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核磁共振成像学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俎栋林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ISBN:7040129663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791页
- 文件大小:66MB
- 文件页数:821页
- 主题词:核磁共振-成像-研究生-教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核磁共振成像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1
第一章 核磁共振基本原理1
§1 原子核的磁性1
一、原子核的自旋角动量和自旋磁矩1
二、原子核的磁化和顺磁磁化率(paramagnetic susceptibility)4
§2 核磁共振条件6
一、塞曼能级和共振跃迁6
二、自由核磁矩的拉莫尔进动和共振章动7
一、自旋-晶格相互作用,自旋晶格弛豫时间T19
§3 弛豫过程和弛豫时间9
二、自旋-自旋相互作用,自旋-自旋弛豫时间T211
三、相关时间13
§4 NMR量子力学描述14
§5 磁共振经典理论16
一、磁化强度矢量M和弛豫假设16
二、布洛赫方程和旋转坐标系17
三、布洛赫方程的稳态解19
四、NMR信号的高度、宽度、形状等特征量20
五、原子核的动态(横向)磁化率22
§6 布洛赫方程的暂态解,脉冲傅里叶变换核磁共振24
六、主磁场不均匀引起的吸收线加宽24
一、磁化强度M的绝热章动25
二、自由感应衰减26
三、FID信号的傅里叶变换27
四、非选择激发RF脉冲和选择激发RF脉冲28
§7 自旋回波30
§8 简单脉冲序列,弛豫时间T1、T2的测量32
一、反转恢复序列测量T132
二、自旋回波序列(90°-τ-180°)测T233
三、CP序列(90°-τ-180°-2τ-180°-2τ-…)测T234
四、CPMG脉冲序列(90°-τ-180°y-2τ-180°y-2τ-…)测T235
五、T1ρ的测量36
§9 NMR信号检测与信噪比36
一、并联谐振36
二、NMR信号强度38
三、噪声和噪声指数39
四、NMR信噪比42
参考文献43
§1 人体磁共振成像(MRI)的生理基础45
第二章 NMR成像基本原理45
一、人体水含量46
二、弛豫时间47
三、自旋-晶格弛豫48
四、自旋-自旋弛豫51
五、肿瘤鉴别(tumor discrimination)52
§2 用线性梯度磁场进行空间编码和劳特伯NMR成像实验53
一、线性梯度效应53
二、投影55
三、背投影(back projection)57
四、劳特伯NMR成像实验59
§3 投影重建技术和理论简介60
一、层析技术诞生和发展简史60
二、断层投影(tomography projectons)61
三、直接背投影62
四、滤波背投影62
五、卷积滤波64
六、傅里叶重建64
§4 傅里叶成像(Fourier imagmg)66
七、迭代重建66
一、修改的劳特伯投影重建方案67
二、傅里叶成像实验68
三、二维傅里叶变换69
四、傅里叶成像技术与投影重建技术的比较71
§5 傅里叶成像理论72
一、傅里叶成像的数学分析72
二、广义自旋密度和线形函数75
三、恩斯特(Ernst)二维及多维谱理论简介76
§6 Spin-Warp傅里叶成像79
§7 层面(slice)选择80
一、层面取向和位置80
二、层面厚度82
§8 RF脉冲82
一、选择性RF脉冲,软脉冲83
二、非选择性RF脉冲,硬脉冲83
三、sinc函数形RF脉冲83
四、高斯型RF脉冲85
五、选择饱和(selective saturation)86
参考文献88
§1 自旋回波脉冲序列91
一、基本单层面(slice)自旋回波脉冲序列的时序图91
第三章 临床常用的基本脉冲序列91
二、采样、采样率、采样带宽和频率编码方向线分辨率93
三、“混叠”问题和过取样94
四、数据矩阵与K空间95
五、二维图像的信噪比96
六、信噪比对场强的依赖性97
七、相位编码方向极限分辨能力和梯度强度的关系98
九、加权像99
八、自旋回波序列的像元素信号强度公式99
十、成像时间100
§2 改进的自旋回波变型序列100
一、标准双回波和多回波序列100
二、快自旋回波脉冲序列101
三、fSE的图像对比度103
四、多层面SE脉冲序列(MSE)103
