畜生?48
大熊猫、中国人,难兄难弟49
神农而非神医,尝草岂为觅药?51
“炎”帝焚山一把火,“尧”帝“烧”窑万年炉53
西方:近代仅一国闹过大饥荒55
第二节 细小的草籽萌生伟大的文化58
“麦”=“来”:天赐瑞物,不期而来58
神农为何弃优取劣?60
“纯农定居”:行通绝路是歧路61
食物最细小,人口最庞大64
禾:谷穗下垂之象,文化恋根之由66
第三节 畸形定居:繁生?灾荒的恶性循环68
种族生存的“鱼子战略”68
文化定型的关键:对粪便转憎为爱71
饥“馑”:逃荒者尸体“填沟壑”73
“菜色”与“鬼火”74
猪、鸡:何以饿到极端反有肉吃?76
奇妙的循环:粮→“粪”→猪、鸡→农家肥→粮78
第三讲“饭”“菜”分野与“味”的启蒙82
第一节“生米做成熟饭”曾历经艰难82
远古只有石碓,秦汉引进石磨82
“粗糙”一词来自谷粒84
谷粒怎致熟?烧热石板烘86
早期中国陶器:非盛水之罐,乃烹饪之鼎88
鬲:黄帝教民喝粥,孔子之祖吃?(稠粥)90
甑:蒸饭锅的伟大发明92
附:考古学一大疏失:无视“器盖”94
第二节“羹”(→“菜”):润滑助咽剂、唾液分泌刺激剂98
老周公吃顿饭为啥吐出三回?98
粟米饭离不开“助咽剂”的羹99
“羹”:从纯肉一步步变为无肉101
从羹里加“糁”到“菜”里勾芡102
羹最早令人“垂涎”104
第三节饭、菜(“下饭”)的分野107
酱、菹(咸菜)“齁”死洋人107
西餐不分主副,菜肴等同碟子109
饭:从蒸米到“正餐”一套111
“菜”:从可食之草到龙肝凤胆113
多汤的羹何以变成无汤的“菜”?115
第四节 饮食文化“开天辟地”:食的“异化”与“味”的启蒙117
鸡肋沉冤千古,浓味偏诬“无味”117
“异化”:“味”的灵魂背弃“食”的躯壳119
守财奴的大笑话:民以“味”为天120
彩画要靠白地儿衬:“甘受和,白受采”122
螃蟹为何必须“自剥自食”?124
喜爱中餐“举国发狂”,洋人何不痛快接受?126
第二部“味道”的研究132
第四讲 华人“味道”感官功能的调适132
第一节 难以捉摸的“味”,中华文化的灵魂132
满纸荒唐言,谁解其中“味”?132
“知味”:困倒圣哲的难题134
“味”字蕴含远古奥秘135
饮食之“味”:三物同名烦死人137
第二节“味”谜团的破译(之一):华人嗅觉的退隐140
古人说兰花很“臭”140
考据:“臭”何时变得臭不可闻?142
“臭”(狗鼻)→“齅”(动词smell)→“嗅”144
华人的嗅觉享受:从好闻转到好吃146
鼻子的感觉迷失在“口”中149
第三节“味”谜团的破译(之二):华人味觉的弥漫151
医家知“味”,佛家知舌151
味觉突破于“苦”,bitter≈被“咬”153
识味觉中西印协力,用旧名口鼻舌混同155
老子“五味”太糊涂,食客“味觉”大倒退157
第四节“味”谜团的破译(之三):鼻口之合,良缘天成160
“人中”穴的奥秘:鼻对口舌的主宰160
味蕾的逃逸162
中餐调料当红娘:醋能“酸鼻”163
鼻子能嗅出苦味:味道调(tiao)和→感官调(diao)换165
第五讲 中餐“味道”审美内涵的形成170
第一节 火胄赘华越万里——“香”(中餐二元价值标准之一)的由来170
澄清“香”雾170
侦破“香”案,关键在磬172
没有“臭恶”(腥臊膻),哪来肉“香”?175
火胄西来,入赘中国177
与“油”失之交臂,与“香”相见恨晚179
“香”的成熟:元代“香油”是标志182
第二节 水妖现体越千年——“鲜”(二元价值标准之二)的形成184
概念缥缈,孕育羹中184
隐身水中善匿形,百般描绘长无名186
迟至宋初,芳名始露188
动物→植物:“模特”是鲥鱼,纤手如春笋190
千年“老味精”就差没提纯192
“味?素”:日本人捷足先登;“新鱼精”:神秘谶言证实194
第三节 道分阴阳,味合鲜香:“味道”在近代的形成197
美食标准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197
“甘”的字形预言“味”将一分为二199
从“甘(美)”到“鲜”+“香”200
谁知“味道”是个近代新名词202
反向合抱“阴阳鱼”:“味”→“味道”的分合过程204
“阴阳鱼”的黑白眼:阴中阳、阳中阴206
第四节“倒流嗅觉”的发现:味道天机在“倒味”209
我哥是个“瞎鼻子”209
智者林语堂差点儿闯进“倒味”暗堡211
四大机理:人人熟悉的倒味体验212
“七咂汤”气坏洋绅士214
倒味宜名“醇味”:“烹”字倒立的把戏216
诺奖与味道:“天人之际”的突破219
第五节“口感”:味道的第三者222
洋人纳闷儿:木耳、竹笋有啥吃头儿?222
“胶牙饧”(糖瓜)的“游戏”:“好吃”在于“难吃”224
提琴曲悦耳:旋律、节奏,更有“音色”226
“口感”基因来自粒食227
第三部 中餐烹调与欣赏原理第六讲从“水火”关系分析中餐原理234
第一节 蒸煮:水火从“不容”到“相济”234
烹饪“正史”排除烧烤234
反自然的“水在火上”:烹饪的卦象236
甑:五千年前的蒸汽装置238
第二节炒、炸:水火交战,美味创生241
煮→蒸→炒:水火调控的三次飞跃241
“炒”有点像“可控”核爆炸243
吵→炒:水火关系的万年演进245
发明“炒”的诱因:肉的珍贵、油的缺席247
炒遍全球,无所不“炒”249
“炸”:冰激凌也敢炸251
第七讲从“时空”关系分析中餐原理254
第一节用“时空转换”分析中餐的刀口、火候254
“时空”范畴与饮食万象254
刀口、火候的互动关系256
肉食文化有割无切,“切”=七刀258
肉片“薄如蝉冀”:“无限小”观念的由来260
怎样“化为齑粉”?262
