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海峡西岸现代林业发展战略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彭镇华等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 ISBN:9787503857591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623页
- 文件大小:77MB
- 文件页数:650页
- 主题词:林业经济-经济发展战略-研究-福建省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海峡西岸现代林业发展战略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海峡西岸林业发展背景分析1
第一节 海峡西岸概况1
一、海峡西岸概念提出及范围1
(一)海峡西岸概念的提出1
(二)海峡西岸的区域范围2
(三)福建省在海峡西岸发展中的作用2
二、海峡西岸自然、经济和社会概况4
(一)自然状况4
(二)经济状况5
(三)社会状况6
第二节 海峡西岸与林业发展相关问题分析7
一、生态环境与林业建设7
(一)水土流失7
(二)水环境11
(三)海岸海岛生态环境14
(四)城市生态环境18
(五)农业生态环境21
(六)农村人居环境25
二、经济发展与林业产业28
(一)福建林业经济发展现状28
(二)福建林业经济在全国的位置34
(三)发展福建省林业经济的重要意义35
三、文明社会与生态文化39
(一)城乡协调发展39
(二)环境意识43
(三)现代生活方式44
(四)闽台生态文化47
第三节 海峡西岸现代林业发展区域特征50
一、不同林业功能区的环境背景分析50
(一)闽西北武夷山东部闽江上游森林生态保护水源涵养区51
(二)闽东鹫峰山东部赛江流域森林生态保育区52
(三)闽西武夷山东部闽江上游森林生态保育区53
(四)闽中武夷山东部闽江中游用材林区54
(五)闽江下游水源涵养及城市风景林建设区56
(六)闽东中亚热带沿海防护林及湿地生态建设区57
(七)闽西汀江流域森林生态恢复区58
(八)闽西玳瑁山东部工业原料林区58
(九)闽中戴云山东部一般用材林区60
(十)闽南工业原料林及茶林区61
(十一)闽南南亚热带沿海防护林及城市林业建设区62
二、林业产业发展的区域聚集性与需求分析64
(一)林业产业区域集聚性的特点及研究方法64
(二)林业产业发展区域聚集性的整体情况分析66
(三)各主导产业区域集聚性分析68
(四)现有林业产业布局及存在的问题76
三、生态文化发展的区域特色与需求性分析77
(一)区域生态文化综合背景分析77
(二)区域生态文化差异分析78
(三)森林文化与相关旅游资源的配合度分析79
(四)区域生态文化需求分析80
(五)区域生态文化的主要载体82
第二章 海峡西岸现代林业发展理念89
第一节 林业发展现状与形势89
一、海峡西岸林业现状与建设成就89
(一)森林生态体系建设89
(二)林业产业体系发展91
(三)生态文化体系建设96
(四)林业产权制度改革98
二、海峡西岸现代林业发展的必要性98
(一)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98
(二)维护国土生态安全的需要99
(三)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100
(四)满足人们对森林产品及服务的需要100
(五)加强海峡两岸合作交流的需要102
三、林业发展面临的机遇103
(一)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103
(二)林业产权制度的改革104
(三)国家现代林业发展战略的实施105
(四)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的实施106
(五)国际社会对森林问题的关注107
四、林业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挑战108
(一)森林资源质量有待于进一步提高108
(二)林业产业竞争力有待于进一步增强108
(三)生态文化建设内容有待于进一步拓展109
(四)分区施策有待于进一步加强109
(五)林业发展保障制度有待于进一步完善109
(六)林业发展面临着较大风险110
(七)海西林业与可持续林业存在较大差距111
第二节 海峡西岸现代林业基本内涵与特征111
一、基本内涵111
(一)以建设生态文明为目标112
(二)以整体效益最优为主旨113
(三)以坚持以人为本为核心114
(四)以“三多一持续”为基本要求115
(五)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115