五、快SE和多层面SE相结合104
六、三维SE脉冲序列105
一、标准IR序列的时序107
§3 反向恢复脉冲序列107
二、快反转恢复序列(fast IR)108
三、多层面IR序列109
四、T1-加权的IR实像动态范围109
五、对比度概念,差噪比110
§4 对比度模型和压脂肪技术(STIR)114
一、本征对比度114
二、SE对比度加权成像114
三、IR序列的重T1-对比度加权成像116
五、抑制脑脊液的FLAIR技术120
四、抑制脂肪的STIR技术120
§5 梯度回波(GE)序列121
一、基本GE回波序列121
二、允许小角倾倒122
三、单位时间信噪比、单位时间差噪比123
四、T2*弛豫效应124
五、选层RF脉冲和选层梯度124
六、RF功率沉积126
一、残余横向磁化强度的再聚焦128
§6 残余横向磁化强度再聚相GE序列(GRASS)128
二、稳态自由进动129
三、CE-FAST(或PSIF)序列的时序130
四、对比度131
五、三维GRASS序列135
§7 破坏残余横向磁化强度的GE序列,FLASH136
§8 磁化强度预备的梯度回波序列139
一、T1-加权的MP-RAGE序列140
§9 梯度回波序列的临床应用141
二、T2-加权的MP-RAGE序列141
一、GE稳态和半稳态三类变型序列的使用条件和对比度142
二、混叠问题(aliasing)143
三、横向相干的破坏方式143
四、化学位移、水和脂肪分离的Dixon方法144
五、高效率和高分辨成像145
六、功能MR研究145
§10 图像信噪比(SNR)146
一、图像信噪比的基本表达式146
二、接收电路的病人负载146
三、高、低场MRI系统中体元信噪比148
四、SNR的实用表示149
五、扫描参数引入SNR150
六、接收机对SNR的影响150
七、弛豫对SNR的影响151
参考文献151
第四章 MRI动力学和传播子矩阵155
§1 MRI动力学方程的解155
一、布洛赫方程的矩阵形式155
二、旋转坐标系中的Bloch方程156
§2 传播子矩阵的初步应用157
三、传播子矩阵157
一、FID信号158
二、自旋回波(90°-τ-180°-τ-echo)序列159
三、“8”球回波和受激回波160
四、梯度回波165
§3 自旋回波(SE)序列的像元信号公式的导出166
§4 反转恢复(IR)脉冲序列像元信号公式的导出167
§5 破坏残余M′⊥的梯度回波成像序列像元信号公式的导出170
一、残余横向磁化强度M′⊥170
二、对残余横向磁化强度M′⊥的不同处理172
三、破坏梯度回波序列像元信号强度公式173
§6 稳态自由进动175
一、SSFP形成的物理机制176
二、稳态自由进动的定性模型177
三、SSFP的定量计算179
四、连续偏置分布182
五、交变相位脉冲列183
六、小倾角RF脉冲184
一、在急速重复的脉冲列中的稳态磁化强度187
§7 稳态自由进动再聚焦梯度回波序列187
二、SSFP梯度回波信号的时域图像强度和对比度189
三、SSFP梯度回波信号的频域图像强度和对比度191
四、原始FISP序列192
五、SSFP双回波194
参考文献195
第五章 高速扫描序列198
§1 提高成像速度的途径、K空间和高速序列类别198
一、扫描时间和半傅里叶成像198
二、归一化K空间199
三、脉冲梯度和在K空间的扫描轨迹200
§2 回波平面成像(EPI)202
一、EPI序列的时序202
二、EPI对硬件的要求203
三、EPI图像对比度204
§3 变形EPI序列205
一、BEST序列205
二、SE-EPI混合序列205
三、GE-EPI混合序列206
一、蚊香式(spiral)扫描序列207
§4 渐开平面螺旋序列207
二、方形蚊香序列211
§5 高速FLASH成像212
一、自旋密度加权的高速(snapshot)FLASH成像212
二、T1-加权反向恢复(IR)高速FLASH成像213
三、T2-加权的SE高速FLASH成像214
四、化学位移选择性高速FLASH成像215
五、谱的高速FLASH成像215
§6 DANTE超快成像序列(DUFIS)216
一、DANTE自旋回波列的2DMRI序列217
二、DANTE受激回波列的2DMRI序列219
三、3DDANTE超快梯度回波成像219
§7 三维高速成像移频BURST序列220
一、频移BURST3D成像时序和频移原理220
二、FS-Burst序列的优势221
三、两个回波列的特性222
§8 高速成像RUFIS序列222
§9 RARE序列224
§10 高速STEAM序列226