馅儿的由来:比萨饼发明权的国际官司264
炼丹和烹茶:“火候”向时间的两极进军267
主妇为何不如厨师?与“火候”的时空相关269
第二节用“时空转换”分析美食的宏观法则272
“错而不乱”则美272
黄瓜味儿怎么变得差远了?274
韭黄和粽子:时序的超越与遵奉276
时空转换:“移步换景”的动态美278
“盖浇饭”现吃现浇,蘸拌夹尽皆烹调279
时空大跨度:“菜系”与“仿古菜”282
第三节“时空大舞台”:美食运动的宏观方向285
茶文化:中餐演进历程的剪影285
西北的羊→东南的鱼:“水潦归焉”向海洋288
伊尹他娘的怪梦:从春谷臼到鱼翅碗291
第八讲 华人别有“口福”296
第一节“热吃”是中餐的灵魂296
美食家大汗满头,冷餐者不懂味道296
“脍(生鱼片)”的失传/热吃习性的由来299
饥寒交迫:为何汉语“衣”在“食”先?301
忘记黄酒热饮,危及中餐生存303
“自助餐”可能会毁掉中华文化305
第二节“馋”的研究308
美食家≠大肚汉308
起用“馋虫”替换“老饕”310
“口刁”:美食家不吃黄瓜、香肠313
“尖馋”与“清馋”:黛玉爱吃螃蟹吗?315
“大馋者寡食”317
第三节“餐式”种种尽成双319
饮与食319
干与稀320
荤与素321
酒与肉322
家常饭与宴席324
正餐与小吃325
第四部 吃与中西文化及人类文明330
第九讲“调和”与华人的人生哲学(伦理、艺术)330
第一节“水火”:中华文化哲学的独特范畴330
“蒸”的意义涵盖了中华文化330
西人从未喝开水,华人有“汤”常沸腾331
“水火”关系奇妙,识者独我华人333
“水火”:烹饪带来的哲学“范畴”335
第二节“和”〉烹调+音乐+伦理+政治+哲学№339
“和”字厚重,宜免轻用339
先秦论文No.1:《论烹羹等于奏琴》341
中华文化“和”于一鼎343
“原汤化原食”及“平抑百味大‘酱’军”345
不为良相,即为高厨347
德国的和声,中国的“和味”349
缥缈无际的“食德饮和”352
第三节 吃出来的华人“通感”及“诗性思维”355
华人美学“通感”的超常发达355
惊人的考据:馄饨=混沌=糊涂=古董=黄帝357
华人“艺术生活”“诗性思维”的由来358
“艺术生活”与“人生哲学”360
第十讲 饮食文化比较观364
第一节 饮食功用中西异型:营养VS味道、科学VS艺术364
高厨近似大艺术家364
洋人不明“味道”,华人未闻“营养”365
两个相反的苏东坡:饮食文化的两个层次367
“营养学家”孙中山站在中餐一边369
美食家梁实秋有个营养学家女儿371
第二节 医食同源与体质差异373
食物何来“寒凉温热”?373
华人“上火”大谜试解375
附:饮食确能改变人体基因377
第三节 吃与文化全球化380
饮食在中西文化中地位悬殊380
“男女文化”与“饮食文化”383
学科地位:烹调竟与理发并列385
“饮食人类学”的半壁江山388
老子预言“知白守黑,为天下式”391
第十一讲 饮食歧路遇宝多396
第一节 道可道,是“味道”396
“道”没法儿说,只能借“味”来意会396
“味无味”:“无为有处有还无”397
“禅味”:佛教禅宗的由来399
张果老倒骑驴:“倒”与“道”401
第二节 哲学概念与思维模式404
“气”的由来:蒸汽掩盖了“空气”404
“阴阳”的抽象:(日月+雌雄)+“水火”406
“五行”聚焦于“先民烹饪图”408
中土黄黍香:香=乡(鄉)=响(響)=向(嚮)=飨(饗)410
烹出来的“中庸之道”412
第三节 吃与中华文化的种种古怪415
独有三脚鼎,竟无三角形415
语文与思维:羊皮逻辑龟甲诗417
为何中华文化崇尚黄色?420
“万本位”来自谷穗,“千本位”来自羊群422
求解筷子由来之谜425
“假谦虚”是饿出来的428
后记432
热门推荐
- 1221432.html
- 1599068.html
- 3668805.html
- 686699.html
- 2635252.html
- 3174623.html
- 1469946.html
- 950932.html
- 843029.html
- 114580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16643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80137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73867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96595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42674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40641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96217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144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31148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6867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