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教材设计导论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教材设计导论
  • 范印哲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ISBN:7040120968
  • 出版时间:2003
  • 标注页数:469页
  • 文件大小:24MB
  • 文件页数:491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教材设计导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教材设计的理论基础3

第1章 总论——教材、教材设计和教材研究3

1.1 教材的概念和定义3

1.1.1 教材的概念3

1.1.2 教材的教学论特征7

1.1.3 教材的学习论特征8

1.1.4 教材的体系结构特征8

1.1.5 教材的知识论、学科论和课程论特征9

1.1.6 教材、学习资源和讲授的辩证关系12

1.1.7 教材和教学内容的关系13

1.2 教材的教学作用和社会历史价值13

1.2.1 教材在传播知识和培养人才方面的作用13

1.2.2 教材建设是科技与文化建设的组成部分15

1.2.3 教材改革的发展趋势16

1.2.4 文字教材的基本特点18

1.3 教材设计的概念和涵义18

1.3.1 教材是多学科综合领域的成果18

1.3.2 提出教材设计的必要性20

1.3.3 教材设计的定义和涵义21

1.3.4 教材设计是教学设计的丰富和发展24

1.4 教材研究的任务26

1.4.1 教材研究的主要内容26

1.4.2 教材研究的基本方法29

1.4.3 总结我国的教学经验,丰富和发展教材理论31

1.5 教材设计的系统方法32

1.5.1 系统方法及其原则32

1.5.2 系统方法的实施步骤33

1.5.3 系统方法与其他基础理论的关系34

小结 教材设计是教学设计的丰富和发展34

第2章 学习理论与教材设计36

2.1 学习理论概述36

2.1.1 学习的定义36

2.1.2 中国古代的学习理论37

2.1.3 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37

2.1.4 认知主义的学习理论39

2.1.5 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46

2.1.6 信息加工和“情境认知”学习理论47

2.2 大学生的学习模式及思维特点49

2.2.1 大学生的学习模式49

2.2.2 大学生的观察和思维特点51

2.3 学习迁移理论及其在知识掌握中的作用53

2.3.1 学习迁移的几种类型和理论53

2.3.2 促进学习迁移的策略57

2.3.3 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58

2.3.4 问题解决的学习理论与策略59

2.3.5 动机理论与引发动机的策略60

2.3.6 知识的记忆和巩固策略60

小结 学习理论在教材设计中的应用61

第3章 教学理论与教材设计63

3.1 教学理论概述63

3.1.1 教育和教学的概念63

3.1.2 当代教学理论的发展64

3.2 大学教学过程及其特点67

3.2.1 大学教学过程67

3.2.2 大学教学的特点67

3.2.3 教学过程及其组成要素69

3.3 大学培养目标70

3.3.1 我国大学培养目标的研究与实践71

3.3.2 工业发达国家的大学培养目标71

3.4 大学教学原则72

3.4.1 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72

3.4.2 系统性、逻辑性和循序渐进相统一的原则73

3.4.3 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相统一的原则73

3.4.4 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74

3.4.5 可接受性原则74

3.4.6 教学最优化原则74

3.4.7 统一要求和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75

3.4.8 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自觉性相结合的原则75

3.5 教学规律、教学原则与教材建设的关系76

3.6 教学理论、教学模式与教材的特点79

3.6.1 基于心理活动规律的基本教学模式79

3.6.2 各类教学模式和教材的特点79

小结 教学理论在教材设计中的应用83

第4章 教育传播理论与教材设计——教材设计的教育技术原则85

4.1 教育传播理论概述85

4.1.1 教育传播及其特点85

4.1.2 教育传播系统的基本功能89

4.1.3 教育传播的规律与模式89

4.1.4 教育信息的概念91

4.1.5 在文字教材中使用的几种符号92

4.1.6 教学媒体的选择与开发96

4.2 教育传播理论对教材设计的指导作用98

4.2.1 共同经验原理及其应用98

4.2.2 抽象层次原理及其应用98

4.2.3 重复作用原理及其应用99

4.2.4 知觉组织原理及其应用100

4.2.5 最小代价原理及其应用101

4.2.6 信息来源原理及其应用101

4.3 信息呈现原则及其应用102

4.4 图表的作用与教材设计103

4.4.1 人脑科学的依据104

4.4.2 教材中插图与表格的作用105

4.4.3 教材中插图的主要类型106

4.4.4 教材中插图应用举例107

4.5 远程教育和计算机网络传播110

4.5.1 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是教学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110