§11 GRASE序列227
参考文献228
第六章 扩散磁共振成像231
§1 扩散对磁共振信号的影响231
一、扩散现象的物理描述231
二、在平衡态和稳态条件下如何观察扩散232
三、扩散对MR信号的影响233
§2 扩散磁共振成像理论及扩散自旋回波序列235
一、支配磁化强度M扩散输运的Bloch-Torrey方程235
二、磁共振扩散测量方法和脉冲序列237
三、扩散磁共振成像240
四、扩散成像自旋回波(SE)序列242
§3 b因子计算244
一、在扩散谱测量的自旋回波序列中b因子的计算244
二、在脉冲梯度SE序列中b因子随脉冲波形的变化246
三、在扩散MRI中成像编码梯度对b因子的贡献246
四、在SE扩散成像实验中的扩散时间和扩散梯度的“滤波”效应249
五、裁剪脉冲序列使bi和bct最小249
一、最小可测量的扩散系数251
§4 扩散MRI灵敏度及其生物系统中的扩散效应251
二、最佳梯度因子b252
三、生物系统中微观动力学和微观结构效应253
四、受限制扩散253
五、各向异性扩散255
六、在多隔间系统中的扩散257
七、代谢扩散257
§5 受激回波扩散成像序列258
一、受激回波序列258
二、测量扩散的受激回波序列259
三、受激回波扩散成像260
五、动物中枢神经系统的扩散加权STEAM成像研究261
四、受限制扩散的STEAM成像261
六、人脑的扩散加权高速STEAM成像序列264
§6 稳态自由进动(SSFP)快扩散敏感成像265
一、稳态自由进动(SSFP)中的相干路径266
二、SSFP中的扩散灵敏度267
三、扩散敏感SSFP成像268
四、人脑的SSFP扩散敏感像269
一、运动伪影271
§7 扩散EPI成像271
二、EPI扩散加权成像序列272
三、人脑的EPI扩散成像研究结果273
§8 在扩散张量成像中b矩阵的解析计算275
一、b矩阵的一般表达式276
二、MR扩散谱b矩阵一般表达式277
三、扩散张量成像SE序列b矩阵一般表达式278
四、扩散张量成像EPI序列?矩阵一般表达式281
§9 扩散张量MR成像286
一、宏观有效扩散张量?及其对回波信号的影响287
二、有效扩散张量?的成像实验测量——扩散张量成像(DTI)288
三、只用7次DWIs确定?的简单方法289
四、扩散椭球290
五、扩散张量?的不变量291
六、仅用7次DWIs和25次DWIs实验结果的比较295
七、扩散张量成像的临床应用298
§10 扩散加权成像(DWI)在脑病尤其是中风脑缺血诊断中的应用299
一、在正常脑中的扩散299
二、脑瘤中的水扩散303
三、表观扩散系数(ADC)和脑缺血304
四、对缺血时ADC减小原因的进一步推测308
五、集成的扩散/灌注MRI对中风的检查、诊断和处理309
六、在中风时集成的扩散/血液动力学MRI的作用312
七、脑缺血时水扩散减小的机制和预测值315
参考文献320
第七章 血流MR成像和血管MR造影326
§1 生理血流运动326
一、运动类型326
二、流体在管道中和血液在血管中流动的描述327
三、血管血流特征328
§2 流动血对MR信号的影响329
一、流空效应及高速信号损失330
二、湍流引起信号损失330
三、层流引起奇回波散相、偶回波重聚相331
四、凝滞和舒张赝门控334
五、流动相关增强(FRE)336
六、血流异常和血管疾病诊断338
七、辨别血栓和慢血流341
一、流动的综合效应及流动鬼影344
§3 流动伪影和流动补偿技术344
二、抑制FRE鬼影的预饱和技术345
三、流动补偿即GMN技术346
四、用流动补偿产生的新问题349
五、心电门控351
§4 血流在梯度回波图像上的流入(inflow)或TOF效应351
一、在破坏GE序列中信号强度与激发脉冲数、倾倒角的定量关系352
二、二维成像353
三、三维成像355
四、对低速流入效应的理解356
五、克服TOF饱和的措施357
一、相位成像概念和方法358
§5 相位成像358
二、相位像的灰度表示359
三、相位差像359
四、在相位分布图中的运动伪影360
五、用相位像检查主磁场均匀性360
六、测量磁化率分布361
§6 MR流动测量,飞行时间法364
一、团注激发跟踪测量方法364
七、用“斑马条纹”相位像显示流动效应364
二、激发团注一维跟踪法366
三、团注预饱和跟踪测量方法366
四、临床应用367
§7 流动测量,相敏法368
一、相敏法测量流动的SE序列368
二、相敏法测量流动的GE序列369
三、用相位差对比度测量流动仿真(phantom)的实例371
四、应用相敏法应注意的问题371
五、用一维相位数据(RACE)测流速373
