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三宝论 法宝论 上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三宝论 法宝论 上
  • 释明贤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 ISBN:7802545120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464页
  • 文件大小:140MB
  • 文件页数:510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三宝论 法宝论 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册1

序言&衍真1

日照中天——入中论未名疏(代自序)1

体例说明1

第一讲 学在中观见1

开学1

学法有规矩2

略谈“法”2

三转法轮——《入中论》教乘所摄之一7

四部宗派——《入中论》教乘所摄之二9

中观的传承14

组织结构18

作者介绍18

本论大义22

本论的受众群22

做点功课23

第二讲 闻法守法规,略释皈敬颂25

造论的必要性25

闻法规则25

发心三差别——闻法规则之一25

断除三种过——闻法规则之二26

离六垢染——闻法规则之三26

断五种不取——闻法规则之四27

四种如法想——闻法规则之五27

如理闻法兼具六度28

调整威仪进入闻法29

论题的指向29

本论篇首顶礼31

三重因果,追根寻源——皈敬颂第一义32

大悲心——皈敬颂第二义35

三种悲心——皈敬颂第三义37

悲心生起的十类所缘——皈敬颂第四义39

水车六喻人生——皈敬颂第五义40

六种悲心的判断方式——皈敬颂第六义41

佛教成了“你的”,那才有意义42

第三讲 初心识进阶44

寻宗觅源到大悲44

略说初地45

为什么称为“地”46

认识“心”法——五蕴原来是心法46

认识“色”法48

“心”和“色”的关系50

实有还是不实有51

“心”到底是什么52

什么是“菩萨”54

菩萨地次分十种的原因57

初地菩萨功德之自续功德58

第四讲 由施抉空有62

这样一个正见62

初地菩萨功德62

初地菩萨的修行重点64

下劣布施有价值65

布施功德之升级67

行以布施为要68

极喜地菩萨赞69

各宗叙说道次第的比重70

各宗断二障的方式73

中观与唯识关于二谛划分的同异75

第五讲 戒相无热恼79

复述布施79

菩萨如何比高低80

“能断”,方乃尸罗义,远离忧悲苦恼事82

三性“界别”需善巧83

广行十善业道85

十善是生活的智慧86

护戒容易护见难,要让见地成优势88

莫到无花空折枝,持戒修行当及时90

“随方毗尼”随方制91

清净随方劝受持93

第六讲 空无可偏,障同时断96

十五刹那八人地96

人我、法我与烦恼、所知二障的关系100

“我”就是心100

人无我与法无我101

蕴界处与身心境的对执关系103

分有三法印,不分我即常104

烦恼障、所知障同时断106

与格鲁派断障次第的差别107

中观八大难题110

现存种芽非因果、秤之两头非因果113

要说修行,就是修心114

大乘超胜之处:六度万行断所知障115

一事空时一切空117

同修四念处,大小乘结果不同118

空性无可“偏”119

修行不落空,折腾都有用120

执实并非皆是烦恼才障121

中观理论,只为脱缠去缚123

第七讲 忍相谓不恚125

由福转慧日光明125

四地四譬喻126

多为在家说127

瞋恨并非理由决定,而由“心烦”决定128

无理来瞋忍更增129

病儿母更怜129

不见害相更安忍129

连恨我的人都没了130

梦虽不真关系宛然131

八个梦幻观132

八胜处133

瞋恨坏人有用吗134

忍与不忍之标准134

自毁功德“最狠的招”135

执著逆境全是瞋135

为疗重病忍点辣136

刹那毁百劫137

毁坏之比重137

忍的好处不忍的坏处139

第八讲 看破红尘应见性141

修忍四方便141

忍辱方使真变幻142

不证空性假神通143

忍分三类:生忍、法忍、无生法忍143

凡夫、声缘、菩萨的世界起源观145

三重境不真,执一为实是邪见147

一杯水的世界149

佛教之世界起源论152

人类之起源154

佛教之论世界为何有末日155

佛教理论之星系当让须弥156

烦恼无穷世界无边157

上月取石158

杀行难避免杀心159

忍辱需观察159

第九讲 精进性无罪161

“无罪”,乃四地精进之真实指标161

怎样努力能算精进161

六度中精进最胜,论立名焰慧二因162

精进将福转成慧162

大乘殊胜在菩提分163

大小乘于三十七道品之不同应用164