(六)以深化闽台林业合作为重要任务116
二、主要特征116
(一)领先的林权制度117
(二)更高的综合效益117
(三)有力的科技支撑118
(四)灵活的市场机制118
(五)广泛的两岸合作118
三、林业发展优势119
(一)优越的自然经济条件119
(二)丰富的林业资源120
(三)独特的台海优势120
(四)富有活力的林业发展机制121
(五)创新务实的人才队伍121
四、林业发展潜力122
(一)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潜力122
(二)林业生态建设的潜力122
(三)林业产业发展的潜力123
(四)闽台林业合作的潜力123
(五)科技强林的潜力124
(六)生态文化建设的潜力124
第三节 海峡西岸现代林业地位的确定125
一、在海峡西岸生态建设中处于首要地位126
(一)山地森林对维护国土生态安全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126
(二)沿海防护林是抵御自然灾害的有力屏障126
(三)城市森林建设是改善城市人居环境的最有效途径127
(四)绿色家园创建是新农村建设的必要措施127
二、在海峡西岸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处于基础地位128
(一)林业是促进海峡西岸经济腾飞的基础128
(二)林业是促进海峡西岸社会和谐的重要力量129
三、在全国林业对台合作与交流中处于优势地位130
(一)闽台林业合作是顺应大局的适时之举130
(二)闽台林业交流是促进两岸往来的主要途径132
(三)闽台林业合作具有广阔的共赢合作前景132
四、在全国现代林业建设中处于先导地位133
(一)海峡西岸林业是我国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的先锋133
(二)海峡西岸林业是我国林业生态建设的一面旗帜135
(三)海峡西岸林业对全国林业经济发展具有拉动作用136
(四)海峡西岸森林文化在我国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138
第四节 林业发展核心理念及其实现途径143
一、“和谐绿色海西,高效持续林业”的核心理念143
(一)现代林业发展理念的确立143
(二)现代林业发展理念的基本内涵145
二、实现核心理念的基本途径149
(一)建设生态良好的绿色海西149
(二)发展持续高效的林业产业155
(三)培育进步繁荣的生态文化159
第五节 海峡西岸现代林业指导思想与战略目标162
一、指导思想162
二、基本原则162
(一)生态建设优先,保障生态安全162
(二)以二带一促三,提升林业产业162
(三)突出区域特色,弘扬生态文化163
(四)发挥“五缘”优势,拓展闽台合作163
(五)合理规划布局,促进协调发展163
(六)坚持科教兴林,促进管理创新164
三、战略目标164
第三章 海峡西岸现代林业发展指标166
第一节 区域现代林业发展指标研究进展166
一、国外林业发展指标概述166
二、国内林业发展指标概述168
第二节 海峡西岸现代林业发展指标构建169
一、海峡西岸现代林业发展指标构件研究总体思路169
二、海峡西岸现代林业发展指标体系制订的原则170
第三节 海峡西岸现代林业发展指标体系的建立171
一、海峡西岸现代林业发展指标选择理论依据172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172
(二)系统科学理论172
(三)景观生态学理论173
(四)经济学理论173
二、海峡西岸现代林业发展指标体系174
(一)林业生态指标174
(二)林业产业指标175
(三)生态文化指标176
(四)发展保障指标176
三、海峡西岸现代林业发展核心指标筛选177
(一)核心指标筛选方法与步骤177
(二)核心指标筛选结果178
第四节 海峡西岸现代林业发展核心生态指标179
一、森林覆盖率179
(一)福建省土地利用概况179
(二)福建省土地利用多目标优化181
(三)福建省森林覆盖率指标的确定190
二、生态公益林面积190
(一)福建省林业用地现状与结构190
(二)福建林地利用的特点191
(三)林地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191
(四)优化方法191
(五)林地利用近期(2007—2010年)优化191
(六)林地利用远期(2011—2020年)优化197
(七)公益林面积预测198
三、绿色通道率198
(一)高速公路及国道林带模式198
(二)省道景观生态型林带模式(5~15米)199
(三)城市快速路林带模式199
(四)铁路生态防护型林带模式(25米)199
四、城市人均绿地面积200
五、沿海防护林200
六、自然保护区201
七、森林灾害程度202
