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政鉴易知录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政鉴易知录
  • 吴云主编 著
  • 出版社: 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 ISBN:7543451344
  • 出版时间:2003
  • 标注页数:734页
  • 文件大小:29MB
  • 文件页数:757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政鉴易知录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至汉惠帝七年 孙香兰1

天子之职莫大于礼1

事未有不生于微而成于著2

才者德之资;德者才之帅3

择贤标准5

在德不在险6

用人之道7

君暗臣谄民不与也8

君出言自以为是则善无从生9

信者,人君之大宝也10

人才,国之宝11

养贤之道12

王者之资13

大丈夫14

制国之本,从政之经15

邹衍论“辩”16

兵者,所以禁暴除害也17

王者不却众庶18

治国之要19

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20

秦亡之由21

不恃敌之不我攻,恃吾不可攻21

屈于一人之下而伸于万人之上23

匹夫之勇,妇人之仁24

陷之死地而后生25

立策决胜之术28

时者,难得而易失30

设策之机30

“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32

屈人者克,自屈者负34

能用人杰而取天下35

进取之与守成,其势不同37

功名之际,人臣之所难处38

当克已节用以趋民之急40

乘时以徼利者,市井之志也41

天下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43

人君以改过为美45

天下安危与将相47

汉高后元年至汉黄龙元年 刘敏47

郦寄卖友48

宰相之职49

人主不得闻其过,社稷危矣50

秦皇居灭绝之中而不自知51

衣食足而知荣辱52

公平执法53

君主不可信一人之毁誉54

众建诸侯而少其力55

病而不治必成锢疾57

法者天下之公器58

恺弟君子,民之父母60

不养士而求贤,譬犹不琢玉而求文采61

兵事以严终63

治国之本64

天下之患在于土崩,不在瓦解66

风俗定而大化成69

三公为布被70

汉武能守先帝之约乎72

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祸73

人君之德莫大于至明74

路温舒尚德缓刑书76

若开后嗣,删定律令79

兵义者王,兵应者胜,兵忿者败,兵贪者破80

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82

民者,弱而不可胜,愚而不可欺83

帝王之兵,贵谋而贱战84

忠臣之事君也,责其所难86

汉元帝初元元年至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二年 陈作仪86

人君当与百姓同忧乐87

人君当察美恶辨是非88

朝廷者,天下之桢干也89

任贤必治,任不肖必乱90

治性之道,必审己之所有余而强其所不足90

诲尔谆谆,听我藐藐92

众正积于上,万事实于下93

苛政不亲,烦苦伤恩94

死者无终极而国家有废兴95

患在上有危亡之言不得上闻96

王者,以民为基,民以财为本97

士者,国之重器98

天下以言为戒,最国家之大患也99

失道妄行,则咎征著邮100

尸位素餐101

毋若殷王纣101

朝过夕改,君子与之102

百万之众,不如一贤103

文过饰非103

奸人之雄,惑世尤剧者也105

见几而作,不俟终日106

国虚民贫,咎在奢泰107

举善而教,不能则劝108

灶下养,中郎将108

举大事者不忌小怨109

劳心下士,屈节待贤110

若药弗瞑眩,厥疾弗瘳112

天子之威不能行一令乎113

男儿当为国事死,马革裹尸葬故乡114

汉光武帝建武二十四年至晋愍帝建兴四年 张连科114

不入虎穴,不得虎子115

其身不正,虽令不行118

知善不用,知奸不去,人主深戒119

水清无大鱼121

受贿天地知122

有道则仕,无道则隐123

峣峣者易缺,皦皦者易污125

实事难形,虚伪不穷127

私恩公法,两相分明129

豺狼当路,安问狐狸130

民为水,君为舟132

明君用贤、赏罚为务134

甑已破矣,视之何益135

三不惑:酒、色、财136

善恶未必皆有报137

天子不得臣,诸侯不得友137

国将亡,必多制139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140

百战百胜,不如不战而屈人兵142

天下之祸不由于外,皆兴于内143

悔不少靳,可至千万145

倒持干戈,授人以柄,功必不成146

抚爱百姓,民必归之147

兴者在德不在强148

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150

义不以私废公150

赏罚,政之柄也151

富贵生不仁,治溺生愚疾153

卧龙不可屈致155

隆中一对天下定156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157

疾雷不及掩耳158

生子当如孙仲谋160

子龙一身都为胆161

轻害士人,天下非之162

用兵之道,攻心为上163

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164

亲贤远佞,国家必兴165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166

危不在外,而在于内168

帝王宜得百姓之欢心,尽群臣之智力169

吾能料生,不能料死171

诚心公道,赏罚分明172

公正无私众心服173

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174

止谤莫如自修175

为治之要,莫先于用人177

百足之虫,至死不僵178

凡举大事,应本人情180

良药苦口,忠言逆耳181

射幸数跌,不如审发183

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184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185

