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佛教信仰与社会变迁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李向平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 ISBN:7801238869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608页
- 文件大小:23MB
- 文件页数:628页
- 主题词:佛教-文集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佛教信仰与社会变迁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总序&朗宇1
当代中国佛教社会学研究现状述评1
“少林寺现象”及其引发的宗教社会学问题——传统佛教的认同方式与神圣资源配置方式的变革15
一、以寺庙为中心的资源配置模式16
二、“大众佛教”的认同方式21
三、现代社会中的佛教权威27
社会化,还是世俗化——中国当代佛教发展的基本问题34
一、传统文化语境中的“世俗”定义35
二、佛教教义中的“真—俗”关系39
三、人间佛教,真俗不二43
四、“世俗化”概念的真实内涵45
五、“人间佛教”的“社会化”路径50
佛教都市化刍议55
都市佛教的社会特征64
一、都市宗教礼仪服务的专门化68
二、现代科层制的大致构成70
三、制度型科层权威与宗教专业权威的冲突73
四、利益团体化的宗教经济实体75
五、功能多元的都市社团型佛教组织76
六、“团体合作”型的佛教寺院及其社会边界79
七、市民信徒——佛教信仰的都市模式82
“信仰但不归属”的佛教信仰形式——以浙、闽地区佛教徒的宗教生活为中心86
一、佛教信仰的基本现状87
二、宗教生活95
三、佛教信仰经验104
四、若干问题的讨论113
中国当代佛教经济的“社会性”刍议121
一、佛教经济之问题缘起121
二、佛教与经济之不解之缘124
三、佛教经济的三大模式127
四、制度缺失及其慈善特殊主义132
五、余论139
佛教人间,心心相印——一种对话与合作的路径142
一、佛教论坛,对话合作143
二、心心相印,普世伦理144
三、以心比心,公共理性146
四、从心开始,融入天下148
人间佛教,心行整合——中国佛教论坛的时代特征151
一、佛教论坛的精神境界151
二、佛教论坛的宗学特征153
三、佛教论坛的地域特征154
四、佛教论坛的公共特征156
因缘和合——佛教和平观的现代意义161
一、因缘和合观念的和平意义162
二、和合僧的理想模式163
三、寂静观的和平意蕴164
四、众生平等的和平观念167
五、佛教智慧观的和平内涵168
六、儒佛调和的和平立场170
中国佛教的和谐理性模式172
一、从“心”开始的无限缘起173
二、人佛契合的普遍可能175
三、心同此理的价值关联178
四、心心相印的功德灵验形式181
五、功德为本体的公共逻辑186
“道问学”与“尊佛性”——玄奘大师的学术精神192
一、中国文化思想的发展与玄奘大师的学术地位192
二、唐玄奘的学术追求196
三、中国佛性体认的精神进路199
四、知识论与超越论的冲突203
五、时代的局限和问题的遗存205
佛性沉浮中的传统变迁——法相唯识宗之中国命运209
一、“道问学”与“尊佛性”的冲突210
二、真谛和尚:历史冲突的化身213
三、唐三藏的学术精神及其困惑216
四、整合佛性论和知识论的努力218
五、唯识之学在明末的再兴222
六、社会转型中的唯识学传统226
七、唯识哲学的近代阐释229
八、重法脉而轻教派的唯识宗237
传统佛教信仰群体的制度分析241
一、从“心”开始:公私不二的民间信仰244
二、自行度化:佛教变迁的民间形式251
三、私人信仰:佛教变迁中的异质团体261
四、新“心世界”:祛除权力之魅276
禅宗与民间社会和谐关系的历史辨正287
一、佛教发展的民间形式288
二、民间宗教或佛教的非法特征292
三、宗教间正统与异端的差异297
四、禅者的世界:透明的差异300
信仰转型:从大师型到仪式化——永明延寿的禅净合一思想及其历史影响303
一、“一心万行”的思想立场304
二、仪式化的实证佛学307
三、社团佛教及其民间传统310
20世纪中国佛教的“革命”走向——兼论“人间佛教”思潮的现代性问题316
一、佛教革命及其现代性问题317
二、佛教革命的不同表征319
三、佛教革命的历史效应343
太虚和尚:宗教型公共知识分子?350
一、现代中国佛教的世俗性问题352
二、太虚和尚的“三大革命”主张及其公共性特征355
三、作为宗教型公共知识分子的太虚和尚359
四、“人间佛教”思潮的公共特性365
当代文化重建与儒佛会通的必然与可能——从熊十力哲学的缺失谈起371
明末天主教与中国佛教的冲突——以《天主实义》和《圣朝破邪集》的对应为中心386
一、从西僧到西儒:天主教东渐策略的转变387
二、“破邪者”的思想立场与文化情结392
三、“天学”与“佛学”的真实交涉395
四、立场的错位与政教关系的奇妙组合409
“礼仪之争”的历史痕迹——闽东地区顶头村的宗教生活421
一、道明会教区的建立422
二、从补儒批佛到佛耶共存424
三、佛耶共契的“游戏规则”427
四、从礼仪之争到礼仪共生429
五、宗教生活习俗化431
六、生活中的再交涉434
当代中国佛教与基督教对话的社会形式——浙闽地区佛耶交涉的个案研究438
一、佛耶之间的教徒交往441
二、佛教徒对于佛耶关系的处理方式444
三、佛教徒对于基督教的理解449
四、佛教徒与基督教徒的交往行为453
五、基督教徒的佛教理解460
六、耶佛交涉的社会——经验模式464
“寺庙”与“教会”——佛耶制度比较论472
一、中间逻辑:从信仰到宗教的制度化根源474
二、宗教体系与世俗关联模式481
三、以教派为中心的宗教生活方式492
四、形式理性与耶佛伦理之比较497
五、以制度实践为基础的宗教对话506
21世纪佛教基督教的真实对话——从20世纪初中国学人的佛教信念谈起512
一、以佛教发起国民之信心512
二、佛学应用为救世理想515
三、佛耶的历史遭遇517
四、佛耶对话的真实语境520
佛教与近代日本知识分子523
一、时代的选择523
二、重建文化信仰的精神依据526
三、近代思想之基盘530
佛教与近代日本哲学的展开——东西思想会通的一个层面537
一、哲学与宗教的主题537
二、“绝对无”的哲学立场542
三、意义与问题552
四、遗留的问题与课题559
临济宗“无字”公案与近代日本哲学的发轫——西田的参禅体验与“西田哲学”565
一、“无字”公案与近代日本禅哲学566
二、西田的参禅体验与“纯粹经验”569
三、“绝对无”的禅哲学立场573
四、西田的“绝对无”的辩证逻辑578
五、临济禅哲学的现代性580
从“无”到“有”的知性自觉——现代日本西谷启治的宗教哲学585
一、知识论与超越性的特别关涉586
二、以空遮有的知识论589
三、“不可得”的超越模式597
跋604
热门推荐
- 1872464.html
- 2886681.html
- 903340.html
- 2319773.html
- 87391.html
- 2154569.html
- 2418686.html
- 2309301.html
- 2410785.html
- 47055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05493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49215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5155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39081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78488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52553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18441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17414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52869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9421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