八、水土流失率202
九、森林碳密度203
第五节 海峡西岸现代林业发展核心产业指标测算203
一、林地生产能力205
(一)林龄结构205
(二)成熟林单位面积平均蓄积量206
(三)竹林年产出量206
(四)非木质林产品产值206
二、林业企业生产力水平207
(一)林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207
(二)林业总产增加值208
(三)林业产业结构比例209
三、林产工业集约化水平210
(一)林产工业资本密集度210
(二)木材采用机械化程度210
(三)木材综合利用率210
(四)四厂集中度211
四、闽台合作产业指标211
五、森林旅游产业指标211
第六节 海峡西岸现代林业发展核心文化指标211
一、森林公园数量及年接待人数211
二、森林人家数量及分布212
三、名木古树数量及保护213
四、森林文化教育基地数量214
五、闽台文化交流215
(一)加强闽台在种苗研发与繁育方面的合作215
(二)加强闽台在花卉合作与交流方面216
(三)加强闽台在木竹加工方面的合作216
(四)加强闽台在森林旅游方面的合作217
(五)加强闽台在林业科技合作交流方面的合作217
第七节 海峡西岸现代林业发展核心关键保障指标217
一、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程度217
(一)法律政策是否健全、完善、配套、适宜及实施效果218
(二)林业产权改革制度218
二、市场完善程度指标219
三、林业基础设施220
(一)林业信息化程度的建设220
(二)林地单位面积基建资金投入221
四、科技支撑和从业人员素质221
(一)林业科技创新能力222
(二)林业科技进步贡献率223
(三)从业人员及其素质情况223
第八节 海峡西岸现代林业发展指标系统动态模拟224
一、构建现代林业生态效益系统动态模型的目的225
二、现代林业生态效益系统动态模型的构建226
(一)系统动力学对系统的数学描述226
(二)系统模型的构建226
三、动态模拟结果及分析235
(一)福建省森林2005—2020年蓄积量预测236
(二)福建省不同林型森林2005—2020年固碳量预测237
(三)福建省不同林型森林2005—2020年吸收SO2量预测237
(四)福建省不同林型森林2005—2020年吸收氟量预测238
第九节 海峡西岸现代林业发展指标综合245
第四章 海峡西岸现代林业发展布局规划246
第一节 海峡西岸现代林业发展总体布局246
一、规划依据246
二、规划目标247
三、规划原则247
(一)服务海西发展需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247
(二)立足福建省域范围,突出两岸三地优势247
(三)统筹山海城乡规划,健全森林生态网络247
(四)结合区域资源特色,发展富民林业产业248
(五)弘扬森林生态文化,建设城乡绿色家园248
四、总体布局248
(一)结构布局248
(二)空间布局250
第二节 海峡西岸现代林业发展三大体系建设布局260
一、林业生态体系建设布局260
(一)布局依据260
(二)布局框架262
(三)建设重点263
二、林业产业体系建设布局265
(一)布局依据265
(二)布局框架267
(三)建设重点269
三、生态文化体系建设布局278
(一)布局依据278
(二)布局框架281
(三)建设重点283
第五章 海峡西岸现代林业建设重点工程289
第一节 森林生态建设重点工程289
一、山地森林保育工程289
二、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292
三、城市森林建设工程297
四、绿色通道建设工程300
五、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304
第二节 林业产业建设重点工程307
一、资源培育工程307
(一)工业原料林培育工程307
(二)竹林高效培育工程309
(三)珍贵树种培育工程311
(四)特色经济林培育工程313
(五)种质资源繁育和花卉培育工程317
二、林产品加工工程320
(一)人造板加工工程320
(二)制浆造纸工程322
(三)林产化工工程324
(四)木竹制品加工工程325
三、林业生物质利用工程327
四、生态休闲旅游工程329
第三节 生态文化建设重点工程336
一、生态文明村建设工程336
二、生态文化载体建设工程338
第四节 闽台林业合作工程340
一、合作交流平台建设工程341
二、示范园区建设工程342
第五节 现代林业科技创新平台与能力建设工程344
一、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工程344
(一)创新平台建设工程344
(二)成果转化平台建设工程346
二、林业能力建设348
(一)林业信息化建设348