四地修行中之大小乘差别166

现代人的大小乘之争167

总结大乘五道167

大小乘人无我修行的差异168

错误知见的障碍是绝对的168

“预设”在灭定中之作用169

四念处之修行及原理170

气息就是念头171

白骨观与慈心观171

灵魂深处闹革命,再向老师掏老底173

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与暖位174

小乘人以七菩提分为修行,大乘人以八圣道分为修行176

第十讲 中观为大乘佛法作证178

抉择知见颇为重要178

中观“出庭作证”到底178

解读宗喀巴大师与格鲁派179

为何在第四地谈三十七道品181

由于对治障碍不同,菩萨分为十地181

第四地纲要183

谁都逃不脱的障碍184

四正勤185

情想均等是人性186

根力与菩提,正道为第一187

要有一点修行——看颜色必生烦恼,用颜色你是画家188

空性的实修189

循身观189

再谈循身观190

呼吸的释放191

觉受才是理解的终极保障192

预道流以明概念之不真192

“概念”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儿193

多重概念重复使用194

玄而无用195

修行人请小心195

着魔之后196

找来些许依靠197

以生命为梦想,随梦想去远航198

第十一讲 静虑摄诸魔200

安那般那:五地谈禅第一种200

莲社开宗:般若为净第二种201

六家七宗渐形成:般若玄谈第三种203

僧肇大师与《肇论》:我国中观第四种203

直截了当的中国禅宗:实践的中观第五种205

逻辑的高阶是果证:绝言而不废理之第六205

直接的突破:禅宗之中观见206

还没开始就没法开始:一切诸魔莫能胜207

分别二谛与四谛的智慧208

二谛四谛混淆:魔的来因209

中观以灭法为非有无:四谛中的灭谛210

小乘四果位:小乘以灭法为存在211

小乘四谛不摄净土法:四谛法的范围212

大乘二谛没有不摄法214

清净名言在二谛中之判定214

中观密护净土215

取乎其上,得乎其中216

第十二讲 密护诛杀,佛之与魔218

说空性得净土,说净土没净土218

密护岂是诛杀218

反对净土生净土,四谛非圆舍不得219

穷其一生难明白,三言两语需道尽220

魔的种类221

烦恼魔222

五蕴魔223

死魔225

天魔225

魔产生之二十四种来因226

着魔后之二十五种现象232

第十三讲 般若相无著,“无”“生”作何解?238

复习四谛与二谛238

概论现前地——正觉现前,现见缘起239

概论缘起(生成与逻辑因果关系)239

空性正见切入世间正理:缘起240

生成因果关系之一:原因与成果的关系241

生成因果关系之二:主体与运动的关系242

六种逻辑因果关系243

有为实相即是无为244

概述十二缘起245

无明为因,生死为果245

十二缘起生起的过程247

十二缘起还灭的过程248

现见缘起,入佛智海249

智为先导,随缘立言250

堪为法器,应闻此道251

“无”“生”作何解252

第十四讲 中观如来藏,行化在中土253

如来藏概念之由来253

破四生而小心简别如来藏256

如来藏的修行原理:转依257

宗在般若、行在净土的如来藏智慧257

中观见在中国:僧肇《肇论》259

六家七宗259

论“无生”261

断见就是常见262

如幻的因果联络263

破四生得无生264

凡夫、二乘和菩萨的三重境界265

罗汉的现象界:唯见四大种性265

菩萨的现象界:处处净土266

三重境界,无一真实268

第十五讲 由印度到中国270

智眼相牵,盲人得度270

其名曰龙,广宏我教270

与“无生”相冲突的“顺世论、数论、唯识”271

“无中生有”,与“生生不息”272

顺世论思想概要273

教习顺世论,为犯突吉罗276

咬紧牙关抛弃它——顺世论277

逐次破除逐安位,大师批判欠商量278

夫禅宗者,真唯识量,但入信心,便登祖位279

“真唯识量”的来源280

教法之东来282

辩破六家七宗,确立中国禅法283

政教分离,沙门不敬王者285

“失在物虚”心无宗287

“空为行始”,本无宗289

“虽色而空”即色宗292

第十六讲 自远古而今天294

“神变万法”识含宗294

“心神实有”幻化宗296

“失在物虚”缘会宗299

“有在无后”本无异宗300

从比附玄学到立足般若,《肇论》之功301

深入灭(一切戏论)定的关联次第八阶段302

闻思(八阶段之一)305

观察思维(八阶段之二)306

观察修(八阶段之三)307

真如影像单空修行(八阶段之四)309

解悟、定解、决定之趣(八阶段之五)311

破本参至破牢关(八阶段之六、七、八)314

构建真如影像,反对即是魔说316

第十七讲 破自生他生而知止观318

执著由不显现而显现的自生主义者——数论派318