4.5.2 现代远程教育的基本特点111

4.5.3 电子教案的功能与系统逻辑构成113

4.6 立体化教材建设114

4.6.1 立体化教材建设的概念114

4.6.2 网上课程设计的基本原则114

小结 教育传播理论在教材设计中的应用116

第二篇 教材设计的基本原则与实施第5章 教材设计的教学目标分类原则121

5.1 教学目标分类理论概述121

5.1.1 教学目标分类的涵义121

5.1.2 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分类122

5.2 教学目标分类的细化解释125

5.2.1 知识(记忆)125

5.2.2 理解126

5.2.3 应用127

5.2.4 分析128

5.2.5 评价129

5.2.6 大学物理的教学目标分类举例129

5.3 掌握学习的教授法130

5.4 教学目标分类理论的启示131

5.5 教学目标分类理论的基本应用133

5.5.1 教学目标系统133

5.5.2 专业教学目标的制订134

5.5.3 专业人员能力结构分析135

5.5.4 形成专业人员的能力素质结构模型136

5.5.5 进行学生学习需要分析137

5.6 教学目标分类理论的应用实例1——在力学教学与教材中的应用140

5.6.1 制订力学一般教学目标的方法综述140

5.6.2 力学一般教学目标分类实例141

5.7 教学目标分类理论的应用实例2——目标教学法146

小结 教学目标分类理论在教材设计中的应用148

第6章 教材设计的知识论原则150

6.1 知识论概述150

6.1.1 知识的定义与性质151

6.1.2 知识的基本分类152

6.1.3 两类知识的细化分类153

6.1.4 广义知识概念154

6.1.5 广义知识分类与认知系统155

6.2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基本特征及其对教材内容的影响158

6.2.1 科学技术加速发展和急剧变革的特征159

6.2.2 教育范式转换的特征162

6.3 知识论原则对教材设计的指导作用163

6.3.1 教材的知识论特征163

6.3.2 知识范式的概念和教材设计的科学路径163

6.3.3 知识论特征与教材设计166

6.4 教材内容更新的规律、方法和途径170

6.4.1 教材内容更新的规律171

6.4.2 教材内容更新的方法和途径171

6.4.3 建立综合更新的概念176

小结 知识论在教材设计中的应用178

第7章 教材设计的学科发展原则180

7.1 学科发展概述180

7.1.1 教材的学科发展阶段性基本特征180

7.1.2 学科发展阶段性基本特征及其实例分析184

7.2 交叉学科的基本概念和涵义188

7.2.1 交叉学科的定义188

7.2.2 交叉学科的分类188

7.2.3 交叉学科的基本结构形式189

7.3 交叉学科发展阶段性基本特征及其实例分析191

7.3.1 交叉学科的形成及其发展特征191

7.3.2 跨学科发展特征在教材中的体现192

7.3.3 横向二交叉学科举例——光化学193

7.3.4 纵向二交叉学科举例——电工电子学195

7.4 教材的学科范式转变特征与教材设计199

7.4.1 教材范式转变的涵义199

7.4.2 学科发展的范式转变特征199

小结 学科发展原则在教材设计中的应用202

第8章 教材设计的课程论原则203

8.1 课程论概述203

8.1.1 课程的概念203

8.1.2 课程理论的发展过程206

8.1.3 课程编制的理论模式209

8.2 课程编制210

8.2.1 课程体系210

8.2.2 教学计划211

8.3 教材规划的制订211

8.3.1 教材规划的概念211

8.3.2 制订教材规划的基本原则212

8.4 教学丛书规划的制订214

8.4.1 教学丛书规划的涵义214

8.4.2 教学丛书规划制订的原则214

8.5 教学基本要求的制订215

8.5.1 教学基本要求的概念215

8.5.2 编制教学基本要求的主要原则216

8.5.3 教学基本要求与教学计划217

8.5.4 制订和修订教学基本要求是一项科学研究工作217

8.6 课程设置和教材内容选择的基本原则220

8.7 课程建设与课程实施221

8.7.1 课程建设与实施举例——“五项标准”222

8.7.2 大学物理专业课程建设与实施223

8.7.3 建立“教学-科研-生产”联合体是课程改革发展的方向之一225

8.7.4 建立联合体可促进学科发展226

8.7.5 建立联合体可提高师资水平227

8.8 课程目标的改革与发展227

8.8.1 研究型大学的基本模式227

8.8.2 研究型大学的课程目标229

8.9 “按课题组织、基于问题”的课程改革229

8.9.1 “按课题组织、基于问题”的课程目标229

8.9.2 “按课题组织、基于问题”的课程建设230

小结 课程论在教材设计中的应用231

第9章 教材设计的教师条件和教学策略原则232