(二)森林防火能力建设354
(三)森林生物灾害防控能力建设357
(四)林业执法能力建设358
(五)森林资源、野生动植物与湿地资源监测监管359
第六节 投资估算与效益分析360
一、投资估算360
(一)投资估算360
(二)资金筹措360
二、效益分析367
(一)生态效益367
(二)社会效益368
(三)经济效益369
(四)效益总体评价369
附图369
第六章 林业生态文化建设关键技术370
第一节 山地生态公益林经营技术370
一、低效生态公益林改造技术370
(一)低效生态公益林的类型370
(二)低效生态公益林改造原则371
(三)低效生态公益林改造方法371
(四)低效生态公益林的改造技术372
二、生态公益林限制性利用技术373
(一)生态公益林限制性利用类型373
(二)生态公益林限制性利用原则374
(三)生态公益林限制性利用技术374
三、重点攻关技术377
(一)生态公益林的经营利用模式比较分析377
(二)生态公益林的非木质资源综合利用技术377
(三)促进生态公益林植被恢复和丰富森林景观技术378
(四)生态公益林结构调整和提高林分质量技术378
第二节 流域与滨海湿地生态保护及恢复技术378
一、流域生态保护与恢复379
(一)流域生态保育技术379
(二)流域生态恢复380
二、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恢复381
(一)湿地生态系统保护381
(二)湿地生态恢复技术382
(三)红树林恢复技术383
三、重点攻关技术384
(一)流域保护与生态恢复技术384
(二)滨海湿地生态保护与恢复385
(三)红树林保护与发展关键技术386
第三节 沿海防护林体系营建技术387
一、防护林立地类型划分与评价387
二、防护林树种选择技术388
(一)造林树种选择的依据388
(二)沿海防护林造林材料选择388
三、海岸基干林带构建技术389
(一)基干林带造林方式389
(二)基干林带造林措施389
四、沿海防护林结构配置技术390
(一)防护林结构配置的原则390
(二)防护林配置模式设计391
五、沿海防护林更新改造技术391
(一)沿海防护林更新技术391
(二)低效防护林改造技术392
六、重点攻关技术393
(一)抗逆型木麻黄良种综合选育技术393
(二)海岸基干林带恢复与风口造林技术393
(三)海岸不同类型区防护林配置模式和可持续经营技术394
(四)沿海防护林生态系统健康经营技术394
(五)海岸后沿生态经济型防护林综合配套技术394
第四节 城市森林与城镇人居环境建设技术395
一、城市森林道路林网建设与树种配置技术395
(一)城市道路景观的林带配置模式395
(二)城市森林水系林网建设与树种配置技术396
(三)城市森林隔离防护林带配置模式396
二、城市森林核心林地(片林)构建技术397
(一)风景观赏型森林景观模式397
(二)休息游乐型森林景观模式397
(三)文化展示型森林景观模式398
三、城市广场、公园、居住区及立体绿化技术398
(一)广场绿化树种选择与配置技术398
(二)公园绿化树种选择与配置技术398
(三)居住区与单位庭院树种配置模式399
(四)城市立体绿化模式400
四、村镇多功能绿化模式401
(一)村镇多功能绿化总体布局理念401
(二)树种配置与群落的结构401
五、重点攻关技术401
(一)城市森林多功能树种选择技术402
(二)城市森林健康经营技术402
(三)城市森林监测与评价技术402
(四)城郊生态风景林改造技术402
(五)城镇人居环境构建技术403
第五节 林业生态文化构建技术403
一、城市森林生态文化构建技术404
(一)城市森林生态建设技术404
(二)森林公园建设技术404
(三)城市水网林网化和湿地森林营建技术406
(四)重点攻关技术406
二、乡村森林生态文化构建技术408
(一)乡村森林生态文化产业开发408
(二)“森林人家”构建技术410
(三)“绿色家园”构建技术411
(四)重点攻关技术412
三、湿地生态文化构建技术413
(一)湿地景观文化资源开发413
(二)湿地生态文化价值的保护414
(三)湿地公园与自然保护区建设414
(四)重点攻关技术414
第七章 森林资源培育与保护关键技术416
第一节 林木种苗与花卉繁育技术416
一、林木种苗繁育技术417
(一)外来树种的筛选与应用技术417
(二)林木良种选育技术417
(三)林木苗木培育技术419
二、花卉产业关键技术420
(一)沙西榕树盆景制作技术420
(二)水仙花种植及雕刻技术420
(三)兰花栽培技术420
(四)野生花卉引种驯化技术420
三、重点攻关技术421
(一)重要、特色树种、珍稀濒危树种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与创新利用421
(二)用材林特定用途、生态公益林高抗性、沿海防护林树种定向选育421
(三)珍稀干果、山地水果、木本药材等新名特优经济林良种选育421