任贤使能,各尽其心,本根固矣187

乐不思蜀188

魏文慕通达,天下贱守节189

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190

兴国之君乐闻其过191

国兴视民如子,国亡视民如草192

赈济灾民,生产自救193

面折人过,退后无言195

官员冗杂,百姓困苦196

省官、省事、清心197

天下虽安,忘战必危198

九品取人,其弊有八199

名教自有乐地,何必乃尔202

此鸣者,为官乎,为私乎?203

钱可通神,无德而尊,无势而热204

系狗当系颈205

貂不足,狗尾续206

五难四不可208

嵇侍中血,勿浣也210

得刘公一纸书,贤于十部从事211

快牛为犊,多能破车212

风景不殊,江河有异213

闻鸡起舞,志清中原214

不喜得幽州,独喜得二子215

国之将亡,本必先颠217

凶荒杀礼220

晋元帝大兴元年至晋孝武帝太元十年 尹世玮220

古之取士,敷奏以言221

圣王之俭葬,乃深远之虑也222

不敢徇私而忘公223

大禹圣人,乃惜寸阴224

君子当正其威仪225

陶侃重农227

师克在和,不宜异同228

不必以丰俭移都229

圣人之后,必有胜残去杀者230

奈何一旦以直言斩列卿乎231

夫立功者患信义不著,不患名位不高232

事之安危,系于一人234

赏刑者,人君之大柄235

刘翔批评晋室君臣苟安236

达人君子,直道而行237

知其不忠,则勿任而已矣239

用兵之势,有宜缓者,有宜急者240

人情方惧,当安重以镇之241

报恩莫大于荐贤242

罢断诸荫户243

守宰者,致治之本245

梁琛不言本国之恶246

未有官得其人而国家不治者也247

夫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248

有功不赏,有罪不诛,虽尧、舜不能为治249

自古穷兵极武,未有不亡者250

权翼谏苻坚伐晋251

有因则成,无因则败253

以骄主御疲民,未有不亡者也254

晋孝武帝太元十四年至梁武帝中大通四年 张全生 夏津女256

先因小忠而成其大不忠,先藉小信而成其大不信256

先计而后战258

书可益人神智259

一人三反,何以自立260

安可以布衣之嫌而成万乘之隙也262

事任公平,坦然无类264

随时任才,皆能致治266

疑则勿任,任则勿疑267

势倾朝野,此岂门户之福邪270

法者,朕与天下共之272

乃坏汝万里长城274

苟可以利社稷,便百姓者,竭力为之,勿顾虑也276

愿乘长风破万里浪278

记人主善恶,为将来劝戒280

王者无私,故能容养281

源清则流洁283

都下两宅未成,方应经理284

罪高浮图,何功德之有285

鼠凭社贵,狐藉虎威287

成败在德,不在众寡288

愿后身世世勿复生天王家290

儒者之言,可宝万世292

留此正是兴长病源293

刑罚所以止恶,仁者不得已而用之294

卖论取官已至令,仆矣,何但中书郎邪295

宋氏若非骨肉相残,他族岂得乘其弊298

非经国之典,徒为妖邪所凭300

任贤使能,何有新旧301

知稼穑之艰难,无徇一朝之宴逸303

王者可私人以财,不私人以官304

王者以四海为家,或南或北,何常之有306

魏明帝以奢失之于前,朕岂可袭之于后乎308

人君患不能讷谏310

其身正,不令而行311

明辩是非而不惑于世俗者诚鲜矣312

人主愈劳而人臣愈逸316

拙于自谋而巧于谋人318

轻重视情,宽猛随时320

人主患不能处心公平,推诚于物321

作事不可在人后324