§8 MR速度成像374
六、RACE的临床应用价值374
§9 血管造影(MRA),飞行时间(TOF)法378
一、二维流入敏感(或TOF)法379
二、最大强度投影显示381
三、三维傅里叶变换梯度回波TOF381
四、黑血造影,最小强度投影386
五、三维快速黑血成像和黑血MRA387
一、用相位探测运动的原理389
§10 相位对比度血管造影(PC MRA)389
二、PC MRA的重要属性395
三、相敏流动成像脉冲序列396
四、数据后处理398
五、临床应用399
§11 全身MRA405
一、对比度最佳化405
二、头和颈MRA405
三、心血管成像406
四、肾动脉409
五、四肢血管成像410
六、未来发展前景411
参考文献411
第八章 灌注成像416
§1 灌注概念和描写微血管的基本物理参数416
一、灌注基本概念416
二、血细胞比容和法拉由斯效应417
三、平均渡越时间418
一、借助于自由可扩散示踪剂的组织灌注419
§2 传统组织灌注及可视化方法419
四、灌注、血流和流速概念的区分419
二、非可扩散示踪剂421
三、标记微球沉积法423
§3 借助于外源示踪剂的MR灌注成像424
一、含氘(2H)示踪剂424
二、基于氧17水的脑血流测量425
三、19FNMR脑血流成像429
§4 顺磁性对比剂的灌注MR成像430
一、对比度增强剂(contrast agent)430
三、弛豫率431
二、顺磁性对比剂两种作用机制431
四、磁化率432
五、动态磁化率对比度技术433
§5 对比剂增强灌注MRI的临床应用437
一、磁化率(x)对比度和脑血管疾病437
二、脑瘤性疾病439
三、神经变性疾病443
§6 体元内非相干运动(IVIM)和相干运动(IVCM)成像445
一、毛细血管模型和IVIM效应445
二、体元内不相干运动(IVIM)和相干运动(IVCM)447
三、IVCM成像448
四、IVIM成像450
五、IVIM和经典灌注451
§7 IVIM成像中扩散和灌注的分离452
一、IVIM成像452
二、扩散和灌注的分离454
§8 动脉血水自旋标记的非侵入灌注MRI455
一、磁标记455
二、灌注率的测量455
三、推广到成像457
五、磁化强度转移效应458
四、动脉水标记技术458
六、动物实验例子459
七、人脑灌注研究459
参考文献461
第九章 MR图像伪影464
§1 混叠伪影、截断或跳动伪影464
一、混叠伪影及抑制办法464
二、边缘跳动伪影467
一、磁场扰动和材料磁性471
§2 金属材料伪影和磁化率伪影471
二、金属材料伪影472
三、磁化率伪影475
四、魔角效应479
§3 主磁场B0、梯度和RF场不均匀产生的伪影481
一、主磁场不均匀对图像的影响481
二、梯度伪影483
三、RF场伪影486
一、中央点或中央斑伪影489
二、中分线伪影489
§4 四类中央伪影和部分体积平均伪影489
三、中分拉链(zipper)伪影490
四、中央扩展伪影492
五、部分体积平均伪影493
§5 数据限幅、数据丢失、数据错误引起的伪影495
一、数据点错误引起条纹伪影495
二、数据限幅截顶引起对比度畸变伪影496
三、数据丢失引起的伪影498
一、化学位移失配机制和伪影特征表现499
四、正交相敏检波器不正确引起的伪影499
§6 化学位移空间失配伪影(CSMAS)和IR序列中的黑界限伪影499
二、黑分界线伪影504
§7 MRI中运动效应和鬼影507
一、鬼影形成的基本机制507
二、运动类型及情形509
三、运动伪影的特征510
四、影响鬼影强度的因素511
三、信号平均(SA:signal averaging)512
二、屏住呼吸(BH:breath holdding)512
一、限制体运动(RES:restrainmg)512
§8 不监视运动抑制运动伪影的措施512
四、变TR和NEx513
五、降低运动组织的信号强度515
六、调换梯度的方向515
七、用梯度再聚相的运动补偿516
八、空间预饱和518
九、短TE,快序列521
§9 监视运动、抑制运动伪影的措施521
一、门控522
二、调序相位编码523
三、导航回波自适应校正523
四、后处理技术526
五、各种方法属性和欠缺的比较527
六、不同方法的结合528
参考文献529
第十章 脑功能磁共振成像532
§1 大脑活动时的生理变化532
一、代谢和血流变化532
二、脑活动地图转化到代谢和血流地图533
三、在功能活动期间细胞代谢和血流的变化536
四、脑血流(CBF)/脑氧代谢率(CMRO2)失配537
五、脑葡萄糖代谢率(CMRGLc)/脑氧代谢率(CMRO2)失配538