(四)良种繁育基地建设配套技术422
(五)花卉种质创新与新品种培育技术422
(六)安全花卉产品生产关键技术422
第二节 工业原料林定向培育关键技术423
一、工业原料林立地控制技术423
二、工业原料林密度控制技术424
三、工业原料林遗传控制技术425
四、重点攻关技术425
(一)工业原料林可持续经营技术425
(二)工业原料林壮苗培育配套关键技术426
(三)工业原料林定向培育关键技术427
(四)工业原料林长期生产力维护关键技术428
第三节 珍贵树种培育技术429
一、珍贵树种的种苗繁育技术429
(一)种子采集与调制429
(二)播种苗培育技术429
(三)容器育苗技术430
(四)珍贵树种的无性繁殖技术430
二、珍贵树种山地造林技术431
(一)树种选择431
(二)适地适树的途径与方法?431
(三)珍贵树种的引种驯化技术432
(四)珍贵树种的优良材料选择432
(五)立地选择及与树种优化配置技术432
三、非规划林地造林技术433
(一)非规划林地造林的特点433
(二)非规划林地造林的树种选择434
四、重点攻关技术434
(一)珍贵树种山地造林技术434
(二)珍贵树种的管理与保护技术435
第四节 竹林与经济林培育关键技术436
一、竹林丰产培育技术436
(一)毛竹林丰产培育技术436
(二)丛生竹高效经营技术437
(三)散生中小径竹培育技术438
二、经济林培育技术438
(一)油茶林培育技术438
(二)锥栗栽培技术439
三、重点攻关技术439
(一)竹林可持续经营技术439
(二)经济林丰产栽培技术441
第五节 森林灾害预警与控制技术441
一、林业有害生物预防与控制技术442
(一)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综合控制技术442
(二)林业有害生物灾害综合控制技术443
(三)白僵菌优良菌株选育及其生产应用综合技术443
(四)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技术443
(五)林业有害生物检疫御灾技术443
(六)林业有害生物生态调控技术444
二、森林火灾预防与扑救技术444
(一)生物防火树种选择和林带建设444
(二)森林防火区划与防范445
(三)森林火灾卫星遥感监测445
(四)森林防火指挥预警、远程监测系统445
(五)气象卫星遥感预警森林火灾445
三、重点攻关技术445
(一)林业有害生物综合控制技术446
(二)森林火灾控制与施救技术447
第八章 林业生物质资源高效利用关键技术450
第一节 林产品加工利用技术450
一、木材加工技术450
(一)人造薄木及人造板制造技术450
(二)家具生产技术453
二、林产化学加工技术455
(一)活性炭生产技术455
(二)松脂加工技术456
(三)植物提取物加工技术457
(四)生物质能源利用技术458
三、制浆造纸技术460
(一)化学法制浆技术460
(二)氧脱木素技术460
(三)废纸脱墨技术460
(四)造纸废水的处理技术460
(五)提高纸张表面强度的技术461
四、重点攻关技术461
(一)炭化木处理技术461
(二)木材自增强装饰材料技术461
(三)强化单板层积材462
(四)环保型细木工板制造技术462
(五)定向刨花板生产技术462
(六)新型环保木材防腐剂开发技术463
(七)红木改性处理技术463
(八)木质炭材料研制技术463
(九)植物活性物质提取利用技术463
(十)生物质能源高效转化技术464
(十一)林纸一体化技术464
第二节 竹材加工利用技术465
一、竹材人造板的加工利用技术465
(一)竹胶合板465
(二)竹层压板和碎料板465
(三)重组竹和竹材复合板466
(四)竹木复合集装箱底板和水泥模板生产技术466
二、竹材家具生产技术466
(一)竹材集成材家具的结构特性466
(二)竹集成材家具的生产技术466
(三)竹工艺品生产技术467
三、竹材加工剩余物的利用467
(一)颗粒燃料467
(二)竹醋液467
(三)竹炭467
四、重点攻关技术468
(一)竹材与其他材料复合加工利用技术468
(二)竹质家具系列产品开发技术469
(三)微薄竹制造技术469
(四)竹笋深加工技术469
(五)高品质竹炭、活性炭及其深加工技术470
(六)竹质纤维纺纱等高科技产品开发技术470
第三节 特色林副产品开发利用技术470
一、森林食品安全生产技术471
二、森林药用植物利用技术471
三、食用菌开发利用技术471
四、特种动物养殖与利用技术471
五、今后需要进一步攻关的技术471
第九章 海峡西岸林业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472
一、当前我国能源状况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472
二、林业生物质能源在国家能源战略中的地位473
