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网络中心行动的基本原理及其度量 译文集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李耐和,王宇弘,黄锋编译 著
- 出版社: 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 ISBN:7118051519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414页
- 文件大小:148MB
- 文件页数:439页
- 主题词:信息战-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网络中心行动的基本原理及其度量 译文集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部分 理解信息时代的战争7
第一章 概述7
1.1 背景7
1.2 目的8
1.3 理解的基础8
1.3.1 解的本质8
1.3.2 通向理解之路9
1.4 从理论到实践9
1.5 本部分的结构10
第二章 信息时代的战争语言12
2.1 信息优势与网络中心战的语言12
2.2 域12
2.3 原元14
2.3.1 感觉14
2.3.2 信息15
2.3.3 知识15
2.3.4 晓知17
2.3.5 理解17
2.3.6 决策17
2.3.7 行动19
2.3.8 信息共享20
2.3.9 共享的知识21
2.3.10 共享的晓知22
2.3.11 协同22
2.3.12 同步23
2.3.13 对原元的概括23
2.4 度量指标的作用24
2.5 度量的层次24
第三章 战争中的信息27
3.1 战争中的信息:知识的价值27
3.1.1 迷雾及摩擦的影响29
3.1.2 对付迷雾与摩擦30
3.2 信息域的进展30
3.3 战争中的信息及优势31
3.4 21世纪部队的关键能力31
3.5 差异32
3.5.1 信息时代的技术32
3.5.2 信息优裕度与信息可达度33
3.5.3 信息时代的机遇34
3.5.4 共同进化,适应变化35
第四章 信息优势与网络中心战的基本原理37
4.1 信息优势的基本原理37
4.1.1 信息优势37
4.1.2 网络中心战的基本原理39
4.1.3 网络中心战的假设40
4.2 价值创造40
4.2.1 网络与价值41
4.2.2 网络属性42
4.2.3 网络的比较42
4.3 比较商业模型43
4.3.1 军事价值链 44
4.3.2 作战样式的比较45
4.4 新的智力模型47
4.4.1 域的相互作用47
4.4.2 网络中心战的价值50
4.5 信息度量51
4.5.1 信息价值的关系模型及其表示51
4.5.2 信息质量的度量53
4.5.3 信息项的质量53
4.6 系统效用的确定58
第五章 信息域60
5.1 讨论的焦点60
5.2 信息优裕度的特征60
5.3 信息可达度的特征62
5.4 信息交互质量63
5.5 度量指标的应用:单集成空中图像的特性64
5.6 信息需求64
5.7 信息状况与信息态势66
5.8 主要关系66
5.9 相对信息优势67
5.10 信息战的影响68
5.11 对称/不对称信息需求68
5.12 信息需求的决定性因素69
5.13 例子69
5.14 信息优势的评估70
5.15 信息优势的度量71
第六章 认知域73
6.1 参考模型:概念框架73
6.2 参考模型:态势74
6.3 作战空间晓知74
6.4 参考模型:态势晓知的构成75
6.5 共享的晓知76
6.6 度量与评估77
第七章 指挥与控制79
7.1 传统指挥与控制过程:OODA环79
7.2 传统C4ISR过程的信息时代视图81
7.2.1 作战环境82
7.2.2 作战空间监视83
7.2.3 晓知83
7.2.4 理解84
7.2.5 觉知84
7.2.6 指挥意图85
7.2.7 同步85
7.2.8 信息系统86
7.2.9 传统C4ISR过程小结86
7.3 信息时代的C4ISR 86
7.4 更加集成88
7.4.1 跨梯队集成88
7.4.2 跨功能集成89
7.4.3 跨时间集成91
7.4.4 跨地域集成92
7.4.5 全面变化92
7.4.6 脆弱性和遗留问题93
7.5 指挥与控制组织94
7.5.1 指挥官意图97
7.5.2 指挥与控制途径97
7.5.3 不同指挥组织的能力要求100
7.5.4 指挥与控制组织的选择范围102
第八章 协同105
8.1 在军事环境中理解协同105
8.2 为何协同不同106
8.3 信息域内的协同:实践的状态108
8.4 信息域内的协同:可能的状态109