9.1 教材设计的教师条件概述232

9.1.1 编写教材是教师的历史使命232

9.1.2 不断提高教学理论素养235

9.1.3 不断增强媒体运用能力237

9.2 教材设计的教学策略原则概述237

9.2.1 教材中教学策略设计的主要目标和任务237

9.2.2 基本教学策略设计241

9.2.3 教学方法243

9.2.4 教学媒体245

9.2.5 教学组织形式246

9.2.6 适应学分制和继续教育的教材设计247

小结 教材设计中的教师条件和教学策略因素247

第10章 教材设计程序与实施过程模式248

10.1 教材设计程序与实施过程模式概述248

10.1.1 教材设计程序与实施过程模式的涵义248

10.1.2 精细加工理论及其教材设计模式249

10.2 教材设计程序与实施过程通用模式250

10.3 拟定教材编写提纲252

10.3.1 研究确定所编教材的基本特点252

10.3.2 教材编写提纲的基本内容253

10.4 组织性内容和支持性内容的选择与编排255

10.4.1 教材组织性内容和支持性内容的涵义255

10.4.2 教材组织性内容的选择和编排原则256

10.4.3 教材支持性内容的选择和编排原则258

10.5 复习考试用书的基本模式与设计258

小结 教材设计程序与实施过程模式的意义与应用260

第11章 教材的宏观设计原则1——教材的知识系统结构设计261

11.1 知识结构化理论概述261

11.1.1 教材知识系统结构的涵义和理论研究261

11.1.2 教材体系结构的基本类型264

11.1.3 教材内容的最佳排列顺序265

11.2 分析学习内容的基本方法267

11.2.1 序列化结构的组织原则267

11.2.2 知识结构分析方法268

11.3 基于学科逻辑教材的基本类型271

11.3.1 逻辑关系结构的类型271

11.3.2 教材体系结构的逻辑分析方法272

11.4 基于心理学理论教材的基本类型275

11.4.1 累积型教材275

11.4.2 有意义型教材276

11.4.3 发现型教材276

11.4.4 多媒体型教材277

11.5 教材体系的形成与发展规律277

11.5.1 教材体系的形成与发展规律探讨277

11.5.2 教材体系更新的涵义278

11.5.3 新兴学科型279

11.5.4 发展中学科型280

11.5.5 成熟学科型284

11.5.6 交叉学科型288

11.5.7 学科范式转变型288

11.5.8 范例方式与知识要素结合型289

11.5.9 法典、规范诠释型289

11.6 范例型教材的基本类型290

11.6.1 《古代汉语》“三结合”体系的意义290

11.6.2 “三结合”体系和范例方式的比较291

11.7 教材配套系列的设计294

11.7.1 教材的多元化发展趋势294

11.7.2 教材系列配套举例295

11.7.3 配套教材的教学策略296

11.8 教学丛书的设计297

11.8.1 教学丛书的涵义与特征297

11.8.2 教学丛书的设计原则298

小结 教材的知识系统结构设计形成性评价299

第12章 教材的宏观设计原则2——教材的知识应用结构设计300

12.1 能力培养理论概述300

12.1.1 能力培养与认知结构300

12.1.2 素质教育与能力培养301

12.1.3 问题解决能力的概念305

12.2 教材在能力培养中的作用307

12.3 知识应用结构的基本模式312

12.3.1 问题体系的功能312

12.3.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启示312

12.3.3 认知科学理论的启示313

12.3.4 数据库理论和技术方面的依据314

12.4 问题体系的设计原则与基本类型315

12.4.1 问题体系的设计原则315

12.4.2 层次结构型问题体系316

12.4.3 教学目标型问题体系之一317

12.4.4 教学目标型问题体系之二319

12.4.5 认知系统一体化型问题体系321

12.4.6 专项训练型问题体系322

12.4.7 学习指导型问题体系322

12.5 自学能力的培养327

12.5.1 培养自学能力的方法327

12.5.2 教材要便于自学327

12.6 科学精神和科学品德的培养328

12.6.1 培养科学精神329

12.6.2 培养科学品德330

12.6.3 树立良好学风330

小结 教材知识应用结构设计形成性评价331

第13章 教材微观设计原则332

13.1 概念形成理论概述332

13.1.1 概念形成的心理机制和教学策略332

13.1.2 规则的教学策略336

13.1.3 概念引入的方法337

13.1.4 概念的展开和深化340

13.2 教材微观设计的基本原则、模式和要素342

13.2.1 教材微观设计的基本原则342

13.2.2 教材微观设计的基本模式和要素343

13.2.3 教材设计与编写过程中的审稿346

小结 教材微观设计的形成性评价347