三、发展林业生物质能源是海峡西岸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性选择474
四、林业生物质能源发展蕴藏着巨大潜力475
五、创新发展模式推动林业生物质能源的快速发展476
六、福建林业生物质能发展的战略477
七、福建发展生物质能的几点建议478
八、薪炭林建设规划478
九、生物燃料油植物的开发和利用479
第十章 海峡西岸现代林业发展保障体系构建与深化林权制度改革483
第一节 保障体系建设的目标和原则483
一、海峡西岸林业发展保障体系建设的概况483
(一)海峡西岸林业发展保障体系建设已经取得的主要成效483
(二)海峡西岸林业发展保障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485
二、构建海峡西岸现代林业发展保障体系的重要性486
三、海峡西岸现代林业发展保障体系构建的主要目标486
四、海峡西岸现代林业发展保障体系构建应遵循的基本原则487
(一)宏观统领性与微观可操作性相结合的原则487
(二)政策超前性与现实可行性相结合的原则487
(三)系统的整体性与重点性相结合的原则487
(四)三大体系建设和三大效益兼顾的原则488
(五)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相结合的原则488
(六)自主创新与吸收引进相结合的原则488
(七)继承和发展相结合的原则488
第二节 海峡西岸现代业林权制度改革489
一、海峡西岸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背景及历史沿革489
(一)海峡西岸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背景489
(二)海峡西岸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历史沿革489
二、海峡西岸新一轮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核心内容及主要做法491
三、海峡西岸新一轮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已经取得的主要成效493
(一)林改提升了福建省森林培育业的竞争力493
(二)林改增加了林农收入,有效地促进了林区“三农”问题的解决496
(三)林改兼顾了效率与公平,提升了林区的公共福利水平497
(四)林改推进了林区的民主进程498
(五)林改促进了林业生态建设499
(六)林改促进了林业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的推广与转化499
四、海峡西岸新一轮集体林产权制度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500
(一)林木采伐管理问题500
(二)关于林地的承包期限问题501
(三)林改后因林农的经营方式不善而引发的一些生态负外部性问题501
(四)林改后林农生产经营资金短缺问题502
(五)集体山林分户后林农经营规模不经济问题502
(六)林地使用费的收取和使用问题503
(七)育林基金的征收和使用问题503
(八)林权流转中的产权变更登记和过户问题505
(九)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滞后问题506
五、促进海峡西岸新一轮林改进一步深入的政策建议507
(一)加大培训力度,确保每位参与林改的干群都能理解和掌握政策507
(二)改革和完善林木采伐管理制度507
(三)进一步稳定林地家庭承包政策,适当地延长林地承包期限508
(四)积极防范林业生态负外部性问题509
(五)多方筹措林业发展所需的资金510
(六)发展林业合作经济组织,实现林业的规模效益510
(七)规范林地使用费的收取和使用511
(八)改革育林基金制度,建立健全支持集体林业发展的公共财政制度512
(九)创新林权证的发放和变更方式,促进林改后山林产权的有序流转513
(十)逐步建立和完善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等相关的中介服务机构515
(十一)加强督查工作,以保证每一项促进林改的措施都能够落到实处516
第十一章 海峡西岸现代林业发展保障体系517
第一节 海峡西岸现代林业发展的政策保障517
一、完善海峡西岸林业生态体系建设的政策设计517
(一)海峡西岸林业生态体系建设的主要成效517
(二)海峡西岸林业生态体系建设尚存的主要问题519
(三)完善海峡西岸林业生态体系建设的政策建议520
(四)建立健全海峡西岸城市林业建设和管理的政策建议522
二、构建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的政策设计523