8.5 认知域内的协同110
8.6 协同的度量111
第九章 同步114
9.1 焦点114
9.2 什么是同步114
9.3 同步的重要性115
9.3.1 塑造战斗空间115
9.3.2 关注效果116
9.3.3 协同117
9.4 为何在军事环境下实现并保持同步日益困难117
9.4.1 复杂性提高117
9.4.2 多样性增长118
9.4.3 事态进展加快118
9.5 网络如何实现同步118
9.6 使用不同手段实现同步119
9.7 计划编制在同步中的作用120
9.8 指挥官意图121
9.9 就给定任务,何种指挥与控制思想是适合的122
9.10 一些假定123
9.11 与同步假定相关的重要信息优势构想的直观属性124
9.12 评估同步程度125
9.12.1 同步的时间因素127
9.12.2 同步的代价127
9.13 实验构想128
第十章 不断增加的证据群129
10.1 评估证据并度量网络中心战构想的成熟130
10.2 空空任务:进攻和防御性防空131
10.3 机动137
10.4 21世纪特遣部队先期作战实验138
10.5 美国陆军师级先期作战实验140
10.6 英国“大图像1”演习141
10.7 对美国陆军训练演习的评论141
10.8 师级顶层演习——第一阶段142
10.8.1 装甲车与火炮之间的横向信息共享—提高速度—改进OODA性能—分布式OODA143
10.8.2 有助于降低敌方部队态势晓知的要素144
10.8.3 多梯队指挥与控制(协同OODA)的价值144
10.8.4 指挥官意图的共享知识144
10.8.5 传感器对提高态势晓知的作用145
10.8.6 提高态势晓知对后勤和支援的价值145
10.9 作战利益145
10.10 反特种作战部队任务145
10.11 战区防空和导弹防御147
10.12 打击149
10.13 分布式作战150
10.14 评论和结论151
第十一章 评估与前瞻154
11.1 信息架构154
11.2 信息架构断层155
11.3 弱点155
11.4 创新和概念发展155
11.5 部署新的能力156
11.6 前瞻156
11.7 含义158
11.8 理解与行动159
参考文献162
第二部分 网络中心行动概念框架第一章 概述168
第二章 转型的战略环境及必要性173
2.1 全球化与信息时代175
2.2 转型178
第三章 网络中心行动184
3.1 背景184
3.2 灵活性188
3.3 网络中心行动的域189
第四章 社际域与认知域192
4.1 介绍192
4.2 社际域的关键要素193
4.3 文化194
4.4 认知域的关键要素196
4.5 组织197
4.6 共享的觉知197
4.7 问题的性质200
4.8 问题类型的组织方法202
4.9 网络中心人员204
4.10 协同206
4.11 与物理域以及信息域的关系208
第五章 物理域与信息域213
5.1 机动性215
5.2 互操作性216
5.3 安全性218
第六章 网络中心行动概念框架221
6.1 概念框架222
6.2 概念框架的创新225
6.3 概念框架的结构225
6.4 部队228
6.5 网络中心行动价值链229
6.6 顶级概念229
第七章 研究案例234
7.1 空空行动235
7.2 空地行动:近距离空中支援237
7.3 使用FBCB2/BFT的美英联军行动239
7.4 “斯瑞克”旅战斗队240
7.5 多国行动:北约紧急行动特遣部队(陆地)演习以及在马其顿王国的北约特遣部队行动243
7.6 海军第1特种作战群245
7.7 指挥官第50特遣部队249
第八章 新视点分析252
第九章 网络中心行动概念框架、属性与度量指标256
9.1 同步与效能257
9.1.1 同步257
9.1.2 决策同步258
9.1.3 决策与计划同步的度量259
9.1.4 相关的度量指标259
9.1.5 行动与实体同步程度260
9.1.6 效能程度261
9.2 效率与效能264
9.3 联网与信息264
9.4 网络质量265
9.5 信息268
9.6 觉知:晓知、理解与决策273
9.7 交互质量284
9.7.1 概念框架中交互质量的作用284
9.7.2 网络中心行动概念框架交互模型285
9.8 个体特征287
9.9 团队/组织特征288
9.10 组织行为与个体行为290
9.11 小结291
第三部分 理解指挥与控制298
第一章 概述298
1.1 理解指挥与控制的重要性298
1.2 目的299
1.3 本部分的组织299
第二章 读者的方向301
第三章 理解303
3.1 理解的性质303
3.2 理解的程度304
3.3 事实、理论与模型304