早励良图,自求多福325

为贵人当举纲维,何为事事详细326

二将和,师必济矣327

朝夕闻过,是所愿也329

选曹唯取年劳,何谓诠衡330

安有弃堂堂之政而从鬼教333

衰至使骄,何常之有333

利害悬于前,欲罢不能耳335

功成不取以济国事337

所谓强者,得天下之心338

屋漏在上,知之在下341

梁武帝大同二年至陈文帝天嘉元年 李春台341

畜狗求吠342

民不堪命,牧守之过343

天下所以贪残,良由风俗侈靡使之然344

事省则民养,费息则财聚346

下安上谧,无徼倖之患347

明主守要道以御万机之本349

为国之道350

大王之过如日月之食351

物无定方,事无定势352

天下大务,莫过赏罚353

凶人之性不移,天下之恶一也354

天夺之鉴,其能久乎356

君蔽于事为不明,臣知而不争为不忠357

祸之所来,皆生于利358

君辱臣死,谁敢爱命359

天时、地利,不及人和361

太子大器不屈景党362

善人,国之基也363

我众贼寡,应分其兵势364

兄弟寻戈,此自亡之道也365

有大乐,亦有大苦367

劳师而往,必无所及368

使民归就乐土369

物逐好移,有损政俗370

得财失行,吾所不取372

人主恩私,何由得保373

周公朝读百篇书,夕见七十士374

自古圣贤,文武不备而能成其功业者鲜矣376

陈宣帝太康十二年至唐玄宗开元十七年 吴云 冀宇 董志广376

民少官多,十羊九牧377

三思而言,九虑而行378

志大识暗,交不择人379

子为公侯,母为俘隶380

临敌易将,此燕、赵之所以败也382

非言之难,受之难也384

吾以舌死,汝不可不思385

老禾不早杀,余钟秽良田386

两姑之间难为妇387

死在今日,吾为尔先388

丈夫当死中求生,败中取胜389

劳于求贤,逸于任使391

法备小人,不防君子391

未窥六甲,先制五言393

两境虽殊,情义如一395

天无二日,土无二王396

恶忠直若仇雠,示生民若草芥398

分之则势县而力弱,聚之则守此而失彼399

岂可禁人在狱而安寝于家乎401

家无完堵,地罕仓桑402

狱中草满,庭可张罗403

宁积于人,无藏府库404

任之则不逊,置之则怨望405

虽或不见,常似目前407

欲求名,一卷史书足矣,何用碑为409

王伽之俦,李参之辈410

势均位逼,虽同产至亲,不能无相倾夺412

老吏抱案死413

安居则不胜冻馁,剽掠则犹得延生415

战虽屡捷,而盗贼日兹417

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418

世基之宠日隆而隋政益坏420

今日破家亡躯亦由汝,化家为国亦由汝421

举事则帝业可成,端居则亡不旋踵424

矢石之间,不辨贵贱,论勋之际,何有等差425

善恶之习,朝夕渐染426

汲汲顾景,唯恐不足427

怀服之民,不可不抚428

功难成而易败,机难得而易失429

策非素立,势不能久431

江南之民,皆锋镝之余434

不如击之,胜而后和435

君民礼隔,不得复为交游,436

地嫌势逼,必不相容437

既蒙国士之遇,敢不与国士报之乎439

以吾弱当其强,强当其弱,所以取胜,多在此也440

王者至公无私,故能服天下之心441

朕为天子,所以养百姓也444

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445

君依于国,国依于民446

勿没没而暗,勿察察而明447

君明臣直448

勘乱以武,守成以文449

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也450