(一)海峡西岸林业产业体系建设成效明显523
(二)促进林业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尚不完备525
(三)完善海峡西岸林业产业体系建设的政策建议526
三、建立和完善海峡西岸林业生态文化体系建设的政策设计530
(一)海峡西岸林业生态文化体系建设的现状及主要成效530
(二)海峡西岸林业生态文化体系建设尚存的主要问题531
(三)完善海峡西岸林业生态文化体系建设的政策建议532
第二节 海峡西岸现代林业发展的法制保障534
一、林业法制建设在现代林业发展中居于重要的地位534
(一)现代林业的发展需要健全的林业法制保障534
(二)林改需要健全的林业法制保障534
二、海峡西岸林业法制建设现存的主要问题535
(一)林业法律、法规相对滞后,无法满足林改后形势发展的需要535
(二)林业执法部门和执法人员存在着执法不严的问题536
(三)对执法部门和执法人员的执法情况缺乏必要的监督536
三、完善海峡西岸林业法制建设的主要建议536
(一)结合林改后的新形势和新需要,加快相关法律、法规的建立与完善537
(二)加强对现行和新颁布的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537
(三)要建立强有力的执法队伍,并提高执法的装备水平538
(四)推进林业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实行综合行政执法538
(五)强化执法监督,建立健全的执法监督机制539
第三节 海峡西岸现代林业发展的投入保障539
一、海峡西岸林业投入及管理的现状539
(一)林业投入总体上呈不断增长的趋势539
(二)林业资金投入与不断增长的林业资金需求之间仍然存在着差距540
(三)林业资金在管理方面也存在着不足,资金使用效率不高541
二、促进林业资金投入增长和使用效率提高的政策建议541
(一)林业发展投入资金应实行分类管理541
(二)促进林业生态体系建设资金投入的政策建议541
(三)促进林业产业体系建设资金投入的政策建议545
(四)促进海西林业生态文化体系建设资金投入的政策建议548
(五)完善林业建设投入资金的管理制度,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548
(六)积极采取措施,吸引台、港、澳资金投入海西现代林业建设551
第四节 海峡西岸现代林业发展的科技保障552
一、林业科技是促进海峡西岸林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552
二、海峡西岸林业科技创新与转化的现状及问题552
(一)“十五”期间海西林业科技创新和转化的概况552
(二)海西林业科技发展现存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553
三、以林业科技创新为突破口,推进海西现代林业发展的建议556
(一)在全社会培育和弘扬一种人人关注林业科技创新的良好意识和氛围556
(二)构建以“一校二院”为核心的海西林业科技创新平台557
(三)加大引导力度,促使具备条件的林业龙头企业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557
(四)加强林业科技对外合作,促进国外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559
四、进一步提升海西林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能力的建议560
(一)强化科技成果转化意识,推动林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与推广561
(二)按照分类管理的原则改革林业科技推广转化体系561
(三)实施林业科技热线和网络服务,促进林业科技的推广和转化562
(四)加大科技培训力度,增强林农的科技意识,提高科技应用水平563
(五)深化林业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促进林业科技成果转化564
(六)加大对林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的资金支持力度566
五、加强闽台林业科技交流与合作的建议569
第五节 海峡西岸现代林业发展的人力资源保障570
一、人力资源建设在现代林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570
二、海峡西岸林业人力资源的现状分析571
(一)已经取得的成就571
(二)现存的不足与问题573
三、推进海峡西岸现代林业发展的人力资源保障政策574