淡黄仙人与《金七十论》319

数论派神我与自性的关系319

内外道根本区别:胜义空与不空320

“神我”五特性320

果显因灭,产生世间321

从不显现到显现的自生过程322

破自生原颂323

入中论破自生的纲要(表)324

破自生译文与自释325

破自生的思路327

自生不应理328

破他生的思路329

简述自证分与依他起329

破从他体而生的自证分与依他起330

不观察时随许世俗331

随许文化变革331

随许时节因缘332

世俗之关系333

止观并修列表334

止观释名334

诸经论广释止观特性335

第十八讲 实修止观直趣二无我337

止观为根本337

止观缺一不可337

进入“止”的前提条件337

入“观”之前提(必要)条件339

修“止”的善巧341

修“观”善巧341

概说“止、观”以对治为加行342

加行淡茶饭,乞士最相宜344

止加行中的“治贪三要门”344

慈心观治瞋、缘起观疗痴346

蕴空观伏慢347

人无我之修法350

法无我之修法351

“止、观”正行列表353

止正行中“五种过患、八种对治”353

六等持力成办九住心是“止”的正行355

由“止”的正行成就五验相355

“观”的正行356

修“止、观”的利益358

第十九讲 简别法数,守望文化之门360

玄奘大师译《道德经》为梵文360

有别于外道知识而独立存在——从思想根源上保障佛教永远不能被俗化361

他生的因、缘、果元素总表362

错误——常见的他生因果理解363

他生中的能作因364

俱有因365

同类因366

相应因368

遍行因370

异熟因371

因缘372

等无间缘372

所缘缘373

增上缘374

异熟果375

增上果376

等流果376

士用果377

离系果378

破他生原颂379

他生因果论之荒谬结局381

问难与救辩382

因果同时则不一相续,同一相续则绝非同时——他生无望成立382

果显时其因已灭,因在时其果尚无383

因果同在时二者非因果,如秤之两头383

眼与境识虽同在,彼此全无“生”价值;故若因果同时,他生依然不成384

总说四部宗派385

第一次经典结集386

后来的经典结集387

第二十讲 由部派纷争到四部宗派形成390

大天引发部派分裂390

《大毗婆沙论》的形成392

学习四部宗派、汉译宗依完备393

《大毗婆沙论》说一切实有393

有部说,根身实有395

略释《大毗婆沙论》代表观念396

尘刹构成的世界401

有部的二谛标准403

经量部的宗依404

唯识宗的宗依405

第二十一讲 四部纷争,二谛解围407

缘何无惧风暴?因为无处躲藏407

我们所说的四部宗派407

有部与经部所依之论典408

唯识、中观二宗所依409

四部宗派的主论之作者410

四部宗派主论之作论年代411

主论之代表观点412

《大毗婆沙论》与《成实论》激辩论题(表)415

从现象界激辩到心419

各自有理之无穷论战421

建立二谛,息诸所诤421

第二十二讲 从成实俱舍到识为了别423

胜义中二谛异体有四过423

世俗中二谛一体有四过425

《成实论》与《俱舍论》之异同点426

唯识宗简介(表)428

唯识宗之经依(唯识宗简介之一)429

唯识宗之关键词(唯识宗简介之二)430

唯识宗修证原理之生识五因(唯识宗简介之三)431

唯识宗修行方法之依觉起修(唯识宗简介之四)432

于唯识宗之形成功不可没的两人两论(唯识宗简介之五)432

唯识宗正见之正见导出成功(唯识宗简介之六)433

正见导出成功,关键在离分别(唯识宗简介之七)434

释现量、比量与非量(唯识宗简介之八)435

四种现量436

阅历决定知识转证悟之水平437

第二十三讲 他生不破,法不得成439

数论“自生”说、唯识“他生”说,中观皆辩破439

任他千变万化,我有一定之规439

观察“果”的四种边,以此破他生440

唯识师以世间常理执取他生441

奠定他生讨论基础:确立胜义和世俗基本界线方可续谈443

世俗中亦分正常与颠倒443

佛智慧为胜义谛,此是世间第一义446

无倒二谛,无害于世间447

正量能否在人间?其实世间无正量449

六识所见非真理,世间名言无自性450

世间经验也不承认他生451

辩破了他生的好处452

倘使名言中自性能他生,亲证圣智空性,应成坏法之因453

倘使名言中有自性生,其事应能经受正理观察455

倘使名言中有自性生,其在胜义中则不能被破455

真正的正见:因缘假合,无自体而有作用456

远离断常二边,空性使一切法得成457

无阿赖耶识,生死流转依旧,业力能生果,不依阿赖耶459

无自性而业果联络不爽,佛遮思维诸业果461

以楔出楔原假名,此则不违佛教义462

概述唯识宗观点:境假识真46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