盖取之或可以逆得,守之不可以不顺故也451

君欲自知其过,必待忠臣452

论难往来,务求至当453

治狱当以平恕为本454

官在得人,不在员多455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456

睹拳石而轻泰山457

赦有罪者贼良民459

闻人有善,若已有之460

四海之主,不得独私故人461

好战者亡462

知无不为,以谏争为己任463

经乱之民愁苦,愁苦则易化464

居安思危465

开臣使言,臣得尽其愚466

慎终如始468

志在节俭,求谏不倦469

善恶太明,亦有时而失470

患在德不立,名不扬471

既非德举,易致颠危472

人主善始者多,克终者寡474

往以未洽为忧,故德义日新475

创业守成孰难477

民犹水也,君犹舟也478

罪暴身后,恩结生前479

阴诛显戮,无代无之480

一将之智有余,万乘之才不足480

功大过微,故业不堕482

地广非常安之术,人劳乃易乱之源484

滞淹者未获伸而在位者先获罪485

得失一朝,荣辱千载486

文成七步,未足化人487

兵无强弱,将有巧拙489

抚士贵诚,制敌贵诈490

用刀笔以量才,按簿书而察行491

践元后于翟,陷吾君于聚麀493

宰相下狱,安有全理495

扬州构逆,纤尘不动496

所贵于富贵者,得适志也499

补阙连车载,拾遗平斗量501

既怀苟且之谋,何暇循良之政504

诬构良善,冤魂塞路507

列刹盈衢,缁衣蔽路509

徒闻伊周之语,安知伊周之道512

争锋于朱雀门内,问鼎于大明殿前515

言出祸从,虽死不恨518

任以权则虽疏必重,夺其势则虽亲必轻520

简而难犯,宽而能制523

但使苍生安乐,何用妄度奸人525

救时之相527

君子耻言浮于行529

至公之道,唯圣能行531

儒风浸坠,廉耻日衰532

宠过则生奸534

惟名与器不可以假人536

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至唐僖宗中和二年 汪道伦536

女子何功,而享多户邪537

常不自保,谁愿作王538

以镜自照见形容,以人自照见吉凶539

“伏猎侍郎”540

口蜜腹剑541

华山金矿,凿之非宜542

生男勿喜女勿悲,君今看女作门楣543

野元遗贤544

腹无余物,正有赤心耳545

不以数万人之命保一官爵547

胡儿眼大,勿令笑我549

我子何患不富贵550

要在成功,何必务速哥舒翰之败551

禄山包藏祸心,固非一日553

众怒难犯555

君未识人伦,焉知天道557

圣人以道德为丽,仁义为乐558

四海分崩,当以俭约示人560

彼枯骨何知,奈何仇死者561

居范阳岂有雄居四海之志邪563

杀臣者非陛下,乃“五不可”564

不痴不聋,不作家翁566

乃天谴,非人事567

子仪奏事不从而可贺568

天下之贤,固非一人所能尽也570

上尊天子,下安大臣,不亦可乎571

子仪待卢杞572

舟即君道,水即人情573

知过非难,改过为难574

德宗赦书摘要576

君勤恤于上而民不怀,民愁怨于下而君不知578

天命,他人皆可言之,惟君相不可言581

苟不失人,何忧乏用583

李师古知弟584

献妇人以为媚,岂天子之意586

裴垍劝以李锜家财赐百姓587

人臣死生,系人主喜怒588

忧先于事,故能无忧589

尧、舜、禹、汤,未尝立碑自言圣德590

君不负杨临贺,肯负国乎592

夜中难辩真伪,虽中丞亦不可593