(一)采取多种教育和培训方式,提高林业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574
(二)改革和完善调控政策,激发林业人力资源的潜能和活力577
(三)促进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优化林业人才结构580
(四)利用海西特有的优势,促进闽台林业人力资源的互访和交流582
第六节 海峡西岸现代林业发展的组织保障582
一、海峡西岸林业组织建设的现状583
(一)林业行政管理组织架构相对较为完整,但基层组织变动较大583
(二)由于林业需求发生了结构性转变,行政组织保障仍相对缺乏583
(三)林业服务组织初现端倪,但与迅速发展的林业相比仍显薄弱584
二、建立适应海峡西岸现代林业发展需求的林业行政管理体系585
(一)稳定和强化现有的林业行政管理机构与职能586
(二)适时转变政府职能,注意相互间的协调,突出职能健全和管理高效586
三、建立适应海峡西岸林业发展需求的现代林业服务组织体系587
(一)营造促进现代林业服务组织发展的良好氛围588
(二)强化林业行政机构和事业单位从业人员的服务意识588
(三)构建功能齐全的现代林业服务组织体系588
(四)发挥现代林业服务组织的各项职能589
(五)建立健全现代林业服务组织的利益分享风险机制590
(六)规范林业服务组织的内部管理590
(七)鼓励建立和完善林主协会并发挥其自我协调和服务功能590
(八)强化信息服务平台建设590
(九)积极借鉴台湾在现代林业服务组织建设方面的有益经验591
第七节 促进海峡西岸现代林业发展的若干建议592
一、设立海峡西岸现代林业建设示范区592
二、建立闽台林业合作试验区592
三、完善林改配套政策593
四、建立健全支持现代林业发展的公共财政制度593
五、拓宽林业建设融资渠道593
六、促进林业规模经济发展594
七、提升林业科技创新与推广服务能力594
八、繁荣生态文化体系建设594
九、完善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594
参考文献595
附件:598
附件1 福建省人民政府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全面科技合作协议书598
附件2 福建省林业厅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全面科技合作首批合作项目协议书600
附件3 海峡西岸现代林业发展战略研究与规划602
附件4 “海峡西岸现代林业发展战略研究与规划”专家评审意见612
附件5 “海峡西岸现代林业发展战略研究与规划”评审专家名单614
附件6 “海峡西岸现代林业发展战略研究与规划”主要研究人员名单615
附件7 “海峡西岸现代林业发展战略研究与规划”任务分工名单616
在“海峡西岸现代林业发展战略研究与规划”启动会上的致辞&江泽慧617
在“海峡西岸现代林业发展战略研究与规划”项目评审会上的讲话&陈家骅618
在“海峡西岸现代林业发展战略研究与规划”项目评审会上的讲话&江泽慧620
在“海峡西岸现代林业发展战略研究与规划”项目评审会上的讲话&李育材622
热门推荐
- 668803.html
- 768892.html
- 3121804.html
- 2653554.html
- 302858.html
- 3427358.html
- 1396814.html
- 2858960.html
- 271171.html
- 200016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42818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82562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90775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75007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78234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30233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09613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86588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78273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7151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