六、在功能活动期间细胞代谢和血流变化的总体物理图像539
§2 基于磁化率对比度的fMRI原理540
一、功能MRI响应的符号540
二、功能MRI网络540
三、体磁化率(BMS)效应541
四、生理现象和生理学参数546
五、代谢547
一、脑活动感应的MRI信号551
§3 BOLD功能MRI原理551
二、红细胞感应的磁化率效应553
三、血管内、外BOLD贡献554
四、氧消耗代谢率变化和脑血流变化之间不耦合554
五、对神经活动的BOLD响应555
六、BOLD fMRI的空间特异性557
§4 BOLD信号变化的基本理论模型560
一、BOLD信号变化的生物物理模型560
二、BOLD效应的多址性563
§5 用于fMRI的脉冲序列567
一、GE和SE序列对流入的灵敏度568
二、在GE和SE序列中的磁化率对比度568
三、EPI序列571
四、使用EPI应注意的问题574
五、GE和SE BOLD成像序列的最佳参数576
六、GE-EPI和SE-EPI的BOLD对比度的实验比较577
§6 二维和三维BOLD梯度回波fMRI方法的最佳效率578
一、BOLD效应对回波时间(TE)的依赖关系578
二、三维fMRI方法比2D多层面fMRI方法的优越之处582
三、3D和2D fMRl方法中的信号稳定性585
§7 对刺激早期负响应的fMRI研究589
一、大脑皮层对刺激的早期响应589
二、用功能谱(fMRS)探测早期响应的研究589
三、最初用MRI观察到的早期响应590
四、早期响应对刺激持续时间的依赖591
五、早期响应对回波时间TE的依赖595
六、早期响应对场强B0的依赖597
§8 图像配准597
一、导言597
二、图像配准基本原理598
三、同模态图像配准604
四、配准后的残留伪影607
五、空间归一化608
§9 BOLD和其他fMRI技术的空间分辨率613
一、技术方面的考虑614
二、血管网络结构方面的考虑614
三、生理学方面的考虑617
二、神经-血液动力学事件的级联619
一、fMRI对比度619
§10 fMRI的时间分辨率619
三、时间分辨率问题621
§11 事件相关的fMRI624
一、在ER-fMRI中实验设计问题625
二、单事件fMRI:单一思想测量626
三、在体元内或感兴趣区(ROI)内潜伏期的辨别627
四、跨体元或跨ROI的潜伏期辨别627
五、fMRI的时间分辨率630
一、脑fMRI数据特征631
二、实验设计和数据预处理631
§12 fMRI统计步骤和方法631
三、统计分析632
四、感兴趣区分析633
五、两种不同实验类型数据处理的差异633
六、ER-fMRI实验结果634
七、其他分析方法635
参考文献636
第十一章 油/水质子化学位移成像643
§1 化学位移和MRI信号643
一、化学位移643
二、自旋-自旋耦合645
三、质子密度647
四、弛豫(T1和T2)648
§2 与脉冲序列有关的脂肪化学位移650
一、在EPI序列中沿相位编码轴化学位移伪影650
二、在梯度回波(GE)序列中油/水相位对消伪影651
§3 Dixon化学位移成像(CSI)654
一、基于SE序列的原始Dixon方法654
二、抑制脂肪的CHOPPER序列655
三、磁场不均匀性效应658
一、三点(π,0,-π)Dixon(3PD)技术660
§4 三点式Dixon技术660
二、三点不对称采样(0,π/2,π)Dixon方法662
三、基于GE序列的Dixon方法665
§5 对脂肪的频率选择性抑制方法665
一、脂肪的选择激发,CHESS序列666
二、窄带激发脉冲的设计667
三、脂肪的选择性饱和669
四、水的选择激发670
一、基于弛豫率的STIR技术671
§6 脂肪/水分离或抑制的其他方法及混合方法671
五、梯度反向CHESS技术671
二、SPIR技术672
三、自旋-自旋耦合(J-耦合)方法672
四、基于谱的CSI成像技术673
五、混合方法674
§7 脂肪/水CSI的临床应用676
一、CSI的优越性677
二、CSI的缺点678
三、顺磁对比剂的应用,PEACH方法679
参考文献681
第十二章 自旋锁定成像和磁化强度转移成像684
§1 自旋锁定成像684
一、自旋锁定技术测T1ρ和T1ρ色散684
二、在旋转坐标系中的纵向弛豫685
三、SL成像、T1ρ加权像和T1ρ像685
四、RF功率沉积和特定吸收率686
§2 T1ρ色散成像687
一、T1ρ色散687
二、T1ρ色散成像688
三、临床结果和意义689
§3 磁化强度转移成像692
一、双池模型和磁化强度转移概念692
二、磁化强度转移成像694