战士皆冒白刃,光颜何忍独以声乐自娱594

臣知杖无礼之人,不知其为神策军将595

夫视远者不顾近,虑大者不详细597

惟思竭泽,不虑无鱼598

除天下之害者受天下之利600

苟无可取,去之未晚601

是尚欲烧佛骨,何可犯也603

李佑胆落于温御史604

不为国计,只为身谋605

顺人则理,违人则乱607

进谏还须善谏609

司马光论朋党610

魏慕不让文宗观起居注613

文宗自比赧、献614

今相卿,如得一魏征矣615

国家刑法,岂得以为汝喜怒之资616

宣宗教女617

联知之久矣,卿何言之晚邪619

宣宗不免郑光税620

陛下之法独行于贫户,臣未敢奉诏622

联所惜者,高祖、太宗法623

徼幸者多,乱亦非难624

性情如是,岂可为士大夫妻625

萧倣谏懿宗不迷信佛626

此尚有叶,何旱之有628

请破边咸一家629

修短之期,人之定分630

蝗虫不食稼631

盗非所由通容则不能为632

击球状元633

未必儒臣不如武将635

唐僖宗中和二年至后周世宗显德六年 李春台635

置公卿将帅于何地636

不可姑息藩镇637

张公独见佳麦良茧则笑639

莫若强兵以服天下640

吾敬桑梓,所以教子孙不忘本也641

劝课农桑,仓库自实642

老其师以擒敌643

凡门第高,可畏不可恃也645

药弗瞑眩,厥疾弗瘳646

杨行密不敢忘本647

唐昭宗不知为君驭臣之道649

帝王之道,当以厚重镇之650

物不极则不返,恶不极则不亡651

国富不在仓储,兵强不由众寡653

霸国无贫主,强将无弱兵654

宦官用权,为国家患656

兵者凶器,残民耗财,不可穷也658

战惧则胜,骄则败659

不宜崇奖自残660

大孝在不坠基业662

生子当如李亚子663

廉者足而不忧,贪者忧而不足664

夫兵在临机制变,不可预度665

安有民富而国家贫者666

王衍不能守基业668

询访黎老,别求良策669

伤人不得归罪从者670

解罗锦以衣贫者671

丰年为上瑞672

事天贵诚,多费何为674

敬新磨谏庄宗好猎675

以伶人为刺史,恐失天下心676

计入以为出,计农而发兵677

山河险固,不足凭恃679

不忘艰难之时,则暑气自消680

平路易颠陨681

农家最为勤苦683

猎有损无益,故不为耳684

勿但以献马为事685

国家有不足惧者与深可畏者686

国之存亡,不专系于厚赏688

不为远虑,危亡无日689

人得尽言690

肆赦不能弭灾692

今非修官馆之日693

闽王不能久694

出纳有数695

彼民安,则吾民亦安696

王者治心治身,乃治家国698

足寒伤心,民怨伤国699

刻石纪功,不若降哀痛之诏700

对冯道之评价701

士卒解体,谁与卫社稷702

未有以惠泽其民而先夺其生生之资704

自古乱亡之国,必先坏其法制705

功独归臣,臣何以堪之706

魑魅乘夜争出,见日自消707

涸水取鱼,安用急为709

王者欲弭灾异,莫如修德710

众人所能为,但他人不为711

广征益国利民之术713

兹事不远,宜以为鉴714

起诉必须己事,毋得挟私客诉715

利在于民,犹在国也716

兵务精不务多717

郭威不厚赡将士719

郭威主张薄葬720

必择人而任之721

军法不立,安得用百万之众723

治国之策724

铜像岂所谓佛726

他日终为人利727

天子当以治天下为务728

藏之民犹藏之官729

曹彬不受馈遗731

安有子倒悬而父不为之解732

自古用文武才略者为辅佐73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