第14章 实验课教材设计原则348

14.1 实验课教学与教材概述348

14.1.1 实验是一门科学348

14.1.2 实验课教材设计的基本原则349

14.1.3 实验课教材的结构350

14.2 实验课教学和教材的改革趋势351

14.2.1 强调实验课教学自身的整体性351

14.2.2 强调实验课作为一门“学科”353

14.2.3 提高实验课教学和教材整体的科学水平354

14.2.4 实验课内容按层次编排355

14.2.5 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实验课教学质量357

14.3 建立实习和创新实践基地是培养学生能力的有效途径358

14.4 “理论-实验-实践”教学一体化趋势359

14.4.1 “理论-实验-实践”教学一体化的涵义359

14.4.2 实验课教学统一安排360

14.4.3 “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工程实践”一体化教学体系探讨361

14.5 实物教学室的建立与教材建设363

14.5.1 实物教学室的作用363

14.5.2 实物教学的进行方式364

14.6 研究生实验指导365

14.6.1 研究生实验教学的特点365

14.6.2 研究生实验教学参考书的基本模式365

14.7 发挥电化教学在实验课教学中的作用367

14.8 重视课堂演示实验的作用368

14.9 加强实验教师队伍建设369

小结 实验课教材的发展趋势369

第15章 教材内容的科学阐述原则370

15.1 教材内容的科学阐述方法概述370

15.1.1 统一阐述的概念371

15.1.2 统一阐述的几种类型372

15.2 几种科学阐述的方法及其应用378

15.2.1 教材内容的直观和概括方法378

15.2.2 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380

15.2.3 类比方法382

15.2.4 比较与分类方法383

15.2.5 归纳与演绎方法384

15.2.6 分析与综合方法384

15.2.7 辩证思维方法385

15.2.8 模型化方法386

15.2.9 借助理论知识按逻辑规律进行运算的方法388

15.2.10 观察与实验方法388

15.2.11 帮助理解的其他阐述方法389

15.3 总结性内容的阐述方法393

15.3.1 教材中总结性内容的阐述方法393

15.3.2 总结性内容阐述方法举例394

15.3.3 章节复习的阐述方法396

小结 科学阐述方法在教材设计中的应用396

第16章 教材的规范性和教材编辑工作398

16.1 教材设计与编写的基本规范概述398

16.1.1 教材的基本组成结构与特点398

16.1.2 认真处理好教材中涉及的政治性问题399

16.1.3 认真处理好教材中的各种技术性问题400

16.1.4 编辑工作的意义及其发展406

16.1.5 编辑加工的基本原则和程序409

16.2 教材编辑加工的主要任务与要求411

16.2.1 内容方面411

16.2.2 技术方面414

16.2.3 编辑加工的后期工作和“齐、清、定”的标准416

16.3 丛书的编辑工作417

16.4 现代教材编辑的知识和能力结构418

16.4.1 专门学科领域的知识和能力要求418

16.4.2 教育科学相关领域的综合性知识和能力要求419

16.4.3 组织管理知识和能力要求420

16.4.4 教材评价能力是教材编辑的核心能力420

16.4.5 教材规范化和各项技术工作所要求的知识和能力421

小结 教材编辑加工是教材的再创作过程421

第三篇 教材分析与评价425

第17章 教材分析与评价的基本方法425

17.1 教材分析与评价概述425

17.1.1 教材分析与评价的意义425

17.1.2 我国编审教材的基本原则426

17.1.3 苏赛克斯大学课程教材分析方法428

17.1.4 苏联和日本关于教材评价的研究432

17.1.5 教材评价的主要方法433

17.2 设计教材评价指标体系的指导思想和原则436

17.2.1 设计教材评价指标体系的指导思想436

17.2.2 设计教材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437

17.3 教材评价指标体系研究438

17.4 教材评价方法及其应用440

17.4.1 一种比较简单的综合评估方法440

17.4.2 为修订或重新编写而作的评价444

17.4.3 优秀教材评选444

17.5 讲授与教材446

17.5.1 讲授是教材的补充446

17.5.2 讲授的特点447

17.5.3 教材是对讲授的支持449

17.5.4 讲授是对教材的深化450

小结 教材分析与评价的意义和应用451

附:教材评价简表452

参考文献459

主题索引46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