三、MT效应对照射功率和频偏的依赖695
四、饱和转移对1H1池弛豫时间的影响696
五、组织特异性和对比度697
六、MTC图像临床应用697
七、MTC的负效应699
一、实验条件和方法700
§4 磁化强度转移定量理论700
二、双池模型参数701
三、耦合的布洛赫方程702
四、稳态解703
五、洛伦兹线形和高斯线形704
六、偏照的直接效应704
七、MT效应和模型参数的提取705
八、Z谱708
九、最佳偏照条件709
一、动态核极化710
§5 动态核极化和双共振技术710
二、DNP成像711
三、核欧沃豪色效应(NOE)和双共振技术712
参考文献713
第十三章 在活体中定域磁共振谱和谱成像715
§1 生物体内NMR谱715
一、基本原理715
一、活体中MRS发展历史717
§2 用MRS谱可观测的活体中的代谢过程717
二、参考谱峰和标准物质717
三、MRS对仪器的要求717
二、活体中间代谢产物718
三、中间代谢产物的MRS720
§3 活体中可观测的MR谱720
一、磷-31谱720
二、氢-1谱723
三、钠(23Na)谱和钾(■K)谱724
四、氮-14和氮-15谱727
六、氟-19谱728
五、碳13谱728
§4 MRS定位技术及其他有关技术731
一、表面线圈定位法731
二、层面选择性B0-梯度方法733
三、表面线圈和B0梯度相结合的组合方法737
四、抑制水峰的方法737
五、选择性抑制脉冲技术738
六、双共振技术738
§5 磁共振谱成像(MRSI)脉冲序列744
一、四维傅里叶成像744
二、回波时间编码(ETE)谱成像746
三、回波平面谱成像(EPSI)749
四、多回波谱成像750
参考文献750
第十四章 MRI扫描器755
§1 MRI扫描器总体结构简介756
一、磁体部分757
二、谱仪部分758
三、计算机部分759
一、超导磁体系统760
§2 MRI主磁体系统简介760
二、永磁磁体系统764
三、电磁体766
§3 MRI梯度系统概述766
一、度量梯度线圈优劣的指标767
二、超导MRI梯度线圈传统结构768
三、永磁或电磁MRI系统的梯度线圈结构769
四、梯度线圈的新发展771
五、梯度放大器和开关时间772
六、涡流产生的机制773
二、LC谐振槽路774
§4 MRI的RF线圈系列774
一、RF线圈的功能和本征物理特性774
三、RF线圈设计考虑要点777
四、螺线管线圈778
五、在圆柱内产生横向磁场的线圈779
六、鸟笼线圈780
七、RF线圈系列781
§5 射频谱仪系统782
一、概述782
二、RF开关783
三、RF线圈和发射机的匹配786
四、RF线圈和接收机前放的连接787
五、压控衰减器(VCA)787
六、低通滤波器789
七、正交混合器(quadrature hybrid)和正交调制器789
八、发射通道789
九、RF功率放大器789
参考文献790
后记791
热门推荐
- 1838780.html
- 680181.html
- 2451194.html
- 1286786.html
- 2270696.html
- 1108462.html
- 2461811.html
- 1856577.html
- 160309.html
- 278317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87503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4395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88540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44611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29118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39337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37825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57863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4986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570971.html