3.4 建立概念模型306
3.4.1 定最小的基本概念306
3.4.2 数学模型中概念的例示307
3.5 一个概念模型,多个例示308
第四章 指挥与控制313
4.1 概述313
4.2 指挥与控制功能313
4.2.1 确定意图(目标或目的)315
4.2.2 确定任务、责任及关系316
4.2.3 定规则与限制317
4.2.4 监视与评估态势及进展318
4.2.5 舞、激励与产生信318
4.2.6 训练与教育319
4.2.7 物资供应319
4.3 有区别的特性320
第五章 指挥与控制概念模型322
5.1 由下至上还是由上至下323
5.2 重要概念324
5.3 指挥与控制325
5.4 指挥与控制功能325
5.5 指挥326
5.6 控制327
5.7 行为328
5.8 指挥与控制方法329
5.9 觉知329
5.10 执行331
5.11 过程与价值视图332
5.12 概念到变量333
第六章 指挥与控制方法335
6.1 概述335
6.2 问题空间336
6.2.1 变化速度337
6.2.2 熟悉程度337
6.2.3 信息状况的强度338
6.3 决策权的分配340
6.3.1 工业时代决策权的分配340
6.3.2 信息时代决策权的分配341
6.4 交互方式:社际域345
6.4.1 工业时代的交互方式347
6.4.2 信息时代的交互方式347
6.4.3 最丰富的网络结构350
6.5 信息分发350
6.5.1 工业时代的信息分发351
6.5.2 信息时代的信息分发352
6.6 结论353
第七章 概念模型:价值视图358
7.1 概述359
7.2 部队的性质360
7.3 信息状况质量361
7.3.1 信息优裕度362
7.3.2 信息可达度363
7.3.3 信息安全364
7.3.4 信息交365
7.3.5 关系365
7.4 觉知质量367
7.4.1 个体觉知367
7.4.2 集体觉知368
7.4.3 觉知度量指标369
7.5 交互质量374
7.6 指挥质量375
7.7 控制质量376
7.8 执行质量377
7.9 部队灵活性378
7.10 通告价值视图379
第八章 概念模型:过程视图382
8.1 过程例示383
8.2 HEAT模型383
8.3 网络中心行动概念框架385
8.4 解指挥与控制的北约概念模型387
第九章 影响392
9.1 介绍392
9.2 与协同相关的重要影响392
9.3 与灵活性相关的重要影响395
第十章 前方之路399
10.1 概述399
10.2 协同:艺术?实践399
10.3 关键路径 401
10.4 行业头等大事 402
10.5 改进指挥与控制概念参考模型 402
10.6 最佳实践守则的宣传与采用 403
10.7 改进数据分发、研究成果与工具质量 403
10.8 复杂性挑战 403
10.9 应对复杂性 405
10.10 最后的想法 405
参考文献407
热门推荐
- 3501814.html
- 764163.html
- 2330893.html
- 2159367.html
- 1997734.html
- 3150305.html
- 3779411.html
- 14170.html
- 2552744.html
- 152261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88124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72845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24302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11647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17514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24960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59012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19293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84414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1076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